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懶得上朝的萬曆時期老百姓的日子要好過?而勤政的崇禎時期卻餓莩遍野?

開心的立方


崇禎時期的餓殍遍野與勤不勤政無關,只能說崇禎帝倒黴的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在位17年,年年有著各種天災人禍,一派亡國之象,加上明朝二百多年各種矛盾在崇禎朝開始爆發積重難返,加之關外清軍的牽制,崇禎帝的志大才疏,國家賑災無力造成了餓殍遍野的現象。

勤政不代表有作為,比如說崇禎帝這個例子。懶政不等於有作為,比如說萬曆帝這個例子,按題目來說萬曆帝懶政反而是國泰民安,其實並非如此。

萬曆帝時期百姓相對來說好過一些,主要是吃著張居正十年改革變法的老底,國庫有錢了,百姓當然日子好過,碰上災情也有銀子賑災,碰上叛亂了,比如萬曆三大徵朝廷也出得起兵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有時候拼的就是後勤補給,而朝廷有錢這些都不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萬曆帝勉強維持了國家的統一和安穩,百姓當然安居樂業。


但是萬曆帝在位48年留下很多後遺症,坑了他的孫子崇禎帝,如明朝的心腹大患努爾哈赤就是在萬曆帝后期徹底崛起的,薩爾滸之戰是決定明帝國生死的決定性戰役,萬曆帝之前三大徵時期點兵選將的精明勁卻消失不見了,起用了抗倭援朝戰役中就表現差勁的敗軍之將楊鎬為主帥,結果楊鎬將優勢兵力兵分四路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經過此戰努爾哈赤徹底崛起,之後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為了鎮壓努爾哈赤為代表的新興滿清勢力耗銀最起碼數百萬兩。

萬曆帝懶政還在於大事嚴抓小事不管,造成朝廷機構出現“曹署多空”的現象,在這個空檔期,通過立太子爭國本而一黨獨大的東林黨開始將觸角伸向朝廷各個角落,隱性控制朝政。

東林黨還成功的將官場轉化成為名利場,官場上出現了報團現象,萬曆後期開始除非是皇帝器重的官員,不然他之前的政績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上面有沒有人,是不是東林黨派系之人,而東林黨是江南士族的利益代表者,這個龐大帝國中央朝廷已經開始在根子裡爛透了。


到了崇禎帝時期光是他爺爺給他留下的爛攤子就足以亡國了,關外滿清在東北攻城略地,崇禎帝登基後,關外東北大部都落入滿清之手,明帝國每年在邊關耗費無數的白銀,而且大部軍隊牽制於此,甚至之後的農民起義軍官兵鎮壓時都數次因為兵力有限而使李自成逃走。

朝廷內部東林黨的獨大,官場的徹底腐敗,形成了東林亂政,而崇禎帝再是勤政,面對老奸巨猾的東林黨諸臣也是無能為力,這也是崇禎帝在位期間換了十幾位首輔的原因所在,因為控制不了朝政只能通過換人來培養自己的勢力。

崇禎帝也夠倒黴,繼位後就是一派亡國之象,在位十七年,年年有大災如秋蝗、大旱、水澇、旱蝗等,在位後期華北地區更是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這種巨大的內憂外患之下,崇禎帝焉能不勤政,可惜崇禎帝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勤政也是無濟於事,朝廷賑災無力,餓殍遍野過後就是農民起義的高潮,甚至加快了明帝國的覆滅,崇禎帝最終只能抱著一肚子勤政為何不能中興國家的鬱悶吊死在煤山那棵樹上…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這個題本身就帶有問題,萬曆怠政,百姓過的還可以,崇禎勤政,天下大亂。有幾個人順著就得出了結論,崇禎勤政不好,明朝內閣制度先進,不需要皇帝勤政。

這樣的答案對嗎?不對,根本就是不動腦子的答案。只單純對比,但你們對比前就不看看,二者是相對獨立嗎?是單一變量嗎?不是你對比有什麼用

二者是有聯繫的,所以分析二者不能將其割裂開。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子的基業兒子繼承。但是,還有一句話叫父債子償,他爹欠了債,讓他兒子還,從表面上看他爹沒有虧錢,他兒子給別人錢,然後你就記他兒子敗家?這不是扯淡嗎,他兒子是替他爹背鍋。 同理,明末是一樣。明神宗的怠政造成明朝的崩潰,朱由檢接的就是一個被父祖玩壞的爛攤子,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了

