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經典史話(11):華夏經典戰例-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焦作經典史話(11):華夏經典戰例-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畫外音: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駕崩,太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武王為繼承文王滅紂大業,登基之後採取了兩條措施:一是拜姜子牙為太師。繼續負責謀劃伐紂滅商大業;二是任命弟弟周公旦為輔相,具體負責籌措兵馬糧草、兵器。只等時機成熟,率兵伐紂。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經過長時間的戰爭準備與戰爭謀劃,親率戰車300餘輛,騎兵3000人,步兵4.5萬人等各路諸侯兵馬前來伐紂。曾在焦作一帶排練陣法,補充糧草兵器,結果牧野一戰,打敗了商紂王70萬大軍。史稱武王伐紂。

時至今日,每當人們談起那場以少勝多的古老戰爭史詩,大都會將牧野大戰與武王孟津觀兵、焦作演兵打造兵器、排兵佈陣、設計定謀聯繫在一起。

盟津觀兵

《史記》上說的孟津,是指現在的孟州市。盟津黃河渡口,是指孟州市現在的黃河古渡口。

古渡口兩岸,丘陵相峙,河水平緩,歷史上為朝歌通往西岐等諸侯國的交通要塞。

所謂演兵,其實類似於今天的多國聯合軍演。

通告發出之後,其實武王尚不清楚自己在各諸侯國中的威望能否達到一呼百應的程度?臨出發之前,武王率領文武大臣,首先前往文王墓地進行了一番祭祀,祈禱文王在天之靈能夠保佑此次演兵成功。接著,武王率領西周數萬兵馬出了鎬京,一路穿山越嶺,直奔盟津而來,約行二十餘日,達到了盟津黃河南岸,然後安營紮寨,升起了軍帳。

鎬京,當時為西周的首都,又稱西都。位於今天西安市西北,和豐京一起並稱“豐鎬兩京”。豐京是文王所建,鎬京是武王所建。兩京隔河而望。河叫灃河,為黃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

各路諸侯到達孟津以後,武王召集各路諸侯召開了一個盟津會盟大會,臨時組成了一支諸侯聯軍。會上,姜子牙大講武王如何繼承了文王遺志,如何廣施仁德,心懷天下,講紂王如何殘暴無道,如何忠奸不分,如何荒淫至極。

各路諸侯見此,紛紛提出渡過黃河,長刀直入,滅掉紂王。

會後,按照統一部署,各路諸侯大軍開始橫渡黃河,結果軍馬亂成一團。

在橫渡黃河期間,武王、姜子牙與各國諸侯同船渡河,當船行到河心,忽見一排巨浪襲來,洶湧澎湃,波浪滾滾,險些將船翻入水底。

武王見此,正待向姜子牙問個緣由,忽見波濤一湧,浪花飛濺處,只見一條大白魚搖頭擺尾,竄出浪花,躍入船中,一頭落至武王腳下。武王等見了,不知是禍是福。

姜子牙見機行事,掐指一算,連忙向武王說:恭喜陛下,冰天雪地,魚當潛底,無風起浪,魚躍龍舟,景象反常,此乃天意。

諸侯們不解,異口同聲問:太師,話當何講?

姜子牙站立船頭,笑捋鬍鬚,遙指朝歌說:紂王如今暴虐無道,荒淫昏庸,殘害忠良,四方百姓苦不堪言,上天寓意陛下當反,滅掉紂王,普救天下蒼生。

眾人聽後大喜,各國諸侯紛紛請求武王順從天意,率兵攻打朝歌。

武王瞬間明白了一切,順手將大白魚撿起,然後一刀兩斷,殺死了大白魚,接著將大白魚丟入了河水,以此作為祭天之意。

瞬間,波濤、巨浪,滾滾而去。河水悠悠,風平浪靜。大船穩穩前行。

《史記》原文: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船至北岸,軍帳升起,黃昏裡,只見有一團紅雲罩住武王大帳,經久不散。

