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讀古詩,學作文,尋隱者不遇,問答體,希望的波折

陸生作:讀古詩,學作文,尋隱者不遇,問答體,希望的波折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②

松下問童子③,言④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⑤不知處。

文/陸生作

這首詩太簡單了,看一遍就能背下來,它怎麼會是一首名詩呢?真奇怪。

就是因為它寫得好,所以你看一遍就能背下來了,不是嗎?

呃,你這麼說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如果你知道賈島寫詩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就更加不會奇怪了。

兩句詩要寫三年?這也太慢了吧。那我寫一篇作文,還不得小學畢業啊?

小鬼,你太調皮了。這是誇張的說法啊!跟李白寫“白髮三千丈”一樣,這世界上哪有“三千丈”這麼長的白髮呢?“兩句三年得”告訴我們:慢工出細活,寫文章用字精煉,才能達到“一吟雙淚流”的效果。

我知道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一個“綠”字換了好多遍。

那你知道“推敲”這兩個字嗎?

當然知道!“推敲”表示反覆思考、仔細琢磨的意思。

那你知道“推敲”這兩個字跟賈島有關嗎?

這個我還不知道,你給我講講唄!

有一次,賈島作了一首詩,詩裡面有這麼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寫好以後,他覺得第二句裡面的“推”字,念起來不夠味兒,想改成“敲”字。可是,他又想了想,覺得用“推”字也還行,不一定要改成“敲”字。這麼著,他一會兒覺得用“推”字好,一會兒覺得用“敲”字好,始終決定不下來。他白天黑夜都在想著這兩句詩,甚至走路的時候,也一邊走,一邊做著推門和敲門的手勢,仔細琢磨到底用哪一個字更好些。有一天,賈島走在大街上,正在一推一敲地比劃著,不知不覺撞著了一個迎面而來的大官。這個大官就是有名的文學家韓愈。韓愈問明瞭原因,想了一陣,對賈島說:“在這句詩裡,用‘敲’字比用‘推’字好。”賈島得到了韓愈的指點,心裡很高興,便決定把自己的那句詩改成“僧敲月下門”。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稱讚賈島是個肯下苦功夫的人,還根據這段故事造了一個詞,叫作“推敲”。

哦,原來如此。賈島寫詩這麼下功夫,真讓人佩服!我想到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王爾德辦宴會。客人們在客廳裡等了很久,也不見主人的到來。後來,王爾德匆匆趕來向客人們道歉。客人們問他幹什麼去了,他說:“我在修改我的詩稿。”客人們又問:“這麼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爾德笑著說:“我做了一件極其重大的工作,我刪去了一個逗號,但後來覺得不妥,我又把它加上了。”

這故事我也知道,叫“一個逗號”,跟“推敲”一樣,從中可以看出詩人認真寫詩的態度。

現在,我特別想了解賈島,更想了解你——《尋隱者不遇》為什麼會成為一首名詩。

那我先講賈島。賈島小時候家裡窮,出家當了和尚,是一個愛寫詩的和尚。後來,他又還俗了,就是不當和尚了,去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沒考上,不過他還是做了小官。他每天都作詩,好多作品流傳後世,我就是其中之一。

好了,該講你自己了,你是怎麼成名的?

你可聽好了!

【註釋】

①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②賈島(779—843):范陽縣(今河北涿州)人,字閬仙,人稱“詩奴”,又名“瘦島”,唐代詩人。

③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④言:回答,說。

⑤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我師傅去山中採藥了。”他還對我說:“師傅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在哪兒。”

【賞析】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它看起來是個瘦子,很輕,一秤才知道,重著呢,跟鉛球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奧秘在於詩人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並且寓問於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怎麼問的?也省略了。從童子的回答“師採藥去”,可以推斷出“我”的問話是“你師父幹嗎去了呀”。

“我”專程來“尋隱者”,“隱者”卻“採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於是,“我”又問童子:“在何處採藥?”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以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把問話隱括在內。

接著,“我”又問:“在山前、山後,還是山頂、山腳?”童子回答:“雲深不知處。”

明明三次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才能表達完整,但詩人採用“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的功夫,真是了不得。

而且,這三次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我”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我”有點失望;“只在此山中”,失望中“我”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我”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詩中的“隱者”採藥為生,一定用草藥幫助過不少人。詩人非常欽佩、羨慕他,所以才不怕山高路遠趕來尋訪。詩中的白雲和蒼松,是詩人用來讚美“隱者”的,看似寫景,其實用來比喻“隱者”的高潔和風骨。

另外,詩人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世外桃源來“尋隱者”,他為什麼這麼做?真耐人尋味,引人遐想。所以,《尋隱者不遇》會成為一首名詩。

QQ群:5280378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