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的中國為什麼不稱霸世界?

帥的被人砍me

不管是早期奴隸制國家夏、商、週三朝還是進入封建社會的秦至清王朝,中國都未曾對外部世界實現有效的管理,就連中國歷史上統治面積最為廣闊的元朝,對蒙古人建立的四大汗國也未建立有效的統治,他們都只是名義上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元朝並未對其實現有效的統治,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原因的一部分加以探討:

一、“宗主國”式國家觀念的影響(東亞朝貢體系)

唐朝疆域

秦漢以前的夏、商、西周以及之後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尚處於向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限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中原地區的勢力範圍十分有限,根本無從談起稱霸。秦漢之後,中央集權制度在古代建立起來,漢武帝之後儒家思想成為其主流的統治思想,標準的帝王教育都以儒家經典為主,在君主腦海裡種下了諸如“克己復禮” “仁”“義”“禮”等儒家思想,也逐漸演變成對外的外交理念,儒教強調大國要對小國施之以禮,不欺壓和威脅小國的生存,因此作為大國的中原王朝往往對外採取的是“懷柔遠人”“尚德抑武”,堅持以道德感化外邦,來表達自己仁慈。雖然歷代的帝王雖有秦皇漢武等積極開疆拓土的皇帝,但是隻要周邊政權在戰敗後表示臣服,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遣使來貢,基本上就構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周邊格局,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東亞朝貢體系發展形成的原因之一。之後高句麗、高麗、越南、南詔等等,都是承認中原王朝為宗主國,而這一關係在古代也得以平安延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二、缺乏對外擴張的傳統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缺乏對外大肆擴張的傳統。儘管我們再傳統歷史課本中習慣於將蒙古人曾經涉足中亞、西亞、歐洲的歷史講述出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元朝與其他的汗國一直維持著一種名義上的宗主地位,並不能真正等同於中原王朝擴張的歷史。而宗主國元朝實現有效管轄的範圍也僅僅侷限在古代中國的地理範疇,其他蒙古人建立的汗國則是自成一體,並不直接屬於中原王朝。與此相反,西方則致力於對外的大肆擴張與掠奪,自新航路開闢後西班牙、葡萄牙憑藉搶佔新航路開闢的先機迅速將勢力觸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世界被劃分為兩部分,東西半球分屬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後起的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積極向外擴張,分刮世界殖民地,大肆的進行對外擴張。二者的區別,使得英國最終能夠建立地跨亞、歐、非、美、大洋洲的“日不落帝國”,稱霸世界,而中國未能稱霸世界。

三、未建立侵略性的軍事力量組織

元朝疆域

古代遊牧民族南下建立政權之後往往會被漢化,吸取中原農耕文明,走下馬背,走向田野,國家軍隊力量的建設基本是由平時在田地裡勞作的平民百姓(元朝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除外),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依靠辛勤勞作僅能勉強滿足溫飽,唐玄宗以前的士兵不僅沒有兵餉還要自備武器和戰馬,戰爭對於他們而言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一種負擔和災難。唐玄宗實行募兵制以來,當兵吃糧成為了一種風氣,很多人加入軍隊是因為無依可靠、迫於生計而選擇當兵,本質上對當兵是沒有興趣的。同時鑑於歷代改朝換代中軍事力量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本歷朝統治者都對軍事力量有所顧忌而加以限制,在古代中國從未出現像羅馬軍團,十字軍中的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那樣的職業性、侵略性軍事力量,一是士兵對擴張沒有野心,滿足於家鄉的一畝三分地,二是國家對軍事力量加以限制。在缺乏像西方那樣侵略性軍事力量的前提下,對外擴張和所謂建立霸權也就不可能了。

四、“富裕”限制了想象

最近網絡最火的語言之一是大家常說的貧窮限制了想象,而筆者認為,是“富裕”限制了中國古人的想象,秦漢之後的中國,版圖遼闊,成為東方領土面積最為廣闊的國度(兩宋除外),仗著地大物博,統治者們多半還是滿足於現狀,往往視中國之外的世界為蠻荒之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能夠算的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究其根底,乃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中原王朝,對於那些不利於耕作的土地貌似沒有多大興趣,攻佔那些地方就要派駐官員、軍隊、移民實邊,所消耗的財富遠遠高於在那些土地上所獲得的收入。而依靠現有國土,卻能實現錦衣玉食,國富民豐,從這一點看也真是“富裕”限制了古人對外部世界的想象與探索。