各路諸侯感到奇怪,紛紛向姜子牙尋問。姜子牙借題發揮,侃侃而談:此乃天意也,紅雲罩頂,帝王之光,上帝示意,商當滅,周當興。

諸侯們深信不疑,紛紛彙集武王大帳,再次要求伐紂。

武王見勢,笑而不答,只說天意可貴,自己德行不夠,尚無反意,僅此而已。

各國諸侯聽了,很是不解。

次日,武王宣佈會盟演兵結束,於是率軍回了西岐。各路諸侯見勢,也紛紛率軍回國。史稱“武王孟津觀兵”。

武王此次盟津會盟觀兵,只所(鎖)以沒有聽從各國諸侯建議下令攻打朝歌,我認為原因有四:

二是通過遠距離行軍和渡河,來檢驗一下聯軍的士氣。從會盟觀兵來看,聯軍的士氣還可以,但由於協調組織不力,渡河船少兵多,彼此互不相讓,出現了一些混亂局面。若是匆匆攻打朝歌,戰爭難有勝算。

三是從政治層面來看,僅僅憑著當年紂王賜予文王象徵著征伐天下諸侯的弓箭與大斧,若隨便找個理由任意征服一些其他諸侯小國倒也好說,但尚不具有象徵著征伐朝歌的國之法器,時機尚未成熟。

四是通過孟津觀兵,想試探一下朝歌方面的虛實與反應。結果,朝歌方面並沒有什麼大的反應。

由此,武王見此次會盟目的已經達到,於是便打道回府了。

至於魚躍龍舟、紅雲罩頂之說,那都是姜子牙借題發揮,君臣一唱一和,藉機製造滅紂輿論與聲勢,試探、忽悠各國諸侯而已。對於這一點,武王心裡比誰都清楚。

如今幾千年過去,孟津古渡口雖然早已失去它昔日的輝煌與價值,但河水悠悠,川流不息,依然能使人想象出當年各國諸侯聯軍競渡黃河的場面。

如今的孟津黃河古渡口遺址,現為孟州市一景。

焦作經典史話(11):華夏經典戰例-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王子與兵器

畫外音: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武王伐紂聯軍使用的兵器,多半出自現在焦作市馬村區小王莊村人之手。

遠在古代時期,傳說小王莊村家戶極少,老少人口不過百人,全村人以打造農具為生,當時連個村名也沒有。

曾幾何時,小王莊家家有鐵爐,人人會打鐵,祖祖輩輩以打鐵為生。時至今日,社會經過幾度變遷,儘管小王莊人以打鐵為生的已寥寥無幾,但人們仍然以先人曾為武王伐紂打造過兵器為榮。

從古至今,小王莊人一直稱他們打造的鐵器,為“王子牌鐵器”,質量上乘。

武王盟津觀兵,八佰諸侯不期而遇,消息傳到朝歌,文武大臣預感武王心懷鬼胎,意在興兵滅紂,紛紛要求紂王出兵征伐。

但是在紂王眼裡,商周兩地,山高路遠,西岐彈丸之地,姬發胎毛未退,羽毛未豐,小屁孩一個,尚不足於對朝歌構成威脅。換句話說,紂王憑著剛愎自用的性格,居功自傲,根本沒有把武王放在眼裡。

此時此刻,紂王身邊有妲妃等後宮美女在旁,每日坐享榮華富貴淫樂生活,諸不知一場國破人亡的戰爭,正一步步向著自己逼近。

再說武王演兵回到鎬京,即啟動了戰爭機器:招兵買馬,訓練軍隊,磨刀霍霍。只等時機成熟,進軍朝歌。+

相傳公元前1048年春節剛過,武王召集姜子牙商議戰爭準備事宜,姜子牙憑著對沿途地理地貌的瞭解說:俗話講‘人馬未動,糧草先行’,伐紂號角一旦吹響,百萬諸侯聯軍東進,日行30裡,決戰千里之外,糧草、兵器是件大事。依老臣之見,太行山南麓孝邑一帶,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東距朝歌200餘里,進可攻,退可守,天然一處戰略要地。而且那裡糧草豐美,百姓淳樸。為確保戰爭萬無一失,陛下可挑選一位臣子,悄悄潛入那裡,秘密籌備糧草、打造兵器,待一切準備就緒,方可選擇時機東征。否則,沿途糧草、兵器一旦出現問題,仗也就不好打了。

姜子牙作為政治家、軍事家,之所以對通往朝歌沿途比較瞭解,主要源於姜子牙年輕時,曾在朝歌一帶做過販賣豬羊等小生意,後來追隨文王來到西岐為相,經常往來於西岐與朝歌之間所致。

武王說:太師所說極是,大軍一旦東征,兵馬若困於糧草,將士若困於兵器,豈不不打自潰。只是不知誰能擔當此任?

