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有衛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飛,明有徐達,清朝為何無名將?

德約科維奇Novak

問:漢有衛青,唐有李靖,宋有岳飛,明有徐達,清朝為何無名將?

答:清朝歷史長達二百六十八年,雖說統治者是滿族人,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還是廣大的炎黃子孫,並未出現基因重組或基因突變現象,則以前各朝各代都有名將,清朝也應該有名將。

給人造成清朝沒有名將的假象,一來清初有剃髮、圈地等種種惡行,清末又腐敗不堪,不斷割地賠款賣國,讓後人難生好感;二來清朝覆沒,就進入了近現代,而近現代缺乏足夠影響力的尚武、崇武推廣行為,人們就往往對清朝的名將視而不見。

現在,我們能對明朝以前的名將如數家珍、張口就來,很大程度是受到唐宋朝的武廟祭祀和各種版本的名將傳記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唐朝提倡文武並重,不但開文科取士,也開武科取將材,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從武科場上選拔出來的武狀元。唐以前,只有“文聖人”孔子;而到了唐開元年間,統治者就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建武廟,配祀“武聖人”——伐紂興周的姜太公。

由於唐高宗於上元初年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所以,武廟又稱武成王廟。

唐肅宗把姜子牙定為武廟主祭,又再置歷代名將十人為亞聖配祀。

這十人中,有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等等,後世稱之為“武廟十哲”。

到了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奠,則武廟增加祭祀名將達到了六十四人。

宋宣和五年,宋徽宗對武廟的祭祀名單作了些調整,增設到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

國難思良將,家貧想賢妻。

宋朝經歷過“靖康之恥”後,南宋人對名將更充滿了渴望和期盼。

南宋人張預根據前代歷朝史書記載的名將,著《百將傳》(宋刻殘本稱《張氏集註百將傳》,元、明刻本又稱《十七史百將傳》、《正百將傳》),編寫了從西周姜太公起,到殘唐五代後梁劉鄩、後周劉詞等一百人的傳記。

明太祖朱元璋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但這並不影響明朝人對古代名將的崇拜與推崇。

明宣德年間,何喬新對張預的《百將傳》進行續寫,作《百將傳續編》,即從殘唐五代後梁的名將王彥章、後唐的名將周德威寫起,一直寫到元朝的伯顏、張弘範。

明萬曆年間,陳元素又參考了張預的《百將傳》與何喬新的《百將傳續編》,另著《古今名將傳》。

陳元素的《古今名將傳》不是很有名,但明末人黃道周在該書基礎上所作的增廣輯評本《廣名將傳》卻對後世影響至深。

黃道周的《廣名將傳》從史書選錄周姜太公、吳孫武、越范蠡至明代王守仁、楊銳、仇鋮、戚繼光、沈希儀共一百七十餘名將的傳記,述其事蹟,評其功過,究其得失,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清朝以後,民間將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稱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岳飛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再沒有唐宋時祭祀歷代名將的傳統,而類似的《名將傳》也沒有人撰寫了。

人們也就不大說得上清朝到底出現過哪些名將了。

倒是日本人田中芳樹於2001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武將列傳》,他定下幾個標準,包括“抵抗北方強大的異民族侵略,守護中國人的自尊和獨立性的人”與“在現實上成功地統一天下,以及重新讓和平恢復的人”,評選出了九十九名(第一百名則留空,說是希望由讀者自己來選出)中國古代名將。

於是,中國古代名將在這些年來又重新成為了熱門話題。

田中這本《中國武將列傳》列舉了九位清朝名將,他們是:多爾袞、明亮、楊周春、李長庾、關天培、僧格林沁、李秀成、石達開、劉永福。

田中的評選也只是個人之見,不一定有多合理。

依我看,他提到的清朝名將中,明亮、楊周春、李長庾這三位戰績和名氣都不夠。而象清朝初年收臺的施琅、只用了15天時間收復60萬平方公里青海土地的嶽鍾琪、定西藏和平青海的年羹堯、一生征戰南北四次鎮壓了民變的福康安、平叛陝和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兆惠、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的馮子材、中法戰爭之後任臺灣第一任巡撫的劉銘傳,以及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曾國荃、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所謂“中興名將”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將。