國家人文歷史

古代中國在相當長時間裡是世界一等一的強國、富國、大國。那時的中國,疆域遼闊,科技領先,文化燦爛,強大的軍事實力令外人懾服。它是許多外國人夢寐以求的天堂。但是,我們的國家在古代那麼強,卻為何沒去稱霸世界呢,讓我們細細道來。

一、古代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的殷商開始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到大秦帝國統一華夏,再到漢唐、宋、元、明、清的姍姍到來,中國歷史的大舞臺從來不缺主角。雖古代的中國強大,但並不殘暴,貪婪。受歷代文化思想的影響,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信奉”夷夏之辨”“海納百川”“仁義禮信”,傳統的儒家提倡以德服人,而不支持武力殺伐。自秦統一六國天下歸心後,對於周邊小國向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後朝代也爭相模仿這種做法,那些小國因為自身實力和對中國文化經濟依賴的原因,心甘情願向中國俯首稱臣。

二、古代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而且人口稀少,歷朝歷代都不缺資源跟領土,GDP自然是水漲船高,從漢唐時期,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而各朝代的皇帝只要看到百姓安居樂業,就一般不會再去擴張自己的版圖霸業,征服其他的國家。畢竟那些其他的國家大多數都比較貧窮,如果收服他們,那麼自己還需要倒貼,這是一筆劃不來的買賣。而且明朝以前,中國的軍備力量十分強大,一般小國來犯(比如倭寇之國),基本是派一名大將帶領一支部隊就輕輕鬆鬆擊敗來犯,換句話說“老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你敢挑釁我 ,一個巴掌讓你滾到十萬八千里以外。跳樑小醜,何足掛齒”。

三、古代中國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建立一個王朝需要一代或幾代人的心血付出才能完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過程漫長而又艱辛,所以一旦王朝建立,優先就是休養生息,不斷壯大經濟與人口的發展,基本沒有閒情逸致去管別的國家的事。再者各朝代都是家族式企業,創下的江山基業都是要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這麼多的“皇二代”,難免有一個兩個坑爹不成器的葬送祖宗的江山,致使古代中國朝代更迭頻繁,一直處於內戰。

四、在古代中國的朝代裡,從來沒有以統治世界為己任,而是以天下大同為己任,即使有實力走出去,也是去為了交流跟學習,比如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都未曾去殺戮跟佔領,鄭和下西洋時期,據說中國的商船比外國的軍艦都大,嚇得他們以為是來打仗,後才才知道是來做生意的。

綜合上述,古代中國沒有去稱霸世界,現代中國也不會,我只想說“厲害了,我的國”!


痴語0411

你所謂的世界的定義大小跟古代本身就不同,現在你知道世界分多少大陸,多少板塊,多少國家。古代可沒有這麼發達,就連美國不都是後來歐洲發現的麼。

古代時的中國對地球本身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外交充其量也只是周圍國家,開闢絲綢之路可能更遠點,到了元明清可能認識的越來越全面。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區域不斷兼併後來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想一想,炎黃和蚩尤的兼併,到後來春秋戰國,中國本身就是兼併的結果。知道秦始皇為什麼重要嗎?為什麼他能成為千古一帝嗎?因為他締造了華夏民族居住地——中國這一區域的雛形,自此以後一直到現在的中國都是在這個雛形上演變而來。本身就是秦國稱霸諸國兼併諸國,對當時的秦始皇來說,稱霸諸國就像稱霸世界一樣,他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即使古代對地球國家有一個全面認識,他也稱霸不了世界,因為兵力有限,戰線太長,元朝不就是個例子嗎,他雖然侵略的國家很遠,但他兵力有限只能打完就走,也沒有留下人去統治,他可沒有那麼多人,打下一個國家安排一支軍隊統治,所以元朝時侵略完就走,版圖即使超過了秦國也沒用,他沒有人力去統治,最後也自然不可能成為中國的。

