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光緒變法不從抓兵權開始,如不能,為何不再等幾年慈禧老死?

裝家達人



清朝的光緒皇帝和明朝的崇禎皇帝可謂旗鼓相當,但是光緒皇帝比崇禎皇帝更可憐可悲的是他沒有掌握實權,他做不了他想做的事。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生於1871年,即位於1875年,親政於1889年,時年18歲,放到現在只不過高中畢業的學生,正是少年意氣的時候。當時慈禧雖然歸政於光緒,可是任誰也知道實權仍然掌控在慈禧手裡,即使是光緒的生父奕譞亦是懇求慈禧繼續執政。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舉國譁然,光緒因此開始謀求變法圖強。1898年,經過康、梁的醞釀和發酵,光緒終於發動維新變法,此時的慈禧只是在冷眼旁觀。但是,光緒和康、梁變法的目的卻不僅僅只是變法,更是希望藉此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試圖發動政變向慈禧下手,結果收到風聲的慈禧率先將光緒的鍋端了。

光緒的變法失敗正是因為沒有軍權,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正如題主所言,光緒的短板既然是軍權,又為何不首先從軍權入手呢?如果光緒不能向軍方滲透,何不再等幾年等到慈禧壽終死去呢?



光緒沒有選擇向軍方滲透,確實是因為這是件短時間裡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1895年以前,清政府的最強武裝力量掌握在誰手裡?李鴻章李中堂!李鴻章是誰的人?慈禧的人!1895年以後,清政府的最強武裝力量是什麼?北洋新軍,仍然是慈禧的勢力。

我們看看戊戌變法時期,慈禧和光緒兩個陣營的主要實力對比:

慈禧陣營:

李鴻章,深得慈禧寵愛的實權人物,淮軍體系掌舵人,北洋海軍締造者,北洋新軍推動者。

榮祿,自辛酉政變以後便跟著慈禧,深得慈禧信重,時任軍機大臣,兼管兵部以及節制北洋軍。

袁世凱,北洋新軍實際掌控者。

光緒陣營:

翁同龢,只會握筆桿卻又貪權的帝師。

康梁,只看了幾天西學便自以為找到了救國之路的憤青,甚至連變法的系統理論也沒整理出來便嚷嚷著變法的空想家,沒玩過政治。

戊戌六君子,躊躇滿志,最終只能慷慨赴死的政治菜鳥。

如此實力懸殊,光緒焉能不敗?事實上,光緒他們也知道自己手裡沒有軍權,想變法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他們想到了袁世凱,然後他們跟袁世凱談人生談理想,當時的袁世凱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豈會將籌碼押給天真到傻得可愛的光緒皇帝?譚嗣同他們對袁世凱的策反進行得很匆忙,他們自我麻痺地認為自己已經說服了袁世凱,因為他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展開行動了。



光緒皇帝對於皇權的渴望太過於迫切和執著。

從表面看,戊戌變法是光緒皇帝為富國強兵聯合康梁這幫“有識之士”發動的改革,可是實際上,光緒卻希望可以藉此從慈禧手裡拿回屬於自己的皇權,康梁則希望藉此走上清政府政治舞臺的中央,他們是各懷鬼胎的聯合,更可笑的是他們手裡根本沒有實權。

既然如此,光緒皇帝為什麼不等慈禧老死呢?光緒1889年已經親政,可是慈禧活到了1908年,意味著光緒需要繼續等18年,當然這事光緒肯定不知道,但是,他等不及了,誰知道慈禧什麼時候死?如果要等二三十年怎麼辦?如果到時候他已經不是皇帝了怎麼辦?如果他比慈禧先死怎麼辦?甚至,如果到時候清朝已經亡了怎麼辦?因此,光緒極度迫切渴望能夠拿回皇權,然後享受皇權,所以他選擇冒險。



