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隆平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closure37693277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科研成果只是全球範圍內綠色革命浪潮裡晚來的一部分,它對中國人很有意義,但在全球範圍內就算不上什麼了。雖然國內雜交稻種植過半,國外的水稻種植只有4%是雜交稻,並且這部分市場還大部分被國外育種公司佔據,也就是說袁隆平的雜交稻對中國以外的影響其實很小。


在工業革命以來農業經歷過數次重大革命,分別是十九世紀的農業機械化,二十世紀的化肥工業化,和二十世紀初期的雜交育種革命,再之後是二十世紀中期的全球綠色革命。農業機械化的時期諾貝爾獎尚未建立,但是化肥工業化的代表合成氨和殺蟲劑分別在1918年和1948年獲得諾貝爾獎,雜交育種和綠色革命的代表諾曼·布勞格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意義足夠重大的農業技術進步諾貝爾獎都沒有缺席。作為最近一次革命,綠色革命的內容一方面是雜交育種,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將發達國家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已經普及化的雜交育種,石油農業和化肥農業作為成套體系向發展中國家推廣,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佔多數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問題,而中國在綠色革命裡只是晚來者,改革開放以後之後才真正趕上趟。

大農業家諾曼布勞格,他的戰場玉米和小麥是世界最大宗的兩種糧食作物


世界上綠色革命的科研中心有兩個,一個是墨西哥的的國際玉米小麥發展中心,一個是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墨西哥的育種中心是布勞格直接領導的,在他的幫助下1956年墨西哥的雜交小麥產量是1944年的六倍,60年代中期布勞格對巴基斯坦和印度展開援助之後兩國的小麥產量就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長,這些成果為布勞格帶來了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現在國際玉米小麥發展中心惠及全球80多個國家,發展中國家約70%小麥和30%玉米的品種直接或間接來自這裡,中國40多個玉米品種和200多個小麥品種來自該中心的種源。另一個重要機構是國際水稻研究所,它從60年代就開始在東南亞推廣高產稻米,把各國的水稻單產幾乎提高了一倍。雜交水稻的理論早在20年代就在日本提出,成功首創則是1963年國際水稻研究所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亞增產5~6倍的奇蹟稻種IR8。在中國大陸之外的發展中國家,說起農業增產,貢獻最大,成果最突出的是這兩個研究所在1950~1970年的育種推廣工作和綠色革命風潮,其他任何人無法相比。


對比一下袁隆平院士的工作可以很容易發現,袁院士的雜交育種工作1976年才開始大面積推廣,1980年後才開始為國外所知,這時候離墨西哥的小麥產量暴漲已經30多年過去,離布勞格走遍全球拿下“為饑荒世界帶來麵包”的榮譽也已經十年過去了。即使是水稻種植本身,雜交稻對已經暴漲過幾波產量的國外稻種,例如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常規稻,一般只有10%左右的微弱產量優勢,算上口味留種病害等劣勢就很難說了。對主食大米並且之前沒能趕上綠色革命浪潮的國人來說,雜交水稻獲得的首屆國家發明特等獎是理所應當的,對水稻育種研究來說袁隆平首次實現產業化雜交水稻種植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也是國際公認的。不過,遲了幾十年的成果,而且侷限於一個國家一種作物的小幅提升,想要和多種作物的全球開創性成果同列,多少有自知之明為好。


海邊椰子

今年諾貝爾獎剛剛揭曉不久,10月16日,筆者的手機收到今日頭條的彈窗新聞:袁隆平“超級稻”再創世界單產紀錄,平均畝產達1149公斤。筆者不由得再次想起一個老問題:為什麼袁隆平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眾所周知,袁隆平教授最大的成就是於1974年發明了世界上首個雜交水稻,並且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地努力提高水稻的產量,他的開創性研究幫助中國從糧食短缺國家轉變為糧食安全國家,解決了中國13.8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世界許多國家也從他的研究成果中獲益。