還有一點,當時漢以及漢之後都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思想提倡忠君愛國,同時儒家思反對侵略合併,高高在上的以正人君子自稱,認為侵略合併是野獸行為,是不道義的。

歸根結底,古代只能以戰爭稱霸世界,但他有稱霸不了世界,因為古兵器時代,主要是兵力,戰線太長兵力有限,不吭能做到。


漫畫大道理

在1840年以前(包括之後一段時間),中國從來都是東亞霸主,又是中國傳統政治觀念裡的“宗主國”,周圍國家都是附庸,或者偏遠到,不值得去征服的野蠻之地。舉個例子來說,就是明朝朱元璋把周圍幾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個舉動分明就表示了“打與不打的主動權在我”,這顯然就是真正的霸主了。

當然了,為什麼不做“世界霸主”,環球之王。這跟當時人們頭腦中的的世界觀念有關係——也就是對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理解並不一樣。

我們的祖先一直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就是很平很大,天高几萬里,地遠幾萬裡。我們是天朝上國,住在大地的中央(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看法是認為北極星的下方才是,世界的中央)。政治觀念上,從商周有一個“五服”的假設。(即以王畿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作正方形或圓形邊界,每五百里,依次劃分區域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是為“五服”。)這是一個以我中原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假設,它也跟當時的天地觀念相符合。

中國(大中華區)從地形的地形上來說,跟世界上其他的部分是相對隔離的。東邊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邊是寒冷的荒漠,西邊有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南是崇山峻嶺。當中國古人向外探索的時候,無論是走到了中亞還是南亞,甚至於班超走到黑海邊,鄭和下西洋走到了非洲的東岸,所到之處竟然都是一些蠻夷(只有印度在一段時間裡面成為西天取經的對象,後來連佛教都在印度沒落了)。

這個探索結果看起來是令人非常滿意的。我們是天朝上國,周圍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蠻夷之地,文明不夠發達,距離也實在太遠,不構成真正的威脅。對於歷代中國的政權來說,真正的危險只是來自於北方的匈奴,比如明朝從第三代帝王明成祖朱棣開始,定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能夠迅速的處理來自北方的威脅。

所以中國曆代跟周圍其他國家的關係,稱為朝貢體系。我們天朝上國無所不有,文明發達,地大物博,那些偏遠的蠻夷之地,拿來無用。只要他們能夠老老實實的,表示臣服就行了,所謂 “政在來遠附邇”。

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為了遠洋貿易(民間傳說,目的之一是為了尋找消失的建文帝,這個可能性,雖然把排除,也並不是主要目的)。貿易本身應該是賺錢的,但是國家並沒有從中得到好處。尤其是在朝貢體系下,中央政權賞賜給來朝貢的國家的財物寶貝,比他們上供的東西要價值高几十倍。長此以往國庫為之虧空,鄭和下西洋也就難以為繼了。

其實很有意思,有人說鄭和其實已經繞過了好望角,但是據我來看,這個舉動對鄭和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不知道地球概念,也絕對沒有想到過“地理大發現”,或者想測繪一下週圍的大陸究竟是什麼樣子。這跟歐洲航海家們的目的(地理學上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松鼠老孫

古代中國的社會相對而言比其他地區更加理想,主要源於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一個是中國思想觀念的原因,文化使然。

首先,地理原因在於,中國北部地區有大片的沙漠阻隔,又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西面有大山阻隔,而東南則是海洋。雖然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外族入侵,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國人走出去的絕心。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讓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可謂風調雨順,因此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無論是人民還是政府而言,經濟可以獲得自給自足,可謂地大物博,完全沒有必要,沒有充足的理由驅使中國去進行侵略,更談不上稱霸世界。