光緒皇帝是廢柴,不會審時度勢,更沒有識人慧眼。

當時的局勢是很清晰的,光緒皇帝的實力根本支撐不起他搶班奪權,但是他仍然想這麼做,所以他的結局很悽慘,這是註定的。他以為自己能夠發動變法,便能發動政變奪權了?他不知道的是他能發動變法是慈禧的默許,正如慈禧當年同意洋務運動,正好當時以軍事為主的洋務運動遇到瓶頸,慈禧也想看看變法能否改變局勢,否則的話,李鴻章、榮祿和袁世凱他們誰敢與康有為會面喝茶談變法?但是,慈禧默許變法是有底線的,光緒和康梁他們恰恰便是要觸犯慈禧的底線。

此外,光緒在識人用人方面確實太差勁,當然也有光緒無人可用的原因,以至於康梁來投,便將他們視作肱骨,這是很可笑很可悲的事。

光緒在不對的時機,用不對的人,沒有完整可靠的變法與政變方案,即使想做對的事,也沒有成功的可能,註定提早成為歷史的符號。


吾與吾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兵權都在慈禧手上,她怎麼可能放權。

你改革抓兵權,無異於向慈禧直接挑戰,慈禧能夠放過你嗎?

至於變法中的: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其實就有一定的奪權意思,養成自己的部隊,這才讓慈禧非常忌憚。

其實光緒、康有為等人認為政治、經濟和教育改革,已經會動搖滿清權貴統治,所以留有餘力,並沒有去抓兵權,就是不想立即和慈禧翻臉。

直到慈禧公開反對變法,並且要收拾光緒,康有為等人無奈之下才去找袁世凱抓兵權。

可惜,遲了。

中國歷史告訴我們,從上而下的改革除非你握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不然基本肯定會失敗。


薩沙

光緒是皇帝,為什麼不掌握兵權?為什麼:

公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將光緒帝軟禁於中南海涵元殿,然後下詔太后訓政。自此,自6月11日始,歷時103天的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史稱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歷代史家多認為是保守派,特別是其代表人物的慈禧太后反對新法,武力反撲,導致的戊戌變法的失敗。維新運動的主要發起者之一的梁啟超先生編寫的《戊戌政變記》即把變法失敗歸咎於保守派與慈禧太后的阻力。這種說法固然沒錯,但深究歷史細節,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慈禧太后與清德宗光緒皇帝有三重個人關係:他們是名義上的母子;血緣關係上的姨甥;傳統親戚關係上的叔母與侄兒。光緒的生身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的弟弟。而奕譞又娶了當時的懿貴妃慈禧的妹妹做福晉,生下了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

歷史記下了這樣一幕,在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的當天晚上,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慈禧一錘定音,過繼時年只有四歲的載湉給咸豐皇帝和自己做兒子,並立為帝。而作為父親的奕譞當場“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一生歷經宦海沉浮的奕譞非常瞭解慈禧,更瞭解慈禧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緊抓皇權,讓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而自己非但不能父以子貴,反而會因為與皇帝的關係而很有可能成為慈禧打擊的對象。

奕譞一生謹小慎微,對慈禧始終恭敬有加。從得知兒子繼位而暈厥這件事,可以看出奕譞的膽小懦弱,光緒則繼承了他的性格;但長於深宮,未經政治歷練的光緒卻沒有父親的謹慎。

與之對照的是他的這位名義上的母親,歷經宮廷權鬥而不倒的慈禧太后。正如哈爾濱師範大學的隋麗娟教授在《正說慈禧》系列講座中所指出的:“慈禧具有自己所獨有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臨危不懼、敢作敢為。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清王朝吸取朱明王朝的教訓,對皇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刻苦讀書是每個皇子從童年起的必有之義。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尚不滿5週歲的光緒皇帝正式上學讀書。在光緒長達近二十年的讀書生活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他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來自世宦家族,翰林出身,學富五車,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他對光緒的教育沒有拘泥於四書五經之類的封建綱常名教,而是結合急劇變化的世界大勢,引入了新鮮的中外史地和激進的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方面的課程。當時清政府正積極推進洋務運動,翁同龢把相關的事務和實物都納入了皇帝的教育課程。

