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撥動社會浮躁的神經

“讀書無用論”,撥動社會浮躁的神經

近年來,讀書無用論,總成為人們探討或關注的熱點。在各大網站和社交平臺上,如此論調的文章、視頻會得到大量的轉發與評論。“讀書無用論”裡的“讀書”特指高等教育,故可理解為“讀大學無用論”。大學與無用相關聯,表現出社會公眾在某種程度上對高等教育的質疑,同時也暗含著社會的些許浮躁。

“讀書無用論”緣何而來呢,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功利之根源

有用、無用本就是基於功利的判斷,功利即功效和利益,它強調看得見、觸地著的收益。高等教育與中學、義務教育相比,投資較大,這就引起了一部分人對於產出的高度關注。義務教育是獲取知識,養成人格的階段,人們不關注直接的收益或產出,而是更加重視孩子素質的初步養成。高中與大學,一步之遙,對於功利的要求已逐漸顯現,而到大學,關於有用與無用的爭辯,已成為社會探討的話題。

讀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讀差一點大學是不是等於消耗時光?答案是:讀大學一定有用,前提是學生認真讀。無論是就讀於雙一流大學、普通本科大學、還是高職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都已成為現代人發展所必須的經歷和條件。放棄高等教育,就等於喪失了未來的競爭優勢。對個人而言,大學是完善價值觀、形成理性邏輯思維最重要的階段。

對於高等教育效益的評價,不能只用顯性的工資來衡量。它最大的產出是個人的知識積澱和內涵素養。高等教育的效益是長遠的,也是潤物於無聲的,最直接的效益只有本人才能感悟和體驗。如果狹隘地講讀書無用,則僅是一種片面和目光短淺的看法。

“讀書無用論”,撥動社會浮躁的神經

二、病態之心理安慰

渲染“讀書無用論”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安慰,也是一種詭異的心理不平衡。人們往往拿一些個例和自己比較,或是從中尋求相同的境遇求安慰,或是從中尋求不平衡以抱怨。讀書無用論成了好多人主動或被動放棄高等教育的正當理由。他們可以找到一連串說辭,證明自己是對的,以減輕自責。另一種,讀書無用論也成為抱怨的導火索。諸如同學會上,那些沒上過大學的夥伴收入不菲,有房有車之類的新聞頻現,它刺痛著大學畢業生脆弱的心,也考驗著這部分人的自信和耐心。

如果有人以此抱怨,說讀書無用。那麼需要反問:是大學無用,還是你無用於大學。四年時光,如果沒有真正建立起知識自信,沒有努力尋找到熱愛的方向,那就沒有資格去抱怨。別人獲得的一切,都是辛苦付出換來的。說讀書無用時,請深刻反思自己有沒有用功讀書。

三、社會之浮躁

否定知識的社會,是極其浮躁與功利的。在任何時候,都應相信教育和知識的力量,它是培育新青年,輸出新活力的源頭。在人人都看錢,處處都談房的時代。浮躁之風的興起,會產生一系列錯誤的認知,促使家長、學生、學校都急功近利,讀書無用論也由此產生。筆者對讀書無用論(讀大學無用論)的觀點是:

不接受高等教育,必然失去未來競爭的優勢。

不接受高等教育,將喪失發展的動力與潛能。

不接受高等教育,勢必會落伍於時代。

不接受高等教育,五年內可能沒感覺,十年後悔莫及……

“讀書無用論”,撥動社會浮躁的神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