從文化層面而言,雖然華夏文明足以強大,但在西方社會,依然有羅馬文化,埃及文化,以及印度文化,各種文化相互兼容。而在中國內部,由於每個朝代的兩相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總體文化觀念在於追求天下政治的穩定和諧,而非追求戰爭,也正因為如此,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挑釁的時候,一般都是建立緩衝帶或者進行驅離,而非徹底征服。進行包容性文化的傳播,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根源,並非是以武力解決問題。因此,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才能淵源流長。也正是對於一種大同社會的追求與嚮往,因此,在古代中國,外國的官員以及商人,來到天國朝賀,才成就了大國的輝煌。而反觀西方以武力為主的國家文化,最終只能落得個窮兵黷武的下場,最終只能是強者吃掉弱者,最終導致失敗。長此以往,人民主體渴望溫飽與和平,並不會出現以武力征服四方的思想觀念。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中國的君王的保守思想,一定程度上在於守天下,而非攻天下。因此,中國的疆域涉及一般只在於帝國的邊緣,涉及朝鮮半島,沖繩島嶼,南到南越地界,西到天山附近,僅此而已。在遠處則都是以附屬國名義設立政府機構。以此來確保帝國的穩定長久的存在。無論從平民到帝王,都不希望國家窮兵黷武,哪怕漢武帝劉徹反抗匈奴,在老年導致國家經濟困難,依然要面對天下百姓寫檢討書作為臨終遺言。追求大同社會已然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並非以武力征服天下,用武力評判的王朝,一般都稍縱即逝,只有文化才能造就這個民族。


鳳凰涅槃宋晨聲

這主要是受到了觀念的限制和時代的侷限。

觀念限制

中國古代一直活躍在中原地區,歷代王朝活躍的中心區域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在歷代統治者觀念中,只有這些地方擁有統治的價值。

其實沒有哪個皇帝不想開疆拓土的,但是開闢的疆土必須能夠有足夠的價值,而不是來拖垮整個國家經濟的。

所以我們中國的國土一般北方也就到了草原地區,這些地方不適合發展農業,中原王朝其實興趣不大,之所以會佔領一些草原,一是為了供養馬匹,二是為了建立防禦帶,防禦遊牧民族。

南方則是來到一些茂密的叢林為止,就像江南地區在兩漢之際被原始森林所覆蓋,漢王朝基本上都不關注此地,後來江南開發之後才逐漸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統治區域。

東方那就更不用講了,廣闊的海洋阻隔了歷朝歷代皇帝的征伐腳步,他們還未能意識到海洋存在的巨大價值,所以目光只是停留在大陸的土地上。

西方拓展的區域一般就定在沙漠和隔壁開始的地方,他們只需要掌握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卡即可,其他貧瘠的土地就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就是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想要拓展疆域,稱霸世界的觀念所在。

時代侷限

古代社會其實有很多不方便,尤其是交通和通訊。統治一個帝國,中央與地方的通訊也只能依靠所謂的飛鴿傳書和驛站郵傳。如果離得太遠的話,就會由於通訊問題,中央王朝其實對邊遠地區是沒有什麼統治力的,萬一地方叛亂了,中央的軍隊就鞭長莫及了。

因此,中國古代比較推崇的是朝貢制度。中央王朝佔據適合發展農業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其他一些邊邊角角就讓一些小國家存在。這些小國家臣服於中央王朝,只要這些小國家定期來朝貢,就足以顯示這個王朝的國際統治力了。

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既沒有稱霸世界的想法,也沒有稱霸世界的條件。


小方煮史

不是中國為什麼不稱霸世界,而是古代中國已經稱霸了半個世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世界上只有歐亞和非洲北部三個文明,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野人。

先看看周朝時地圖,只有中原腹地的一片地方。


再看看秦帝國地圖,雖然只有現今三分之一大小,實際控制面積更小,但已經在擴張了。
唐朝的疆域面積,能看上眼了吧。


清朝的疆域,有點天朝上國的味道了吧。
所以,不是中國人不成為霸主,他已經稱霸了除了歐洲文明以外的另外半個世界。

天朝北面已經到了西伯利亞,再向北就是冰封千里,渺無人煙,沒有任何價值。西面乾旱貧瘠,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南面原始老林,瘴氣毒蟲,裡面還全是野人,不通教化。東面是大海,佔無可佔。
(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歷史科技發展的原因,古代天然的地理屏障,很難跨越。古中國又是農耕民族,土地糧食都帶不走。不像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有馬有牲口,打到哪都有飯吃。

