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唐僧在凌雲渡的死跟他在比丘國吃小孩心肝的考驗不及格有關?

楊角風發作

這個說法其實是我提的:

唐僧在比丘國面對如來佛祖的考驗犯下三宗罪,也預示他即將滅亡!

(楊角風談西遊第167期)

上一期我們提到了比丘國,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人民還是非常友善熱情的,國家也治理的井井有條,如果沒有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風波,這個國家絕對是可以媲美大唐的和諧美好的國家!

但是總總跡象表明,這裡的一切都是提前設置好的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考驗唐僧到底能不能過關?

我們也知道,在這之前唐僧經歷過太多的劫難了,包括取經內部矛盾,與道家的矛盾,與凡人的矛盾,與佛家的矛盾等等。但是唐僧的整體表現是讓佛祖不滿意的,所以在這之後的取經路上,接連出現考驗唐僧的舉動,那麼在比丘國到底考驗了唐僧哪條呢?

本期楊角風談西遊:唐僧在比丘國面對如來佛祖的考驗犯下三宗罪,也預示他即將滅亡!

1、不合格的唐僧

在楊角風談西遊前面的章節也提到過多次關於唐僧的罪過,比如其中的戒酒,唐僧至少是喝過三四次酒的:

“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唐王送行的時候,結果還是喝了!

三藏道:“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等到了女兒國,他又說自己未曾戒酒了,那麼他跟唐王說的頭一戒是假話嗎?

不打誑語,他也犯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這裡就不用舉例子了,光一個給孫悟空戴緊箍兒就不知道說了多少謊話!

殺生戒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過,他也已經犯了,比如女兒國墮胎!

偷盜戒他也犯了,比如五莊觀偷人參果,雖然他不是主犯,那也是從犯;在女兒國說的難聽一些,那落胎泉水也是偷來的,唐僧是主使;在青牛精那裡,也是偷了人家衣服不承認,最後被扣的!

再到後來的色戒也犯了,跟女兒國國王結婚,到走也沒有取消婚約;在蠍子精那裡更是洩了自己的元陽,還以為別人不知道(在楊角風談西遊第115-122期詳細闡述過);在蜘蛛精那裡更是挪不開腳步,造成的被抓!

其他的膽小怕事,貪生怕死,不憐憫,不慈悲等等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通天河一難,孫悟空阻止他過河,他不聽,說出什麼非要儘快去取經,好普度眾生,難道他的眼中就看不到陳家莊的人就是最需要他們拯救的嗎?

2、對唐僧的考驗(一)

所以等到了取經的末期,幾個大魔頭該除的已經除掉了,太上老君也不再阻攔,佛母那邊的情況也擺平了,取經內部矛盾也解決了,彌勒佛也不敢設障礙了,連不聽話的孫悟空也除掉了,那麼下一步就是真正考驗這些人到底能不能成佛?

作為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化身(當然,我之前的文章說過,唐僧並不是金蟬子轉世),是要成佛的,可是眼前這個膽小怕事的唐僧,沒有一顆普度眾生的心,怎麼成佛?

而南極星翁作為當年託夢給唐僧母親的神仙,其實是一直關注唐僧的成長的,畢竟這個唐僧就是他託付給觀音菩薩的!

關注了近十年取經動向的他,終於是坐不住了,接瞭如來佛祖的指令,派出了自己的坐騎,前來執行唐僧的終極考核!

所以,才在取經隊伍到來的前幾天,安排好了裝小孩的鵝籠,暗中觀察唐僧等人進入,於是派出了第一個提示:老軍

伸伸腰道:“長老,長老,恕小人之罪。此處地方,原喚比丘國,今改作小子城。”

果然唐僧此時的表現還是非常棒的,聽孫悟空轉述以後,也覺得奇怪,於是打算進城看看再說:

但只見家家門首一個鵝籠。

等孫悟空打探清楚以後,彙報了唐僧,並告知他裡面裝的是小孩,打算看看唐僧怎麼反應,結果唐僧是:

三藏見說,疑思不定。

3、對唐僧的考驗(二)

