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檜從金國逃回南宋就變成了奸臣?

壯志凌雲一T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記載,岳飛就一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節度使而已。

所以靠投降的土匪為主力的岳飛去打敗金國,和天方夜譚一樣。

岳飛帶兵1130年到1141年期間,南宋和金主力對抗的戰役,岳飛是唯一一個都沒參加的。(和尚原,仙人關,大儀鎮,大散關,黃天蕩,淮西戰役,順昌保衛戰)。

1140年金兀朮領十萬兵,分四路進攻南宋,西線一萬多和吳家軍對峙,東線一萬多和韓世忠對峙,主力六萬進逼順昌,高宗下命當時最精銳的岳飛領軍支援順昌 ,因為順昌的地形很可能要和金主力打野戰,可見高宗對岳飛的期望還是高的,結果劉錡苦戰兩個多月,擊敗金主力,都沒等來岳飛。等劉錡,韓世忠,吳璘苦戰兩個多月,擊敗金主力,岳飛才跑去偃城打金兵最小一支偏師。

還好劉琦神勇,擊敗金兵後,又去幫讓金兵打的潰不成軍的岳飛(楊再興戰死,由於指揮混亂張憲居然沒遇到金兵)。

1141年淮西戰役,高宗也是讓岳飛帶領宋主力去斷金兵退路,岳飛離前線450裡就不敢前。

張俊擊敗金兵後,因為宋軍主力岳飛沒在預定位置,張俊在追擊金兵途中中埋伏大敗。

1136年偽齊聯軍三十多萬,進攻南宋淮西,高宗也是讓張俊,岳飛去支援劉光世,劉光世果然逃跑了,而岳飛在高宗的命令催促下,幾十天才走了幾十裡,岳飛還沒到一半路,張俊八萬人獨力擊敗三十萬偽齊聯軍。這也是岳飛死罪之一(畏敵)。

紹興十一年正月,岳飛視朝廷十五次詔書而不理,不肯支援淮西戰場抗金,朝廷容忍了。

紹興十一年四月,岳飛竟然提出放棄淮西、山陽這一想法,這可把皇帝趙構惹火了。

“上謂大臣曰:‘山陽要地,屏蔽淮東,無山陽則通泰不能固。敵來徑趨蘇、常,豈不搖動?其事甚明。比遣張俊、岳飛往彼措置戰守,二人登城行視,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而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及是,飛自楚州歸,乃令卨論其罪,始有殺飛意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在岳飛遭到紀委調查的時候,岳飛手下大將都統張憲被王貴,王浚舉報意圖投金。岳飛和張憲來往又密切,一個要投金,一個提議放棄淮西地區。是個皇帝都不會留這樣兩個人吧?

紹興十一年(1141)七月,万俟卨正式開始彈劾岳飛。“紹興十一年七月戊戌…右諫議大夫万俟卨言:‘樞宻副使岳飛議棄兩淮地,專守大江以南。且飛提重兵十餘萬,無橫草之勞,倡言棄兩淮以動朝廷,此不臣之漸也。’”

《中興小紀·卷二十九》宋·熊克撰。宋代,諫議分為左、右諫議。左諫議任務是指出皇帝的不足之處,右諫議的任務是指出大臣的不足之處,這職務有點與現在的中紀委監督類似。

岳飛為他的輕率行為付出代價,御史接連彈劾岳飛,岳飛遭到降職,從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國防部副部長)降為節度使(相當於現在軍區司令員)。“甲戌,少保樞密副使岳飛復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既劾飛罪,未報。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檝復交疏論之,大略謂:飛被旨起兵,則略至龍、舒而不進;銜命出使,則欲棄山陽而不守。以飛平日不應至是,豈非忠衰於君邪?自登樞密鬱鬱不樂,日謀引去,嘗對人言,此官職數年前執政欲除某,而某不願為者,妄自尊大,略無忌憚。近嘗倡言山陽之不可守,軍民揺惑,使飛言遂行,則幾失山陽,後雖斬飛何益?伏祈速賜處分,俾就閒祠,以為不忠之戒。卨章四上又録其副示之飛乃丐免故有是命。”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中興十三戰功是孝宗時期評定的,孝宗已經是對岳飛最好的皇帝了。他為岳飛平反肯定是想往好的說岳飛,結果真是沒有什麼戰功可以表彰岳飛。所以中興十三戰功裡沒岳飛。