需要指出的是,翁同龢添加這些課程,事先徵得了慈禧的同意。在光緒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務實開明的一面。

慈禧沒有曾國藩等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但具有政治家天生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中,較少頑固的守舊,更多的是實用主義的態度。這深刻影響了晚清的時局。

光緒十二年,當慈禧為了符合祖制和照顧輿論,假意主動提出光緒親政的問題時,對慈禧真實意圖心領神會的奕譞,隨即領銜王公大臣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懇請慈禧訓政的請願行動,最終制定了一個被史書稱為《訓政細則》的“約法三章”,將訓政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來。這個細則規定光緒親政後,慈禧的聽政權、國家政務的最後決定權,全部保留。

光緒親政了,但歸政後的慈禧仍然牢掌大權。翁同龢看在眼裡,也只能怨在心裡,他的日記中一句“現在國事一切照舊”透露出了他對慈禧攬權的不滿和無可奈何!這種一國兩主的局面必然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帝后兩黨的形成。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

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時開啟。在經濟軍事成就上,洋務運動並不輸於明治維新。但是號稱“天朝大國”人口土地面積遠超對手的清王朝,敗於維新變法不足三十年的東洋彈丸小國日本,這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的有識之士。甲午戰敗意味著清政府推行了三十餘年的“徐圖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士大夫階層中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固有體制是繞不過去的,必須變法維新方能真正圖強。

1895年5月2日,也就是光緒批准《馬關條約》的同一天,在京參加會試的舉子以廣東人康有為為首,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敦請光緒皇帝仿效日本與西方,推行變法。

光緒為什麼不等幾年?等不起!為什麼:

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將光緒害死的說法。當時,很多人都說由於慈禧和光緒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樣,慈禧反對變法,因此,在變法開始的時候,由於袁世凱的出賣,讓慈禧抓住了口實,所以慈禧有了殺害光緒的想法。那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離開了人間。而第二天下午,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也死在中南海的儀鸞殿內,終年74歲。光緒皇帝和慈禧去世的消息一傳出,就震驚了海內外。於是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74歲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也就由此產生了。

關於慈禧和光緒的死,我後來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但是很多的資料各不相同。在英國人所著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書中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裡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但是後來我看到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誌《逸經》第29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而拖到九月,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緒的病情已經進入危急階段,他出現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狀。十月十七日,周景濤、呂用賓等幾名御醫會診,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已處於病危狀態。並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十月十九日,光緒已出現胸悶氣短,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狀。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只能輕輕顫抖。當天夜裡,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倒氣。拖到傍晚,便懷著滿腔的怨恨與世長辭了。  

從這些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光緒去世前8年的檔案都記錄在案,可以認為:光緒從開始病重一直到他的臨終,他的病狀演變是屬於一步步加劇地惡化,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出現,既沒有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跡象,也沒有突然暴死的跡象,應該是屬於正常病死。所以也就應排除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說法。


胡瓜視頻

對付一個老太婆何須軍權,一碗毒藥即可。光緒與慈禧之爭實質是權利之爭。不管打了多少敗仗,不管簽了多少條約,當時滿清皇權不是初建,而是根深蒂固。上至公卿,下至黎屬,只認皇帝。但慈禧硬把皇權中心轉移到自己身上,所以官員提升,軍權,財權任由她擺弄。但這是立根不正,有違祖訓,後宮干政,她越壓制光緒,越說明這一點。光緒在出師有名上佔據高風。何謂軍權,各地的封疆大吏,皇城內外,有軍權的,帶兵的多了,誰能保證光緒能抓在手?事不密則敗,正如曹操進言何進對付十常侍,一酷吏足以。你囚不住慈禧,就只有殺。何須十萬軍,一碗毒藥即可。事成後,對內,對外,充分利用帝黨和太后黨的矛盾,相互制衡,假如真有起兵鬧事的,更好,急著表忠心的多了,用就是了。外國人也會趁虛而入,正好借力打力,趁機打垮朝中守舊派,展開維新,僱兩個洋顧問,對外起到與駐京公使共同交流,擺出一副西化的樣子。對內掃清阻礙,真正能推行新政。明以中華道德為交納,暗使西洋外力塑國新。

