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居善緣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初中時一個同學的疑問:“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輝煌戰果後,為什麼不停下腳步,好好發展再與英美決戰?”這與題主的問題內核差不多,

其實納粹德國必須發動二戰,不然他們將自我崩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納粹黨的政治綱領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黨沒有指導思想就沒有戰鬥力,就算這個指導思想與現實格格不入,但能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可以想象的空間,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民心。

納粹黨最早的政治綱領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暴露無疑。全書主基調就是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日耳曼人必須用戰爭為自己贏取生存空間。在種族主義的號召下,納粹黨贏得了德國人民的選票,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而在《我的奮鬥》發表後,全世界其他國家看後覺得可笑,認為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希特勒騙取選票的方法。但他們錯了,希特勒是個誠實的人,在二戰結束後,人們反過來重新閱讀《我的奮鬥》,發現納粹德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與書中宣傳的政治綱領一模一樣。所以在納粹黨建黨之初就是蓄意要發動戰爭的,這是原罪。

第二: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仇恨

一戰時,德國打贏了幾乎所有戰役,卻輸掉了戰爭。原因在於國內經濟、政治的崩潰,德國上層軍官根據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和平十四點綱領”判定:只要德皇同意退位,建立和英法一樣的民主政府就可以體面的退出戰爭。

結果是美國人說話不算數,而說話算數的英法都要懲罰德國。懲罰的力度超過了德國人承受的底線。比如,解散德國軍隊、賠償1300億金馬克、割讓國家領土等等,與“和平十四點綱領”完全本末倒置。憤怒的德國外長在簽字時質問道:“如果說我們德國犯了什麼罪,那只是我們打了敗仗。”這句話在暗示另一種結果:如果德國贏了就不會受這樣的侮辱。

這種復仇心理深耕於廣大德國民眾心中,他們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獲得自己失去的一切。

第三:龐大的軍工體系和高福利國家

納粹黨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民眾失業問題,當時全世界都處於大蕭條時期,經濟壞到了極點。而希特勒很快通過重整軍備,擴大軍需生產,修建高速公路迅速解決了失業問題。

生產了這麼多武器如果不消耗,失業問題就會重現,只能發動戰爭消耗武器,才能維持龐大的軍工企業。

如此龐大的福利都是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掠奪有錢的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補貼德國民眾。但猶太人總有被榨乾的一天,到時怎麼辦呢?發動戰爭去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在上臺之前就是奔著發動戰爭去的,上臺之後,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戰爭準備的;加上德國民眾普遍的復仇心理,上下一心,二戰從納粹黨上臺那一天開始就是註定的。


歷史風雲錄

納粹德國如果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就會破產,國家滅亡。

關於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曾經看到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德國當時的國家生存模式,是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種糧把自己餵飽以後,再拿起刀槍去別的人家搶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人輸的實在是太慘了。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英法等國通過這個條約,幾乎將德國徹底的榨乾。

首先是國家領土上,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喪失13.5%的本國國土;其次是軍事上不得組建空軍,陸軍和海軍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還不能擁有重型武器,萊茵河一線不允許設防;經濟上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

當時英法等國對德國設置這樣苛刻的條件,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徹底的削弱德國,讓其無法再次崛起。但是這樣的做法卻使得德國國內的民眾因為生活無以為繼,不得不支持納粹黨來進行自救,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納粹黨在德國的瘋狂興起。

至於之後的事情,就不說了,德國只用了20年的時間,就重新恢復了實力。再一次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裡我想用中國的二句老古話來總結一下二戰為什麼會發生。

第一句是“凡事有因必有果”。

正是因為當時的英法等強國過於希望能徹底的肢解德國,把德國壓制的無法翻身,結果導致了德國從此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而這一條瘋狂之路的始作俑者,正是當初的英法等國。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繫。

第二句“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這句話中國人的理解是最為深刻的,類似的話比如“混混打九九,不打初一”等等,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別人逼上絕路,否則別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來反噬你。

德國當時就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走上一條極端的道路,讓自己的國家瞬間爆發出極為恐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確是以燃燒自己國家潛力作為代價的。德國的戰爭機器在開動起來之後,如果不能發動戰爭,那麼德國經濟就會立刻崩潰,陷入自我毀滅的境地。這就是德國為什麼會發動二戰的原因。


落下m

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馬上就會走向滅亡,這要從經濟,國內政治鬥爭,二個方面闡述這個問題。

第一 經濟方面

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全球經濟都受到衝擊,德國也是受害的國家,並承受著第一次大戰凡爾賽條約下不平等的待遇。當時馬克兌換美元,從四五馬克兌五美元,貶值到一兆馬克兌一美元,而當時德國的經濟命脈都掌握在猶太資本家手裡,他們寧肯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降價賣給德國民眾。這樣的經歷嚴重傷害了德國人的自尊心。


