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條語錄看完 100 萬觀眾圍觀的“偏見小會”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如果你還沒有偏見,你可能會有一點無趣;如果你不敢把偏見說出來,你可能有些不誠實;如果你不能把你的偏見有理有據說出來,你可能還不夠聰明。”

在昨晚首期《十三邀·偏見小會》的現場,主持人、《單讀》MOOK 的主編吳琦,以這樣一段總結與提醒,結束了這場六位 Young Thinker 的“偏見小會”。說它為“小會”,大概因為演講人數並不多,只有 6 位。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小會”其實並不小,演講嘉賓雖然僅 6 位,但他們——許知遠、尚雯婕、葉三、吳虹飛、王博、李翔——來自不同領域的前沿;同時,有 103 萬線上觀眾與 800 名現場觀眾,共同聆聽了這六位 Young Thinker 的演講。

其實,現場人數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十三邀·偏見小會》第一次僅放出 400 個名額,沒想到幾分鐘之內迅速爆滿了,後來我們租借到了椅子,又陸續開放了幾百個名額。而這些天來,仍然有讀者留言問我們,沒有報上名該如何參與。大概,那些讀者後來選擇與百萬線上觀眾一起看直播了。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想必線上線下的觀眾,都能感受到現場一個個小高潮。這六位 Young Thinker 在相互激發與碰撞中,彼此打開了更多元的世界,演講竟也可以變成了 6 個人相互的、綿長的對談。

比如,尚雯婕在後面發言中,提到了吳虹飛在演講中給自己的啟發與靈感,並承認自己:“立刻對吳虹飛女士轉粉,我們不被其他男生搭訕的女生,精神世界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比如,葉三在現場直接“揭發”許知遠,說他一開始給自己的演講題目是《是從舊北京到新北京人》,葉三對此一番吐槽後,給出了自己的演講題目《從二環內到五環外》。

這些由一次演講引發的碰撞與更深層的相互認知,如許知遠在後來的演講中所說:“我們的自我的形成,是在跟世界的不斷碰撞之中。”這次演講,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種微妙的碰撞呢?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這 6 位 Young Thinker,從商業世界談到娛樂世界,從 19 世紀的廣州講到今天的北京,分享自己對世界潮流的洞察與見解。其中,不乏批判:“每個個體不敢成為自己,他要呼應大多數人的情緒。”不乏倡議:“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要充分地展現自己的一切。”(By : 許知遠)

有諄諄告誡:“娛樂圈的內容生產、明星製造,是需要保持匠心、保持對藝術的敬畏的。”(By : 尚雯婕)也有坦承相待:“對北京人的所謂偏見如懶、優越感、瞧不起外地人、吹牛逼……我覺得都不算偏見,而是正見。”(By : 葉三)“新一代的中國創業者身上的特點:精英教育但是非常接地氣。”(By : 李翔)

這些被傳達出來的“偏見”,如同《十三邀》節目與其首次集結出版第一輯《偏見》一書的延續與擴大。正如許知遠在演講中所說:“我們希望擴展知識的邊界,拓展我們思維方式的一種可能性,我覺得這是我始終為之想奮鬥一件事情。”

而這一切,正是從《十三邀》節目拉開序幕,從《偏見》一書開始,從我們正在進行的 Young Thinker 開始。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此文首先摘錄部分現場演講金句,大家先睹為快。

許知遠

群體是可疑的,孤獨是有力量的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許知遠,作家,出版人,單向空間創始人。著有《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時代的稻草人》、《祖國的陌生人》等。同時是劍橋大學,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亞洲新聞獎》最佳言論獎得主。 2016 年,許知遠與騰訊新聞合作,跨界出品深度思想訪談紀錄片《十三邀》,在社會上激起廣泛迴響。

  • 任何一個時代中任何一個年輕人,要非常勇敢遵循內心的渴望,充分的展現自己的生活,充分表現自己的愛、渴望、能量,釋放自己的一切,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 我覺得群體是可疑的,孤獨是有力量的。


  • 一個人只有充分理解外部世界,才能理解自我內在的可能性。


  • 在過去七八年裡看到整個潮流的變化,看到知識分子群體消亡,不僅不敢堅持批評性的眼光,我們甚至害怕“知識分子”這個標籤,全民參與對這個標籤的羞辱,包括我們自己。


  • 越來越多年輕人變得更獨立自主,然而他們更願意躲在集體的背後,當他們說話的時候,他們說的不是自己的聲音,說的是一種流行的聲音,或者大家認可的一種聲音。

尚雯婕

做優質內容一定要慢!尤其是一個人或者一部戲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尚雯婕,中國著名歌手,現為黑金娛樂聯合創始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法語系,精通英、法、西班牙語等多國語言,上海排名前五的法語同聲翻譯,2006 年“超級女聲”冠軍,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公益慈善代言人,時尚先鋒人物,首位同時進軍韓國、美國、加拿大的華語歌手, Music Radio 中國 TOP 排行榜最佳女歌手,有“中國第一時尚偶像”、“電子唱作人”之稱。

