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基礎性保障系統的“雄安模式”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加強綜合地下管廊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築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

那麼,如何提供城市運行所需的清潔低碳的能源保障?新區智能市政基礎設施系統如何打造?

高均海:清潔低碳的能源保障要從內部可再生能源挖潛、外部清潔能源供應和創新利用方面著手,堅持把節能作為“第一能源”。

來看看基礎性保障系統的“雄安模式”

外牆外保溫系統、被動式外門窗系統、氣密性處理措施、無熱橋的設計理念、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充分利用被動式自然能源和內部熱源,在保證建築內較高生活舒適度的條件下,實現建築低能耗運行,與執行現有節能標準建築相比可節能50%以上。

內部可再生能源挖潛。新區位於太陽能較豐富地區,結合建築屋頂和外立面,利用城鄉公共空間,建設分佈式太陽能利用系統。新區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目前雄縣縣城地熱供暖面積佔到總建築面積90%以上,並創造了“雄縣模式”。新區將在進一步探明地熱儲量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地熱資源。利用蘆葦、秸稈、廚餘垃圾等製取生物質能,實現資源可再生利用。

來看看基礎性保障系統的“雄安模式”

白洋淀秋季的蘆葦

新區最亮的名片是白洋淀,白洋淀最大的特點是蘆葦,秋冬季蘆葦不及時收割,將會影響白洋淀水環境質量,並加速澱區淤積。白洋淀內部及周邊村鎮可利用豐富的蘆葦生產生物質能,就近解決部分能源供應需求。確保新區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利用好園林垃圾、農業秸稈等可再生資源,能有效解決部分鄉鎮能源供給。

此外,充分利用高溫焚燒、水源熱泵等方面的技術,實現垃圾、汙水等資源的高效利用。

外部清潔能源供應。堅持綠色供電,形成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供電方式。依託冀中南特高壓電網,完善區域電網系統,充分消納冀北、內蒙古等北部地區風電、光電,形成跨區域、遠距離、大容量的電力輸送體系,保障新區電力供應安全穩定、多能互補和清潔能源全額消納。與華北電網一體化規劃建設區內輸配電網,配套相應的儲能、應急設施,實現清潔電力多重保障。

構建多氣源、多層級、廣覆蓋的城鄉燃氣供應體系。依託國家氣源主幹通道和氣源點,建設新區接入系統,合理佈局區內燃氣管網,保障新區用氣供應;長遠謀劃利用更為清潔的替代燃料。

創新利用。堅持把節能作為“第一能源”,發展綠色建築,推行綠色出行,加快開展梯級利用、循環利用和多能互補,打造集能源開發、輸送、轉換、服務及終端消費於一體的多能互補區域能源系統,把新區打造成為高效節能示範區。

探索交直流混合配電網和直流微網的應用,合理配置集中和分佈式儲能系統,實現儲用靈活雙向運行,有效消納清潔電能;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車,實現能源的錯峰高效利用。

高均海:首先是優質供水系統。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安全保障體系,實現飲用水高品質供給。實現城鄉一體的集中供水系統,各城鎮供水分區間設施集成共享、互為備用,提高供水效率。因地制宜推進雨水和再生水等各類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現用水分類分質供應,採用管網分區計量管理,提高管網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節約水資源。

來看看基礎性保障系統的“雄安模式”

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規劃汙水收集處理率和汙水資源化再生利用率均達到99%以上

循環再生汙水系統。新建雨水系統全部實行雨水、汙水分流制,逐步將容城、雄縣、安新縣城現有合流系統改造為分流制。汙水處理廠規模與工藝考慮初期雨水的收集和處理要求。以區域水環境容量為約束,合理確定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統籌考慮汙水收集處理和再生利用的便捷性、經濟性,建設適度分散的設施。在特色小城鎮、村莊推廣分散式生態化的汙水處理技術。規劃汙水收集處理率和汙水資源化再生利用率均達到99%以上。

高標準排澇系統。確保新區防澇安全。起步區內澇防治標準整體為50年一遇,五個外圍組團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鎮為20年一遇。利用城市水系、藍綠空間以及地勢低窪地帶,構建生態排水防澇系統;加強城市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完善生態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排水防澇體系,確保排水防澇安全。

安全能源供應系統。增強區域電力供應,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110千伏及以上電網安全穩定標準滿足“N-2”要求,起步區適度提高供電可靠標準。建設安全可靠燃氣供應系統。新區以長輸管道天然氣為主要氣源,LNG為調峰應急氣源,新建若干門站、LNG儲配站,形成多源多向、互聯互通的燃氣輸配工程系統。建設清潔環保的供熱系統。科學利用區內地熱資源,綜合利用城市餘熱資源,統籌天然氣、電力、地熱、生物質等能源供給方式,形成多能互補的清潔供熱系統,建設高效供熱管網,確保供熱安全。

建設先進專業的垃圾處理系統。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全面實施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運輸、分類中轉、分類處置,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中轉站、終端處理設施、生態環境園,最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總之,圍繞新區水源保障、能源供應等與城市運行密切相關的領域,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適度預留設施用地、控制系統通道,構建安全韌性的保障體系。

結合數字城市建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技術,推進管理智慧化、服務精細化、利用高效化,打造新區智能市政基礎設施系統,進一步提高新區能源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