讓丞相,讓御史,讓樞密使跪節度使,也恐怕只有明朝的太監,心理才能如此變態。簡直是對國家法律的公然褻瀆。

因此,貴為丞相的秦檜是南宋的脊樑,宋高宗的肱骨大臣,他寸步不離宋高宗左右,為國為民,辛苦操勞,卻落下了後世的罵名,確實是千古奇冤。

(本文,節選於,網友:曉風2016相關文章,未經同意,深表感謝)


瀋陽楊藝

謝友邀



秦檜在北宋忠不忠兩說,但他絕對不是主戰派





靖康元年正月,汴京第一次處於金兵威脅中,秦“檜上兵機四事: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禦不可緩;三乞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秦檜的建議沒被採納,很不高興,認為張邦昌為幹當公事“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於是秦檜連上三章請辭剛被任命的職方員外郎,秦檜的辭職報告在正月二十七獲得了批准


二月初四,秦檜被朝廷重新任命為割地使,擔當起割地求和的重任,這次,秦檜沒有辭職

分析一下

1.秦檜認為割三鎮太多,只割燕山一路就好。其實並不是反對割地,秦檜與張邦昌的主張區別只是在量而不是質

2.北宋此時聚集二十萬勤王大軍,汴京城防堅固,城內物資豐富,沒有必然城破亡國的理由。秦檜建議議和時城防也不可鬆懈,看起來是主張使用武力防守,其實就是一句廢話。與反對割地,主張驅敵的李綱有質的區別

3.秦檜建議群臣一起商量,看看金人的哪些要求可以滿足,能寫進和議條款中,其實就是做一個議和預案,簡化談判過程

4.金使上不上殿純粹就是害怕金人撒野,使朝廷下不了臺。說白了就是維護議和氛圍,不致於當眾撕破臉皮

所以,秦檜的建議也不過是披了一條浴巾的主和提案



靖康元年十一月
二十六,汴京再次被圍,秦檜也再次擔當起割地求和的使命

一個兩任割地使的人當然不可能主戰

城破在即,欽宗腦子再糊塗也明白,這個時候一定要找有求和經驗的,求和態度特別真誠的人去辦交涉,很明顯,李綱、張叔夜並不適合這項工作,關鍵時刻,還得是秦檜




金人謀立張邦昌時,秦檜“獨陳”奸臣誤國,主上(欽宗)無辜,反對立異姓,要求金人“反正”,復立欽宗

靖康小雅中這段話經常被檜粉用來證明秦檜是大宋忠臣,至少在北宋滅亡時是

真的是這樣嗎?

幸好金人保存了秦檜反對立異姓的原文
在原文中,秦檜建議金人立趙氏沒有參政的



宗室作傀儡皇帝,使想反抗大金扶持下的新生政權的人找不到藉口

想想後來張邦昌果然禁不住壓力還政於趙構,使金人耗費了幾年時間來重新物色異姓代理人。不得不讚嘆秦檜敏銳的政治嗅覺、長遠的眼光和想金人所想的一片赤子之心



金人哪懂得這些道理,只知道秦檜在反對立張邦昌,一生氣就把秦檜全家抓到金營

以最大的善意揣度,這個時候的秦檜至少是一個有勃勃野心的政治愣頭青





因為靖康年的出色表現,秦檜被分配到完顏昌軍中,逐漸成為完顏昌座下紅人,並在對南宋戰爭中發揮一些微妙作用


建炎三年九月,秦檜陪同完顏昌接見南宋議和使臣


什麼人在接見外賓時有資格列席?


建炎三年十一月,秦檜的老丈人王仲山以撫州降金,
跟著,王仲山的兄弟王仲嶷以袁州降



炎四年,秦檜的老丈人的姐姐的兒子(隔房小舅子)被金人擄走,在劉豫的偽齊擔任高官,直到劉豫被廢才又被南宋(當然是宰相秦檜)召回,不但恢復了在偽齊曾擔任的高官,還跟秦檜多了一重隔房親家的關係,茁壯成長為秦檜力主議和的好幫手





