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編按】“譯文紀實”是上海譯文出版社自2013年起推出的一個非虛構品牌,至今已經積累了眾多非虛構紀實暢銷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尋路中國》《江城》等。這些由外國作者創作的故事雖然各自的角度不同,但都切中了當下中國的發展脈搏。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彙集了“譯文紀實”目前已出版的圖書,與大家一同回顧經典、瞭解新作。
如今,國內非虛構文學圖書越來越多,有不少出版機構,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現代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都在涉足非虛構文學的出版。在這一出版領域,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已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品牌形象。在過去幾年中,它打造了一系列非虛構紀實暢銷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譯文紀實”出版的是狹義的非虛構作品,多半引自歐美,叢書最基本的標準是,有話題,有故事。自2013年開始打造這一品牌至今,已經積累了眾多非虛構紀實暢銷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故事雖然各自的角度不同,但都切中了當下中國的發展脈搏。
《長樂路》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譯者:王笑月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
譯者:馮乃祥,李雪順,胡瑤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一書記錄了後蘇聯時代新富階層的崛起。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開始,一直到普京上臺初期,幾個甚為矚目的寡頭帶領俄羅斯進行了未曾有過的險峻試驗。
從權力推手別列佐夫斯基、媒體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銀行巨頭斯莫倫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這些寡頭化身新秩序的建築家和鼓吹者,反過來操縱舊制度,推動了財富與權力的聯姻。在寡頭資本主義走向盛極之時,他們基本上控制了國家的油氣、電力、冶金和金融業,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媒體,操縱著輿論。
《創水記: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譯者:陳曉霜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對水的重視,以色列人可能無人能及。在這個60%的國土是沙漠的國家尚未獨立之前,猶太人已經意識到:缺水,將是他們面臨的首要難題。治水貫穿了以色列的建國史和發展史。從夢想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之初,猶太人已開始制定全面成熟的治水方案。在以色列發展的每一階段,水在其國家意識中佔有絕對優先的地位。如今,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全球問題。“先天不足”的以色列卻已是一個可將盈餘用水出口到鄰國的水資源強國。在水問題上,以色列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用不斷創新的水技術和一絲不苟的節水意識“讓沙漠開花”。
《女性貧困》
譯者:李穎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
《女性貧困》由日本NHK電視臺特別報道組所製作的《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等節目集結而成,重點關注女性與兒童貧困、單親母子家庭及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在日本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非常值得中國讀者瞭解、反思並引以為戒。
《熬:極地求生700天》
譯者:戴剛
出版時間:2017年03月
本書講述了1914年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帶領的一支南極探險隊駕駛“堅忍號”探險船,在穿越南極大陸的過程中撞上冰山,隊員們棄船登陸,隨即與外界失聯,在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物資給養極度短缺的情況下,28名探險隊員艱難求生近兩年之久,並最終獲救。
《慕尼黑的清真寺》
譯者:嶽韋
出版時間:2017年03月
慕尼黑清真寺與恐怖活動有著令人不安的聯繫。伊斯蘭激進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體系,為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在2001年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中,西方直接體會了這種暴力。而它的歷史更為久遠,困擾了世界各國好幾十年。
沒有人能說得清西方對穆兄會既迷戀又排斥的心態。著名的伊斯蘭激進主義組織就是穆斯林兄弟會。正是穆兄會,把清真寺變成了一個實現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而穆兄會在西方的幾乎所有活動,都起源於運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深暗》
譯者:盧會會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2010年8月,智利聖何塞礦井的33名礦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經歷破紀錄的69天艱苦等待後,終奇蹟般獲救。全世界媒體蜂擁至此報道此事,但很多發生在井下的故事並不被人知曉。
《東北遊記》
譯者:何雨珈
出版時間:2017年02月
邁克爾·麥爾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95年作為美國“和平隊”志願者首次來到中國,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訓英語教師。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並在清華大學學習中文,目前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香港大學教授紀實文學寫作。作為一名“洋女婿”,作者為了給兒子尋根溯源,來到妻子童年時期的東北農村,做起了“留守丈夫”,本書記錄了這段寶貴的經歷。
《正義的代價》
譯者:張曉林 喬雁
出版時間:2016年07月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譯者:姚向輝
出版時間:2016年03月
《湯姆斯河: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
譯者:王雯
出版時間:2015年04月
《大滅絕時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譯者:葉盛
出版時間:2015年05月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第六次大滅絕的故事有十三個。前幾個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齒象、大海雀還有菊石已經滅絕了,這一部分主要介紹遠古的大滅絕及其曲折的發現過程。第二部分陳列當下的事實,在日益支離破碎的亞馬孫雨林中,在迅速變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圍海域裡。
在這本書中,伊麗莎白·科爾伯特讓我們意識到:鉅變的範圍是如此廣大,只要在正確的指引之下,隨便去哪裡都能發現滅絕的現象。還有一個故事所講述的滅絕差不多算是發生在我家後院——說不定,也同時發生在你家。
《最後的熊貓》
譯者:張定綺 譯 胡錦矗 校
出版時間:2015年04月
熊貓,作為眾所周知的中國國寶,世人皆愛其憨態可掬;但卻很少有人真正瞭解,這一珍稀動物在其所生存的狹窄空間裡,在孤獨無言的日子裡,面臨著怎樣的艱難和危險。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專家的身份,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政府合作的“熊貓項目”,從一九八〇年開始,在四川山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熊貓研究。他觀察到熊貓各種動人的真實生活,同時也目睹了無知愚氓貪獵熊貓的可怕行為。在本書中,他以科學家和參與者的立場,首次向全世界公佈了這項史無前例的“熊貓項目”之內情;又以哲人的心靈與詩人的筆觸,描繪了那一隱秘世界的美麗與哀愁;同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首批進入中國大陸進行研究的外國專家,夏勒博士以外來者的角度,將其當時與國內科學工作者和老百姓的來往以及各種生活小故事娓娓道來,為今天的讀者重現了那個改革剛剛起步、思想開始解放的特殊歷史時期。
《與荒原同行》
譯者:嶽韋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美國,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會與誰同行?”