中國人已經把亞州能佔領的好地方全部都佔領了,還想啥的自行車吶!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正北放向是外蒙古,貧瘠的草原和沙漠不適合人類生存。

正南方向和正東方向是除了日本小島便是茫茫大海,不適合人類生存(日本人不是人所以活到現在)。

西邊,西北方向緊鄰幾個斯坦小國,貧瘠草原和嚴寒的天氣,不適合人類生存。正西方向是阿富汗,貧瘠的沙漠,而且太熱了,不適合人類生存。西南方向相連尼泊爾印度是無法逾越喜馬拉雅山脈;相連的幾個南亞小國是亞熱帶,太熱了瘟疫多發地也不適合人類生存。

這麼一看能佔得好地方都被我們擁有了。

我們的老祖宗聰明著呢,但凡能用的好地都會擁有。什麼叫遠交近攻,什麼叫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麼叫高度文明對野蠻的融合。

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但她的文化卻是擴張的,包容的,像大海一樣吸收各種先進文明的支流並且為我所用,不斷壯大。下面的地圖就充分說明了華夏先民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走到今天的。












從三皇五帝時代的小片區域到清朝全疆圖,古代的中國從來不是用殺戮侵略征服敵人,而是用我們的軟實力文化融合“敵人”。化“敵”為友,化友為親,變成一家人。現在56各民族兄弟姐妹共聚一堂,挽起袖子加油幹,把我們的國家成建設地更美好。我這就是我給的答案,希望您滿意。


王開江

為什麼不稱霸世界?

曾經有一個西方歷史學家在研究完中國歷史後認為,中國在大多數時候都有徵服世界的能力,可是沒有這麼做!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好和平的民族,不喜歡侵略他國,能和氣生財,何必要刀鋒相見呢?

公元前2900多年,炎帝和黃帝部落,從黃土高原上走下來。來到了肥沃的中原地區,在這裡生息,繁衍。雖然和東方來的九黎部起了些衝突,但是當殺掉了蚩尤之後,就和他們融合到了一起。今天所謂的黎民百姓中的黎民,最早就是指的九黎部落。

夏朝之所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家,原因在於當年水患嚴重,大禹治水的時候需要將天下的力量整合起來,才能夠將水患治理好。而治理好水患後,這種組織形態就延續了下來,於是夏朝產生了。

秦始皇時期統一的也只不過是華夏文明圈而已。他北擊匈奴,是因為有一句讖語,亡秦者胡,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才這麼做的。

漢朝建立後,漢匈之間本來是處於一種和平狀態,他們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因為匈奴單于冒頓,率領著騎兵南下攻打代郡,劉邦才親自率軍隊北上抗擊。戰敗以後,漢朝就以和親為主,希望和匈奴能夠實現和平。只不過,匈奴人總是撕毀雙方的和平協議,這才導致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反擊匈奴。而漢朝對西域的經營是為了斷匈奴右臂,取得對匈奴的優勢。

這些事例證明,中華民族自形成的時候起,就是一個愛好和平不喜歡侵略的民族。當然,愛好和平不等於懼怕戰爭。

中國人有句古話:國雖大,忘戰必危,國雖強,好戰必亡!


歷史風暴

首先,受制於認知。古代中國強大的時候,對世界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不知道世界的邊界在哪裡。

其次,受制於運輸能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軍隊不同於蒙古軍隊。蒙古軍隊打仗,只需要幾匹馬就能解決糧食問題,而中國軍隊一定要有大量的人才能保障運輸。並且運輸距離還是很有限。這就導致了中國軍隊沒有超強擴張能力。

第三,統治階級沒有這個慾望。管理越大的疆土,需要付出越大的精力。大軍遠征,勞民傷財,固守好已有領土就很好了。還有,在統治者眼裡,自己擁有的是最好的國土,外面都是不毛之地,不值得為這些地方付出代價。



由於以上原因,中國在古代沒有稱霸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