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意大利人的性格是典型的南歐人的性格,熱情奔放,樂觀向上,無拘無束,講求實際。意大利車也一樣,沒有德國人的那種刻板,但相當的任性。從想法到設計,滿腦子的古怪主意,只為完成自己腦海中的“作品”。所以,討厭它的會對它嗤之以鼻,愛它的會對它欲罷不能。意大利車壇從來不缺神級“作品”,用一句話歌詞形容意大利汽車工業給我的印象會是: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EVC的設計是為了參加WRC GroupS組,它的前任 Delta S4使用1.8雙增壓(渦輪機械增壓)發動機,賬面馬力數據達到了560hp以及392Nm的扭矩。就算以現在的標準看來,已經相當的出色。藍旗亞的工程師Claudio Lombardi並不滿足於此,這次他打算使用雙渦輪增壓加持,使得這款發動機不止是“怪獸”,更是變成“魔鬼”,動力數據達到600hp以及驚人的540Nm。工程師的設計理念並非簡單的用大增壓值推高峰值馬力,更是希望儘可能獲得線性輸出。在那個時候,發明可變定子葉片和雙渦管的工程師可能還在學著簡單的微積分呢,雙渦輪就成為工程師Claudio的選擇。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可4缸機要怎麼推動兩個渦輪呢?排氣管該如何佈置呢?因為一般的4氣門4缸發動機,進氣門和排氣門都做在一列上。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一邊是接進氣歧管,一邊接排氣歧管。這樣做當然有好處,就是結構簡單,佔用發動機艙的體積小。可做雙渦輪就非常困難了,而且熱量也極其不均勻。對於那個年代WRC GroupB組賽車動輒3、4個BAR的增壓值,對於燃燒室可不是一件“友善”的事。最終,聰明的藍旗亞工程師們就想出了對角線佈置進排氣門的方法,這樣兩個渦輪就可以分列兩側,發動機佈置也顯然更對稱更合理,燃燒室內的溫度分佈也更加均勻。進氣歧管從總管到支管的造型也和傳統4缸發動機的大相徑庭,呈現Y字形的管路走向。難怪這個聰明的傢伙後來成為法拉利F1引擎研發團隊的元首。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高動力輸出→高增壓值→大渦輪→渦輪遲滯,這條關係式始終是存在的,所以除了利用雙渦輪,從而減小單隻渦輪的體積以外。還使用一大一小兩個渦輪搭配,儘可能兼顧高低轉速的動力輸出。根據“博物館”資料顯示:藍旗亞的工程師在Triflux的基礎上還開發了一套所謂的序列式渦輪系統。整套系統由兩個電磁閥控制(下圖中的①和②)。發動機的兩側分別裝有一大(④)一小(⑤)兩個渦輪增壓器。在低轉速情況下兩個電磁閥部分關閉,限制大渦輪中廢棄的流量,從而迫使小渦輪全力工作。在更高的轉速,小渦輪無法提供更高的增壓值的情況下,電磁閥打開,大渦輪介入,從而幾乎在任何轉速下都能保證發動機的爆發力。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可能用現在的技術角度看來,Triflux發動機還可以更合理,比如雙渦管技術,又比如可變進氣歧管等等。但WRC GroupB組就是一個讓工程師天馬行空的想法盡情發揮的舞臺,當年WRC GroupB組的技術規管條例可能就幾頁紙的說明,現在的F1單單是前鼻翼的設計,就有整本書的厚度,確實在GroupB組裡太多血淋淋的教訓讓FIA不得不好好管一管賽車的技術規格。Triflux發動機和EVC賽車一起進入了歷史博物館,讓WRC取消B組和S組的意外,正正是一臺藍旗亞Delta S4於1986年5月4日法國科西嘉站的第18賽段發生嚴重意外,車手亨利·託沃寧與領航員克雷斯雙雙葬生火海。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世事就是這麼耐人尋味,B組在事故發生後幾個小時就被永遠取消了,只留下一句話:

藍旗亞最後的瘋狂——Triflux發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