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的兵器真有那麼重嗎?

超弦

古代常用的單人兵器沒有那麼重

真正的古代兵器有多重?讓數據來說話。

1.越王勾踐劍

這把寶劍大家都知道,製作精美,劍刃鋒利,據說出土之時輕輕一揮便割破了數十張報紙。

那麼它有多重呢?875克。

什麼概念呢?一瓶1升的大可樂大概有1000克。越王勾踐劍還沒有一瓶可樂重。

2.漢代銅戈

這件銅戈上有黃金做的冒,並且配有黃金的鐏,也就是底下的那個套。

顯然這麼精美的兵器不會用於實戰,但是青銅戈身跟實用兵器並無區別。

那麼它的重量是多少呢?戈身+金冒重348克,鐏重235克。

方便麵的麵餅重量多在90克左右,換言之,戈身重量也就是4塊方便麵餅。。。

這兩部分,即便再加上中間的戈柲,也就是長杆,總重量也沒有多少。而且別忘了,這裡邊還多虧黃金增加了很多重量呢。


可能有人覺得,你說的這些都是青銅兵器,而且都是帶有鋒刃的。那些鋼鐵質地的打擊型兵器肯定很重。那麼我們也來看看吧。

3.宋代鐵鐧

鐧是一種典型的打擊性兵器,熟悉一點《說唐》、《隋唐演義》的人都知道,隋唐好漢秦叔寶擅長使用鐧。當鎧甲日益精進時,普通的刀矛難以對其造成重大破壞,此時這種打擊性武器便開始流行。

這裡介紹的這件鐵鐧很有名,它的主人,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抵抗派大臣——李綱。靖康元年金兵進犯北宋首都汴梁時,李綱曾經率領軍民奮勇抵抗。

鐧身為四稜式,表面有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由此知道它曾經是李綱所佩戴的兵器。現藏於福建博物院。

李綱鐧全長96.5釐米,連同外面的鞘,總重不過是3600克。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女生用的一隻小啞鈴的重量。

那種動不動幾十上百斤的兵器,其實是評書、演義一類的作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關公的大刀、李元霸的大錘等等,都是“重兵器”的代表。只是,這些超級沉的兵器,大多不見於正史。

第一,古代的將軍主要是為了指揮戰鬥,並不一定需要真的上陣。第二,將軍即便上陣,何必拿一個超重的武器呢?武器太重,自然會降低使用的靈活性,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並不佔據優勢。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明明發現了一些古代的大刀,可謂鐵證鑿鑿,怎麼能說古代沒有這樣的重型兵器呢?

的確,存世的渾鐵大刀不少,比如下面所展示的出土實物:

再比如,明末有一個將軍叫劉綎,據《明史》記載,他所用的鑌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

即便《明史》所載為真,也是個例而已。這種兵器並不是常用之物。明代茅元儀所著的

《武備志》明確記載: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

換句話說,這麼沉的大刀是用來操練的,不用於戰場。能熟練使用此種兵器殺敵的,只是極少數人。


考古軍中馬前卒

在冷兵器時代,兵器的分量是發揮兵器威力的重要條件

清朝有一部小說《說唐全傳》,其中,演繹的隋唐各路好漢,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為什麼一個比一個厲害?就因為他們的兵器一個比一個有分量。比如,書中所表的第一條好漢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這樣的分量按理說也夠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個照面他就敗下陣去,簡直不堪一擊。唐朝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鐵錘,其分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優秀的舉重選手也不可能把它舉起來。這樣的描述,顯然是小說家姑妄言之的虛構。

那麼,真實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

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滅了韓國後,面對國亡家破的殘酷現實,年輕的張良拿出全部家財在東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並替這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機行刺秦始皇(《史記·留侯世家》)。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其分量相當於今天的60斤。

張良為什麼做了這麼重的一個大鐵椎?原因很簡單:秦始皇出行,隨駕的護衛肯定不少,行刺必須在一定距離之外,如果鐵椎不夠分量,一是形成不了慣性,扔不到地方;二是即便扔到了地方,也成了強弩之末,失去了打擊力量。雖然最終的結果,大力士把鐵椎扔偏了,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車,但從中也足以看出這個大鐵椎的威力。