接下來我大致講一下這個坑孫的過程。



先說萬曆,萬曆年間不勤政,造成了政府停滯,曹署皆空,人滯於官。所以,在萬曆後期,政府在職官員尸位素餐,大量官員缺失,中央與地方政令不行(沒官了)所以萬曆政府在救災,興修水利,鼓勵生產,緩和矛盾等方面大為缺位。 之後,由於政府不抑制土地兼併,不行使政府職權,造成富者更富,大量地主侵佔土地,普通小民紛紛破產,土地兼併增速,在神宗後期,出現了許多著名大地主,良田萬頃者不在少數。江南,大量農民淪為佃戶奴僕,士紳田地幾乎在二十年內翻了一倍。在北方,大量農民破產,僅北京一城就有流民百萬,陝西的賠累份額翻了兩倍,達到一戶交三戶稅的程度。在西南,民族矛盾和土地矛盾更加尖銳。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社會矛盾激增,直接加速了明朝滅亡。至萬曆末期,農民起義數量規模直線上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不遠了。(

關於萬曆,可以去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國家照常運轉》一文,我那篇專門講了萬曆怠工)



萬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北方後金已經在薩爾滸之戰中獲勝,在東北戰場節節勝利;西南方楊氏雖已平定,但西南土司與明朝官員的矛盾尖銳,萬曆死後不到三個月,就爆發了奢安之亂。另外,由於土地矛盾,農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起義一觸即發,在萬曆死後第二年,就有白蓮教起義,在其死後第七年,明末大起義開始了。



所以,崇禎一上臺,面臨的就是東北邊患越來越嚴重,西南叛亂遲遲不能平定,農民起義愈演愈烈,鎮壓不住,大臣朋黨結私,官員腐敗,王族等貴族欺壓百姓,皇室奢侈無度,軍隊腐朽戰鬥力差,這就是崇禎接的爛攤子,更可怕的是,以上的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幾個人就能解決的。比如王室俸祿,你不可能一下子全減了吧,這就是他們家人,得罪誰都不得罪自家人呀,這是兩難之局。所以,擺在崇禎面前的,是農民起義擴大的歷史車輪,沒法逆轉,沒有改革的條件了,你見過亂世搞改革的嗎,這不是作嗎?崇禎只能小修小補,東拆西補,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改變不了結局

。故曰:明亡,實亡於萬曆。

認為萬曆乾的好,崇禎勤政不好的觀點的錯誤在於他們把起義想的太簡單了,起義不是一天形成的。不存在那種"哎呀,我覺得現在的皇帝不好","那我們起義吧",你以為起義是在過家家呀,你說起義就起義了?也不存在那種"我去,這幾天日子太苦了,我們起義吧",那日子還過不過了,天天都起義去了。起義,是一件大事,不是拍腦袋就決定的,起不起義,下這個決心,也不是今天中午吃米還是吃麵那麼好決定的,李淵那麼強,起義還想了好久。起義是一個決定人生的問題,決定起義就是你要時刻做好掉腦袋的準備,你以為起義那麼簡單,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的起義是失敗的,起義沒幾天就被殺了不在少數。而且大部分起義是沒法回頭的,不是說今天起義了,看情況不好明天我可以再回來,回來也給你逮住。還有,起義不是盜竊搶劫,起義是株連的重罪,歷代都是最嚴重的,這種罪不殺頭極少。所以起義的成本是很高的,是一種梃而走險的活,是迫不得已忍無可忍的選擇

人民是有忍耐性的,由於起義的高成本,所以在困難的生活環境下,人民的第一選擇是忍耐,等到雲散見日出,絕 對不是立刻起義,只有忍耐忍耐再忍耐。但當忍耐時間越來越久,忍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絕望,因為聖君一直沒有。這時,繼續忍會餓死,起義也是死,橫豎都是一死,倒不如搏一把,所以就有了起義。因此,我們研究起義,不能著眼於當前,應該向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找答案。