對秦檜的迴歸,時人多有疑慮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
三十九》

這一段有兩位答主已經講過了,不贅述
時論普遍認為秦檜是金人派到南宋的臥底~金人能戰
,秦檜就儘量拖宋軍後腿;金人不能戰,秦檜就儘量在談判桌上為金人爭取利益



秦檜不辱使命,超額完成了金人交給的任務
就連張俊在被利用完
後也遭到無情的拋棄

在對金保持弱勢這件事上,秦檜特別上心,花費了無數的心血

當然,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不展開





在李綱、呂頤浩、張浚、趙鼎等人面前,以秦檜的能力、名望和背景,如果南宋取得對金優勢,上下一心矢志恢復,朝堂上根本就沒他啥事

身居南宋相位,相位卻要由金國來保證,已經說明了問題的關鍵



為國釣魚

不請自來,刺桐蘇與你共同回味客觀的歷史。

秦檜忠奸難定論,主戰主合度兩宋


談到兩宋的歷史,自然繞不開充滿爭議的秦檜,是忠是奸,都難有個定論。歷史的撰寫,有太多的時代背景,民眾的認知,都是政治訴求的導向。

作為北宋末年的進士及第,秦檜主張北伐抗拒金國,同時據理力爭,減少北宋領土丟失。而後靖康之恥,隨宋微宗,宋欽宗北上被拘。個人的轉折點,就發生在被拘的這4年多里,而後迴歸南宋,開始主張議和,位極人臣。

我們很難考究,這層變化的實際原因,我們只能從歷史的痕跡及個人的性格,去揣測秦檜的這種變化。我認為原因有三,且是層層遞進。

外部因素-北拘艱難性格大變

秦檜出生仕族之家,可以說前半生,雖然偶有艱苦之日,但隨徽宗,欽宗等人,被俘至北,生活艱難,是他之前所沒有碰到過的,一不小心,就是被放逐更遠的塞北,或者被金人隨意處死,作為臣子及個人,此時他要想辦法活下去,同時也要讓主子活下去,因此,在歷史的記載中,秦檜被俘後,利用個人的政治投機和毫無骨氣的屈服,贏得了金國的信任,成為了金國南征的隨軍參謀,保住了性命,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生死的時候,不明白,秦檜那時的內心糾結,

當然很多人也因為一腔熱血,客死他鄉,但是秦檜不是,他變了,他說服了自己的內心,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所以苟延殘喘活下來了

內部因素-個人與金國的利益勾當:

被俘的第5年,秦檜南歸,很明顯,是金國放他回來的,至於回來的原因,以秦檜的政治素養,私底下,他與金國達成了一項交易,至於交易本身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秦檜說服了金國,並讓他們相信,放了這個人,他們可以得到極大的利益,歷史正面,也的確是這樣的。那南歸回來,秦檜也需要兌現自己的諾言,

自然也是從以往的主戰變為主合,謀取兩方利益最大化。

時代背景-南宋高宗的本質求和:

歷史對於南宋的評價,時常說到,不思進取,偏安一隅,主合可以說,一直都是南宋初期的政治主張,這一切都離不開,宋高宗的引導,而秦檜,從金國狼狽歸來,到後頭能夠位極人臣,我們不得不佩服,秦檜的政治素養,他非常好的迎合了宋高宗的想法,將主合一事,貫徹到底,至於說賣國求榮,有點言過其實,說他是個政治投機客,毫無個人骨氣,僅求個人私利倒是真的,至於岳飛之死,那就有更多可以說的了。

至於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殘害,那就更不用太多強加在秦檜身上了,歷朝歷代,數不勝數,真的什麼人都有


以上是關於秦檜變化,個人認為的三點原因,歡迎大家評論探討,讓更多讀者真的歷史的真相,感謝閱讀。


刺桐蘇

秦檜曾經是“大宋忠臣”!

這還要從靖康之變說起。當年金國攻破開封,俘徽、欽二帝,欲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時為御史中丞的秦檜寫下一封洋洋灑灑的反對信,言辭激昂慷慨:

“檜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金人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檜不顧斧鉞之誅,言兩朝之利害,願復嗣君位以安四方。”

好一個“不顧斧鉞之誅”,此信一出,忠臣形象躍然紙上矣。金人閱信後勃然大怒,索性把秦檜也抓入金營,連同徽、欽二帝以及一幫皇親宋臣,統統押往北方去了。在此後三年多的時間裡,秦檜消失在宋人的視野中,但他的“忠臣”形象卻還深深留在人們的心中。

可是誰能料想到,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秦檜思想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籠他的政治理論——“南自南,北自北”,就是說,南宋完全放棄中原之地,北方歸於金國,南方歸於南宋。顯然,與宗澤、李綱、岳飛等力主收復中原的忠臣相比,秦檜這個所謂的“忠臣”就是個冒牌貨。金太宗看出此人有利用價值,遂把秦檜賜給了大將完顏撻懶。.

