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勞動力時代來了,誰將是兼職服務平臺最終的勝者?

共享勞動力時代來了,誰將是兼職服務平臺最終的勝者?

《哈佛商業評論》裡是這樣評價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經濟:

新經濟的單位不是企業,而是個體。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世界的組織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我們需要切換全新的視角,聚焦於探索個人品牌的運營。因為以後,用靈活、自由的工作狀態去面對世界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個人可以有更多機會選擇感興趣的工作,可以“身兼數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積極性。

共享勞動力將成為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靈活就業將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近年來不斷上演的“用工荒”、“人才大戰”、季節性用工人員的劇烈變動、非核心崗位員工的頻繁流動、臨時性、短期性的項目用工需求等等現實情況,給企業招聘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增加了HR的工作負擔,很多精力被牽扯進來,難以高效地提供人力資源戰略支撐。

人口結構的變化、求職心態多元化、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增加、人員流動性大等等這些,使得靈活用工被更多的企業考慮和採用,在一定程度內解決了企業的需求。

共享勞動力時代來了,誰將是兼職服務平臺最終的勝者?

其中,國企需求最旺,其次是民企,然後是外資和港澳臺企業。

國有企業認為靈活用工“降低了企業成本”,外資企業認為“降低企業成本”和“降低管理工作量”,港澳臺企業認為“縮短了招聘週期”,民營企業則認為“降低企業成本”和“縮短招聘週期”是靈活用工較為突出的優勢。

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需要通過戰略轉型和升級,適應經濟發展,這必將伴隨著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

在一定程度上,靈活用工能夠讓組織更具靈活性,也有助於企業未來不確定情況下的過渡。所以,靈活用工是企業客觀存在的剛性需求。


一方面,個人“斜槓IP”對靈活自由的嚮往,另一方面,企業對組織結構變革的迫切,賦能了靈活用工領域,使得它前景可期。

所以,誰能一手牽C端求職者,一手牽B端需求企業,提供強有力的靈活用工一站式服務,誰必將搶佔藍海,立於不敗之地。

眼下這個領域,已經湧現出兼職貓、鬥米兼職、青團社、毛遂網、同學幫幫、醬油兼職、兼職地帶等平臺。

模式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信息平臺模式,只提供兼職信息的服務,本質上是流量的生意;

一種是重人力服務模式,通過自建線下團隊來提供人力外包服務,本質上是傳統的人力中介;

第三種採取“交易平臺模式”,通過信息、服務、評價、回訪四個環節改造傳統兼職流程,個人和企業在平臺上完成交易。

共享勞動力時代來了,誰將是兼職服務平臺最終的勝者?

各平臺不同模式戰略上,同種模式戰術上的競爭,使得兼職行業水更深更渾。

面對龐大的C端求職用戶和B端需求企業,如何滿足不同地點的靈活用人和求職需求,提高用人方的人力管理效率。

如何建立信息審核機制和信用體系,最大限度的杜絕虛假信息氾濫,避免B端和C端相互之間產生矛盾,保障供需雙方的利益。

如何使線上下團隊高效配合,能打硬仗,給用戶帶來極致的體驗。無不考驗著各平臺的運行能力。

靠“燒錢補貼”、“注水刷單”將是飲鳩止渴。探鹿出局、一米倒閉、校園幫停擺已經敲響了警鐘。

只有優化供求關係,切實解決用戶痛點,提供靠譜的服務,讓用戶獲益,才是一個互聯網產品長久發展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