所以綜上,明末的農民大起義,真不是因為崇禎勤政,而是之前幾個朝代弊病積累的爆發,崇禎背了萬曆他們的鍋。


李子木沆

崇禎是很節儉,也很勤政,每天累死累活,就想把大明王朝延續下去,這一點是很值得尊重的。

但是王朝更迭是要講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並不是勤政節儉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你做的越多,死得就越快。這裡面有個能力問題,綿羊再努力,也打不過雄獅,治國理政,需要的是雄才偉略和包容四海的胸襟,而這兩樣,崇禎恰好沒有。

崇禎最大的失誤,是恢復了不該恢復的太監監軍制度,卻一刀切掉了礦監稅監,連工商稅都不收了,這就有點腦殘了:太監貪汙,你可以派不貪汙的文官武將去收呀,作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因噎廢食呢?

結果工商稅和礦業稅不收了,但是國家一直在打仗,國庫缺錢了,就給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民加稅,於是真正該交稅的富商大賈不交稅,只在“鷺鷥腿上劈精肉”,加給農民的遼餉900萬兩,剿餉330萬兩,練餉730萬,總數是2480萬兩。而大明正常年份的田賦也就三四百萬兩,一年收十年的賦稅,而且是隻向農民收,不向官僚地主收,這就加劇了土地兼併。

崇禎壞就壞在“事必躬親”這四個字上——作為大明帝國的掌舵人,你不是什麼都能幹都會幹的,幹自己不會幹的,只能算是瞎胡幹,你幹得越多,江山垮得越快。

雖然明朝中後期的絕大多數文官們和相當一部分武將都比較昏蛋,但是這幫官場老油條還是比崇禎更有行政經驗,武將也比崇禎能打,可是崇禎一個都不相信,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插一槓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任何不同意見。


半壺老酒半支菸


一,明萬曆朝國政

先看萬曆朝,萬曆朝以前,明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國庫沒有多少錢了,但根子卻出在土地兼併之上、達官顯貴的私田之中,那時,達官顯貴在私下兼併田畝之後,並不具報或虛報敷衍戶部之畝數,國家對全國田畝總數增減也不清不楚,故俱以舊數徵之,沒法依增數加以稅賦。

農耕社會,國本就是田地。田地不賦、地動山搖,倉廩不實、入不敷出。幸虧有了個“名相”張居正,張居正很會擅權獨專,又長袖善舞,身兼衝帝之師且又攝政於國,還深得李太后信任,行政上,他又得到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老大的鐵心支持。沒有比這更好讓張居正施展抱負的機會了。

於是,一紙“考成法”在澄清大明吏治後,“一條鞭法”便直指權貴土地私下兼併之弊。也許國政積弊太深,也許病勢積重難返,“一條鞭法”並沒有徹底地得到實施。

但僅就這,一個並不徹底的“一條鞭法”就讓國家可賦之田突增三、四百萬頃。多少白花花的銀子流進國庫,就象瀕危病人輸進了急需的血液。大明朝原本死灰嚇人的臉龐,一下子變得明眸皓齒、唇紅齒白起來了。枯木逢春、久早幹露的大明朝,因之,燦爛而又迷人地笑了整整十年,史稱“萬曆新政”。老百姓的日子當然也水漲船高的好起來了。請問在“萬曆新政”之中,可曾是衝帝宵夜旰食、恭儉冶國的十年?所以,成熟冶國體制的正常運轉,皇帝是出力最小的,甚至連不諳政事的幼帝坐位臨國也可以。

二,明崇禎朝國政

再看崇禎朝,時至末代,大廈將傾,軍事上,內有李闖各路義軍在國內推梁鋸柱,外有後金八旗驍騎頻頻叩關劫掠。國政上,文官集團坐大,黨爭頻仍,崇禎帝雖然恭儉勤勉、披肝瀝膽的日夜理政,但卻因生性寡恩刻薄、以意氣用事、憑喜怒馭臣。理政17年,殺首輔一人、換50首輔、殺兵部尚書14人、殺巡撫總督10多個,殺貶撤換的其他官員則不計其數。





松錦之戰中,派督師肆意干預軍事長官指揮,打亂洪承疇得體專業的戰役部署,救清軍在退兵、決戰、攻錦三大舉足無措之際於倒懸,狠狠地幫了皇太極去坑了大明一通。如此冶國由心、理政任性的皇帝,又恰被小冰河之極端氣象在稅賦徭役頻臨乾涸的懸崖上推了一把,各方因素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把一個本已步履蹣跚、一步一喘的大明王朝,三下五除二地折騰成氣若游絲、面如蠟紙的瀕亡之朝。老百姓還不餓殍遍地的死給你看,你還想咋嘀?

