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一個人在國外留學是一種什麼感覺?

皮殿亮

一般出國唸書的女孩個性都很獨立自主,也比較有自己的見解。因為很早接觸西方教育,所以崇尚自由平等,多少也有點女權。整體來說還是很好的,雖然有時比較孤單,但國外環境單純一點,也可以讓人不那麼心浮氣躁。



我是18歲去的澳洲,高二結束,那時候父母在國內做生意,就一個人出國的。出國那天我一滴眼淚都沒掉,還挺開心的,新的生活嘛,自由自在的也沒人管。可能是我父母一直忙,所以一直比較獨立。剛出國比較小,英語也不是很好,為了好成績要一直很努力用功讀書。國外的好大學是好進不好出。但國外的教育系統是很好的,開放性思維,很讓人動腦,同學都是外國人,英語進步也很快。 想畢業那好成績回頭找個好工作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很努力的學習才行的,混一混絕對是自己騙自己。

因為獨立生活,所以吃穿用度都要靠自己,很多同學都學著自己買菜做飯,生活要學的東西也比較多,我住寄住家庭還行不用太操心。新的環境也可以接觸不少人,各個國家的人都有,處理好人際關係也很重要。反正出國很早的女孩一般自我保護意識還是很強的,個性堅強獨立。有一些也比較能吃苦,凡事都靠自己,也沒有習慣依賴他人。這點我真覺得很不錯的,總之女孩子出國唸書漲漲見識培養獨立的個性還是建議的。


跨洋時差五小時

剛來的時候有點無助,很多小事都得從頭來過,包括找人到機場接機、去租第一套房子、到學校報到、到銀行開戶、安排生活、買吃的用的,等等,都需要別人幫忙帶路和指導,過去的經驗不好用了,需要從零學起。

最孤獨的時期,我最常做的是——只有自己緊緊地擁抱自己來打氣。這時候,能認識一些人比較厚道的學兄學姐,顯得特別重要,他們會讓你少走彎路,儘快熟悉新的環境。

如果經濟比較緊張的話,女留學生的生活會更加無助一點,我就曾經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每天忙到倒頭便睡的程度,優點是沒有時間來“可憐”自己,缺點是真的很苦,苦到我自己從來不願主動去回憶那一段時間的程度。所以,我是很不贊成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還要送女兒留學的決定的。

一個人走的路,需要獨自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逐漸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再情緒化,而是勇敢去面對。攢夠買一輛二手車的錢、買下人生中的第一輛車、考下駕照、啃下博士資格考試、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找到第一份工作、拿到綠卡、孩子降生,等等等等,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多數都是自己打拼走過,我的路走得孤獨清苦了一點,但卻很堅定很獨立,也很有成就感。

所以,如果一個女孩子沒有堅強的神經,我的看法是最好不要一個人在國外留學,不僅因為學業上要面對的事情很多,還要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安全,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等等。


心路獨舞

我高一之後就到了英國讀A-level(相當於英國高中),考試之後考到了帝國理工化學系,至今已出國近四年,在國外唸書對於我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獨自生活獨自學習,至少我自己很習慣很習慣。

其實初中的時候,我爸就會瞞著家裡長輩,讓我一個人去北京玩,途中吃穿住行都是自己處理,我很喜歡這種自由,自律的生活。要具體的說體驗的話,這裡我還是講一些故事,既有很多小確幸的時候也有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吧。

印象很深是A-level讀了半年的時候,我申請換住家,需要到警署報備地址的更改。然而我當時導航壞了,僅憑著記憶走到附近卻就是找不到地方。於是走到一個“旅遊信息中心”,進去問別人知不知道警署怎麼走,然而小哥非常慌張,一定要問我去警署幹什麼。我只能解釋自己需要更改地址信息,結果小哥卻聽成了換一件裙子。一番交流之後,小哥雖然懂了我的意思卻死活不肯告訴我警署怎麼走,生怕我對他們的警署不利似的。無奈之下我只能上街找警察問,碰到的第一個警察竟然說不知道市中心的警局怎麼走。當時在大街上游蕩的我真是心裡特別無助,看著大街上人來人往的人群,我心裡有一種人群中的無助感。飄飄蕩蕩的晃悠了半個多小時,終於看到另一個女警察,她才把我帶到了警署,完成了手續的辦理。這算是第一次特別無助的時候吧。但是我雖然也會有茫然焦慮無助的時候,我從沒有想過退縮也沒有想過回家,並非因為我本性堅強,而是更加接受這就是生活,我有更多機會比和父母集體生活的學生更早去接觸生活,更早去遇到問題繼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不過大多數時候我還是非常開心的。在國外讀書,選擇性更多。比如國內高中有十幾個社團,而在英國高中幾十個社團是非常正常的。我最喜歡也是參與時間最長的是馬戲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雜技)社,學了很多馬戲團技巧;課外也曾嘗試過合氣道等運動。總的來講,生活是非常豐富充實的,我有了更多機會去選擇自己所愛。

如果從女生的角度來,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政治正確也是真的。比如,我自出國之後,再也沒有聽到任何人對我說女生學不了理科之類荒謬的言論。有任何種族歧視意味的話放在桌面上,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表示捍衛少數者的權利。而我身邊也有更多的人選擇出櫃,他們更可以昂首挺胸地面對自己面對大家,我確實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環境中,任何曾經的少數群體或是曾經的弱勢群體活的都更加開心。我的能力我的品行永遠是以我是一個人作為前提,並不會被加上諸多群體性的標籤。不能說這種少數人群利益受到絕對保護,但是比起曾經接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公平的要求還是擁有更多的自由的。

總的來講,留學已經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受到更多文化的洗禮,感受文化的碰撞讓我們可以在成長之路上更加堅定,也更加溫柔,更加包容。


王上帝國理工

剛來的時候特別興奮也特別害怕,不知道和我性格不夠自信有沒有關係,反正在各方面都很好奇想去嘗試又同時很緊張自己會做不好。比如上特別難的哲學藝術課的時候,很多美國人從小就接觸古希臘拉丁文閱讀很多哲學經典,從小就去看過最好的藝術品記住很多藝術家,所以老師上課會講課很快,很多時候一些史實會以為大家都懂就不多做解釋。作為剛來美國上學的我,又不好意思打斷老師講課怕老師覺得我什麼都不會,所以乾脆很多東西都是課下經常去問同學,課下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準備。


這種緊張情緒也遍佈到了各種社交和職業活動中,美國大學生非常看重社交,因為大家都是獨立選課獨立完成很多東西,所以很少有說幾個人永遠在一起上課下課參加活動的機會。這樣一來,去食堂吃飯,去參加活動很多時候要靠自己主動去約別人,在很多社交場合,要學會去和陌生人自如交談甚至學會怎麼講各種笑話和分享傾聽不同的故事。這一切對於我來說都是陌生的,一開始自然會戰戰兢兢,練穿衣打扮參加party都會緊張。


不過呢,也正是因為這些挑戰,我來美國後有了飛速的成長。在國內唸書時候女生可能會被認為是認真好學,但到了美國我願意努力變得更愛展現自己的思想,愛和別人交流。曾經比較低調的我,如今在工作中也變成了靠和各個部門建立關係,推進項目,以及善於結識職場好友的人。


我最受益的大概是美國社會對女性領導力的推崇,讓我從留學生階段就得到了教授和其他學校工作人員各方面的支持,去追求自己喜歡領域更大的影響力。雖然自己必然身在異國有很多挑戰,但這些挑戰最終塑造了我各方面對自己自信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