三國的曹操手下有一員大將典韋,非常勇武。他善於使用雙戟和大刀,軍中的戰士們於是為他編了這麼一句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表達了對他勇猛精神的讚美(《三國志·典韋傳》)。三國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20克,那時候的八十斤相當於今天的三十五斤。公元197年,張繡反叛襲擊曹操的營地,典韋揮動長戟左右衝殺,一叉下去,十幾根矛當即被折斷。兵器的分量和人的勇武精神,相得益彰!特別一提的是,張繡反叛前,曹操曾設宴款待張繡,典韋拿著一柄大斧跟在曹操後面,曹操每到人前敬酒時,典韋就舉起大斧看著那個人,張繡及隨從都不敢仰視。典韋所持的大斧有多重呢?史料語焉不詳,但大斧的刃寬卻達到一尺,其分量想必不輕,或許正因為此,張繡及隨從才會望而生畏吧?

唐初有個大將叫闞稜

擅長使用大刀,有一丈長,兩面都帶刃。唐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三米。三米長的大刀,分量肯定也輕不了。闞稜不僅作戰勇敢,也愛護百姓,手下的士兵有侵奪百姓的,他絕不姑息一定把這個人殺掉,即使是親戚舊友也不放過(《舊唐書·闞稜傳》)。只是不知道闞稜殺掉這些人時,用的是不是自己的這把大刀,要是的話,那肯定非常解恨。唐朝還有一個大將張興,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當於今天的二十斤。安史之亂髮生時,史思明攻打饒陽城池,張興一揮刀就殺死好幾個人,把攻城的賊軍全都震懾住了(《新唐書·張興傳》)。不難想象,如果張興的大刀沒有分量,張興再勇武,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五代後梁的王世蕘

勇敢善戰,他所用的長槍用純鐵打成,重達三十多斤(《舊五代史·王敬蕘傳》)。五代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5斤,如此重的長*,其威力可想而知。正是靠這杆長*,王世蕘贏得了不少武功。不過,王世蕘一生固然靠一杆長*贏得了不少武功,但他在仕途上接連高升,可不僅僅靠的是武功,更靠的是品行。公元897年,攻打黃巢的一支部隊戰敗,逃回時路過王世蕘的屬地。當時,雨雪十多天不停,這些敗軍又冷又餓,王世蕘從淮河焚燒柴草,相連於路上,還在郡中準備了粥和乾糧給他們吃,救活了很多人,他因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被推舉為武寧軍節度,不久後又拜任為左衛上將軍。

南宋的岳雲,是著名愛國將領岳飛的兒子

十二歲從軍,屢立奇功。每次作戰時,他兩手各握一個鐵錐,重八十斤,衝鋒在前,以一當十(《宋史·岳飛傳》)。南宋時的一斤等於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雙椎,其分量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00斤。岳雲之所以小小的年紀就能屢立奇功,應該與他使用的這麼重的兵器不無關係。岳飛曾在《滿江紅》一詞裡這樣抒發自己的抱負:“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有岳雲這樣如此英武的兒子以及那麼多像岳雲這樣如此英武的岳家軍子弟做輔佐,怪不得岳飛有如此的抱負;也怪不得和岳飛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對手金兀朮由衷地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斌格謙

我國古代小說多有誇大之嫌,有些甚至比較離譜。例如唐朝元帥薛仁貴的方天戟,240斤重。隋朝第一的好漢李元霸,力大無窮,舞雙錘,每錘重400斤。宇文成都使一條鳳翅鎦金鏜,重280斤。不考慮使用的靈活性。就力學原理來說,與舉重不同,重於自身質量的武器如能揮舞起來,恐怕會把自己也帶飛出去。

像這種大錘,若是實心錘,即使能掄出去,也難及時收回。

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質量約為6750千克。孫悟空體重當在100千克以下。兩者手握連接,形成的組合質量中心不在握手處,而在接近金箍棒的中間部位。孫悟空凌空揮舞金箍棒時,是平動和轉動合成,孫悟空應該繞金箍棒的中部轉動,對敵人不造成威脅。這也是為什麼月亮繞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月亮轉的道理。此外,孫悟空持金箍棒時,腳底對地面壓力超過6噸。如果他縱身上樹,無疑會壓斷樹枝。如果他跳上屋頂,肯定會壓碎房瓦以及壓垮房梁。選擇戰場也困難。

