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網賣身,海航接盤,究竟噹噹做錯了什麼?

孔方財經

對於賣身海航,迴歸A股,噹噹創始人李國慶最新的表態是“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蒼茫成雲煙!”(3月11日凌晨)。

對於噹噹,作為創始人李國慶肯定是不捨的,因為創業半生,創業者對於自己的公司肯定是充滿情感的。他的最新表態,顯然也充滿了落寞的意味。

簡單回顧一下噹噹網的發展歷程,這對理解為什麼它要賣身並回歸A股非常有必要。

據官網介紹,噹噹網於1999年11月噹噹網正式開通,此時還是中國互聯網起步的時間。此時的劉強東才創立京東2年,主營業務是在中關村賣VCD。在網上圖書領域,噹噹網長期雄踞第一——即便到了2008年,賣家電、賣各種3C產品(這些產品價格遠遠超過圖書)的京東,銷售額還只有噹噹的75%。

但噹噹是一家垂直電商,圖書市場的天花板是很容易看到的。到2014年,李國慶表示,噹噹網的市場份額已經佔到66%——這意味著,噹噹網很難再有突破,即便佔到100%的市場佔有率,也就只剩下50%的增長空間。

於是,噹噹網也在往平臺型電商轉型,比如噹噹做了母嬰、美妝、服裝、家居家紡這四個領域的銷售,並且也有一定的收穫,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對當當的印象仍然是“賣書”的。這些新開通的領域,也不足以支撐噹噹縮短與京東、阿里的差距。

新的市場開拓不及對手,自己的老本行卻在被對手蠶食。在圖書網上銷售領域,亞馬遜來了,京東也殺進來了,天貓也看中了。和這些擁有巨大流量的電商平臺相比,噹噹過於依賴“回頭客”顯然難以應付這樣的競爭。在2014年取得66%的市場份額後,噹噹的蛋糕被新殺入的競爭者大塊大塊地搶走——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京東佔據圖書電商36.2%的市場份額,居於第一,而噹噹則退到第二,市場份額35.1%。這更不用說,到2015年第三季度(噹噹最後一次發佈財報),京東的營收已經變成噹噹的18倍。

在競爭上處於劣勢,此時的當當更需要準備彈藥(資金),用更多的投入進入更多的領域,但偏偏在資本市場上,噹噹的股價太不給力。噹噹於2010在美國上市,上市後股價一度短暫衝高,但在此之後一路走低,股價太低顯然不利於融資(融資同樣的金額,會更多地攤薄現有股東權益),由於不滿股價表現,2016年9月,噹噹網以5.56億美元的市值進行私有化退市,此時其市值不足2010年上市時的四分之一。

在美國退市肯定不是目的,和360一樣,噹噹退市是衝著A股上市來的,畢竟A股估值更高,A股股民對於噹噹網的理解也更深刻,尤其是在將用戶轉化為股東之後,噹噹網A股上市後的前景顯然更將光明。不過,目前並不清楚李國慶賣出噹噹網的估值。而據路透社之前報道,這筆交易是12億-15億美元,已經是私有化成本的2倍以上。不過這一說法,已經被李國慶給否認。

不管怎樣,李國慶完成了噹噹迴歸A股的使命,當然他自己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A股鼓勵獨角獸企業迴歸的大背景下,噹噹網上市可能會很快。但是,上市融資也不是最終目的,噹噹網如何利用A股更高的估值,吸納更多的融資,進而在接下來的轉型當中鞏固地盤,絕地反擊,才是最大的看點。但遺憾的是,我們可能看不到李國慶的表演了,只能靜待資本運作高手海航的大手筆吧!


