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牡丹嫁接繁殖

牡丹嫁接方法有很多種,如嵌接、劈接、單芽接、地接、高空嫁接等。生產中常採用簡便、易操作、成活率高的貼接和劈接。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嫁接場景

選擇當年生健壯、光滑且帶有飽滿頂芽或側芽的枝條作為接穗,土芽萌發出來的1至2年生的枝條髓心充實,嫁接後更容易成活;中心組織疏鬆、呈現褐色斑紋不正常的穗條不能使用。

接穗一般長5至10釐米,接穗最好隨採隨用,不宜存放時間過長,否則會造成穗條失水而影響嫁接成活率。若暫時用不完,可用溼布包好放於4℃至8℃的冷庫內,或陰涼處,或埋入溼沙中儲存。如異地採穗和遠途運輸,應用苔蘚等保溼材料進行保溼,在5℃至10℃低溫環境下運輸。

嫁接時間最好選擇在 8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之間,根據南北方溫度差異,各地酌情選定嫁接時間,宜早不宜晚。嫁接期間(從嫁接當日算起20至30天內)日間氣溫在20℃至25℃時最佳,傷口癒合速度最快,在此溫度下傷口癒合時間一般在20天左右。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挑選癒合好的苗子

嫁接的時令性很強,錯過最佳時間,成活率大大降低。嫁接成活率的高低與接穗品種有關,大部分品種嫁接後成活率都很高,但像‘海皇’、‘愛麗絲’、‘金至’等木質化比較輕的品種,嫁接後成活率較低。

常用的砧木有兩種,一種是牡丹的根,一種是芍藥的根。砧木要求健壯、無病蟲害、粗度(直徑)在 1 釐米以上、長度不低於20 釐米。芍藥根木質化輕、根軟,便於操作。

砧根年齡對嫁接成活率有明顯影響,一般選擇2至3年生的根作為砧根。其方法是選取2至3年生健壯、無病菌、表面光滑的實生苗,除去泥土,剪除多餘枝條(如果採用的是芍藥,則應去掉芍藥芽),用800倍75%的甲基託布津浸泡5分鐘進行消毒殺菌。然後置於陰涼處晾2至3天,切忌陽光曝曬,待砧木失水變軟後進行嫁接。晾軟後的砧木切口有韌性,不易脆裂,便於操作。

嫁接使用的工具有鋒利的專用嫁接刀、麻繩/可降解的膠布、摻有殺菌劑的泥巴/低溫石蠟。

貼接法又叫斜接。嫁接前,將接穗在含有多菌靈和生根劑的溶液中浸泡30分鐘。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在藥液中浸泡接穗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貼接

選擇的砧木要比接穗粗一些,然後用嫁接刀將砧木上端和接穗下端分別削出對應的斜面,將接穗鑲嵌在根一側的切口上,形成層相對,用麻繩/可降解的膠布將接口處自下而上纏緊,糊上殺菌液配製的泥巴(低溫石蠟),以保護接口處不被感染和失水。

採用劈接法時,先在接穗基部兩側削出長2至3釐米的楔形斜面(上厚下薄的楔形),再將砧木上端削平,從中間用刀切開,切口長度略長於接穗削麵。然後將接穗自上而下插入切口中,注意對準形成層,用麻繩或者可降解的塑料纏緊,接口處塗以泥漿或液體石蠟,即可栽植或假植於潮溼的細沙或者土壤中。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劈接

如若將剛剛嫁接的牡丹苗直接栽植到地裡面,遇到雨水天氣,水可能會浸入到嫁接的傷口處,導致傷口感染腐爛,從而降低成活率。生產中一般先將嫁接苗假植到苗床上,等傷口完全癒合後再移栽到大田。具體做法為:搭設高約兩米的拱棚架,上面鋪上薄膜遮擋雨水,同時在大棚兩端留一通風口,保持棚內空氣流通。在苗床上鋪約30釐米厚的鬆軟泥沙作為基質,基質內不宜有土塊,否則不能較好地包埋嫁接苗。

在嫁接前一個星期,將苗床噴水澆透,以基質溼透不積水為準,使苗床保持較好的墒情。然後將嫁接好的苗子假植到苗床內,注意苗子要被泥沙完全包埋,在假植期間嚴禁苗床進水。如果嫁接季節較晚,氣溫轉涼,則可假植在溫室內,利用溫室內的高溫快速癒合。

一般假植20至30天后,挑選傷口癒合較好的種植到大田,癒合好的花芽一般都會輕度萌動。在苗床上假植的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可過短。過長,癒合好的花芽徒長會造成營養不良;過短,傷口未癒合。過長和過短都會影響到嫁接苗移栽到大田後的成活率。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嫁接後苗子假植到土壤中

為節約土地和便於管理,當年嫁接小苗一般適當密植,行距不低於30 釐米,株距不低於20 釐米。栽植前如果土壤較幹,先澆水調節墒情,並把地耙平,用開溝機或鐵鍁開出一條深 30 釐米的種植溝,然後把嫁接苗放入溝內,深淺以嫁接苗的刀口低於地面 3至5 釐米為宜。然後填土、壓實,上面用土將接穗全部封住,並高出接穗頂端約5至10釐米,起到保墒和冬季保溫的作用。種植後,為避免傷口感染,不可以再澆水,否則容易大面積死亡。第二年春天花芽萌動前,再將小土包抹去一些即可。

觀賞牡丹嫁接技術詳解

種植後埋上小土包

菏澤多禾牡丹種植基地

專業從事牡丹種植、芍藥種植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