多少事,就缺了一碗藥和一副好腦子。


百年家天下

明朝最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生前曾說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聽起來很簡單,但真正能夠搞明白的人並沒有幾個。

就像這幾年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明白了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在指,並沒有真正搞明白什麼叫知行合一。

光緒皇帝之所以變法失敗,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沒有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在中國歷史上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變法,需要多個因素共同發生作用才有可能。

第一,變法有一套很成熟的可以被執行的體系。也就是說你要完成的變法,必須是能夠直被執行的,而不能是空想出來的,根本沒辦法完成的。必須有一套清晰的思路,循序漸進,一點一點鋪開。

第二,在全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結構中,有自己強有力的政治班底和執行團隊。在中國歷史上,想把一件事做成,必須有自己的嫡系人馬。否則不管你決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沒有辦法落到實處。

第三,在改革的同時,有一個很大的前提,確保政治局勢和軍事局勢的穩定性。變法必然會對利益進行重新分配,就肯定會產生利益受益方和利益受損方。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會破壞變法的進行,利益受益方必然會支持變法的進行。變法又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能夠平衡各方面利益,保持一個相對的穩定性。

回到光緒的變法,我們就可以看到三個條件都不成熟,也就是說,失敗是必然的。

先看第一個,康有為根本就沒有很系統的學習過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自己的理解也是很片面的。再者來看,康有為之前沒有在清政府的政治系統裡邊任職過,這樣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方案,保證變法能夠推行下去。

再來看第二個,不管是光緒還是康有為,都沒有自己的嫡系人馬和強有力的改革隊伍。當時清政府的大權還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也就是說,沒有慈禧太后的點頭和支持,變法是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的。這是變法迅速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清政府高層和地方政府,光緒並沒有完全控制和人事任免權,根本做不到政令統一,也就是說,就算慈禧太后不出面干預電發也沒有可能徹底推行下去。

第三,從第二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光緒皇帝根本就沒有控制當時的政治體系和軍事系統。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有能力保證這兩個系統的穩定性,不能為變法的順利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我經常講這麼句話:做任何事情,僅有一個良好的願望是遠遠不夠的。能力和實力決定一切,沒有對大局強有力的控制能力,不管是不是在變法,這樣的政治局面都是非常危險的,都是處於失控狀態。

最後我們來看,光緒皇帝為什麼沒有去抓軍權?慈禧太后根本就不允許他去抓軍權。清朝最主要的兵力都控制在榮祿手上,榮祿又是慈禧太后的鐵桿粉絲。光緒皇帝曾經朝見過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支持他,然而袁世凱的實力遠遠不足以支持光緒皇帝來推行變法。

從本質上來看,光緒的變法不過是一場能力不足以支持夢想的行為,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新知傳習閣

其實變法失敗的主責並非光緒,而是康有為,原本慈禧是支持變法圖強的,畢竟誰也想把國家建富強些,還青史留名,但康有為設計的目標不僅僅是權利(讓皇帝真正的親政),而是最終目的是要慈禧的命,光緒的政治才能僅僅算小學水平,而慈禧呢?想想當年她是怎麼玩死八大臣的就知道了差距了,那八個大臣可都是人精,有兵權,有政權,呼風喚雨好不威風,她的幫手只不過是一個當時沒有實權的鬼子六,她的管理範圍連後宮都做不到一言九鼎(大姐大是慈安)可想而知這個慈禧的政治水平有多高,反過來說,光緒有啥?頭號人物,老噴子翁同和,整個一個憤青+東林黨+高分低能+自私自利+腦袋進水,他明理暗裡為了爭權幹了一大票的腦殘事,第二個,狹隘的弱智的康有為,他不過是一個連舉人都考不利索的窮酸秀才,因為知道點國外的事就腦洞大開,覺得皇帝是萬能的,想叉誰就叉誰,居然策劃幹掉慈禧,整個就一無知憤青,真能耐沒有,看帽站隊那是積極的很,為了個人的前途和利益完全不顧皇帝和別的小夥伴死活,一邊策劃刺殺慈禧,一邊自己跑到天津港等消息,如果成功,他想一溜煙跑回京城邀功,如果失敗撒丫子跑日本,這就是他的計劃,不但天真幼稚而且還不要臉,就這麼倆人,光緒要能幹成事那才叫見鬼了呢!