孔方財經

從曾經的國內電商行業領跑者,發展成如今的陪跑者,噹噹這些年過的可以說是非常水深火熱了。市場份額也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被逐漸蠶食,甚至淪為京東天貓的二級商家,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噹噹發展成如今這樣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1.競爭激烈

噹噹2010年上市後,國內電商市場迅速發生變化,進入高速增長期,一眾電商企業紛紛崛起,先後有7家電商平臺赴美上市。尤其京東和阿里在圖書業務上對當當的狙擊,更是讓噹噹的市場份額極具縮水。噹噹的部分消費者也在後期其他電商平臺擴展的過程中,轉投其他平臺。

據易觀發佈的《中國網上零售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上市時的當當在B2C市場的份額有9.2%。而到了2017年第3季度,噹噹網交易總額僅佔電商B2C市場0.8%,相比天貓59.0%以及京東26.9%的市場份額差距懸殊。

2.業務單一

和噹噹對標的亞馬遜從圖書領域擴張到綜合電商平臺,再到如今帶有科技互聯網性質的企業,逐漸發展成美國最大的電商平臺,靠的是多次拓展調整,完善業務。而退市之前還有過搖擺不定的轉型的當當,在阿里和京東的大力狙擊和噹噹自身投資不夠的原因下,影響力很微弱,消費者對當當的印象還是“賣書的”。所以退市之後私有化的當當,決定全力迴歸“賣書”這個老本行,業務更加單薄。

3.拒絕外資

噹噹之所以能在初期發展的風生水起,依靠的不過是早些年國內電商行業的匱乏和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等待拓展的市場非常大。換句話說,那時候李國慶就算是藉助電商平臺賣別的東西,也照樣能在電商行業站住腳。

噹噹領先了的這一小步,在行業競爭激烈、自身業務單一、拒絕外資進入的內外因素下,很快就會被追平反超,多得是後起之秀。這跟為什麼美團滴滴們的產生是一個道理,都是搭上了用戶需求這趟車。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敗下陣來,噹噹的用戶數據和品牌還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求購噹噹的肯定也不止海航一家。噹噹最終投身海航可能是因為看好海航旗下英邁完善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

海航選擇噹噹,主要是看中噹噹在電商領域積累的客戶運營經驗、大數據和品牌。海航相關人士在之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已經明確了ABCD[A(人工智能)B(區塊鏈)C(雲計算)D(大數據)]戰略,但目前的資源主要集中在B端 ,而面向C端的當當則可以很好地完善天海的業務板塊佈局,實現聯動協同效應。

然而目前京東阿里們的供應鏈以及物流系統都趨於完善,用戶習慣也已經養成,所以短期內噹噹還是翻不了身的。

不光是噹噹,任何企業瞻前顧後的結局就是被淘汰。

就拿京東來說,當初如果不肯下狠心燒錢,沒有鐵了心從3C電商轉型綜合電商,哪有現在的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倘若噹噹能借助當年和京東的價格戰深入3C領域進而發展到全品類,京東能不能有如今的地位就不一定了,噹噹自己也不會落個10億賣身的命運。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的,瞬息萬變的世界永遠是屬於強勢一方的。

想知道羅永浩為什麼在成都哽咽,丁磊除了養豬還有什麼“土味”愛好,為什麼我們不該原諒海底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互聯網指北

也許噹噹網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他們在投融資方面不夠大膽,並且錯判了當時的情況而已。

我們來看看劉強東當時是如何評價李國慶夫婦做的當當網的——

劉強東其實一開始就說了,無論是京東先做3C,再進軍圖書;還是噹噹網先做圖書,在擴展其他品類,都是殊途同歸。但唯一不同的是,京東與噹噹的高層在判斷當時大勢的時候,有些不同而已。

劉強東說:第一,李國慶夫婦可能是更看重當當網的股份,必須持有當當網50%以上的股份(相當於控股權)所以沒辦法引入更多的資本去建設自己的物流體系。最後導致公司落後於京東。

(CEO來信君插一句:其實騰訊在投資京東之前,曾經先去找噹噹網談判投資事宜,不過因為李國慶夫婦不願意稀釋更多股份,而最終沒有談攏,隨後騰訊轉而投資了京東)

