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人們常說,有娘在,才是家。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我是獨生女,卻見證了兩個很龐大的家庭。奶奶家有六個孩子,五個女兒,爸爸是老六;姥姥家有五個孩子,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媽媽是老五。逢年過節的時候,這兩位老人最開心。兒孫滿堂,屋子都盛不下,站滿了庭院。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就拿奶奶家舉例吧,過年的時候,尤其是初二那一天,所有的姑姑,姑父,加上他們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姐們,拖家帶口,大包小包的來到奶奶家,開啟一年的盛會,回孃家的日子。那時候奶奶的身體還算硬朗,我還小,只記得從未去過飯店吃這頓年飯。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奶奶會讓媽媽端上二十九那天包的蒸餃(故意給姑姑們留的),據說這樣姑姑們吃了可以在來年一帆風順,財源滾滾。姑姑們你吃兩個我吃兩個,一來二去,這一大盤餃子,便在她們的歡聲笑語消失的一乾二淨。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姑父們和爸爸展開了一年一度的杯酒對決,爺爺因為年紀大了,便被設定為裁判的角色。可他總是笑嘻嘻的坐在燒的滾熱的炕上,就那樣看著地上的一群面紅脖子也紅,喝大了還不自知的孩子們。老姑父最淘氣,嘴裡喊著:“爸,您說誰贏了?您公正點,可不能偏兒子啊,我們女婿也是半個兒!”爺爺總是晃晃頭,嘴裡唸叨著:“平了,平了,不分伯仲!”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家裡面很亂,鬧鬧哄哄的,男人們忙著喝酒和一定程度上的吹牛(往往圍繞著“怕媳婦”程度的話題),女人們忙著嘮家常(大多是吐槽姑父們),孩子們……小一點的當然是忙著吃糖和數壓歲錢比如我,大一點的像姐姐,會幫著忙裡忙外,上菜、刷碗、掃地。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兄弟姐妹之間也會有產生矛盾的時候,有的時候甚至會大吵大鬧,揚言老死不相往來。二姑的脾氣很直,用奶奶的話說:“嘴臭,腦袋不轉彎,還好說。”大姑呢,愛面子,認為自己是老大,她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生頭兒長頭了,你們就是要聽我的。”就這樣老大優越感強,老二生性倔強,所以兩個人常打的不可開交。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可有奶奶在,她們逢年過節不得不碰面,在爺爺奶奶,以及爸爸和其他姑姑們的說服教育下,兩個人也就沒那麼大仇恨了,雖然還是會時常拌嘴,還是彼此不服。這份感情就是如此神奇,像藕一樣,即使斷了,絲也會相連。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那句話說的沒錯,娘在,是家,娘在,兄弟姐妹是家人,娘走了,兄弟姐妹是親戚。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不誇張的講,每涉及到這種題材,心情都會莫名低落,總是想試著以文字的力量,去給那些認為時間還長,或是還在和父母吵架的孩子當頭棒喝,渴望使其警醒,也真誠的希望大家明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常回家看看,趁著這春風不燥,趁著那陽光正好!趁著你還年輕,趁著她還未老!(別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也不要給自己成為斷腸人的機會。)

娘走了,家……也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