完顏撻懶與宗翰、兀朮這些鷹派將領有所不同,在對待南宋問題上,他並非一味主張武力解決,而是主張政治攻勢與軍事打擊雙管齊下。特別是兀朮大舉南侵後,金國的軍事入侵政策暴露出許多問題,戰線太長,兵力太分散,無法長期佔有攻下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下,撻懶更是傾向“以漢制漢”的方針,推薦劉豫當偽大齊皇帝,而後又再施妙計,縱秦檜南歸,這一步棋,可謂是深謀遠慮,意味深長。

建炎四年九月,南宋殘留於淮河流域的軍事重鎮楚州被金國大將撻懶攻陷。戰役剛結束,身為撻懶手下軍事參謀兼隨軍轉運使的秦檜突然失蹤了。

幾天後,一艘船停泊在距離楚州六十餘里地的南宋控制區,船上的人員包括秦檜與妻子王氏,還有他的兩個老部下以及一僕一婢。曾經的“大宋忠臣”,被擄到北地的秦檜回來了!當地官府把秦檜一行人送到越州的天子行在,交給朝廷處置。

一個被擄到北方的俘虜,居然在三年多後神不知鬼不覺地回來,這怎麼可能呢?秦檜必須給宋高宗以及諸大臣一個合理的解釋。當然,秦檜早把答案背熟了:我為金人所擄後,被迫隨金兵南下,乘機殺掉金國的看守人員,冒險奪了一條船才得以回來。把自己的冒險故事說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正如三年前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忠臣”一樣,如今他又編故事把自己塑造成從敵後生死歸來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瞎編的故事,完全禁不起推敲:其一,若秦檜是被金人挾迫隨軍南下,何以他的妻子還能隨行呢?其二,被擄掠的宋臣中,何以只有秦檜一人能脫身呢?其三,秦檜一書生出身,何以竟能殺掉看守,從容逃脫呢?其四,若秦檜是乘亂逃脫,何以還能攜帶不少金銀財物呢?

總之一句話,對於秦檜“南歸”的神奇故事,朝臣們沒有幾個相信的。

當然,懷疑歸懷疑,可是若要指證秦檜是金國的奸細,證據也不足。畢竟這三年多以來,他音訊全無,再加上兵荒馬亂的,誰還有空去理會他在金國究竟幹了些什麼呢?

不要忘了,秦檜有一塊護身符,就是當年他不顧個人安危反對張邦昌稱帝以保全趙宋的忠義招牌,這塊招牌為他擋住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聲。時任參知政事的範宗尹與知樞密院事的李回與秦檜關係不錯,更是極力為他辯解,聲稱秦檜忠誠可任。

當然,皇帝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宋高宗對秦檜這個人不瞭解,也沒深交過。但是秦檜對宋高宗卻是太瞭解了,瞭解他對金人的畏懼,瞭解他苟且偷安的心理。現在機會來了,皇帝召秦檜入對,問及對時局看法。秦檜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說出一句話:“如欲天下無事,須得南自南,北自北。”緊接著,他呈上所寫的向完顏撻懶的求和書。

秦檜太知道皇帝需要什麼了,所以他一語中的,震憾皇帝內心。宋高宗對秦檜有相見恨晚之心,竟然激動地對輔臣說:“秦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在此之前,宋高宗多次遣使與金和談,但使臣總被扣押,金人根本就不想談判。對宋高宗來說,管他秦檜是不是金國奸細,他在金國呆了這麼多年,熟悉其內情,若能通過他與金國和談成功,那麼自己這個皇帝才能享享清福啊。

很快,秦檜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進入南宋朝廷的權力中樞。

近來,史學圈裡頗有為秦檜翻案之風,認為他對實現宋金之和平有貢獻。這著實是危險的論調。這不是真正的和平,而只是屈尊投降。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宋高宗一直以來想與金國議和卻屢屢被拒絕呢?因為當時南宋毫無反抗之力,任人宰割,金人取宋土易如反掌。而兀朮本是堅決主戰者,在紹興十一年不得不接受議和,實則金國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打垮南宋了。南宋有機會收復失地,最終卻以屈辱議和收場,試問秦檜何功之有?這根本不是和平,而是投降。試看看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他們根本沒有盼頭,因為他們早被宋高宗、秦檜之流的人拋棄了。這豈是真正的和平?


