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題 記

攬勝登臨三面山光一面水;憑虛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興義老城中心,有一座山,不叫山,叫洞,並且有幾種叫法:穿心洞、穿雲洞、陽明洞、大佛洞,最深入人心的是大佛洞。大佛洞裡面真有“大佛”嗎?是何方神聖?

到興義老城遊蕩,很容易找到被市民稱為“大佛洞”的公園。這公園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園中有水有山,風光秀美,是興義城區主要名勝之一。為什麼會被稱為“大佛洞”?在茶館裡閒聊的人們只道洞中有“大佛”,還說那“佛”來歷不一般,是晚清民國時期滇黔邊務督辦、援川軍總司令劉顯潛“請”來的。

然而,市民口中叫了一個多世紀的“大佛洞”其實並非它的學名。據民國《興義縣誌·藝文·文錄》等相關史料記載,大佛洞最初作為城郊休閒景點建成時,是叫穿雲洞或穿心洞的。其位置處於雲南街東側牛場坡,即如今的穿雲山上。因其洞穿兩面,山形彷彿一頭巨大的水牛橫臥於此,穿雲洞處即是牛首,牛場坡則為牛身,前洞後洞形如一雙明亮的牛眼,故而有“犀牛望月”之美稱。

大佛洞的幾個名字

老城中的大佛洞好似一位文雅的古人,有字有雅號還有別號,其位置與市公安局後面的火晶山對峙,西面與灣塘河相依,牛鼻子橋溝通其間。筆者曾經數度來到洞口,想驗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然而,儘管洞外燕舞鶯歌、車水馬龍,洞門卻被一把大鎖牢牢鎖住,始終未開。於是,只好找到文物管理部門的負責同志,討來鑰匙,打開洞門一窺究竟。

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太極功夫浮雕二

推開洞門的那一剎那,彷彿開啟了興義塵封已久的往事,一幕幕如放電影一般不停地在腦海中閃現。岩石上的藤蔓溼漉漉的,一滴滴岩漿水有節奏地緩緩掉下來,再掉下來,發出 “叮叮噹噹”的立體聲響。洞外雖烈日炎炎,進入洞中那一刻,一陣清涼瞬間透徹全身,整個洞成了天然的空調室。洞頂黝黑,地面有自上而掉下的細碎石灰石。這,或許是曾經有人在此用火所致。立於洞中,環顧審視,只見西南向的前洞口開闊明亮,後洞門則北向于山腰,險中露秀。洞內空氣清新,軒敞宜人,“正廳”可容納數百人。洞壁犬牙交錯,形狀怪異,洞穴迂迴,鍾乳懸垂,百態千姿。據悉,南明貴州巡撫錢開少雲遊大佛洞、水晶觀等城中名勝時,曾賦詩一首:“來去穿雲五尺藤,好峰精剎我頻登。碧天萬里圓明月,文室千年宿一燈。頭白尚容還故國,眼枯不敢望諸陵。緇衣莫制人間淚,猶是前朝剃梟僧。”這位來自江蘇,號大錯和尚,本名錢邦芑的巡撫大人,借遊興義大佛洞抒發自己對南明小朝廷的懷念。

既然當年這一城郊景點最初建設時叫穿雲洞,為什麼後來就變成市民嘴裡的“大佛洞”了呢?這還得從清代說起。明朝伊始,還叫黃草壩的興義建了穿雲洞景點系列建築後,由於大小戰爭頻發,穿雲洞閣樓等系列建築遂毀於兵燹。清代又重建穿雲洞閣樓等系列建築,之後又毀,幾次三番。直到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邑紳劉顯潛以其洞天形勝,倡議培修,依洞建攢尖頂木結構閣樓五層。因尊王陽明為聖賢,便請石雕大師塑王陽明石像一尊置於洞中頂禮膜拜,同時將重建後的穿雲洞更名為陽明洞,以志王陽明在貴州築室講學之義。

當年的興義民眾並不認識王陽明,直把洞中王陽明老先生的石像誤認為佛祖,直呼“大佛”,這洞因“大佛”而得名也就順理成章了。於是,“大佛洞”成了穿雲洞的俗名。相類似的情況還有灣塘河。明末清初在清理河道、修壩築堤時,這河曾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水河。然而,市民群眾視其河道蜿蜒曲折,就直觀地稱之為灣塘河,不買當年那些文人們的賬。以此類推,大佛洞所在的那座山被市民們稱為牛場坡也不足為怪,興許就是因為山上土沃草嫩,常在上面放牛,僅此而已。

