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伊川系列之一——伊水無弦萬古琴

  早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伊、洛河流域就已經成為我們先祖們棲息、生活的地方,大禹先後疏通了伊水、洛水、瀍水和澗水,使河洛大地變成了一片肥沃的田野。

  伊水發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水。全長368公里,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

  伊水自熊耳東北徑鸞川亭北,奸水出奸山,北流際其城東而北入伊水。世人謂伊水為奸水,奸水為交水,故名斯川為鸞川也。又東為淵潭,潭渾若沸,亦不測其深淺也。伊水又東北徑東亭城南,又屈徑其亭東,東北流者也。東北過郭落山,陽水出陽山陽溪,世人謂之太陽谷,水亦取名焉。東流入伊水,伊水又東,北鮮水入焉,水出鮮山,北流注於伊。伊水又與蠻水合,水出盧氏縣之蠻谷,東流入於伊。又東北過陸渾縣南,今水出陸渾縣之西南王母澗,澗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東流注於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徑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

  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守闕塞是也。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也。闕左壁有石銘雲: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蓋記水之漲減也。據《水經注·伊水》載:洛陽伊闕左壁上石刻銘文:“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約合10.9米),齊此已下。”經黃河水利委員會多次調查測量,推算這年伊河的洪水流量達20000立方米每秒。右壁又有石銘雲: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伊水出伊闕,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於洛水。

  有道是“江山有色千秋畫,伊水無弦萬古琴”。嘩嘩的伊河水,伴隨著古老的華夏文明奔流了幾千年。在人傑地靈的伊河流域,演繹了一幕幕動人的歷史故事。

  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威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獻之,命養於庖,長而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春秋時期,晉伐陸渾,請有事於三塗。後有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有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階渾之戎於伊川。《水經注·伊水》載:洛陽伊闕右壁又有石銘雲: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