君山話史

好奇怪的現象,“奸臣”秦檜執政19年,南宋一年強過一年。南宋明相秦檜,唯一為岳飛求情,洗脫罪名的秦檜,岳飛死後兩百多年,成了“冤殺”岳飛的兇手。

元朝脫脫等史官根本不考證二百多年前岳飛詔獄情況,根本不考慮秦檜“殺害岳飛”是否真實,只是依據岳珂先生詆譭、誣陷秦檜的《金佗稡編》等私史,抄抄錄錄,有些甚至全句照抄。不但故意不載刑部大理寺對岳飛一案的判決書和高宗皇帝“岳飛特賜死”的聖旨,而且有意模糊、淡化宋高宗賜死岳飛之表述,採用岳珂“會歲暮,竟不成,檜……令老吏付獄中,遂報先臣死矣”等近乎說書的謊言,使之成為《宋史》的部分內容,將無辜的秦檜寫成“殺害岳飛”的兇手。 這顯然是踐踏歷史,雖然如此編史仍然改變不了宋高宗賜死岳飛的史實,但畢竟以官史堂而皇之地對外公佈,不是也是! 由於岳珂先生是抗金英雄岳飛的孫子,不少人甚至史官唯其是信,雲其所云。儘管誰都無法改變宋高宗賜死岳飛的史實,誰都拿不出秦檜“殺害岳飛”的任何證據,但有時感情的作用妙不可言,往往可以使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故否定史實、篡改歷史的怪事在所難免。


曉風2016

其實這個很容易理解,秦檜首先是漢奸,其次他才是一個奸臣!接下來給大家分析分析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或許就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靖康元年,在國子監擔任學正的秦檜確實是一個主戰派,他認為金人貪得無厭,不能指望通過割地來滿足他們的慾望,並且他連上三章推掉了與張邦昌去金營義和的差事。但主戰不一定就是忠臣(需要考慮動機),再者主戰還有堅定不堅定之分。

秦檜主戰的原因很有意思,我們概括一下:因為金人貪得無厭,所以不能和。那麼金人要不是貪得無厭呢?那是不是就能割地主和了?所以我認為秦檜主戰,並不是從民族大義出發,而是覺得這樣做不合算!

秦檜在被金人擄去北方之後就已經叛國投敵了,他在金國呆了四年,在這期間為金國攻打宋朝出了不少力,此時的

秦檜早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奸”

說秦檜賣國求榮確實有點“冤枉”他,因為他的主子早就變成了金朝,他返回宋廷之後的所做作為完全是他“主子”的意思,所以我覺得說秦檜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漢奸更為貼切一些!

另外,

南宋朝廷放棄主戰的主心骨是高宗趙構,這從他重用從北方歸來的秦檜就能看出一二。趙構的私心自不必多說,秦檜只不過號準了趙構的脈而已。對於秦檜而言,這樣做既能完成金國交給他的任務,又能從宋廷獲得實惠,那他何樂而不為呢。但不管秦檜出於何種動機,都不能改變他叛國求榮、殘害忠良的罪惡行徑!

一句話概括:秦檜之所以賣國求榮是因為他本就是一個漢奸!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以後每天我都會更新相關文章!


歷史文齋

秦檜是一個忠於上司的傢伙,對於皇帝的想法那是無條件支持。秦檜而且秦檜是主和派,在此基礎上皇帝的任何想法都會支持,不論是壓制主戰派,還是為了議和殺了岳飛都無所謂。


所以奸臣一說只是相對的。


海波看歷史

主要有兩點。

一、在被金國俘虜的這個階段,對秦檜刺激比較大。本來秦檜就是一個對生活相對有比較高要求的人,而在淪為階下囚的日子裡,感受了時日的艱難,所以逃回南宋後,對於高官厚祿的追求非常之大。

二、附和宋高宗穩固皇位的思想。宋高宗時期,雖然士大夫們對於北伐,收復中原,具有非常高的期望,但宋高宗本人沒有多少慾望,只想偏安一隅,安安穩穩享受皇帝人生。所以秦檜的主和思想非常符合宋高宗的意志。為了迎合宋高宗思想,就打擊主戰派,排除異己,殺害岳飛等主戰將領,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時光之意

張邦昌根本不敢稱帝,和秦檜反對無關,秦檜也知道反對也不會喪生,他並非抗金,只是向金表明張邦昌不是玩藝,他真用此態度抗金斷定會屍骨無存,還有機會向金獻策?那三年他和金達成怎樣狗苟之事,現在我們也無從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