劉強東分析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李國慶夫婦判斷當時的大勢是,未來3到5年可能會有一家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承擔當當網的物流,他們認為通過外包可以解決物流問題,而劉強東則說自己的判斷是在當時10年內都不可能有這樣的公司出現,於是京東選擇了自己建立物流體系。

這樣是京東後來最大的競爭壁壘之一。

上圖為噹噹網創始人 李國慶、俞渝夫婦

如今海航收購噹噹網,確實令人唏噓不已。劉強東也說過,其實如果噹噹網更早一步選擇做物流的話,是非常有優勢的,因為當時只有他們拿到了大額的投資,有實力。

(CEO來信君補充:但可惜沒有魄力)。

現在再看下面劉強東2014年時的採訪,感覺他說的不就是噹噹網嗎?——


CEO來信

這就是噹噹創始人,咎由自取,跟不上時代,活該被拋棄!!


看一看噹噹李國慶當年與主持人的採訪對話:

主持人:今天劉強東沒來你是不是舒了口氣?

李國慶:沒我希望他來呢,他怎麼沒來呢?我也不知道

主持人:就是他來了,你跟她在這種場合是什麼情況,我也特別好奇。

我們倆沒見過面。

吵了那麼久都沒見過面啊?

我如果見到面,我就跟他說。我說你現在手裡資金不夠了,收一收吧。

覺得你單方面跟他這麼說話,他會愛聽嗎?你這不是指導人家創業嗎?

我比他這個資格老多了,我還比他大那麼多呢。

但是人家公司比你大呀。

誰說他公司比我大了,誰說他公司比我大了。

人家劉強東公司不比你的大啊?

你說的是規模,規模,銷售規模,但是健康度哇,這個財務能力差很遠,真的差的很遠!

這樣咱們預測一下吧,三年以後你說是你的公司好還是劉強東的公司好吧?

三年以後?他過得了今年這個坎嗎?我cao!但是去年這傢伙把我給打的稀裡糊塗,這傢伙不斷的有錢往裡還衝,這時候我蒙了,我難道我他不對了嘛?

看完這一短短對話,你當時是不是就覺得當當藥丸?



老表有話說

轉型不及時

噹噹一開始是賣圖書的,當百貨、3C等品類已經佔據電商主流的時候,噹噹還是在賣書。

根據最近這兩年李國慶的反省,我們可以知道李國慶當時是知道競爭對手京東商城賣的是單價比圖書高出數倍以上的3C產品,但是李國慶依然拒絕了跟著賣3C產品的建議。

從李國慶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兩點:

第一,李國慶怕噹噹網狂燒錢。

當時噹噹網在圖書市場遙遙領先,如果轉入3C市場,必定會跟京東一樣需要狂燒錢。

第二,看不好進入3C這個市場的前景。

當時其他電商最多也就買1000億,中國3C市場是一個一兩萬億的市場,假如噹噹網進入3C這個市場,也賣到1000億,也只是佔了5%的市場份額。“在行業裡面沒有話語權”,想要盈利是很難的。

可以看出噹噹噹時活得很滋潤,同時李國慶也沒有看清時局,加上李國慶也不是雄心壯志的人,最後噹噹網轉型晚了——因為他的對手是狂飆的京東呀!

看看曾經的小弟京東

2008年京東商城的銷售額只有噹噹的75%,但是在2007年劉強東就決定要從3C轉為全品類,2008年就開始自建物流。

從3C轉為全品類的戰略遭到所有的投資人的反對,管理層11人只有六個人支持。

2007年到2011年京東共完成3輪15億美金融資。

當京東在2011年對當當網宣戰的時候京東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當當網了。

後院起火

後院起火之後(京東的宣戰),噹噹努力嘗試改變這種局面。

哎,劉強東的戰略是非常明確的,而噹噹網就可憐了,一會兒深挖圖書,一會兒轉型時尚電商,自己都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怎麼能夠扭轉局面呢?

