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哪個型號的驅逐艦?

新史往今來

是韓國的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該級驅逐艦性能可以說很差勁,一年12個月,可能6個月得在港口趴窩維修。

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是韓國海軍第一級自行研製的驅逐艦,研發代號KDX-1。該級艦是韓國海軍首級裝備艦空導彈和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艦船,屬多用途驅逐艦。

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

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首艦廣開土大王號(DDH-971)於1994年由大宇重工進行建造,1996年10月28日下水,1998年7月24日進入韓國海軍服役。二號艦乙支文徳號(DDH-972)和三號艦楊萬春號(DDH-973)於1996年10月27日由大宇重工同時開始建造,二號艦乙支文徳號於1997年10月16日下水,1999年8月30日服役。三號艦楊萬春號於1998年9月30日下水,2000年6月29日服役。

乙支文徳號驅逐艦

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為3200噸,滿載排水量為3900噸。全長為135.4米,全寬為14.2米,吃水4.2米。為柴燃聯合動力方式(其特點是較低速巡航時,可以僅使用柴油機組驅動,較高工況時則採用燃氣輪機驅動,在最高工況時可將柴油機和燃氣輪機的功率同時用來驅動),裝備有兩臺通用電氣生產的LM2500-30燃氣輪機和兩臺雙龍汽車公司的MTU 20V 956 TB 82柴油機。該艦最高航速為30節,續航距離為4500海里/18節。

該級艦裝備有一座奧托梅萊拉公司的奧托佈雷達54倍徑127毫米艦炮,一組Mk 48 Mod 2型垂直髮射系統,兩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兩座守門員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兩座三連裝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發射管。另外還可以搭載1到2架山貓反潛直升機。

楊萬春號驅逐艦

KDX-1原計劃建造12艘,來更換美國造的驅逐艦(忠北級驅逐艦7艘,大邱級驅逐艦2艘,忠武級驅逐艦3艘),但是建造後韓國海軍發現,此級艦在設計上有很多問題。例如,吃水過輕導致該級艦遠洋航行穩定度不佳,艦型設計問題導致之後的升級容餘不足等,所以最後只建造3艘便停產。

另外,在實際使用中,廣開土大王級每艘艦艇故障非常多,導致該艦每年平均有4次需進行維修,這些維修費用達2億7千萬韓元。在故障期間,會導致韓國海軍每年需要用3到6個月來處理這些故障,這也代表這三艘艦在3到6個月不能執行戰備,使得韓國領海防禦出現一定程度的戰力真空。


鼎盛軍事

這是韓國KDX-1型驅逐艦,又名“廣開土大王”級驅逐艦。

二戰結束後,韓國海軍靠美國提供的各種二手艦船建立起來。不過大多是小型艦艇,知道上世紀70年代,才把幾艘老舊不堪的“基林”級驅逐艦送給了韓國,韓國一度視為珍寶。不過“基林”級畢竟是上世紀40年代的產品,早已無法適應當時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韓國海軍力圖通過自行設計建造新型驅逐艦,實現對海洋國土的有效控制。當時,韓國在1986年開始設計KDX系列驅逐艦,並準備分為三步走。其中KDX-1型驅逐艦為第一步完成的最小的一級。原預計建造12艘更換美援驅逐艦,但是建造後韓國海軍發現此級艦設計不良;包括過輕的吃水讓遠洋航行穩定度不佳,以及艦型設計升級容餘不足,最後只建造3艘便停產,舷號971~973。

首艦DDH-971“廣開土大王”號1995年7月在大宇重工玉浦船廠鋪設龍骨,1996年10月下水,1998年7月服役。第2艘為DDH-972“乙支文德”號,1997年10月下水,1999年3月完成作戰系統海試,1999年8月交付韓國海軍;第3艘為DDH-973“楊萬春”號,1998年9月下水,1999年11月進行海試,2000年交付韓國海軍。

艦長135.5米,

舷寬14.2米,吃水4.2米;標準排水量3200噸,滿載排水量3900噸;動力系統為柴燃交互動力,2臺LM-2500燃氣渦輪/58200,2臺MTU 20V 956 TB-92柴油機/8000;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4500海里(18節)。

主要武備為,1門意大利“奧托·梅臘拉”127毫米54倍口徑高平兩用主炮;16單元MK48垂直髮射裝置,用於發射“海麻雀”RIM-7M近程艦空導彈;2座7管30毫米“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共裝8枚美國波音公司“魚叉”BLOCK1C艦艦導彈;2座324毫米MK-32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6 Mod5魚雷;搭載一架“山貓”反潛直升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