姜子牙說:在京畿一帶籌措糧草、打造兵器,宛如在紂王眼皮底下耍大刀,一旦露出半點破綻,後果不堪設想。

武王經過一番考慮,提出讓一位王子擔當此任。

姜子牙點頭贊同。

這一年夏天,武王身邊一位王子,經過一番喬裝打扮,以一位商人的身份,悄悄潛入現在的焦作一帶,經過觀察,認為現在的馬村區小王莊,地處太行山南麓,僅有幾戶人家,日常以打造農具為生,方便隱藏。於是走進了一家鐵匠鋪,稱要購買一批農具。

鐵匠父子聽了,自是高興,以禮相待。

雙方交談中,當王子得知紂王經常前來打獵行樂,禍害百姓,當地百姓無不痛恨時,這才說出了本意。

鐵匠父子說:王子,俺聽你的,常言說‘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紂王暴虐無道,禍害百姓,早該滅了。你身為王子,千里迢迢來這裡為民除害,死都不怕,我們還怕什麼?

王子深為感動。

接著,由鐵匠父子出面,向村裡人了說明來意,匠人們紛紛表示參加。

按照王子統一部署,匠人們說幹就幹,家家戶戶白天打農具,夜裡打兵器,歷時一年多時間,爐火不熄,匠人不歇,晝夜打造各類兵器。諸如刀、叉、劍、戟等。

一時間,小王莊成了周人設在朝歌附近的一處秘密地下兵工廠。

王子在小王莊期間,除外出秘密籌劃糧草外,還經常吃住在鐵匠鋪,與匠人們一同揮臂輪錘,汗流不止。閒暇時,王子也同匠人們一起喝酒論道,感慨世間,形如一名平頭百姓,深受匠人們愛戴。

武王伐紂之後,鐵匠們為紀念王子在此打造兵器,經商議做了兩件事:一是將村名命名為小王莊,以示紀念;二是將打造的各種物件,命名為‘王子牌’鐵器。

王子與兵器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焦作經典史話(11):華夏經典戰例-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上圖:20世紀90年代焦作府城挖掘考古現場(焦作文物部門提供)

夜襲府城

畫外音:武王盟津觀兵之後,

王依然忠奸不分,荒無道故《記》記載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公元前1047年東夷發生了

反叛,聲勢浩大消息傳到朝歌,紂王急忙調動朝歌周邊部隊全力,征伐東夷。

武王獲悉,急忙召集姜子牙及眾臣商議。人們感到出兵伐紂時機、條件已經成熟,當通告天下諸侯,組成一支東征諸侯聯軍,一同出兵伐紂。

武王伐紂大幕拉開,而位於今天焦作西側的古代軍事重鎮——府城,則成了武王東征的前哨戰。

焦作城區西南側,有一古城遺址,名曰府城。城池遺址臺地,明顯高於地面,護城河清晰可見,城垣一片蒼涼。

歷史上,府城東北指向朝歌,西南指向盟津渡口,曾經是華北平原阻止西域來敵的一處城池關隘。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商朝年間,府城作為朝歌儲備糧草,屯駐兵馬,扼守京畿門戶,震懾(射)西域諸侯各國的一個軍事重鎮,向來屯以重兵。

公元前1046年,東海犬戎部落起反,消息傳到朝歌,紂王抽調大批京畿衛軍前往平叛,其中就包括駐紮在府城的軍隊。

兩軍作戰,勝負難決,戰爭一直處於絞著狀態。

同一年,紂王殺比干,囚箕子、廢皇后,手段極其殘忍。太師疵、少師強見此,則攜帶著商朝用於祭祀的樂器及有關器物,悄悄結伴投奔了西岐。朝廷其他文武官員見此,也紛紛投靠周武王。