“戴維·布勞爾。”
戴維·布勞爾,美國《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樂部執行董事,地球之友創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護的代言人”。
這本書記錄了布勞爾的三次荒原之旅。與布勞爾同行的分別是:
查爾斯·弗雷澤,“美國最頂級的兩位地產開發商之一”,自認為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他覺得很多所謂的環境保護分子,其實是環境保存分子。
查爾斯·帕克,美國地質學家,礦業工程師。他認為,“如果在白宮底下發現銅礦,那麼白宮就該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國墾務局局長,職業生涯的目標是有一天能建造兩百米高的大壩。他覺得“大自然毫無惻隱之心”,而布勞爾“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保存主義者”。
三場旅行,一個時代的聲音。危機與變革、環境與發展、爭執與妥協,所有這一切,都將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
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窮忙》
譯者:陳麗麗
出版時間:2015年01月
在美國,窮是一種原罪。為什麼人們越窮越忙,越忙越窮?教育、醫療和住房,就業、稅收和福利,乃至性別、地域和文化。窮,永遠都是一個“系統”問題。普利策獎得主,聚焦美國“窮忙族”,看見“看不見的美國”。
《少林很忙》
譯者:陳元飛
出版時間:2014年06月
馬修以為自己會找到一座孤立的寺院,那裡充滿超自然能力的禁慾者,就像他看過無數的老掉牙電影那樣。沒想到,他找到的卻是一個被政府改造為充滿觀光客的“功夫世界”。他最終還是找到了少林武術中心,裡面的僧侶仍然嚴格的訓練一些古老又強烈的武打方式。訓練的第一天結束後,馬修練站都站不穩了。漸漸瞭解中國,功夫,以及“吃苦”的意思後,馬修開始代表少林寺出席武打比賽以及國際競賽。隨後,僧侶們終於接受了這位美國人,讓馬修成為最接近過他們的西方人。
書中充滿幽默以及文化見識,敘述了一位年輕男孩如何透過中國古老的功夫成長成熟,同時也描述西方人如何看待如此快速變化的中國。
《無緣社會》
譯者:高培明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高齡、無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著,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不回家鄉,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繫;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無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佈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
日本每年3萬2千人走上“無緣死”的道路。他們中間,有在公司20年沒有遲到請假、卻一夜之間變成街頭流浪漢的工薪階層;有熱衷一個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兒女遠赴他鄉的空巢老人;有從來只在網絡上交友的年輕人……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譯者:張惠君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英國有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有巴黎盧浮宮,日本有東京國立博物館,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有兩個故宮博物院。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
《末日巨塔——基地組織與"9·11"之路 (譯文紀實)》
出版時間:2014年06月
《奇石:來自東西方的報道》
譯者:李雪順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如果你不認識何偉,就請從這本《奇石》開始。如果你已經讀過《江城》、《尋路中國》,甚至是《甲骨文》,那麼,更不應該錯過何偉的這顆“奇石”。一個作家的筆,要如何趕上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從2000到2012,3個國家,12個家,24個故事。終於,在何偉的筆下,你不僅能讀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徒步長城,甲骨冰冷。從江城到新城,當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美國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爾的和平隊,埃及的清真寺。十二年來,何偉用心記錄的,不止是中國。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譯者:李雪順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江城》
譯者:李雪順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本書是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紀實類作品,是暢銷書《尋路中國》的姐妹篇,紀實中國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國暢銷超過十年,是美國人瞭解中國的首選圖書。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但卻可以帶每位讀者重新認識中國。
《再會,老北京》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本書是美國作家邁克爾·麥爾的紀實文學作品,該書記錄了作者在老北京胡同裡的兩年生活時光,還夾雜了他對這座城市歷史和未來的思考。正如這本書所說:這本書是寫給北京的情書。
《打工女孩: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而作者在談到自己的創作初衷時則說:在中國,外出務工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絕大多數外國媒體都報道過工廠內部的惡劣環境,許多寫中國農民工的書也並不真實。我希望能寫點兒別的,寫寫工人自己怎麼看待外出務工。我尤其對女性感興趣。背井離鄉,她們得到最多,或許失去也最多。
閱讀更多 百道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