1938年德國搞過猶太人財富調查,德國加上奧地利境內一共七十萬猶太人,調查限度是五千克馬克財產以下不統計,僅有百分之十六猶太人上報其財產,就這百分之十六就佔有八十億馬克。也就是說全第三帝國境內70萬猶太人一共佔有500億馬克以上財富,人均7萬。

同一時間,德國人均收入50馬克一個月,高收入奢侈稅起徵點是200馬克一個月。

再對比一下當時:

俾斯麥級戰列艦:1.8一1.9億帝國馬克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8千萬一9千萬帝國馬克

500億馬克,可以造600條重巡,200條俾斯麥級,有了這些戰艦,逆推美帝都不成問題。

當時世界經濟衰退衝擊歐洲,歐洲人找出經濟危機的源頭是猶太人,對猶太人的仇恨慢慢升溫,這情況和60年代印尼排華是一樣的。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百分之十六的煤炭產地和半數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卑斯和洛琳重新還給了法國……

此外德國還要賠償113億英鎊,必須全部以黃金支付,可是德國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的錢。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納粹迅速的崛起。

希特勒上臺以後,還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國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幅提升,國家凝聚力大大增強。當然,德國欣欣向榮的背後是實行了國民經濟軍事化,並且對猶太人進行了劫富濟貧等諸多非常手段,這些非常手段極大地刺激了德國的工業產能。


但隨著德國法西斯勢力急劇膨脹,必須撕毀《凡爾賽條約》,重新建立世界新次序,擁有更多的土地和資源,德國最終走向了戰爭。

第二 國內政治鬥爭

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包括軍官團和工業家都認定,希特勒只是一個大人物們請來的一個代理人,統治階級利用這個作為工具"終結尷尬的政治狀態",將來一腳把這個人踢開就好了。當時,贊助希特勒的克虜伯集團人民黨的重要領導人,胡根貝格都是這種心理,蘇聯出版的關於德國教科書上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希特勒是壟斷資本家推出的一個代言人"。


但希特勒根本不關心這些,他與理論家,愛國者和國家總理的三重身份,向普通民眾發出聲音,他通過,一種只能收聽當地廣播電臺的收音機,把納粹意識形態,宣傳邏輯灌輸給了普通民眾。從而贏得了民眾的狂熱崇拜。

但在1938年發生了"九月政變"德國軍官團第一次出手,差點幹掉了希特勒。原因是希特勒在萊茵蘭,奧地利和蘇臺德問題上太過於激進,在絕大部分軍事和外交幕僚眼中,這是把德國送入了戰爭,當時的德國軍力,不足以抵抗英國和法國的進攻。

希特勒為了轉移國內階級矛盾,利用軍官團,希望突破《凡爾賽合約》對德國軍事力量的限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同國學雜談

德國如果不發動二戰,德國會怎麼樣?我只知道德國如果不打過去,那麼等經濟大蕭條一過,德國那點經濟實力將即刻被英美摧毀,德國願意打一戰就是因為想要新的殖民地,需要市場來消耗過剩的生產力,但是這觸動了英法的利益,所以德國必須採取軍事手段來擊潰英法,為自己獲得發展的空間。

而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採取的是軍工刺激經濟,這自然短時間內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不能長久,只有通過擴張才可以把德國的市場真正打開。而英國在制定《凡爾賽條約》的時候,很明顯是缺乏考慮的,凡爾賽體系破洞百出,這樣的體系德國自然是必須去打破的,不然德國就坐等破產,坐等饑荒,坐等法國人、波蘭人來瓜分德國。

二戰之所以會爆發,其根源同歷史書上說的一樣,帝國主義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矛盾,那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帝國主義都需要更多的市場來消耗過剩的產能,但是殖民地已經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就不得不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取殖民地。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最大的弊端,一直到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和發展,才真正緩解了這個問題。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又是以經濟為基礎,政治和經濟緊密相連。一戰是德國為了殖民地而打的,那麼二戰也是一樣的,德國為了雪恥,為了更多的殖民地,為了德國可以生存,德國只有發動戰爭。用軍隊來消化產能,用戰爭來獲取市場。


