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之所以是佛菩薩,並不是天生就與我們不同,而是因為他們成就了慈悲和智慧的生命品質。這種品質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只是需要通過修行開發併成就。”


“佛菩薩之所以是佛菩薩,並不是天生就與我們不同,而是因為他們成就了慈悲和智慧的生命品質。這種品質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只是需要通過修行開發併成就。”

生活中,我們講修行,那麼修的是什麼?修的是我們的心地,去看開、去看慣,去接納、去承受、去包容、去釋懷。你包容不了,你接納不了,不是眼前這個事為難了你,不是眼前的人對不起你,而是我們胸懷缺乏那份遼闊。

要想認識世界,就要學會解讀人生;要想認識世界,就要學會解讀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剖析自己、完善自己。這個世界在哪裡美好,恰恰就是因你而美好,因你而精彩。你是誰,你就是我。我們修行為了什麼?修行是為了遇見那個最美的自己。


禪門常說“騎驢找驢“,形式只是方便,重點還落實在個人心地上,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心病,修行始終是圍繞自心開展的,莫向外求,刪繁就簡,苦中作樂。 ​​​​

修行不在出家和在家,正確的理解看破紅塵,是從煩惱中的一種突圍,是從糾纏中的一種灑脫,也就是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意,可過,可心,可樂,不必煩惱,活到很老。 ​​​​

修行,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殘缺。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間的對立和矛盾,並用一顆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顆寬容的心,坦然地接納無法改變的一切事實。修行,就是寬容、包容、理解、接納和釋懷。容得下別人的中傷,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要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覺悟,在覺悟中奉獻人生。心越開闊,智慧越增長,煩惱就越少,一切事就看你怎樣用心,如何對待。 ​​​​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在當下;修行其實也很簡單,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處於生活。

真正的修行是不被物役,不被境轉,身體可以累,但心不能累!

樂觀開朗是生活最樸素的心態,低調的內涵,這同時也是命運最盎然的顏色。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歷經炎涼,流年輕吟,修行在路上,冷暖自承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