對於老軍的第一個提示,唐僧雖然疑惑,但是並沒有追根問底,而是疑思不定的走了,是的,他走了,直接進了驛館,緊接著驛丞繼續給他提示:

悄悄而言道:“適所問鵝籠之事,乃是當今國王無道之事……”

驛丞巴拉巴拉把情況都給唐僧說了,可是唐僧的表現非常匪夷所思:

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

看來,他膽小的毛病還是沒有改啊,當然也可以理解成他比較仁慈,心軟,對待不公的事情看不過去,這樣理解也不錯!等孫悟空出了主意以後,唐僧卻害怕了:

急躬身反對著行者施禮道:“徒弟呵!此論極妙,極妙!但只是見了昏君,不可便問此事,恐那昏君不分皂白,並作謠言見罪,卻怎生區處?”

他怕自己會被治罪,這也是唐僧犯下的第一宗罪,在拯救孩子面前,他更關心的是自己會不會被治罪?

後來在孫悟空的保護下唐僧終於去見國王了,這時候,如來佛祖對唐僧的第二個考驗開始了,考驗他對佛法的理解能力,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為僧者,萬緣都罷;了性者,諸法皆空。大智閒閒,澹泊在不生之內;真機默默,逍遙於寂滅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淨而千種窮。若乃堅誠知覺,須當識心:心淨則孤明獨照,心存則萬境皆清……

當然還有很多,我只截了開頭的幾句,而這幾句其實是出自《鳴鶴餘音·心地賦》,是三於真人寫的,三與真人,全真教的:

世事無窮,觀來盡空,既向玄門受教,便於心地下功。大智閒閒,澹泊在不生之內。眞機默默,逍遙於寂滅之中。原夫要長靈苗,先持心地,六根淨而千種滅,三界空而百端治……若乃堅成學道,須當了心。心靜則孤明獨照,心存則萬境皆清……

4、對唐僧的考驗(三)

此時的如來佛祖最希望唐僧唸的是佛經,哪怕就是從烏巢禪師處學的多心經也行啊,可惜他偏偏弄出個四不像來,這哪裡是傳佛教啊,整個全真教都來了!

也就是關於佛經的考驗,唐僧也不合格!

不過如果佛教背誦的不好,只要境界達到也行啊,於是國丈提出,唐僧一人之心可以拯救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的命,這也是如來佛祖給唐僧的最後一個提示,結果唐僧的表現是:

忽聞此言,唬得渾身是汗,口不能言。

豬八戒也不忘繼續激他,說行的好方便,救得好小兒,在不住的說風涼話,此時的唐僧徹底嚇傻了,忘記了自己的使命,竟然要給孫悟空當徒弟:

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弟也。”

如來佛祖當年成佛的時候,天帝為了考驗他,變成老鷹追兔子,佛祖護住兔子,老鷹說你想讓我餓死嗎?於是佛祖提出拿身上等量的肉換兔子命,結果割完了全身的肉才跟兔子等重,而感動天帝,從而釋迦摩尼就此成佛!

在比丘國這裡的考驗是一模一樣的,國丈是故意提出要唐僧的心換小孩命,可惜唐僧這次考驗仍然是不合格,沒有普度眾生的覺悟,也沒有辦法成佛!一個得道高僧,為了自己的生命,給徒弟當徒弟都行,臉上抹豬尿泥也成,這樣的考驗結果,如來佛祖肯定是不滿意的!

而張紀中導演顯然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拍的時候改了原著,變成了唐僧主動要拿心換小孩命,最後是孫悟空攔著不讓他去……

其實這種才是佛祖想看到的結局,因為唐僧在拿起刀的那一刻,壽星自然會現身,甚至如來佛祖都會過來阻止,只要這個動作有了,成佛自然就是板上釘釘子的事情了,也就不會有凌雲渡唐僧之死了……

前情回顧:別被吃小孩心肝的比丘國國王蒙騙,真正需要拯救的人其實是唐僧!