試問如此不專業、南轅北轍的勤政冶國的昏君會給大明王朝帶來什麼好兆頭?以苛捐雜稅榨乾民眾、以冶貪整肅打擊幹員、以皇權巍巍擾亂國政、以君位凜凜臨陣資敵,誇張地說,不過是一個把大明,往死裡折騰的後金的臥底和義軍的內線耳。朱由檢倒底是不是姓朱,是不是個大明漢君?實在令人生疑。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首先居士說一下,題主的題目有誘導、誤導的嫌疑,給人一種錯覺。

歷史的運行自有其規律在,一個皇朝也是如此。那麼大明皇朝自從朱元璋建國以後,他的那一套制度基本上被當作祖訓而流傳下來,較為固定。所以,經過洪武、永樂等明朝帝王的勵精圖治下,整個明朝的基礎還算可以。我們知道建房子吧,當房子的基礎打牢以後,上面你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你想怎麼建就怎麼建?要是建個歪的,只要基礎牢固它照樣不倒!一個皇朝難道不是這個道理麼?

洪武、永樂之後的明皇朝基礎牢固,國力強盛。致使出現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明皇朝照樣運轉,堅持抗戰,取得北京保衛戰的輝煌勝利。皇帝夠奇葩吧,手下的大臣夠奇葩吧,可是明皇朝還是照樣運轉。到萬曆的時候,牛人張居正大刀闊虎的改革,讓本來已經基礎有點鬆動的明皇朝又變得牢固起來。要不然有“萬曆三大徵”,而且取得較為輝煌的勝利。(打敗豐臣秀吉的戰爭就在萬曆時期哦)

所以說,萬曆做皇帝的時候明皇朝的基礎還比較牢固,社會還比較安定,生產還能過照樣進行。如果那時候出現天災人禍,你看看他還能不能那樣不上朝不理政,繼續做奇葩皇帝?不可能。

反觀崇禎皇帝是接的什麼班?他接班的時候是內憂外患,再加上天災人禍,如果他不勤政明皇朝會亡的更快。為什麼?他勤政就是想再次將明皇朝的基礎補牢。那麼這明皇朝的基礎是怎麼壞的呢?前面不是說洪武、永樂建設的很好嘛。可是他們的子孫不爭氣啊,稀裡糊塗亂搞,不將基礎搞壞才怪,比如說土木堡之變的正德帝、不上朝的萬曆帝、煉丹的嘉靖帝、喜歡幹木匠的天啟帝,有這麼多奇葩皇帝,明皇朝就是再好的基礎也會被腐蝕掉,所以到了崇禎帝的時候,已經基礎毀壞不堪,他在怎麼勤政也補救不了。

至於所謂萬曆時期老百姓日子好過,那也是相對的,只能說萬曆帝的時候國家安穩,戰爭還不是那麼頻繁,所以老百姓日子好過些。而崇禎帝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所以老百姓日子當然不好過撒,連年的兵災,加上天災,換成哪個皇帝也不行啊。



雪峰居士

先送你一句話,明亡於萬曆。

萬曆早期重用張居正,朝政比較穩定,一條鞭法充實了國庫。而張居正死後遭到的清算讓文官也寒了心。為了自保,文官紛紛報團,形成了黨爭,對士大夫風氣形成致命打擊。而後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把張居正時攢下的家底用的光光溜溜。還在最後給子孫留下一個努爾哈赤大禍害。

至於崇禎上臺時,天下本來就積重難返。他的勤快不過向天下人說明了當皇帝是個技術活。不是玩命幹就能幹好的。他肯定不知道偉人說過任何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句話。看他的執政就像一個拙劣的拳手,在面對多個對手,狂舞著王八拳,精疲力盡對手卻越戰越勇。