  


覃仕勇說史

每一個朝代的興起和滅亡,都是伴隨著戰爭進行的,正是因為有了戰爭,才會湧現許多的名將。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戰爭成就了名將,也是名將成就了戰爭。

縱觀歷史的長河,戰爭越多,湧現的名將就越多。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兩個名將雲集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五霸七雄爭奪天下,湧現瞭如孫臏,孫武,伍子胥,田忌,廉頗,白起,王剪等數不勝數的名將。第二個時期就是西漢時期,由於連年對匈奴作戰,成就了一大批如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

可是看清朝歷史,好像從來就沒有什麼名將出現過,其實,從清朝的興起到滅亡,也出現過很多的名將,只不過由於清朝的歷史中,自從立國以後幾乎沒有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名將們沒有了表演的舞臺而已。

一、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一個20歲出頭就能指揮千軍萬馬問鼎中原,雖古之良將有幾人能及?

二、費揚古

董鄂·費揚古(1645—1701年),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三等伯鄂碩之子,順治帝的孝獻皇后之弟,清初名將。曾參與平定三藩之亂和征討噶爾丹等戰役。費揚古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在安親王嶽樂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費揚古也隨軍出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軍在歸化城增加戍兵,以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守。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再次征討噶爾丹時費揚古作為西路軍的統帥,在昭莫多之戰同噶爾丹展開激戰,噶爾丹的主力全部被殲滅。

三、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著名將領。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積極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準備。1682年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並奏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四、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乾隆年間名將、大臣。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先後又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

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遍讀群書,鑽研兵法,後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

其實在有清一朝的歷史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將,比如嶽鍾琪、年羹堯等,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不為我們熟知罷了。


認真學歷史

那麼清朝有無名將呢?題主問題顯然有失偏頗!清朝不但有名將而且為數不少,只不過我們對於滿人的歷史不太關注,那些名字又長又怪,讀起來又拗口,所以就認為沒名將了,可是若無名將,憑什麼十幾萬的八旗兵打得上百萬的明軍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滿地找牙哩?除去吳三桂,再隨手列幾個說說。

努爾哈赤、皇太極除去皇帝的身份,本身也算是算無遺策的名將吧,除去敗給袁崇煥,其它戰役幾乎百戰百勝,象撫清之戰、薩爾滸之戰、松錦大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多爾袞算名將嗎?決策入關、收復吳三桂、血戰山海關消滅李自成農民軍、消滅南明的殘餘勢力、撲滅張獻忠農民軍的勢力,任用漢人鞏固統治,多爾袞運疇帷幄決勝千里,和古代名將相比實在一點也不遜色。同時他的弟弟多鐸、侄兒豪格、手下鰲拜也都是有名的戰將。



康熙時平三藩時任用的周培公,《康熙大帝》小說中名列第一的軍事家、名將,起於微末,在徵噶爾丹、平吳三桂活動中立下大功。

清末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抗擊英法德日等列強的鬥爭中,也崛起一大批名將。

曾國藩、左宗棠堪稱一代名將吧,前者幾乎有再造大清之恩,後者有收復新疆之功。還有彭玉璘開創了近代中國海軍,劉銘傳是淮軍將領曾長期駐守臺灣。彼時湘軍、淮軍可以說名將如雲、將星閃耀!

還有太平軍中的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能算名將嗎?

所以說清朝不是沒有名將,而是根本就數不過來呀!



唐史大白話

戰爭的本質是國力之爭。上自衛青霍去病,下至徐達常遇春,個人固然天縱英才,然而背靠一個強大的帝國,才是他們成為一代名將的根本。


清朝無名將,並非清朝武將能力不行,而是時局所限。早年入關時期,多爾袞等人戰功不差,但是對漢民族主體犯下累累罪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背景下,你能把這種人封為英雄?滿清中後期懦弱無能,面對西洋堅船利炮,清廷再牛逼的將領也打不出戰績來,非戰之罪實乃國體之罪、科技之罪,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哪一個不是鞠躬盡瘁?