所以說,最後唐僧在凌雲渡死了,本來那裡有兩條路,一條獨木橋,那是正路,可是他貪生怕死,不敢走,最後上的無底船,然後就死翹翹了。表面上說是脫胎換骨,可是凡胎的唐僧都死了,活下來的還叫唐僧嗎?只是給金蟬子做了替死鬼而已,最後成佛的就是帶他們去凌雲渡的金鼎大仙,那才是真正的金蟬子!


楊角風發作

最後還有倆首詩,孫悟空的是:

“絕憐孫悟空,神通真個有,東土中脫卻輪迴,西天路翻個跟斗。”

豬八戒的是:

“豬八戒自幼決斷,一路上將師相伴,圓寂時砍下頭來,連尾巴則賣五貫。”

元朝的是黑暗版西遊記,孫悟空載跟斗死了,豬八戒更慘,死後才賣了五貫。最後還給的是《饅頭粉湯經》。

吳承恩的西遊記就相反了,師傅死一次,徒弟活著,最後大家都成正果,算是大團圓結局。

至於說唐僧和孫悟空都被替換了,我覺得不太靠譜,在真假孫悟空後,孫悟空是有許多之前經歷內心獨白的,換了人還獨白什麼。

還有唐僧和孫悟空都換了,豬八戒、沙僧、白龍馬是不是也要殺人滅口啊,在看到唐僧屍體的時候,他們這麼高興幹什麼,不兔死狐悲,擔心下一個就是自己。

凌雲渡是一個奇特的地方,佛教大本營前面竟然是一個道觀,還有一個道教的金頂大仙守在哪裡,這裡有兩條路過去。

一個是獨木橋走過就能成佛,只有孫悟空可以過去,唐僧、豬八戒不敢過去,所以只有孫悟空達到了佛的境界。

一個是無底船,封神榜中的boos接引佛祖親自來接他們,唐僧脫了肉身,元神成道,估計是唐僧境界不夠,不能肉身成聖。

元神離體,不知道唐僧肉還有沒有長生不老的功能,會不會被拿去分了。


至於比丘國是不是考驗唐僧,我覺得唐僧沒必要考驗,唐僧那一次遇到妖怪不是嚇得魂飛魄散,戰戰兢兢的,這些想必都被功曹記錄下了。

至於捨身成仁,那是佛祖才有的境界,唐僧學的是小乘佛法,講究度己,不求普度眾生,要不然估計他就舍自己的肉度妖怪去了。

唐僧成佛也不是他達到了佛的境界,而是因為功德,還有孫悟空都成佛了,他總不能低吧。


吳斜月

唐僧是西遊記的核心人物,在那集比丘國的裡面,唐僧其實是被嚇破了膽子了,當時比丘國國王荒淫無道,而且聽信妖怪的話,需要吃一千多孩子的心肝才可以,導致他全國各地尋找孩子。

其中有這麼一段對話如下。


孫悟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唐僧,在旁的唐僧早早已被嚇得夠嗆,連忙說道:“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子徒孫也。”只要能救我性命,讓我做什麼都願意,做你的“徒子徒孫”都行,話是這麼說,後來還不是他是師傅,孫悟空是徒弟。

其實可以看出來唐僧失信於人了,他的話沒有驗證,而且自己卻也是嚇破了膽子了。

其實在女兒國那一集,唐僧是思春了的,所謂凡人都是一樣的,唐僧也不例外,因為對於唐僧而言他也不是脫俗之人,當時他表示自己如何如何,但是表現卻不是,他想要讓徒弟們留下一個實為缺少人去西天而導致最終無法去西天,那麼最後就導致沒有人可以去了,他也就可以留在這裡了。

深耕唐僧的為人,我們可以瞭解他不是完美之人,他也有惻隱之心,也有非君子所為的做法。所以說他是考驗不及格的,電視劇裡面的西遊記宣揚的是真善美,而我們需要得到的是人性的剖析。


懷念經典老歌

這個問題的引導性非常強,以至於看到問題時,生拉硬扯的把本來不想幹的兩件事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好。