大佛洞與興義人文

清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劉顯潛再次集資修葺穿雲洞,在後洞口峭壁之上建了一座“停暉樓”,同時踞峰而立涵虛閣。此閣下巖畔又築屋三楹,稱為“友石軒”。大約那時候的興義,賞玩奇石作為一種高雅愛好,已在文人騷客中悄然流行開來。

此峰山下荷花池畔,又建“芸香榭”賞荷長廊七楹。興義知府聶尊吾為涵虛閣題楹聯“攬勝登臨三面山光一面水;憑虛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大約歷史諸多原因,此楹聯如今已移步穿雲洞前,由興義知名書法家熊洪斌先生重新書寫刻於前洞兩側圓柱之上。

1937年,劉顯潛再次對穿雲洞進行培修,併成立“陽明洞培修經費管理委員會”,使穿雲洞修葺經費得以保障。劉顯潛親撰、劉公亮書寫的《修葺陽明洞記》刻石立於洞之右側,該碑刻正文為楷書,最後一段為行書,書法十分精美,書體飽滿圓潤,記載“俾斯洞之綢繆,不因人而廢斯山之勝蹟,不因時而頓……”修葺穿雲洞之緣由及經過。

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穿雲洞閣樓木雕局部

自此,劉顯潛已經是第三次對穿雲洞進行大修了。1941年,國民黨駐軍五十五師將刻有《修葺陽明洞記》的石碑搗毀,稱廢物利用,用於修築“中山路”,即今天的東風路。現留存於劉氏莊園內的《修葺陽明洞記》石牌,為1945年劉公亮重書之後再次雕刻而成的。

誰說劉顯潛這督辦大人行伍出身只會帶兵打仗之武略呢?其文韜在他《修葺陽明洞記》一文中即可見一斑:“天地渾元,精英之氣鍾于山川,山川磅礴奔放之氣則鍾於人;人鐘山川磅礴奔放之氣,必待學而後盎然以見,豁然以通。然而,無登高望遠,之所涵詠情性又安知渾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氣之所自哉!”這是記載重修陽明洞(穿雲洞)的開篇之語,文章之大氣在此彰顯無餘。尤其在介紹穿雲洞時,文采亦非同一般:“環城諸山,自黑山蜿蜒而來,矗立於花水之側者,曰穿雲山也,而實洞也。夫洞之奇者,恆在於險遠……”這裡的花水之側,說的就是灣塘河畔了。

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石裙板望柱之上的飛鳥浮雕

對於穿雲洞的記載,晚清時期到興義執教的都勻人解炯曾作《遊穿雲洞記》一文,對穿雲洞及周邊環境有過精彩描述。如“踞橋之上流,有小洲,幅員一畝,中有一亭狀類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籬落入畫,水則上分而下合,勢甚激,時作風濤聲,伏出橋下……”這是對穿雲洞西面灣塘河(時稱花水河)的生動描述,水聲、竹木、亭子交織,動靜相宜,如詩如畫。一個世紀過去,據此文依然可尋得當年舊貌。試想,沿著老城城牆,左面是花水河,水淺波平,對岸楊柳依依,河面波光粼粼,兩垂釣者立於樹旁,河中倒影顫顫,水光接天,佳景宜人,客人遊興更濃。

據說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駐軍曾將槍支彈藥等裝備藏於洞中,並將穿雲洞用作防空洞。此說未找到憑據,只當民間老叟於茶館之中吹牛侃大山熱鬧熱鬧罷了。

不過,穿雲洞古建築歷經數百年滄桑,幾度興廢,卻是不爭的事實。1953年、1981年、2009年,興義已由縣人民政府變更為市人民政府,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對穿雲洞古建築的重視和保護力度,以及不間斷的維修,因而部分舊觀大體依然,也算一件欣慰之事。當然,沒改變的還有上了年紀的興義市民依然我行我素,還管這穿雲洞叫大佛洞。他們說,是大佛洞呢,洞裡邊真的有大佛,小時候曾看見過,還到裡邊玩過“躲貓貓”。

大佛洞迴歸穿雲洞

彷彿在不經意間,本世紀初老城的公交車站牌上就有了“穿雲洞”這一站名,當年的牛場坡也被政府引導稱為“穿雲山”。儘管有些固執的老興義人仍然把大佛洞叫得很響,然而年輕一代已逐漸認可了穿雲洞這一稱呼。至於陽明洞的稱謂,或許又僅限於小眾的騷客文人了。