敗軍之將不言勇,沒有戰績,談何名將。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多是在對外用兵中留名。本質上,這些戰爭是中原先進生產力對周邊遊牧民族的征服和驅逐,軍事實力、後勤水平都大幅領先於匈奴、突厥,只要中原王朝穩定之後,國力持續強盛,擊潰遊牧民族是必然的,說白了是國力之戰。遊牧民族打家劫舍可以,真正大兵團作戰怎麼可能是農耕民族的對手?兵器、鎧甲、盾牌、工程器械、兵法知識傳承這些東西,遊牧民族想都沒法想。


霍去病、李靖、徐達的軍事天賦,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平臺,才得以最大化展現。即便是宋朝的岳飛,雖然朝廷積貧積弱,但是相比金遼仍然國力上有優勢,一旦朝堂力量凝聚一心,邊患暫時緩和,集中力量與金或遼開戰,宋朝勝算依然很大,否則金國早早就南下把宋室連根拔起了。

退一萬步講,冷兵器時代,彼此差距不大,人智主要發揮在戰術指揮上,即便蒙古後期國力佔了優勢,襄陽依據地形也能鏖戰數十年。但是到了滿清時期還可能嗎?虎門炮臺、大沽口炮臺,能堅守幾個時辰都難比登天,此時的人智主要呈現在對科技的發展與使用,將領的指揮藝術被削弱。



當雙方處於較為平等的水平線上時,清朝將領仍然發揮了最高級的指揮水平,例如左宗棠平定新疆,馮子材大破鎮南關,如果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也算的話…


正品足球

清朝無名將麼?阿慶嘗試為大家列舉幾位。

多爾袞,帶領清兵一路戰鬥,為清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福康安,滿清一員大將。

年羹堯,更不用說了,從年輕就開始行伍出身,一路當上了清朝大將軍,平定準格爾部的叛亂。

周培公,康熙年間被康熙老師伍次友推薦,後來主持平定陝西王輔臣的叛亂。

馮子材,帶軍鎮守雲南國門,大敗法國侵略軍,可謂民族英雄了吧。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叛亂。

左宗棠,參與太平天國的平叛,後帶軍進新疆,平定新疆的民族分裂,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清朝在大家認識裡總覺得沒有名將。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在中國的觀念裡依然是一個被外族統治的時期,比如元朝就沒聽說過什麼名將。這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問題。即便很多漢族人也在當朝為官,一般也不寫這方面內容。

第二,過去每個朝代都有類似演義的東西流傳下來,還有評書相聲等文學形式的宣傳,但是元朝和清朝這方面非常少,大家對當時的名臣武將就更加不清楚了。

第三,清朝的統治,過於專治化,大家都調轉方向搞別的去了,也不再願意接觸這方面的東西,以免給自己找麻煩。


阿慶還是阿慶

不明白出題之人出於何種思維來選擇這四位的?只是因為有名嗎?又如何認定清朝無名將的?

名將者,先為將先,後為名將,無將何來軍?無軍何立國?立國則必有名將出,國土富源遼闊的大清朝立足於世二百六十七年,自然是名將眾多,且戰功卓著。

多爾滾、豪格、多鐸、阿濟格、鰲拜、吳三桂、施郎、年羹堯、愛新覺羅.允祥、嶽鍾琪、阿貴將軍、福康安、和琳、左宗棠、馮子材、曾國藩、劉銘傳…………

不做一一介紹,在此簡單介紹三位個人感興趣的三位功績:

一:平西王吳三桂,歷順治康熙兩朝


主要功績: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大破李自成十幾萬大順軍,率軍南下連破35城而不敗,配合清軍掃平李自城殘部與張獻忠部,滅南明小朝廷,其後殺入緬甸國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及皇子朱由洵並殺之,助清軍一統天下,封平西王,駐軍雲貴。

二:一等公爵和琳(和紳之弟)