祗樹看來,比丘國是比丘國,凌雲渡是凌雲渡。唐僧不管走到哪裡,他都是唐僧。唐僧犯戒也好,愚昧也罷,他只是在完成唐王交給他的任務。

生為佛子,是唐僧的悲哀;生為金蟬子轉世,是唐僧的不幸。因為流水的唐僧,鐵打的金蟬子。在凌雲渡口,唐僧終究是要死去,金蟬子方得脫殼。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本來唐僧離了玉真觀,別了金頂大仙,也是挺高興的準備上山拜如來的。走到山腳下一看,媽了個呀的,靈山有一條這麼險的河,把唐僧給嚇傻了。


出於本能的抗拒,以及對生的追求,唐僧極不願意去走那條獨木橋。上橋幾個就意味著被淹死。此刻唐僧心裡一定有十萬草泥馬奔騰而過: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什麼是該來的?金蟬子,也就是唐僧的前世。唐僧出於本能在抗拒金蟬子,因為他的出現,就意味著自己的死亡。直到凌雲渡,金蟬子才出現,機智的唐僧就算再聰明,也躲不過這次劫難了。

果不其然,獨木橋還有一線生機。金蟬子出現之後,選了一條求死之道:坐無底船。剛上船,唐僧便死在了岸邊,金蟬子始一驚訝,繼而忘卻煩惱,他終於是他自己了。

金蟬子歸正之後,他的幾個徒弟,對他是越發尊敬。此是後話,我們有空再說。


文/祗樹


紙老鼠鼠

應該說,金蟬子轉世是一個失敗的轉世!在仙佛界,每個仙佛實際上都是開始既結束,比如,觀音菩薩不管幹多少活她都只能是觀音菩薩,不會升遷,也沒有其他職位補缺!要想換職位跳槽就必須通過轉世,重新修煉!比如,關羽的轉世,關羽之前只是司職雨霧的木龍而已,投胎轉世成關羽之後,變成了武聖人了,人家也不會再叫他木龍。而唐僧就不同了!

唐僧從頭到尾最出名的是唐僧肉!這塊肉是金蟬子轉世留下來的!反而他自己本人,不僅沒本事,武力不行,比如連個把毛賊都擋不住;智力也不行,比如被白骨精耍得團團轉;品德也不行,比如,女兒國騙色;道行也不行,比如貪生怕死,比丘國的考驗正是如此,那國仗提出讓唐僧一顆心頂一千一百多孩子,可是唐僧竟然害怕了,也沒想去救孩子,只想自己逃脫此劫!因此,可以這麼理解,唐僧就是來熬資歷的,熬滿九九八十一難,自然升遷。卻從沒想過要積極向上,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來!整個取經路上基本上就是孫悟空在既當爹又當娘!

所以,凌雲渡唐僧死了就是代表結局,那就是唐僧這一次轉世的失敗,因為失敗了所以就讓他回到金蟬子的身份去,繼續混日子過活!所以,比丘國吃心肝不合格確實直接促發了佛界對唐僧的失望,覺得爛泥扶不上牆!


優己

唐僧和金蟬子是一個人,也是兩個人。

唐僧是金蟬子十世輪迴中的第十世,也是需要完成取經大業的人物。

唐僧,手不能提,肩不能抗,遇到事情,哭爹喊娘。但是,功德圓滿之後卻有唐僧一個佛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唐僧的前世是如來的二徒弟金蟬子←_←

大家應該記得,凌雲渡口,路其實是有兩條的,這兩條路才應該是決定唐僧生死的關鍵。

凌雲渡有一座獨木橋,當時孫悟空曾說過“此乃正路”,唐僧心怯,不敢行走。如果唐僧這時候從獨木橋走過去,那麼唐僧就是“生”,一個擁有金蟬子身份的唐僧,一個唐僧肉身修成的“功德佛”

最終,唐僧卻沒有從獨木橋走過去,而且做上無底船兒。唐僧剛上船,肉身直接從船底掉了下去。當時,接引佛祖說了句“恭喜長老,你已經脫胎換骨了。”“脫胎”,脫的什麼胎?當然是唐僧的肉體凡胎,一個沒有肉身的唐僧還是唐僧麼?當然不是!而且一個擁有唐僧記憶的金蟬子。