一上位就幹掉魏忠賢,以為自己英明神武,可後來種種,說明那不過是一步臭棋。要知道東漢,大唐都是在太監的幫襯下才得以續命的。而最後關頭還說什麼大臣個個可殺。卻不知死後如何面對那麼多被自己當成替罪羊殺掉的幾十個大臣。


湘西007

明朝採用內閣制度,皇帝把國策權自己獨攬,而議政權分給內閣管理,行政權為六部執行。這樣,內閣作為一個國事諮詢、商議機構存在,能為皇帝提供建議,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所以,永樂年間,內閣形成後,明朝的皇帝其實已經不需要過分勤政。當然,作為一個皇帝勤政會起到良好的表率運用,但是由於有一批人才為國家分憂,皇帝的壓力和負擔已經不是那麼大了。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國家大事還是需要他來進行決策的,這就相當於有的人喜歡一群人一起開會,而有的人只喜歡看PPT,萬曆就是這樣的人,上朝便相當於開會,只是當年沒有網絡,不能群聊。如果可以,萬曆可能就會組織大家直接在群裡說。

而崇禎時代,明朝滅亡的原因跟皇帝勤政沒有關係,因為這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兩個時代國家實力和發展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崇禎時代,沒有這麼多戰亂,也沒有小冰河時期,那麼百姓過的未必會比萬曆差。


歷史密探

萬曆時代和崇禎時代對比,少了一個張居正,多了一場小冰河時代的來臨。就造成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命運。

萬曆前十年,還有不世出的賢臣張居正總理國政。雖然張居正的為人並非十全十美,但是在一些政策和軍國大事的處理上,確實有獨到之處。張居正執政期間,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改革了。總的來說,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條鞭法和考成法。

一條鞭法廢除了繁瑣和差異化的稅收政策,減少了稅收官員貪汙受賄的可能性,增加了國庫的收入。考成法加強了官員的辦事效率,工作積極性。從這兩方面極大的改善了明朝的財力和政府的工作效率。讓這個本來在嘉靖之後就搖搖欲墜的龐然大物,能夠再繼續延續自己的壽命。雖然萬曆十年張居正故去,嫉恨他的人開始群起而攻之,他的改革成果也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總的來說,張居正改革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命運。讓這個國家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律自行遠轉。所以,後期萬曆心灰意冷,開始不作為的時候,國家還是能夠照常運轉。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國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工作流程和運轉體系,皇帝的作用並不明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萬曆內閣相對穩定,首輔申時行等人也都是守成之人,所以,此時的明朝雖然危險,但還沒有亡國的危機。

但是,當歷史的指針指向崇禎時代的時候,命運似乎和崇禎開了一個玩笑。小冰河時代的降臨,讓北方民族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劣,不得不南遷,因此和南方的明朝自然會發生領土和資源的競爭,進而演變成戰爭。又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統一北方之後,自然會將矛頭指向富裕的明朝。

同時,惡劣的天氣並不僅僅是影響了北方民族,對於明朝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崇禎在位十七年,天災不斷。讓明朝,這個本以千瘡百孔的國家,雪上加霜。受災的民眾為了生存開始流動,進而成為流民。被別有用心的人一煽動,最終變成流寇。李自成,張獻忠們應運而生,成為崇禎的掘墓人。而崇禎自己也反了嚴重的錯誤。雖然崇禎是一個比較有作為和能力的皇帝,但是因為國內,國際形勢的緊迫,讓他變的急躁。最直接的表現,就在於在崇禎在位期間,內閣首輔更換頻繁,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位內閣首輔。內閣首輔相當於前朝的宰相。這樣一個重要的職位,人員更替如此頻繁,必然導致帝國的政令瞬息萬變,朝令夕改。難以貫徹一致的執政思路,導致國家效率下降。難以應對災害,兵禍,最終導致人民餓殍遍野。


小石頭LEO

萬曆朝與崇禎朝相比,老百姓的日子相對好過,這是肯定的。原因千條萬條,但最根本的有兩點:

一是萬曆朝政治社會大局相對穩定,而崇禎朝內外戰爭不斷社會極度動盪民不聊生。明神宗萬曆在位48年,有兩件大事是載入史冊可以說彪炳千古的:第一件事是張居正一條鞭法的經濟改革,很成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萬曆皇帝雖三十多年不上朝,但不等於不理朝政或放棄朝政,恰恰相反,他牢牢地控制著朝局;第二件事是對外軍事的勝利,即對朝鮮用兵打擊倭寇打出了氣勢打出了風骨氣節打出戰績振奮了國人!反觀崇禎朝,內外動盪連年用兵三面作戰,後金八旗已成大氣侯,不但蠶食東北大明疆土,還幾次縱兵南下河北濟南打劫,北方九邊烽煙四起。塌房偏逢連夜雨,老天爺連年大旱,中原顆粒無收,各地農民揭竿而起,高迎祥李自成的闖字大軍也成了大氣侯,縱橫大半個中國建立政權直間威脅大明江山。農民義軍與明軍交戰所過之處,田地荒蕪,餓孚遍野,流離失所,十室九空……

二是萬曆朝農民的負擔較輕,而崇禎朝農民負擔十分沉重。大明自開國以來,賦稅一直維持在三十稅一。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的核心內容就是攤丁入畝,按擁有土地的實際畝數徵收賦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減輕了農民負擔,張居正還對商品流通領域免徵稅收,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自明朝天啟年間開始,由於對東北(薊遼地區)軍事部署的加強,朝廷額外開徵“遼餉”“邊餉”,之後隨著農民起義軍的形勢發展,又加徵“剿餉”。這“三餉”極大地加重了農民的負擔,→_→(讀圖下內容)
再加上老天大旱莊稼無收成或收成減少,農民無活路才揭竿而起。綜合各種史書,從崇禎末年到大清順治十年的這20年間,中國人口減少了最少一億人!怎麼減少的?天災人禍——戰爭、溫疫、天災等等所致!


圓夢人A

陳重山告訴你,明朝的制度很好玩,和後來的清朝,以及之前的唐宋不太一樣。簡而言之,明朝有兩大制度,確保了明朝長盛不衰,破壞了這兩大制度,明朝就要滅亡。



第一個制度、內閣制。


所謂內閣制,那就是皇帝基本上可以不管事,管事的是明朝的內閣。這就好比現在的董事長、總經理制度。皇帝是董事長,是這個國家的所有者,但是日常管理,董事長不必親力親為,自有聘請的總經理——內閣首輔負責。這些內閣首輔還不止一個,互相之間有制約。這就確保了明朝的穩固。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內閣大臣們整日忙碌,明帝國的統治機器一直沒有停止運轉。萬曆皇帝唯一要做的就是確保內閣大臣忠誠於他,這一點,設立內閣制度之初就有考慮。內閣大臣雖然有管理國家的權力,但是他們的直接權力很小,凡事還得皇帝下聖旨。從字面意義就可以看到 ,他們只是皇帝的輔助者,皇帝的秘書而已,一般來說,是翻不起大浪花的。


而且,對付這些文官集團,還有明朝的太監製度。


第二個制度、內外朝的制度。


明朝的文臣集團,在於皇帝來看,並不是和自己一心的。所以,對於外朝以首輔為首的文臣集團,皇帝是不放心的,他們特地安排自己身邊的太監監督著他們,為此設立了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所以,外朝的大臣稍有鬆懈,東西廠的太監就報告皇帝,皇帝就立即換人。同樣,太監作惡,外朝的大臣也會報告皇帝,甚至於不報告皇帝,直接把太監當街打死。這兩派爭鬥的很厲害。作為皇帝,看到這兩派爭鬥,是偷著樂的,因為兩派爭鬥,他的皇權就穩固了。



崇禎皇帝即位,本來也可以玩這一套的,但是崇禎卻把魏忠賢給殺了,而且把東西廠給廢了。這下好了,外朝的文官集團一家做大了。文官集團沒有對手,自然把皇權作為對手。文官集團不但沒有幫助崇禎抵抗外敵,而且處處與皇帝作對。最終,崇禎無能不力,明朝滅亡了。


陳重山告訴你,由此可見,權力制約太重要了。


(陳重山告訴你,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