主要功績:協助福康安平定廓爾喀對西藏的侵略,後二人共同鎮壓貴州、湖南苗民叛亂,先後生擒叛亂首領吳半生和石三寶,福康安因病死後,和琳升任主帥,後在圍攻平隴戰役中染瘴氣之毒身亡。

三:清末將軍、民族英雄與抗法英雄馮子材

主要功績:1885年抗法戰爭中,67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萃”軍在中越邊境一戰殲滅法軍主力,取得聞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迫使法國與清朝議和,鎮南關大捷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戰勝西方列強的戰爭。另,馮子材曾參與鎮壓天地會、太平軍起義、黎民叛亂、平定其副將劉子揚叛亂。


有趣有料,盡在於此!🍉🍉

歡迎交流與指點…

請關注墨兮公子🍻🍻


墨兮公子

自古“戰亂出名將”,而清朝相對來說沒有什麼大戰爭比較穩定,後來閉關自封科技落後撤底失去機會。因此只出現了像 多爾袞,施琅,年羹饒, 馮子材, 陳化成,林則徐,聶士成·····這樣的大將,

卻沒有令人稱道的大名將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重儒輕武。武將的地位並不高,而且兵馬都掌握在八旗手中,尤其是漢將更是全面受到打壓,要不是太平天國起來,清國眼見就要完蛋了,曾國藩這些湘軍淮軍的漢將也沒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外戰爭也好,對內戰爭也好,都處在一個低潮期,清政府的疆域基本是穩定的,除了開國時,平定吳三桂,打了葛爾丹,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大仗,東北跟沙俄的戰爭,也是早早就放棄,以土地換和平,想安心過小日子了。

沒有戰爭,那自然就沒有什麼機會出現名將。到了近代,戰爭是來了,不過對手全是在技術上擁有絕對優勢的,而且老是吃敗仗。敗了,清朝最後一個出現名將的機會也就沒有了,沒有名將,清朝的滅亡也就不出奇了。


兒童教育諮詢

首先,我亮出我的觀點,我不認為清朝無名將,對於名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就像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樣,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眼中的清朝名將。

清前期疆域圖

滿清自1644年入關到1912年滅亡,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驍勇善戰之將,這其中,既有滿人,也有漢人。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幾位將領。

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自幼跟隨父親南征北戰,17歲時跟隨皇太極一起征討蒙古各部,此後數次攻打山西、河北、山東等大明領地,又征討察哈爾、朝鮮等地,為清朝的建立立下無數戰功。皇太極突然暴斃之後,多爾袞輔佐福臨繼位,1644年率軍入關,後被封為攝政王,多爾袞是清初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如果你覺得多爾袞還不夠格的話,那麼我想他被稱為清朝名將,反對的人一定會少很多。

左宗棠

左宗棠作為晚清重臣,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不是平定陝甘回變,而是收復新疆,力保祖國西北大門不開。1872年,左宗棠力排眾議,率軍進駐甘肅,準備收復新疆。他制定了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一舉打敗阿古柏政權,後繼續與沙皇俄國談判,最終收復伊犁,新疆重回祖國懷抱。

左公柳

年羹堯

年羹堯應該算得上清朝的又一名大將了,他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但最終卻被雍正於1726年賜自盡。

雖然列舉了以上三大名將,但是大家是不是還是有這樣的想法,這三個人和戰國的白起,漢朝的衛青,唐朝的李靖,明朝的徐達比起來是不是還是差點意思。

雍正

我記得在電視劇裡張廷玉跟雍正皇帝點評清朝的名將:本朝名將戰法不一,巴海善於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趙良棟善穿插,能奔襲;圖海善對壘能攻堅;飛揚古善戰陣,能苦戰;周培公機變多智遠慮深謀,可謂是全才,可惜風流雲散,都已下世。

至於為何大家都覺得清朝無名將或者說清朝的名將拿出來和其他朝代一比完全被碾壓,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一是武將地位下降,清朝閉關鎖國,對外戰爭減少。想想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名將哪個不是開疆擴土,戰功卓著。回顧清朝的歷史,除了清初討伐吳三桂,平定葛爾丹,後面戰事很少,即使是與沙俄在東北的戰爭,在最終也是簽訂《尼布楚條約》不再戰爭。

