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筆法之“提按”

書法筆法之“提按”

用毛筆寫字,字寫好了就是書法,書法筆法裡面有一個詞叫“提按”,如何“提按”還真有點講究。毛筆之所以有彈性,是透過墨汁之水份包容,而富有變化,頓則揚起,運行能收,所以筆畫之彈性運用,對於毛筆掌握關係極大。筆法鼻祖蔡邕就說:“毛筆因筆軟而奇怪生焉!”關於“提按”,古人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從執筆與運筆透過手部去掌握後,對我們的書寫的工具─毛筆之使用,運行靈巧的關鍵就是“筆位”,所謂的“筆位”是拿筆高低的位置,另外筆毫的大小使用何處,也可以稱“筆位”。

拿筆的位置,在書寫上有其適當的位置,不過也因人之體型差異而需修正,實際運用則可以依自己習慣尋求合宜的位置。有人無論書寫什麼字體或大小都將筆管拿得很高,從坐姿來分析,這現象容易聳肩,易造成肩膀過度疲勞,同時也因此毛筆之彈性不易掌握,運筆時不流暢。

書法筆法之“提按”

毛筆的筆頭,主要由筆鋒和副毫組成。

1、筆鋒,是指筆頭中心長而尖的部分。筆鋒是筆毫中最富有彈性的地方,它決定著筆畫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筆鋒主筋骨”之說;

2、副毫,是指包裹在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的筆毛。

在運筆過程中,筆鋒與副毫髮揮著不同的作用。副毫控制著筆畫的粗細。副毫與紙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

所以歷代書家在書寫時,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來協調運用筆鋒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勁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豐腴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筆的筆頭,按其部位大體又可分為三部分:筆尖(鋒芒處)、筆肚(中間部位)、筆根(與筆桿相接處)。再把筆尖至筆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筆尖的三分之一這一段就稱一分筆,從筆肚到筆尖這一段稱三分筆,中間部位到筆尖這一段稱二分筆。

1、一分筆:寫禮器碑、褚遂良。筆畫就顯得纖細、瘦勁。

2、二分筆:寫乙瑛碑、歐陽詢。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

3、三分筆:寫婁壽碑、顏真卿。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

一般說來,使用三分筆寫字,是用筆的極限。古人有“使筆不過腰”的說法。如果“過腰”,一是極易出現“墨豬”,而且筆鋒提起時無法彈回;二是容易導致筆鋒開叉收不攏;三是大大縮短筆的使用壽命。

書法筆法之“提按”

來自篆刻微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