當然,孫悟空是神仙,或許神仙的法力不受牛頓力學定律限制。我們為孫悟空的擔憂是多餘的。

(82斤的鋼鐵可沒這麼迷你)

冷兵器時代,單兵作戰武器必須考慮靈活性,如果自己一擊不中,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回合,持兵器的反應動作不能比對手反擊速度慢。兵器的重量越大,進攻時對敵方威脅也大,上百斤重的金屬物砸下來,或刺過來,那衝擊力量之大,幾乎沒有什麼盔甲和盾牌能防禦。但是,如果要求持重兵器的武士與持輕兵器的武士一樣縱跳靈活,要求揮舞兵器的動作不比對手慢,即兵器的運動加速度不降低。那對於實戰標準,例如我使用100斤重的兵器,面對有100斤臂力的武士使用20斤重兵器,我必須有不少於500斤的臂力和腿力,才能具備同樣的靈活性。古代多是馬上大將 這樣武器如果十分重的話,考慮揮舞兵器的加速度負載,戰馬也必須具備非凡的承載能力。兵器重量相同時,長兵器的轉動慣量大於短兵器,轉動慣量計算與轉動半徑的平方成比例,兵器長一倍,轉動慣量增加四倍,快速舞動兵器的必需力度按照指數增加。這樣,關羽揮大刀的快速性和實戰性很值得懷疑,至少近代大力士裡,從沒有能靈活舞動82斤大刀的。

再說關公82斤的青龍偃月刀。單就鋼鐵的質量來說,82斤的鋼鐵體積也不會小。刀身得厚成什麼樣,能不能用,有沒有鋒利度? 單就重量,在實用性上就太低了。原本幾斤重的鐵,砸也能把人砸死了,非得用82斤的以顯示自己體力過人嗎? 再說這種劈砍類的長柄大刀,本來重心就比較靠前,再這麼重,砍出去的同時人沒跟著“飛出去”,那收回來想必也不易,而在你用82斤的刀,砍出去還沒收回來之時,別人用一兩斤的刀劍早就讓你撲街了~

這把劍除鞘淨重5斤左右。大家自行感受下↓↓↓

更多精彩,鎖定“冷兵器”;問題諮詢可私信~


冷兵器

古代戰爭小說,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三國演義》!英雄雲集,武將如雲。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武將的兵器都有多重!

劉備: 雙股劍, 劍長4尺, 共重約22斤。

關羽:青龍偃月刀, 長8尺, 重約82斤。

張飛:丈八點鋼蛇矛, 長9尺,重約50斤。

趙雲:長矛,後劉備冊封趙雲為虎威將軍時授龍膽槍, 長9尺, 重約64斤。

馬超:靛藍鉤鐮槍, 長1丈1尺, 重約63斤。

黃忠;大刀,很普通的大刀, 長度重量沒有記載。 但是有把大弓, 重約17斤,射程約100米。

曹操, 倚天劍, 長約5尺,重約14斤;青罡劍, 長約4尺半, 重15斤,後為趙雲繳獲。

典韋:鐵月雙戟,重約82斤。

呂布:方天畫戟, 長一丈, 重約95-100斤。

孫權:古錠刀, 長5尺, 重約12斤。

是不是很驚訝?這麼重的兵器,古代人是怎麼拿的動的?還能用來上戰場?現代人根本拿不動!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國古代,確有很多大力士,他們用的武器也確實重達百斤,但是這畢竟是少數人,大多數人根本提不起這麼重的武器。《史記》記載,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時,就找到了一個能使用120斤大鐵錘的人,雖然最後鐵錘沒有砸中秦始皇,讓人驚歎。

古人的身體素質比現代人好。由於長時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古人的臂力比現代人要強的多。

我國古人尚武精神比較強,很多人通過習武來鍛鍊身體,那麼重的武器也是經常練習來順手!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關於重量的計量單位和我們現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秦時一斤只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二百多克,而唐時五十多斤的重量相當於我們現在二十多斤的重量。所以武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


