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有一種動物

它不能夠保持自身的體溫恆定。受驚時,身體便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棘刺,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它的觸覺和嗅覺很發達,這意味著非常敏感。

這種動物,性格孤僻,膽小易驚,喜靜厭鬧,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後才出來活動。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刺蝟是一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障礙(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即焦慮型人格障礙。

臨床表現有兩種,自我敏感,懦弱膽怯、自我評價較低,有明顯的緊張感、憂慮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對遭受拒絕或批評、排斥過分敏感。

雖然渴望與人建立關係,但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除非自己被他人接受並得到自己不會受到批評的保證,否則就會迴避與他人交往,拒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

因而個人交往十分有限誇大生活中潛在危險因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中的潛在危險,以至常常回避某些活動,生活方式和活動範圍明顯受到限制。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者渴望卻同時又害怕親密的人際關係。因為害怕失敗所帶來的羞辱,以及被拒絕時所帶來的痛苦,他們迴避建立關係,也迴避社交情境。但由於他們害羞又不喜歡出風頭,使得他們對關係的渴求或許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通常,迴避型人格者從人際關係和暴露情境中退卻,是想要從極不舒服的羞愧感中“躲藏”起來。一個經驗性的評判標準是這多見於男性,而他們通常沒有朋友。女友、妻子或媽媽,會成為他們僅有的有親密度和深度的關係。

迴避型人格的形成多數起源於童年或受父母影響

人格障礙患者對外界的排斥極度敏感,由於害怕失敗或失望而不敢與人交往或害怕新事物。


迴避型人格與其它人格的區別?

此類人格障礙是普遍性社交恐懼症的一種變異形式。

由於他們內心強烈渴望別人給予熱情與接納,因此和分裂樣人格不同,迴避性人格障礙患者公開表示由於被疏遠,不能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而苦惱。

和邊緣性人格不同,他們不會因為被排斥而發脾氣。

因此,迴避型人格不會帶給其他人傷害,但往往身患此類人格的自己會異常痛苦。


迴避型人格如何改善?

【注: 以下內容的核心觀點來自《神經質人格》一書,為了更貼合問題,個人添加了一些引申,如有不當,望不吝指出】

1,『承認卑微』

承認卑微並不會導致痛苦,而是表達了勇氣。勇氣意味著本真,實事求是,不偽裝自己。

所以,首先,要對內在的自我誠實。

可能你會覺得,承認自己虛弱,豈不是自我貶低,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與我的本性不符啊!我活著的意義就是向世人證明『我能行,我並不必別人差,相反,在某些方面,我甚至技高一籌』。

你現在讓我向眾人示弱,這怎麼能行呢?

通常,人們有兩種方法提升自我相對價值。

一是『實力碾壓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二是『一開始就降低外界的期望值,通過逐漸彰顯的能力提高回升空間』。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而當一個人的能力尚不足以撐起他/她的野心時,後者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

先把自己放到一個最低的位置,然後蓄勢待發,做出成績,更能讓人刮目相看。

所以,對於迴避型人格來說,承認卑微反而會帶來積極的力量。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2,『培養勇氣』

勇氣的培養不是抽象的教導,而是實踐中的磨鍊。做勇敢的事情,才能培養勇氣。

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和內在的自我對話,用心辨別哪些想法來自真實的自我(相對弱小),哪些想法來自理想的自我(相對強大)。

你需要做的就是『還原真實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這就意味著你要時常徘徊在二者的邊緣,做一些『富有挑戰性,而又不至於讓人聞風喪膽的事情』。

例如,選擇合適的時機,試著向真正信得過的朋友袒露心跡,說出你的困擾和擔憂。

注意表達的方式以及控制交流的深入程度等等,這些細節都是你需要考慮到的。

我覺得『恰到好處的表達』是迴避者解決內心衝突之前,首要去演繹的前奏。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3,『實現意向單一化』。(解決迴避帶來的卑微與羞恥感)

絕大部分敏感的迴避型人格,在迴避的同時,內心大都迫切地渴望通過坦然面對來提升存在感。

而當自己無力承擔面對的風險,以及未知的不確定性時,迴避往往成了眼前最為安全有效的選擇,卻也是最無力的吶喊和反抗。

這時,需要的意向就會產生矛盾。羞恥感,自卑感紛至沓來。

當需要的意向是單一的時,會造成動作的單一,注意力集中,人是向前看的,單純和投入,人可以有效滿足需要。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當需要的意向矛盾時,易形成目標混亂,不瞭解真正的需要,會造成不行動或行動的低效率,形成逃避或者通過想象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需要的滿足是靠行動來實現的,而不是靠想法。如果不行動,需要的張力會越來越強烈,人會越來越緊張。

當一個人的行為背離了內心最真切的需求時,不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達,肉體還要承擔相應的約束,最終導致“裡外不是人”。

『通過找尋最原始的動機,解釋併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才會和諧統一』

這樣的自我,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將注意力從自我過渡到外界,從而解放天性,從根本上減少自我損耗。

心理學人格解密——迴避型人格障礙

4,『尋求聯結的意義』。(包括家庭、愛人)

在愛的關聯中,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情緒障礙放棄,體驗新的快樂和價值。

當通過以上改變培養了自主性後,會產生兩個心理上的積極後果。一個方面是,具有做事情的積極性,通過行為的創造性,發現了愛好與興趣,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做事情的過程上和道德的愉快體驗上,自我被整合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做事者。

世界的意義是積極的。另一個方面是,自主的自我,會形成穩定的高自尊,會使人熱愛和肯定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另一個情緒的變化或情緒的精神化,其內容為熱愛別人、相信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

加油,你終會找到自己,改變自己,變成最好的自己!

我是放羊叔,專注心理學研究十年

關注我,為你解刨更多心理,瞭解各類心理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