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一代才子”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和慈禧太后,葉嘉瑩,那英是一個姓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在我們的印象裡,納蘭性德是一位婉約詞人,但是事實上經歷甚廣的他也能夠寫出雄渾寥廓的詞,並且這些詞也極具藝術性和巨大的審美價值。首先在文學史上,我們認為他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詞人——進士出身的他是一位在詞學上造詣很高的傑出文學家,他婉約細膩的語言風格和纏綿優雅的感情使得他的詞風自成一體,《納蘭詞》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詞給人一種“清麗婉約,哀感頑豔”的感覺,同時一種一往而深的感情令人動容。但是他也在面對雄渾遼闊的邊塞景象時,內心裡也會生髮出無限的感慨——包括興亡之嘆,滄桑之感以及內心的孤獨寂寞。

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作為學問淵博而且飽讀詩書的學者,納蘭性德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補考殿試,一舉考中了第二甲第七名並被皇帝賜進士出身,以自己深厚的學識與傑出的才能在科舉上金榜題名。這一階段的納蘭性德更多的是投身學問的研究,而且在仕途上比較順利。熱愛研究學習的納蘭性德又曾拜徐乾學為師,想要更多地提高自己的學識。

他用了兩年的過程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當時的康熙皇帝的欣賞與讚揚,為他今後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同時也可以看出納蘭性德在學問的研究上堅持不懈,並且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都是十分巨大的。不過在這種孜孜以求的生活中,他深切地感覺到了那種徹骨的孤獨寂寞,但是這種感情只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也就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的十月份,他途經彈琴峽,面對著蕭瑟蒼茫的景象,內心裡的感慨逐漸在心中彙集了起來。百感交集,內心孤寂的他便趁熱打鐵把無限的感觸寫入了下面這首《清平樂》之中: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雲中,人隨落雁西風。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清代 納蘭性德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這首詞先由泠泠作響的流水聲來起興,並且非常自然地化用了陸機《招隱詩》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飛泉漱鳴玉”。一個“泠泠”寫出了流水聲的清脆悠揚,同時也有可能是一種近於琴聲的輕盈美妙,不過都給人一種很動聽的感覺。接著“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寫到鳴琴一樣的水聲勾起的不僅僅是自己知音難覓的無奈感慨與孤獨寂寞,還有前朝如夢、邊愁難載的無端思緒與情感和內心裡久久徘徊的種種悲楚。

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緊接著下片他轉到自己的視覺上看到的景緻來,“極天關塞雲中,人隨落雁西風”,著重寫蕭條冷落的景象——天很高,天邊遙遠的雲中,徵人與徵雁同行在秋風之中。這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把寥廓遼遠的感覺具體地寫出來了,同時能夠很好地渲染愁情與烘托傷感。尾句“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巧妙地化用了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詞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在上下句的銜接中非常自然,沒有多少雕琢的痕跡。

一首《清平樂》,看納蘭容若的孤獨寂寞

不過,孤獨寂寞的感情逐漸積鬱在心裡,在這種淒涼蕭條的景緻的烘托中越發深沉和難以排解掉了。在沉鬱蒼涼的氣氛中,作者納蘭性德的孤寂愁緒便更容易感受到了。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