作為一箇中國人,從袁隆平教授的貢獻來說,我們認為袁隆平教授有足夠的資格獲得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的評選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趙平教授指出,很多專家工作很出色,科研成果也不少,但是為什麼與諾獎無緣呢?也許他們忘記了諾獎的評選標準:“成果必須對整個科學界有巨大的影響力”。換句話說,改變科學的進程。所以,機緣不是偶然,不是撞大運必須具備一定的實力,才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榮譽。

所以,袁隆平教授遲遲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其並非雜交水稻理論的開創者,而雜交水稻的成功應用推動者,因此其能否獲得諾貝爾獎有不小的爭議;二是機緣還未到。


必須要先強調一下,諾貝爾獎不是判定科學貢獻的唯一標準,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們依舊是“大英雄”。

然後,我們在來了解一下,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從諾貝爾獎的分類來看,它共有六大獎項,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名單中,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榜上有名。而最終的獲獎者是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薩蒂亞爾希和在巴基斯坦呼籲女性受教育權利而被塔利班組織槍擊的馬拉拉·尤薩夫扎伊。對於憾失諾貝爾獎,袁隆平表示,不知道,沒那奢望。

眾所周知,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此外,袁隆平還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並於今年9月宣佈了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可以看到,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理論與研究成果打破了傳統遺傳學的桎梏,否定了原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解決了全世界範圍內的糧食緊缺問題。

不可否認,袁隆平的貢獻是巨大的,且其研究成果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這一點,全世界公認。所以,有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鎂客網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參考諾貝爾獎的評選條件和依據。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的獎項只獎給在物理,化學,醫學和生理學,文學以及推進人類和平事業5個領域內作出重大或巨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科學獎是獎給在某一領域內作出巨大貢獻的人,而一般來講獲獎的最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創造發明的理論成果!

並且最重要的是首先提出或發現該領域的貢獻與成果。

袁隆平最大的成就是將雜交水稻的實踐工作,而雜交水稻的最初的理論研究成果並不是袁隆平本人開創的,並且在袁隆平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去實踐過這項工作。

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由於他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還有日本等等一些國家的也先後嘗試培育,但效果不太理想,也沒能實現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可糧食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戰略資源了,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人口,雜交水稻如果不能大面積培育和高產,對於我們而言就隨時可能面臨著飢餓。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袁隆平了,他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66培育出奇蹟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繼而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最重要的還在野生稻中成功地找尋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這也算是前面所有其他科研人員,一直沒能找到的。

並且,袁隆平不僅在技術實踐中獲得了,還通過水稻實驗進行了改良。

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受到了一個啟發便是,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對於戰勝飢餓有著重要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界的這項重大發明,掀開了水稻生產史上嶄新的一頁,以袁隆平為首的工作團隊取得的該項成果獲得了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

雜交水稻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糧食自給難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稻穀作為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食,雜交水稻的出現和推廣,也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福音。

最後,無論如何,向偉大的袁隆平老先生以及他的團隊致敬!


有書共讀

諾貝爾獎是不能毛遂自薦的,是由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推薦的人方能參選。袁院士是參加過提名的,2014年, 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雖然最後沒有評上獎,但是諾貝獎和平獎(美國奧巴馬獲得過此獎項),政治工具,不得也罷。

諾貝爾獎的6大項中,很遺憾並沒有特別符合袁隆平院士的領域,這也是袁隆平院士沒有獲獎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更多的是頒給那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袁隆平也就因此和諾貝獎錯過。

袁隆平一直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獲得過世界糧食大獎,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使得中國糧食變得富裕起來。可能我們現在不會去吃雜交水稻,但要是沒有這樣的雜交水稻,我們的先輩早在糧食短缺中離去,又何談你我在此評論?