其實光緒完全沒有必要聽翁和康的,更不必急於變法圖強,應當學學贏渠梁,先在社會上放風,讓願意通過變法使國家強大的青年才俊先提報各自的方案,如果擔心有人設卡,阻撓變法,也或者可通過考試以策論的方式來測試,一是,看看士人階層的看法,以便將來統一思想,二是,有利於發現真正的人才,有利於核心變法人員的人才儲備,完成人才方面的籌劃(此時不提拔,以備慈禧多心)。

第二步,如果發現誰的觀點不錯,皇帝可單獨召見與其暢談,一是,多多瞭解民間百態,使變法更實用,更接地氣,二是,探討確立解決方案,以便將來變法有效實施。為可操作性奠定理論基礎。

第三步,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日講,誠邀慈禧以及四品以上官員參加,一是,傳遞信號,讓大家心中有數,統一思想,二是,通過講解和辯論讓慈禧真正的明白變法的重要意義,從心裡層面拉著慈禧跟你一起幹,不反對和大力支持,這個區別可就大了去了。從而完成中央核心的思想統一。

第四步,順理成章的提拔和考核有利於變法的官員,讓政治氛圍形成統一。

第五步,將變法的核心思想通過地方官灌輸給老百姓,一是,完成基礎宣傳,讓百姓看到希望。二是,民間肯定也有這樣或那樣的重大突出問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達到開啟民智,取得老百姓支持的作用。

第六步,拿出一個行省作為政策實驗田,先行頒佈變法條陳,派駐得力干將予以實施,如果效果好可全國推廣,如有問題,一個省也好調整,不至於動了誰的奶酪,以此作為實踐基礎供中央未來決策。

如果以此步步為營,籠絡各方勢力達成基本統一,再加之爭取太后支持,變法的可行性要比上來就大刀闊斧,猛衝猛打容易成功。說白了,慈禧之所以不反對是因為她想好,但不知道怎麼好,所以選擇冷眼旁觀,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要知道這個老太太是有實權的,你既不爭取也不拉攏,還想囚禁她,這不等於要她的命?她不掐死變法才怪,所以變法失敗除了光緒政治水平太差外,主要是遇人不淑,沒有一個真正的戰略高手來策劃,全是誇誇其談的蠢才在執行,這樣的變法不失敗就真的沒天理了!


逸仙飄渺

維新時間太短了,光緒變法操之過急,其實光緒有想抓兵權的,他幾次提拔籠絡袁世凱就是證明。只是太急迫,力量相差太懸殊,袁世凱選擇了投靠慈禧。如果光緒變法進程放慢,多聽聽李鴻章的意見,以幾年時間慢慢培植自己的勢力。可能會成功。

之後袁世凱推行憲政,把準備時間拉到十年,充分考慮了慈禧的壽命。結果袁世凱成功了。


張宇的小屋


“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1、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以西方列強為首的各路帝國主義,紛紛張牙舞爪,來瓜分羸弱不堪的晚晴這塊大蛋糕。

正所謂,好吃不要錢的都想吃,不但不要錢,而且有可能買一“贈一”。於是乎,老虎、北極熊和蒼蠅都來了,屁大點國家也想來中國揩油。

這個時候,當父母官的想保住官職,唯命是從。老百姓麻木不仁,“莫談國事”。

凡事總得有人出廠吧,好了,真有人來了,而且人還挺多。

於是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讀書人可不管這些,純屬官場小白。

2、一部分有遠見的,具有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資本主義市場話語權的――所謂的實業家,在民族資本主義受到重大威脅的關頭,積極要求變法。

你作為入侵者,不但抄家,還不讓我們買賣生活必需品,你們還玩壟斷,這不是把哥們往死裡逼麼?