小司馬遷論史

納粹德國的主要失誤: 德軍在敦刻爾克,沒有達成圍殲30萬英法軍隊。 隆美爾在北非打的過於兇猛,過多的在次要戰場,消耗了不必要的軍力。 受豬隊友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拖累,德軍攻擊了希臘,解救了失敗的意軍。一怒之下,用一個月時間,打垮了南斯拉夫,卻深刻影響和拖延了全面進攻蘇聯紅軍的進程,使德軍深度陷入了蘇聯慢長的嚴冬。希特勒不待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拿下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就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果,驗證了西特勒犯下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又是一個豬隊友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使美國由暗地支持,到向軸心國公開宣戰,加速了德國的戰敗進程。

英法也不傻,蘇聯更是如此,難免還有個想要恢復羅馬的墨索里尼,每一個省油的燈,英法的妥協只是在權衡利弊,在算賬,他們在想和德國打值不值得,並不是他們怕德國,拿破崙那麼厲害歐洲反法同盟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組建直到兩次拿破崙下野,所以有拿破崙的前車之鑑,一旦德國停下當時的腳步,英法肯定會綁架全世界搞死德國,打仗是一回事,經濟政治又是另一回事德國在兒二戰也只是在歐洲,因為出了歐洲他在全世界的力量和英法等國相差甚遠,而且德國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統治世界,這根本就不現實,希特勒一直避免觸碰美國,是日本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希特勒最多也就是想統一歐洲瓜分世界殖民地,而這無可厚非,墨索里尼也想統一歐洲重建羅馬帝國, 而且我不認可所謂野心,這詞不好,沒有野心怎麼能帶領自己的國人家人強大不被欺負,納粹沒有錯,錯就錯在實施的方式確實有些問題,希特勒也沒有錯,強大自己的國家沒有錯,客觀來說他就是德意志最偉大的英雄,他拯救了德國人,哪怕是戰後,德國免於被英法等國蠶食吞併。

罪魁禍首就是凡爾賽條約,沒有這個條約就沒有納粹黨,就沒有希特勒,也就沒有後來的二戰,英法自己釀的酒自己先品嚐。 希特勒主持的黨派原名叫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希特勒最崇拜的人就是馬克思,希特勒讀了整本的馬克思主義和資本論,希特勒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危機的方法也是馬克思的計劃經濟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弊端也是明顯的。

在瓜分波蘭的邊境線上蘇聯有相當多的軍隊駐紮在那裡,都以為是去旅遊的嗎?蘇聯也不是什麼好鳥,隨時準備捅德國一刀,希特勒就是怕腹背受敵所以主動出擊,不過前期打得太順風順水了,把戰線拉太長了,打到了莫斯科,結果蘇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這種情況下蘇聯都死傷上千萬,只能說戰局、戰略都沒有問題,是命運的作弄。


笑搞

不發動二戰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的德國在一戰失敗後被戰勝國欺壓的太慘了。1923年的經濟危機幾乎將德國洗劫一空。希特勒就算不上臺也會有其他人代替他的角色。德國勢必會收回曾經屬於自己的領土。這些領土包括波蘭走廊,阿爾薩斯和洛林,北石

勒蘇益格以及西里西亞的一部分。況且東邊的波蘭和西邊的法國都想進一步侵略德國,德國不得不重新恢復武裝。

當然,希特勒有其他的選擇。最好的選擇就是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和波蘭之後收手,這樣他就會成為民族英雄。是的,因為歷史上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一部分和奧地利都是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也就是說如果希特勒及時收手,他就能做到當年威廉一世沒有完成的任務,也就是整個德意志的統一。如果他收手,英法完全不會進行什麼干預,就算干預了,直接打過去就是了。

如果及時收手,現在的世界格局將大為不同。德國仍然會是最發達,科學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即便他們依然採取反猶太政策。美國人很難後來者居上,因為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研發體系,科學家都願意去德國。計算機和核反應堆會首先出現在德國,西門子和SAP也不會只有現在這點規模,航空工業也不會被摧毀,亨舍爾和梅塞施密特等公司將取代洛馬和空客。法國和英國也不會衰落這麼快,美國和蘇聯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當然,我們的處境可能就會糟糕了。我們可能在更晚的時候才能趕走日本人,但與此同時與國民黨的內戰將會持續更久,因為美國人會給國民黨更多援助。新中國成立的時間也會變晚,而我們從蘇聯處得到的援助會變少。顯而易見的,我們和蘇聯將會孤立無援。

印度不會這麼快就自治,因為英國不用打二戰,國力依然是世界頂級。以色列也不會出現,德國肯定反對。聯合國也不會在1945年出現。


看球人

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走向哪裡?這個問題充滿了知乎味兒,一戰後的德國因為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合約》需要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雖然美英給了大量的援助,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經濟也確實歐洲第一,但是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瓜分完畢,隨便來個經濟封鎖,德國走不出這個禁地,所以有了希特勒上臺,撕毀凡爾賽擴軍。