夫妻店

很多人都說李國慶夫妻一起創業是導致噹噹網停滯不前的原因。

李國慶的夫人也是一個強勢的人,同時也折射出李國慶無法壓制他夫人,普通的夫妻關係尚且是一方強一方弱才能和平長久相處,而夫妻把持的公司更加需要如此。

就單單最近噹噹網被賣掉這事來說,李國慶是不想賣的,他夫人是極力賣掉的,兩個人爭扯了一年多,最近才統一了意見。

我們想象一下,他們以前的爭鬧會少嗎?特別是噹噹網要轉型、噹噹網要燒錢的時候。


從頭開始自學java

噹噹賣身是最終的必然。

在噹噹網最火熱的時候,流量是超過京東網的,那麼為什麼最後是京東做成功了,而噹噹網不得不賣身了?總結其中的原因,其實就可以總結出未來互聯網的變化趨勢。

流量越來越貴

在互聯網初期,互聯網的線上流量是很便宜的,qq獲取一個qq註冊用戶基本是不用花錢的,營銷是沒有成本的,主要成本集中在服務器。


但是互聯網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線上獲取一個流量的成本原來願高。在淘寶上的一個商家獲取一個新用戶成本可能在50元-100元,一個訂單金額也可能只有這麼多。所以這筆買賣很有可能是要虧錢的。

獨立app的營銷,推廣,競價排名的廣告費用都非常昂貴,小的創業公司想要突出重圍的難度越來越大。

一個電商在高達100元/用戶的成本下,如果用好這些用戶是成敗的關鍵。京東的方法是瘋狂地擴品類。同樣1個億用戶,京東和噹噹都花了10億人民幣獲得,但是噹噹只提供圖書一個品類,而京東從3c電子產品擴張到圖書,服裝,快銷品等等,用戶在買了電子產品的同時,也會購買別的東西,那麼平攤下來,一個用戶的成本就低了。這就是劉強東當年說不做圖書,後來食言開始做全品類的原因。

所有的垂直類電商,都會因為獲客成本太高而死亡。當年做鞋子的,做服裝的,做電子商品的,都已經不見蹤影,現在還有幾個做化妝品的聚美和做奢侈品的網站,獲得也不是那麼好。

服務要求要來越高

京東能夠活著,很大一個原因是京東物流。

用戶對於物流的要求越來越高,京東能夠提供當日達或者次日達。美團和餓了麼能夠提供的服務是1小時達或者20分鐘達。而噹噹網在物流上沒有進步,這是用戶體驗的落後,用戶會慢慢捨棄這個網站。

價格

有一種良性循環,越是生意好的公司,越能把價格做下來,也有一種惡性循環,越是生意不好的公司,越不能把價格做下來。

我是噹噹鑽石會員,一直在噹噹上買書,但是當我有一天發現京東的圖書居然不用會員都比噹噹便宜的時候,我有點奔潰了。從此就捨棄噹噹,做了京東的粉絲了。

多元化發展

如果你要幫助一個公司,請建議這家公司多元化,如果你想害一家公司,請建議這家公司多元化。

多元化這個事情是所有公司要做大的必經之路,成功了公司就可以做大,失敗了公司就越做越小。

很明顯京東在多元化上做得比噹噹成功很多。

最近美團王興和攜程梁建章也是關於核心和邊界的討論。

梁建章的觀點是做企業要抓住核心,但是王興的觀點是萬物本來就沒有邊界,企業應該模糊邊界,努力去探索。

兩個人都對,就看誰能走得成功了。


作者還行,悟空問答文化答題達人,對我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我。謝謝。

作者還行

不知道做錯了什麼,2001年有幸在噹噹見過俞總一面,平易近人,年輕的我完全不知道那時的當當已經完成5000萬美金融資也不知道噹噹總裁是這位女性。隨意聊了5分鐘。完全是家長裡短。後來才知道是總裁哈哈。噹噹沒有在時代脈搏上更近一步,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