3、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逐步傳入中國,一部分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本來我種菜種的好好的,聽說賣菜賺錢,不好意思了,菜咱也不種了,我只管賣菜。

可是政府有規定啊,不讓擺地攤,也租不起店面,一手拎著一捆菜去賣,還遇見城管收我十塊錢。完了,只賠不賺了。只有投訴了,請求改掉這個不合理的制服吧。

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運動

經過對下面的調查總結,康有為等人向皇帝提出變法。

皇帝年輕卻沒有作為,急於立棍,好吧,咱們看準形勢就開始七十二變吧。

別急,深山老林裡的慈禧老妖婆,我先搞定哈。

在慈禧的默認下,雷鳴轟轟的變法開始了。

這期間,這些人想動慈禧的奶酪,唉,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啊。老想搞個什麼君主立憲制,這是什麼鬼?慈禧這心裡也是納悶。

最後一看,哎呦,孩兒,你搞得又是廢八股,建學校,又是削弱舊軍,又是重新訓練新軍。

弄得這是啥?沒看懂。

沒看懂不要緊,有人看懂了,而且還抓住了把柄。

你還想趁機奪權?!行了,看來得出山了,否則真成千年老妖了。

百日維新以保守派勝利而告終。

光緒帝為什麼沒抓兵權?

可憐見,估計光緒帝是最讓人覺得可憐的皇帝。一輩子沒有實權啊!

當時皇帝的權利是,你可以任命個村長啦,縣長啦,好了開始停住,縣委書記不是你說讓誰當就能當的,我得點頭。

我既然敢讓你有點當皇帝的權力,就說明我還有殺手鐧。警察局長是我的人吧,指揮軍隊的也是我的老情人吧,比如榮祿什麼的。

兵權你想拿去,門都沒有,這是慈禧最喜歡的東西。

慈禧什麼事沒經歷過?什麼熱河宮廷政變啦亂七八糟的,跟我鬥?嫩了點!我慈禧如果不想要權力,我就不會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爭爭爭了!

光緒帝為什麼沒有等慈禧先死,而後掌握政權?

他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我就不信,你一個老太婆,還能活過我?

其實,慈禧也是這麼想的,我怎麼能活過年紀正值壯年的光緒?如果我死在了他的前面,我的老骨頭還不得被他抽上三天天夜?

我雖是皇帝,但我也是人!發動戊戌變法,才28歲!男人本來就晚熟,一衝動,就開始變法了。反正等不到你死了。

再說了,變法,我還有機會把權利拿過來,不變,我得天天跟你低三下四,你丫的在大臣面前對我吆五喝六,還有那個李太監,好歹我也是個皇帝啊,我愛新覺羅的尊嚴何在!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從哲學方面來講,就是光緒帝沒有把唯心和唯物結合起來。

簡單的講就是,唯心指的是,我們就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唯物方面就是,沒有把握當時社會的客官環境,採取了相對於那個社會來講,幾近於激進的變革!

算了,歷史還是不能假設,否則我也就不在瀛臺受罪了,秋衣秋褲穿了好幾年,全是洞,還沒人給洗,我那個奇醜無比的皇后,求您別再來噁心我了。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無事不生非23363615

不是不想抓兵權,而是兵權是統治者們最看重的地方,光緒剛開始時是受到新貴袁世凱的支持的,不然也不會有譚嗣同拜訪袁世凱密謀政變之事,只不過榮祿搶先一步調聶士成部,袁世凱忌憚聶士成所以才倒戈維新派;

從某種意義上講,光緒本人以及他的親信們有一種錯覺,認為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而事實上而言,慈禧對改革沒有反感,畢竟圖強的事情誰也不反對,只要不涉及她的利益就行,所以,光緒才有心思放手去做,而沒有想著去做權力爭奪上的關鍵點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