中華冷兵器

古代戰爭中,將軍的兵器遠沒有傳說中的那樣沉重。

所謂的魯智深禪杖六十二斤,關老爺的大刀八十多斤,吳三桂的大刀也八十斤,李元霸的大錘八百斤,,,這些事實有木有呢?有的有,有的就是很多人喜歡數字玩遊戲了。

魯智深的禪杖,關老爺的大刀,李元霸的大錘我們看不到,我們可以看到平西王吳三桂的大刀,真正的文物現在擺放在瀋陽故宮,的確八十斤,但為啥吳三桂沒帶走呢,原因是這根本不是作戰武器。平常訓練使用的,回族兄弟們有一種武術叫做“重刀”表演,就是揮舞幾下來展示男人的雄壯。

戰場上兩軍對壘,或者將軍們大戰多少回合,才是作戰使用的兵器。樣式相同,但重量減輕了太多太多。

我們舉個例子吧,劉備能夠分開角力的關羽張飛,應該是力氣大於其中一個,劉備的作戰武器是什麼?雙劍。劍有多重?我想肯定不如郭大俠製作的屠龍劍或者楊過兒的玄鐵劍重。三五斤,我們不妨把漢昭烈帝神化一下十倍五十斤,但,能夠比關張力氣大的人才使用了大約二十五斤的兵器,那別人更是無稽之談了。。。


山昌正

反正肯定不輕,但古代的計量單位不一樣,比如半斤八量。不同時代都有區別

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銖、兩、斤、鈞、石。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

歷代斤兩重量變遷簡表① 年代 朝代 一兩合克數 一斤合克數 前1122-前225 周 14.93 228.86 16.86(楚器) 269.8 前350-前208 秦 16.02 256.25(高奴禾石銅權) 前206-後8 西漢 15.63 250 19.44 311 16.53 264.5 9-24 新莽 13.92 222.73 15.3 244.9...

秦代(公元前221年後)統一中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當時1斤=16兩,1兩=24銖,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的1斤約為現在的250克到270克之間. 在商周,人們就使用重量單位,按重量的起源說,1銖等於100粒黍的重量.銖以下還有錙,一兩=4錙,1錙=6銖,另外,”壘”也是重量...


俗158545608

實戰武器,單手刀劍根據類型不同,年代不同,從古至今基本在500克到1500克之間,些許個例會超出。其實排除掉幾個特例武器,1500克已經是怪力武器了。

單手打砸器,基本也是以上區間,上限會不那麼清晰。

單手斧類也同刀劍,多在1000克左右。

雙手刀劍從800克到5000克皆有,實戰重量集中在900克到3000克。

長杆類則不好說區間了,最長的六米有餘,短的不過齊肩,但基本也是普遍2000克到4000克之間。

盾牌的話,這個不好說了,最重的能有十幾千克,普遍還是2到5千克吧。

如果有超重型武器實物,基本都是儀仗用品和力量練習器具,不能實戰。

請把古代軍人當人看就好。


獵殺人販子

1、古人打仗冷兵器時代,製造武器的冶煉技術不發達,雜質多,如果刀劍薄了,容易斷裂,所以武器身體必須厚實,自然就會重。2、古代打仗,馬上鏖戰武器重沒關係,用的多是長刀長矛,一個衝擊,刀借人力,人借馬力,俗話說一斤慣十斤,刀重掄起來的力道就大,面對重裝重甲的敵人,只有力道大了才能劈砍破敵人護具,造成毀滅性殺傷,所以古人戰場兵器在自身力氣能使動的情況下專門要份量重兵器。


UFO101

古代是有武科舉制度,其中一個考核,就是舉重,所以很多人天天都在訓練,到出戰時就會用較重的武器,這樣才趁手,而且拼起來殺傷力大得多,常看到歷史記載和小說演義的描術,大將把敵人一刀斬於馬下,是可信的。


戰塲YOK1942419

古代兵器肯定要有一定重量,太輕了就沒傷害。八十斤六十斤都不是上戰場所用的兵器。一般沒有十幾斤以上的武器沒有殺傷力,六十斤太重揮不夠快。能用多重自己知道。用的時候就是一輪起砸,平時也就只練這一手。矛槍就是一刺一抹平時就專練這二下。沒有花架子都是實打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