二是到後期,清朝面對列強侵略時,有戰爭了也沒有出現名將,這個就更好解釋了,技術代差太大,人家開始堅船利炮了,我們還是冷兵器,輔之火炮,根本沒有任何招架的餘地,就像王者級別的人來青銅局練手,即使有些許反抗,但最終還是會敗下陣來。

以上。


奇異樹下奇異果

首先名將一般誕生在動亂時期或是立國之初,所以有了開國名將

或是亂世英雄之說,和平時期戰爭比較少,沒有了對手自然將軍就少了,馬放南山嘛,然後名將的出現是遇到強勁的對手並擊敗之,而且能保持常勝,人家都打不過你,例如漢朝韓信遇到到項羽衛青遇到強大的匈奴,唐朝李靖遇到強大的突厥、郭子儀遇到安祿山、宋朝岳飛遇見金兀朮、十大開國元帥遇到強大的日本帝國和蔣介石手下的強將等等,這些偉大的對手成就了偉大的他們。

清朝其實也有名將,多爾袞遇到李自成、曾國藩遇見太平天國、左宗棠遇見蘇俄老毛子、李鴻章遇見八國聯軍及日本強國等等,也都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成敗不是他個人的事情了。


思庇屋

要想有名將,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戰爭,二是打贏了,三是要宣傳。

那麼滿清各位將軍中,滿足一兩個條件或許有,但是滿足三個條件的一個也沒有。

先說有戰爭,滿清入關,那是戰爭,而且也打贏了,但是呢,不宜宣傳,因為滿清後來的國策是拉攏漢族,要是宣傳滿清自己的將領,那麼“揚州十日”了,“嘉定三屠”了,這些事情就沒法說了,總不能都說是正義的吧。

吳三桂

對於漢人將領,吳三桂了,洪承疇了,更不宜宣傳了,而且親手抹黑這些人,因為後來還發明瞭一種說法,入關是為了給崇禎報仇,只好委屈這些人了,其實也不算委屈,那是活該,反而對袁崇煥平反,說是崇禎糊塗,可也不能宣傳袁崇煥啊,皇太極不是就倒黴在袁督師手裡了嗎。

平三藩,這事同樣沒法說,灣灣迴歸,還是沒法說,平定葛爾丹,終於可以說了,帶兵出征的居然是康熙,自然名將的光輝都要被康熙遮掩了。

年羹堯

雍正年間,年羹堯算是一代名將,可是還是不能宣傳,嶽鍾琪也算不錯,可畢竟是年羹堯的副將,而且要是宣傳嶽鍾琪,就要把曾靜拎出來,曾靜出來後呢,滿漢之分就要談一談了,還是沒法鬧。

乾隆年間的大將軍兆惠水平算是可以,可是規模太小,比起前輩們來說,就是一弱雞,何況,當時以民族團結為主,天天說也是不像話。

接下來就是鴉片戰爭了,我們輸了,輸的一蹶不振。

天平天國英雄輩出,可是總不能宣傳他們吧,那麼平定天平天國的曾文正公呢?滿清想了想,還是不合適,顯得自己家都丟人呢,還有重要一點,曾國藩是以文臣指揮軍隊,就好像不能說諸葛亮是名將一樣。

甲午戰爭,又輸了,只能宣傳一下熱血男兒鄧世昌。

左宗棠收復新疆,總可以宣傳了吧,還是,因為左宗棠當時的行為並不受滿清支持,只能算摟草打兔子,而且,左公也是文臣。

再回過頭來看看別的朝代,衛青平定西域,解決了大漢多年來的心腹之患,李靖是開國之臣,還應該算上中興的郭子儀,大明朝將星閃耀,除了以徐達為代表的那一批英雄外,還有戚繼光,岳飛自然是不用說了,那是第一次騎兵對騎兵,贏了遊牧民族。

而且也都符合以上的三個條件。

滿清無名將,時也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