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1969年,二汽落戶十堰,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於此,挖山築城。二汽就像歷史贈送給十堰的一個禮物,短短几十年間,一個鐵匠鋪支撐的深山小鎮,演變為雄踞鄂西北要塞的區域中心城市。聲名煊赫的“二汽東風”曾是整個城市的光榮,在過去那個由車而“起”的十堰,本地人習慣對外人說——“我是十堰的,二汽就在那兒。”

“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二汽落戶十堰緣於林彪?

新中國建立之前,該地的行政稱謂是“十堰鎮”,屬鄖縣管轄。單從字面剖析,“十堰”這個詞的確不夠霸氣——十個池塘,或十座堤壩。不過,她的三個別名——汽車城、卡車之都、東方底特律,如同沙畫一般,讓畫面從溝壑山林、池塘水井的山澗,瞬間變幻為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的現代都市。這都緣於二汽的到來。

“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年齡稍大一點的十堰人,幾乎都能說出二汽選擇十堰的原因,其言辭均規範如教科書——當年,國家出於戰備需要,二汽所生產車輛為軍用,所以選址必須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以躲避蘇、美導彈的打擊。為了保密,二汽最初對外的名稱為“紅衛指揮部”,而前期參與建設二汽的建築公司的102指揮部,亦屬於半保密狀態。今天我們所瞭解的二汽及相關配件廠,均由代號代替,40廠、50廠、23廠等20多個廠全都建在山坳中。事實上,十堰也並非從一開始就被二汽相中,從1953年二汽建設的構想,到1967年長達14年的時間中,地址變動從武漢到湖南,四川,一路饒了大半個圈,才最終敲定十堰。

1967年,十堰爐子溝,二汽開工典禮舉行,之後的兩年,因為“廠址造反”的衝擊,基本沒有開工。1969年,實行軍管,在強大政治壓力下二汽重新開工。對此決定,坊間的傳言版本有一個是:當時的國家副主席林彪為湖北人,考慮到這一因素,二汽才得以落戶十堰。

“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有了二汽才有十堰市

王新良正是這一年隨102指揮部從內蒙古來到十堰,102指揮部主要是負責建設二汽廠房、安裝廠裡設備及運輸工作。像他一樣的建設大軍人數大概10萬左右,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一汽。一汽全廠1/3的幹部、技術骨幹無條件支援二汽,這些人成了二汽建設的骨幹。

“嘛都沒有。”他用這麼一句天津話概括當時的情況。當時,通往十堰的唯一公路是國民黨執政時,李宗仁主持修建的老白公路;襄渝鐵路正與二汽同期建設。隨著建設的初具規模,生產亦如約同期進行。1975年6月,二汽第一個基本車型——東風2.5噸越野車投產。1978年,第二個基本車型5噸載重車投產。至此,二汽的建設開始初具規模,開始大批量生產。讓二汽這個名字真正享譽全國的標誌性事件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二汽生產的軍車越野性能卓越,戰功顯赫,二汽更因此一夜成名。

與二汽一同迎來輝煌的是十堰。在這些年裡,二汽基本等於十堰市,即便是後來政企分開之後,那時的十堰人在介紹自己的家鄉時亦習慣將二汽囊入其中:“我家十堰的,二汽就在那兒!”為了解除十幾萬人生活的後顧之憂,1973年,十堰升級為省轄市,十堰市、二汽實行“市廠合一”,當時二汽的廠領導,就是十堰市的黨政領導。

“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廢都”的崛起

隨著二汽的逐漸壯大,以及外來人口的不斷湧入,城市的建設發展迫在眉睫,十年之後,這種政企不分的狀態宣告瓦解。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頒下通知,分別組成中共十堰市委員會和中共第二汽車製造廠委員會。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併,成立新的十堰市。實現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

1992年,二汽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5年之後,東風改制上市。經過多年的發展,東風已經軍用車輛,成功轉型為重、中、輕、轎等寬系列多品種的產品格局。

“二汽東風”如何造就了“車城”十堰

而十堰,愈來愈難以滿足長大後的“東風”,“與世隔絕”的大山成為東風崛起的攔路虎。2003年9月,東風公司“遷都”武漢。2006年6月,東風有限移師江城。以兩大總部外遷為標誌,東風走出了大山。東風總部遷至武漢後,十堰陷入低迷,關於“廢都”的傳言不脛而走。

十堰開始謀劃轉型,以旅遊業為切入口,大刀闊斧建設旅遊新城市。2008年7月12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十堰作為全省旅遊發展的區域性集散中心,以武當山為龍頭的旅遊業全面鋪展開來,“一江兩山”的重要節點、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北大門”,迎來了企盼已久的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