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編者的話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設計裡面最好的就是天馬行空,就是給你一塊料子,你就能破解這塊材料”張森才對玉雕的創作談到到了自己的心得。雕刻,於張森才而言,是人生中打交道最為多的一件事情。他走過的歷程,放眼整個玉雕行業都是極為罕見的,無論在大洋彼岸還是南半球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雪中送炭》(翡翠)

“雕刻與材料有什麼關係呢?”

筆者採訪中拋出問題如何定義一件好作品時,張森才給出了自己多年的體會。“其實我看是不看材料的,材料跟你雕的有什麼關係呢,我更喜歡那種給你一塊廢料你能把它變成亮點,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藝術。”張森才舉了一個現實典型的例子,如果是一塊好材料大家都很願意去雕刻,但對於那些廢料有時即便是花錢讓人雕未必能給你雕刻。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歲月如歌》(翡翠)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農家一角》(翡翠)

“”物是鏡子,你對一件事物產生興趣,完完全全是你內心的表達”

“能中肯的看到哪些低端材料做出來的人,我認為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家,因為他擁有一個龐大的內心世界,能夠海納百川”曾多次擔任評委的張森才特別留意那些廢料重生之作,曾作為一個政史系主修哲學的老師,在各種的經歷和實踐中更容易看清楚很多事物。“其實雕刻都在重重複復做一樣事情,但當你打開作品集,你就知道哪些人是隨波逐流,哪些是口吐蓮花”話題聊開,張森才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在追逐材質帶來的財富的同時,忽略了一點:容易得來,去得也快,easy come easy go”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垂鱗紋升鼎》

(作品原料重大15噸,仿春秋時期的楚鼎)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七節花燻》 材質:和田碧玉

“即便你再牛,後面沒有年輕人,你已經不接地氣了”

“要做藝術、做文化就不要想著想著做大老闆,變得大富大貴。”張森才認為,理想的狀態下是沒有太多的壓力,創作要在精神愉悅的情況創作是最好的。“如果你的腦袋裡每天都塞滿草堆一樣的東西,你做的來的東西也是一團糟”在採訪中,張森才說得很直接了當。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有容乃大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張森才和田碧玉作品《薪火永傳》

就談到雕刻者成功的定義,張森才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我也有壓力,好在還有一批年輕人跟著。真正的成功還是大批的年輕人跟著,有年輕才有未來。

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有多牛,如果後面沒有一群年輕人,說明你已經不接地氣了”

“經典的東西還是經典”

就作品的設計,張森才認為能夠解讀材質裡包含大自然美的元素,適合雕什麼就雕什麼,但他認為不要過於地去差異化。“至於你想把你的作品和別人的作品形成差異性,那不是想差異就能差異的,因為你還不具備這個構思能力。除非你能把觀音雕成阿凡達,但這些東西是譁眾取寵,他沒有文化的沉澱去支撐,這是走潮流化,一下就過去了。”張森才認為經典的東西永遠是經典,寧可迴歸觀音、佛,終歸有文化做背景,否則很多跟風的作品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名家簡介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張森才,廣東四會人,2009年5月獲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非遺四會玉雕傳承人。1991年畢業於肇慶西江大學(今肇慶學院)政史系,主修哲學,從教一年後從事玉雕工作。於2003-2004年赴新西蘭與西方多位藝術名家交流技藝,並將西方抽象繪畫藝術融入玉雕之中。張森才玉雕作品題材廣泛,技藝全面,無論擺件或掛件、浮雕或圓雕、山子或人物、傳統或現代,無不涉及。特別在抽象設計製作方面,手法多樣,形成自我的風格。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關公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過關斬將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厚德載物

玉雕玩到了南半球,過噸器皿到小件都在他掌控中

雙喜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