諾貝爾獎是世界至高的榮耀,但不是唯一的榮耀,莫言未獲得獎項之前,我敢說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他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而知名。而袁隆平教授的貢獻有目共睹,諾貝爾獎的榮譽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肯定,但袁隆平院士又何須諾貝爾獎的肯定,錦上添花罷了,他的獎當在我們人民的心中,獲不獲獎無關我們對袁隆平院士的尊敬。

諾貝爾獎沒有選擇袁隆平院士該是諾貝爾獎的損失。


簡族

諾貝爾和平獎我們不去管它,雖然袁老曾被提名,但顯然不能通過,那是個政治工具,不會輕易給我們,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個蹭熱度的(老人家的遺囑裡沒這個獎,那是幫有錢人自己自娛自樂的),這兩個獎無視它。除了文學獎,諾貝爾獎裡面比較硬的是科學獎,也就是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很遺憾,沒有數學獎。

所以,首先,諾貝爾獎沒有涵蓋所有的科學領域。

和袁老的研究沾邊的獎是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這個獎並不嚴格等於生物學獎……所以,某些生物學家曲線拿了化學獎……呃……事實上,這些年,好多生物學家拿了化學獎,把化學家擠兌到哭……不過還好,化學家也可以跨界去拿一下物理學獎,畢竟粒子方面跨界挺容易。然而,袁老的研究領域,嚴格來講,大領域是農學,這就尷尬了(貼上到生理學上比較費力)……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諾貝爾獎通常是頒給那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什麼叫做開創性呢?那就是第一次做,第一次發現,或者第一次發明,不管是發現現象還是發明技術,等等。但是,開創性的人,未必是把這個事發揚光大的人……

袁老的雜交水稻,屬於遺傳育種領域,很遺憾,雖然袁老將水稻雜交做到了極致,但他不是第一個使用雜交育種技術的科學家。

雖然雜交育種技術裡的“雜交”,可以曲線貼到遺傳學上,算是遺傳學的實驗手段和應用方法,而遺傳學則無疑屬於生理學上。但作為一種遺傳學手段,雜交技術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孟德爾(植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摩根(Thomas Hunt Morgan)(動物),而摩根在193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摩根)


冉浩






根據諾獎的現有數據看,在糧食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但是諾獎評委會也肯定了袁隆平教授的貢獻,2014年,他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科壇春秋精選

為什麼袁隆平沒有獲得諾貝達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1900年開始創立,1901年開始頒發,主要分設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生理或者醫學這五個獎項。諾貝爾獎包括獎章、證書和獎金。1969年開始頒發並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六項大獎。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袁隆平的個人基本信息和貢獻。

袁隆平: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並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貢獻:


袁隆平成功培養出的雜交水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單位糧食產量的增加,為我國農業大幅度增產開闢了新途徑,進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被認為是解決整個世界飢餓問題的法寶。西方世界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把雜交水稻當做中國繼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3)實踐出真知。袁隆平通過自己長期的實踐,提出了水稻雜交的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雜交水稻的的培育成功,使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證明了科學發展對推動國民經濟的巨大作用。

總結:為什麼袁隆平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1,諾貝爾獎趨向的是在研究領域做出發明創造的傑出人士,而且目前涉及領域沒有生物學獎。

2,袁老不是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只是把這項技術發揮到極高的水平,靠自己的努力把這項工作做的很出色。

3,袁老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研究成果對人類的影響巨大而深遠,這一點已經不需要什麼諾貝爾獎來證明了,他就是獨一無二的袁隆平。

讓我們向偉大而辛勤的袁隆平老先生致敬!


我本有夢怎言笑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按照這樣的邏輯:

  1. 諾獎的得獎標準是什麼?
  2. 袁隆平做了什麼?
  3. 袁隆平所做的事為什麼不符合諾獎標準?

下面開始回答

1.諾獎標準是什麼?

在諾貝爾獎的官方網站是這麼寫的

How Are the Nobel Laureates Selected?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s awarded for discovery of major importance in life science or medicine. Discoveries that have changed the scientific paradigm and are of great benefit for mankind are awarded the prize, whereas life time achievements or scientific leadership cannot be considered for the Nobel Prize.