  • 我們的社會好像步入了一個崇尚“速成”的時代,不管是經營、科研、甚至是談戀愛,都要講求速成——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的功效。”


  • 很多藝人的定位其實不是自己真實的樣子,是公司或者市場想要什麼,就去做什麼了。我的親身經歷證明,這是錯誤的。


  • “專注、極致、口碑、快”,那是給互聯網產品用的,無論是高概念互聯網還是資本市場,這些字無疑是金句中的金句。而在文娛內容產業,這些字會讓一部分人亂了分寸,甚至急功近利。


  • 如何把一個有潛力的新人從培訓、定位、包裝、推出,直到成名,甚至成為大家的超級偶像,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獨立的分析,有才華打底,並且願意為了夢想付諸努力,這才是行業需要的東西。


  • 我的偏見是:任何不具備“匠人精神”的“造星“,都是“造假”!

葉三

我就不太把自己當人看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葉三,界面·正午主編,喜歡貓、食物和好藝術的虛無主義者,曾出版《九萬字》、《腰斬哪吒》。

  • 地域鄙視和地域鄙視鏈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這可能很難考據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從門戶網站的發言顯示座標開始,地域攻擊就成了風氣。


  • 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對這裡的歸屬感越來越弱。我也不知道現在‘北京人’的定義是什麼,有北京戶口的人,還是在這裡居住工作的人?


  • 對北京人的所謂偏見如懶、優越感、瞧不起外地人、吹牛逼……我覺得都不算偏見,而是正見。


  • 那些我懷念的北京人獨有的氣質,現在好像越來越少見了。


  • 我覺得承載自身品質之外的標籤如地域,挺傻的。我一直不太把自己當北京人看,我甚至不太把自己當中國人看。其實我就不太把自己當人看。

吳虹飛

我們從一個碎片,去發現一個傳統或支流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吳虹飛,作家,音樂人,侗族音樂研究者。畢業於清華大學,出版小說《嫁衣》,隨筆《活得像個笑話》,訪談錄《聽我講話要小心》等十幾本書。出版唱片五張,《小龍房間裡的魚》《胭脂》《再不相愛就老了》《薩歲之歌》《侗族大歌》,ep《宇宙第二定律》。組建幸福大街樂隊,薩歲樂團(傳承侗族大歌)

  • 侗族人的音樂被提到,是一種風情化的表現,只是作為民俗,而不是作為一種古老的古典音樂,作為音樂本身被提及。


  • 你在報紙上、電視上,看到的所謂‘民族音樂’,多數是不那麼真實。他們的金色,紅色的衣服是浮誇的……他們消費了少數民族音樂。由於缺乏常識和文化裡缺乏尊重,民族音樂、根源音樂沒有被重視。


  • 一個個傳統的消失,就像本雅明所寫,天使回望人間,看到的都是廢墟。


  • 五四運動也成功地摧毀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來的中國人儘管運用了無數新的和外來的觀念,可是他們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格局。


  • 我們從一個碎片,去發現一個傳統、或者一個支流,這是一個作為的音樂人,能做的微小的事情。

王博

偏見不一定具有主觀的態度,更是被動的處境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王博,藝術家、導演、影像工作者,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視覺與批判研究系副教授。作品曾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德國曆史博物館、韓國非軍事區紀錄片電影節等機構或電影節展映”。

  • 影像可以帶給我們書本知識之外語言無法囊括的對世界的認識。


  • 圖像的現實性,似乎讓圖像本身就具有了不言而名的可靠性。但這種可靠性似乎是不可流動的嗎?


  • 我們曾經對於精美圖像的飢渴,早已經被過度精緻的影像的泛濫和疲憊所替代。對於圖像的被篡改,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


  • “帶著偏見看世界”,這種偏見,也許不光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也來自於圖像背後的手,是怎麼操作這個圖像的。

  • 比平衡我們對於世界的偏見更重要的是,瞭解到我們偏見的來源,意識到偏見的形成也許並非個人選擇,這個視角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其他那些你以為自己有主動性的事情,比如消費,比如對美的標準,比如對其他一些不能說的事情的認識。

李翔

我的同代人,會破除我們對中國公司的一系列偏見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 長久以來,對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會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劃分:一類非常高大上,另一類非常接地氣。



  • 這一批創業者他們身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身上的“無限遊戲”精神。無限遊戲的目的是擴展邊界,讓遊戲繼續。


  • 想玩無限遊戲其實是有一個大的背景的:資本的耐心。資本已經可以允許一家公司,在不盈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完全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去擴張自己的業務,擴大自己的用戶規模。


  • 我觀察到的,新一代的中國創業者身上的特點:精英教育但是非常接地氣;思考力很強,擁有自己的完整價值觀;業務、資本結構和思維方式都是全球化的;集體創新;享受無限遊戲。

你在現場嗎?

你對哪位嘉賓的哪句“偏見”印象最深?

或者你有沒有自己的一些偏見?

歡迎留言中分享。

30 条语录看完 100 万观众围观的“偏见小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