圖為1937年的柏林街道充滿生氣。

如果強制性設想德國就是不發動二戰或者德國不主動參與二戰,那麼德國會有三種可能:一,往好的想,德國會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二,往切實一點想,蘇聯會發動侵略,作為中歐地區的德國會被迫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三,往壞了想,德國會因為內部原因而政府倒閉,更可能滅國。

圖為1937年建成的柏林展覽館。

一,往好的想,德國會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希特勒1933年上臺僅3年,通過國債大興工程比如高速公路網、鐵路、大批療養院和壟斷工業,現在著名的大眾汽車就是1938年建立的,德國的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失業率消失,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德國有龐大的賠款和借債,而且沒有軍隊,一個沒有軍事保護的國家很容易被英法美蘇圍起來吊打,更別談自己貿易了。

圖為1937年的柏林,三名德國人在柏林火車站。

二,往切實一點想,蘇聯會發動侵略,作為中歐地區的德國會被迫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二戰爆發前期除德日大動作不斷,其實蘇聯的小動作更是不斷,首先蘇聯肯定不會和英法結盟,這個在30年代就已經談崩N次了,以斯拉夫人的性格,衛國就是侵略的思想必會介入歐洲,所以二戰剛爆發,蘇聯就侵佔了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東歐地區。如果德國經濟好,又沒有軍隊,肯定是蘇聯眼中的肥肉,德國會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當然1939年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就不存在了。

圖為二戰前柏林的居民社區。

三,往壞了想,德國會因為內部原因而政府倒閉,更可能滅國。德國經濟能夠恢復和騰飛靠的就是法西斯統治,當時德國國內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當然法西斯的統治必須要打仗,不打仗無法運行這個體系,而且希特勒也能過對外侵略來轉移國內矛盾,所以德國很有可能因為內部矛盾而政府倒閉;也很有可能蘇聯侵略,英法來援,再次分為東德西德,甚至直接入了蘇維埃聯盟。


圖文繪歷史

說的都不對。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次大戰愛因斯坦等等大科學家也不會走,德國軍事經濟到現在都會世界第一。因為德國的強盛所以屬於德國的領土領海可以經過談判拿回來,一戰的賠償也就結束。他不侵略別人別人也很難侵略他的

美國是拿到了許多德國的科學家和歐洲的科學家和二戰後英國的衰弱逼迫英國把世界金融大權交給美國使美元成為國際硬通貨的


明天會更好178083691

不太同意前面多數答案的看法。首先是二戰的爆發存在一定偶然性。比如德國在重新佔領萊茵河時期就已經是一場十足的軍事冒險,當時的英法如果採取實質行動加以遏制,那麼希特勒第一步就崩了。所以說,二戰爆發的部分原因就是希特勒集團的軍事冒險得以成功,積累了足夠擴張的實力,才使得反法西斯國家耗盡無數鮮血和財富才將其擊敗。

如果德國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的歷史也是會進入冷戰階段,也就是美蘇對峙的歷史階段。因為當時的德國已經被凡爾賽和約打垮,蘇聯的工業化速度遠超歐洲國家。沒有二戰的衝擊話,蘇聯會更早一點成為強大的工業國。一旦美蘇對立的國際格局形成,那麼一戰後飽受懲罰的德國也很可能再度成為西方國家的戰略前沿,重新武裝德國將是必然之勢。德國至少在經濟領域也一定會像現實歷史中的西德那樣再度成為歐洲強國。


法大庶吉士

歷史不能假設,就像人生錯過了永遠難再回頭,然而人總喜歡假設,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德國發動戰爭是一戰失敗,付出太多,戰勝國強加給德國不平等條約太欺負人,沒有尊嚴的苟活,不是日耳曼民族的個性,再加上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他上任當總統,經歷過一戰,也倍加感受戰勝國強加給德的屈辱,也必將反擊。

其次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弱肉強食,強國吞併弱國,殖民他國,沒有現在的世界秩序,沒有聯合國的約束,小小的島國小日本都敢蛇吞象,侵略中國,並且在戰爭初期佔領東北三省,建立偽滿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共同發起的,開始德國為了討回一戰所失去的,日本則是為了擴張,為了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而當時歐洲英法的綏靖政策,在德國戰爭初期沒有制止,明哲保身,間接助長了德國的侵略野心,使得戰爭擴大,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

如果德國沒有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科技水平將是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經濟實力必將是歐洲最強,位列世界第二,世界格局將會改變,美國不可能領導歐洲,領導世界,充當世界霸主等等,這些都僅僅是假設,歷史永遠無法改變,今天的世界是一超多強,遵循著各自的生存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