今天,依山而建的五層閣樓安在。閣樓頂層方形翼角,其餘均為重簷單坡式兩角造型,葫蘆寶頂,翼角鰲魚含珠,筒瓦屋面,雲紋滴水瓦當。幾何紋,萬字格回紋木雕花窗。枋額、裙板或彩繪或雕花或人物,洞前十一級垂帶踏垛,兩側曾放置須彌座石獅一對,據說後被人們搬到八一公園原跋浪亭出口處作為鎮園神獅。四根合抱杉木硃紅色簷柱尤其醒目,簷下門額鑲嵌透雕幾何紋花牙。兩次間設扶欄裙板,明間額坊正中懸掛的那塊黑漆陰刻篆書“陽明洞”金字木匾不知所蹤。洞中神龕柱上那副“景去人不遠,石無土而高”木質楹聯依然。後洞樹藤纏繞,懸崖峭壁,依洞而建的懸空“停暉樓”下有轉角踏道通向曾經的荷花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荷花池中有一座四角攢尖頂賞荷亭,池畔建有捲棚式環廊,樓、亭之間,曲橋通悠,相互連接。至金秋時節,蜂飛蝶舞,荷花吐豔,遊人可於樓上、亭中、廊裡或小橋上欣賞美景,怡然自樂,其喜洋洋者也。如今,當年的荷花池已變成了休閒廣場的一部分,每當夜幕降臨,便有市民到這裡翩翩起舞,或國標、或民族、或太極,健身主題公園有模有樣,名副其實。

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穿雲洞前洞如今場景

近年來,文物部門還在大佛洞山腰恢復或增建了曲形長廊,山頂建有三層三重簷六角攢尖頂閣樓一座,名曰“花水閣”。古榕綠蔭下設有石臺、石桌、石凳等,或供遊客休息,或供遊客棋牌娛樂。當年,劉顯潛在他的《修葺陽明洞記》中寫道:“是洞也,巨石巍然,拔地以出,擎天以峙;其為竅也,窈然而深,豁然而朗,廓乎其有容不得之於險遠,而得之於郊。垌顧不易哉……臨池而為芸香之榭,依壁而為友石之軒,翼空而為停暉之樓,踞峰而為涵虛之閣。”穿雲洞依山就勢,隨山築臺,巧布亭榭,洞之天然雄姿,古建築之佈局特點,構成了一幅城中綺麗畫卷,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遊人到此流連。

值得一提的是,穿雲洞右側那些上山的石階,簡直就是一條從今往古的天梯。最下面的石階望柱之上,其圖案雖有花鳥蟲魚,但一眼看去,就是非常現代化的機制石雕,千人一面,呆滯而刻板。逐級登攀,越往上,越遠古,望柱與石裙板之上的浮雕圖案,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那些人物雕刻,簡直就是精美的中國功夫圖譜: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中國武術之神韻,在此盡顯無餘。當然,除此浮雕人物而外,花卉、飛禽、走獸,以及《西遊記》中“西天取經”等圖案,同樣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石階蜿蜒向上伸展,如蛇行於穿雲山。往右上山的步梯部分為木質,遇上樹木擋道,就切開一角或圓弧,以讓其不被傷害。如此而為,山上始終濃蔭如蓋,即使烈日當頭,也涼爽如秋。

大佛洞的前世今生

解放初期修復後的穿雲洞公園閣樓

山頂涵虛閣為單簷六角攢尖頂,周邊有石欄,計有欄柱18根,柱上有18只形態各異的石獅,柱身浮雕有花卉、雲彩、飛禽、翠竹等圖案,靜動相宜,刀法洗練。石欄裙板上浮雕十八羅漢,或喜或笑,或怒或怨,無不形神兼備,生動有趣。涵虛閣高居峰頂,如眾星捧月,雖地處鬧市,卻不聞市井之喧譁。在此靜坐,彷彿置身於雲天之外,離塵出世之意境似乎可讓人遠避紛爭利害,靜修養身,心如止水。

當年的牛場坡,如今的穿雲山,雖然老百姓心中的“大佛”因特殊的歷史而不復存在,但興義人重視教育文化的傳統始終如一。站在山頂,回顧歷史,那位在貴州悟道,播撒“知行合一”的聖賢彷彿真的來到了興義,來到了這片尊他為“大佛”的熱土之上。

回到現實當中,無論怎麼調查,王陽明的確沒曾到過興義,可從穿雲山上留下的亭臺樓榭,石欄迴廊,又無處不彰顯出對他這位“大佛”的崇敬和期盼。那些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雕故事,都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教育文化之精髓。大佛洞被人們所稱道的,不僅得之於天然形勝,更得之於水光山色之妙。登臨山頂涵虛閣,扶欄環顧,眺望四圍,興義老城新區,盡收眼底。

數百年滄海桑田,歲月悠悠,人海茫茫,大佛聖賢何在?不在洞裡,在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