此時,比干、箕子

作為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太師,德高望重,兩人或者被殺,或者被囚,可見紂王已失去理性。而太師疵、少師強作為掌管商朝祭祀的專門官員及有關文武大臣紛紛投靠西岐,可見紂王已經失去了高層官僚的支持,大廈將傾,指日可待。

武王見商朝天下三分有二,兵馬、糧草、兵器齊備,國之祭祀樂器已經擁有,而且紂王已是眾叛親離,朝歌由於東征防衛空虛,認為伐紂時機已經成熟,出師已經有名,於是通告天下諸侯,列舉紂王條條罪狀,提出二次在盟津一帶彙集各國兵馬,組成聯軍征伐朝歌,一舉滅掉紂王。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武王親率戰車300餘輛,騎兵3000人,步兵4.5萬人,浩浩蕩蕩,日夜兼程,約20餘日到達盟津。各路諸侯兵馬4000餘人,也先後到達盟津一帶,號稱800諸侯聯軍。

聯軍渡河,徵用沿岸74艘民船運送兵馬。時值隆冬,北風呼嘯,河水翻滾。渡河時,由於聯軍初合,兵多船少,亂象依然叢生:

有的搶奪渡船,互不相讓,大打出手;

有的船隻超載,船翻河心,兵馬落水,大呼救命;

有的戰馬缺少訓練,死活拉不上船。 

武王見此情景,頓時心生憂慮說:太師,兵馬渡河,如此混亂,伐紂勝算幾何?

姜子牙說:聯軍初合為一,兵馬良莠不齊,渡河人多船少,天氣寒冷,一時混亂不足為慮。只是兵馬初合,戰法不一,陣法不同,待兩軍對陣時,若再出現此等混亂局面,那麼後果就難以預料了。

武王說:那該如何是好?

姜子牙說:軍有軍紀,兵有兵規,陣有陣法。自古磨刀不誤砍柴工,等大軍渡過黃河,可在孝邑一帶(今馬村區待王鎮),整頓軍紀,排兵佈陣,統一戰法,其戰可勝。

武王點頭贊同。

聯軍渡過黃河,武王按照姜子牙計謀,當時指派一位王子,帶領著一支2000鐵騎,乘著夜色前來奔襲府城(今中站區府城村),連夜將府城大營圍住。

府城駐軍多數已奉命前往東海討伐犬戎去了,營中僅剩下些老弱病殘將士。將士們常常夜以繼日,喝酒賭錢,談不上什麼戰鬥力。

半夜時分,一位駐軍士兵兩眼賭得通紅,當時外出小解,見大營周圍火把通明,戰馬銳耳,一時不知發生了何事,揉揉雙眼,衝圍營兵馬喊:喂,深更半夜的,你們是哪來的?想幹什麼!別忘了,這可是京畿大營,惹不起的!

王子張弓搭箭,射向對方說:哎,你要問我們是哪來的,告訴你,我們是西岐大軍,今奉周武王之命,前去朝歌懲罰昏君,解救天下黎民百姓,還不快快打開營區大門,舉手投降。

對方腿部中箭,哎呦一聲,一瘸一拐,拔腿回跑,邊跑邊喊:大事不好了,西岐人反了!

王子一聲令下,將士們火速衝向駐軍大門。

駐軍官兵自知不是對手,打開營門,紛紛舉手投降。

至此,武王兵馬夜襲府城成功。

武王伐紂之後,武王大封諸侯,曾封胞弟雍(周文王13子)由周原遷至府城建立雍國,史稱雍伯(搏)立國。國都建有王宮大殿等建築。雍國毀於周定王年間晉景公滅雍。雍國存在時間,大約為500年——600年。

1999年,經考古挖掘,古城遺址、宮殿遺址、房屋灰坑等清晰可見,並出土了獸面紋——戈等重要器物。同時,府城考古挖掘,當年被國務院列為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武王大軍拿下府城,諸侯聯軍已掃清了通往朝歌的戰略通道。商周一場惡戰即將打響,百姓無不拭目以待。

焦作經典史話(11):華夏經典戰例-武王伐紂-戰爭前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