這時候的唐僧其實是“死”的,剩下的只是一個擁有唐僧記憶的金蟬子修成的“功德佛”。

個人意見,不喜看看就好🙏🙏🙏


憂心1178280214

唐僧在凌雲渡的死與他在丘國沒有關係,凌雲渡的死是一種精神上的蛻變,也是行程最後一難,堪破生死關,這個人世最難,唐僧在八十一難面對考驗時最多的一難。也堪破情關,在女兒國面對貌美如花的女王斬斷情絲。也堪破貪嗔關,怒時指責悟空,也堪破弱悲關,遇事哭哭涕涕。幾乎人生所有名利痴關都通過了,精神上達到另一個境界。這個凌雲渡,凌雲是便達凌雲頂,蕩胸生層雲。跨過千難萬險之境在精神的桃源品茗。是從人生的此岸達到彼岸,境界不一樣,眼前風光旖旎萬紫千紅又不同。是蛻去人生的舊胎又重生,生命破繭成蝶,完成人生的徹底蛻變。凌雲渡是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渡過一次次劫難,自我重生的過程,是肉體在塵世的渡劫,也是精神在塵世上的渡劫,渡過坎坷迎來新生。

他在比丘國也是渡劫,是渡別人也渡自己,是比丘多轉變信仰,信奉道教。比丘國改名小子國即如此,此地如信奉佛之地改為信道之地。與殺和尚留道士的國家類似。唐僧想借機勸一千道士信佛成為比丘,差點反被道士所害,易容出了這個國家。唐僧的凌雲渡是在渡劫中,以為是最後一難,取得真經,修得真身,達到人生另一地。以為人生終達平坦但渡表示劫仍在,回來又歷一劫。又有意想不到之事發生。


圃香

謝老楊邀!

比丘千孩三藏懼,凌雲渡上終櫱槃。畢竟唐僧在塵世裡還是一個肉體凡胎的俗世之人。他之所以踏上西行的艱險旅程,吃盡千辛萬苦,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大唐皇帝賦於他的西天取回真經的特殊史命而並非為了去西天成佛!也就是說唐僧西行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心一意為了自己的修練成佛這一終結目的而是為了完成唐皇的神聖史命。故他非禪宗密宗等任何一修練門派而是忠實於自己的信仰並堅定要完成史命的一凡人。鑑於此,凌雲渡之死符合凡人修佛最終櫱槃之佛道也符合老吳(承恩)西遊之邏輯思理脈絡。當然老揚,從您揚角風的再創角度,以剖析與質疑也是不無道理的。🍁🌴


蘇子201760327

沒有關係,在西遊記原著中,神仙是有壽命的,500年是限制,菩提老祖那段寫的很清楚,三災幾乎沒活路,神仙發明了躲避三災的方法,注意是躲避而不是渡,三災還會到來只是延遲而已,500年是天地的限制。除了功法還有外物,蟠桃,就是神仙躲避三災的,蟠桃是增加壽命的東西,蟠桃會更是是個神仙都參見,都有蟠桃,蟠桃就像神仙的工資一樣,而且蟠桃會上神仙是不吃蟠桃的,蟠桃的功效增加壽命,神仙要蟠桃續命。西遊記中,還有一個增加壽命的東西人參果,人參果事件參與者,觀音和壽星,這倆都有部下吃小孩,這是巧合嗎?不是。觀音部下靈感大王,除靈感之外被觀音念動咒語一個不留,小兒國也是,狐狸精被滅口,國王要了封口費,鹿精哭的很委屈


卡卡169386255

好像在比丘國唐僧沒有吃小孩心肝的說法。如果說考驗不及格只能是唐僧在女兒國動情了。而且唐僧在凌雲渡被淹死一說,大多說的是金蟬子成佛,唐僧被淹死。根據這種說法,無論唐僧表現怎麼樣,他都是為金蟬子做嫁衣,和他及不及格並無任何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