簡單來說,諾獎應授予在在該領域具有重大發現,重大突破的成果,這裡隱含的一個條件是首創性。

2.袁隆平做了什麼?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袁隆平的科研助手李必湖與海南島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在離農場不遠的一片沼澤地裡約0.3畝野生稻中成功地尋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立即電話通知了在北京查資料的袁隆平,經研究鑑定後命名為“野敗”,並被全國雜交水稻大協作組選中,全國動員培育以實現“三系”配套。1972年冬,江西省萍鄉農業局的顏龍安採取遮光處理,首先從“野敗”種子成功抽穗育成了“二九矮1號”[3]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全國水稻科研協作全力攻關“恢復系”,從國內與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裡篩選出100多個有恢復能力的品種,直到1973年廣西農學院教師張先程在東南亞的水稻品種中找到第一個結實率在90%以上的強恢復系IR24。至此,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了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後一步,選配出強優勢組合。

從維基百科提供的內容概括來看,袁隆平(其實是其助手)發現用於「三系法」雜交的野生雄性不育株,然後進行培育,最後獲得秈型雜交稻。當然,他後來又在 1986 年將雜交水稻的育種方法從「三系」改進到「兩系」再到「一系」,即方法上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

3.為什麼袁隆平不符合諾獎標準?

其實從第一點可以看出,諾獎標準除了要有重大影響,還要具有首創性。事實上,無論是「雜交水稻」這一概念本身,還是「三系雜交」的雜交方法都不是袁隆平提出的。

雜交水稻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國農學家 Henry Beachell

Dr. Henry M. Beachell (September 21, 1906 – December 13, 2006) was an American plant breeder. His resear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cultivars that saved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from starvation.In 1930 he earned an agronomy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where he was a member of FarmHouse fraternity.[2] After graduate study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eachell worked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Texas. There, he created nine rice varieties, which eventually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U.S. long-grain rice production.Beachell has been call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rice improvement in the world.As farmers planted higher yielding rice, nutrition improved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and farmers increased their incomes. Beachell has received many international awards, including the 1987 Japan Prizeand 1996 World Food Prize. As a centenarian, Beachell consulted with RiceTec, the only commercial hybridrice-breeding program in the U.S, up until his death.

由此可見,Henry 首創了雜交水稻並取得突破,並在 1996 獲得世界糧食大獎。

而「三系雜交法」則出自日本科學家。1968年,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經過多年努力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趕粉等等雜交水稻育種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配套育種。

但是無論是 Henry Beachell 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不能穩產),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袁隆平所做,其實是遵照前人的方法和思路,加上運氣和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找到了合適的親本培育並加以改進,成果貢獻之大有目共睹,但就諾獎標準而言,還是不相符的。


趙宇強ESTP

在我的記憶裡,七十年代初,我國糧食極度短缺,我國的糧食產量,解決不了國內人民的吃飯問題。我當時工作的省糧油食品進出公司,按經營分工,我的公司是全國唯一經營進口大米的國營企業,每年要進口三十萬頓以上的大米,解決國內人民的吃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經與當時在華中農業大學任教的袁隆平教授商量,我們從斯利蘭卡(錫蘭)和泰國引進優質水稻品種明科粘和雙竹粘,在湖北嶄春縣辦了五十萬畝水稻雜交基地,就是由袁隆平教授在嶄春縣蹲點,負責與我國水稻品種進行人工授粉轉基因雜交的。當時,我國的水稻畝產不過四,五百斤,在袁隆平教授親自雜交和管理下,當年秋收時,五十萬畝水稻,畝產平均達到了六百斤以上,連續三年的雜交試驗,平均畝產達到了接近八百斤以上。應該說袁隆平教授對發展我國水稻生產,提高水稻畝產水平,為我國糧食大幅度增產是建立了奇功的。後聽說袁隆平教授調離開華農大並被國家科學院授於院士學位。他仍不遺餘力地擴大在江西湖南等省大面搞水稻雜交試驗,中國的水稻畝產的水平,現在能達到兩千斤的水平,袁隆平院士是建立了奇功的。他的科學試驗並在全國水稻主產區普遍推廣高產水稻的種植,為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減少糧食進口,節省國家外匯支出,也是功不可滅的。他的科學實踐,在國際農業科技方面,也是少有的。在農業科學方面的成就,按說袁隆平院士獲得諾貝爾獎是勝於國際農業科學領域,在國際農業科學方面是首出一指的,獲得諾貝爾獎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我認為,當前國際諾貝爾獎的獲得範圍,已改變了國際設諾貝爾獎的初終,而是以西方利益作為獲得諾爾獎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