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上茶?

娟子旅行日記

想要愛上茶,需從愛上茶人的故事開始~~~

茶人伍寶

“世人大都尋求快的技巧,

高手卻在苦練慢的心性”

用這兩句話形容茶人伍寶再合適不過了。

伍寶,一位真正的茶人,開茶社,製茶賣茶,研習茶道,傳授茶文化,在細水長流中感知生活之力。

習茶,一生之幸事

伍寶與茶的緣分始於2004年。

那時,她為馬來西亞的一份雜誌寫茶專欄,為了瞭解茶,她開始上茶山,拜訪茶人,並遇到了第一位習茶師父。

伍寶說,印象最深的是師父的兩句話:

第一,沒上過茶山,不知道製茶過程,不好叫自己茶人的;

第二,做茶和做人一樣,要走正道。

這讓本就愛茶的伍寶對茶多了幾分敬畏。

之後的幾年,伍寶做過廣告文案、開過公司、客棧……職業一變再變,看似不錯的工作並沒有讓她的心安定。

只有習茶這件事,一直堅持著,也是唯一能讓她心定神閒的所在。

2013年,看著滿屋子的好茶,伍寶決定開一個茶社,取名“淺山茶物”,

寓意:簡單,真實。

但是不同於別人只求賺錢的心思,她想把茶社做成一個家的樣子,期待來的人像老友般奉上彼此的真心。正應了淺山的那句宣傳語:淺山行至,似故人歸。

伍寶謹遵師父的教誨,堅持年年上茶山採茶、收茶、製茶,保證淺山的每一樣茶都有故事可講。

有朋自遠方來,伍寶定會奉上最適宜的茶湯。一盞茶的功夫,便能讓人感受到她在習茶方面的造詣。

“不貪高,不婺遠,不妄言”,這便是伍寶對茶的態度,亦是對生活的態度。

一口茶湯徹悟細水長流

淺山開業之初,伍寶從未想過會在這裡開啟茶道課教學。

直到有一天,一位客人突然對她說:“老師,我想跟你學茶”,這讓伍寶一下子看到了新的契機。

是啊,或許可以試一試,於人於己都是一種修行。

因為當過語文老師,有過寫教案的功底,伍寶順利完成了第一版茶道教案,並親筆編寫成冊,內容涉及到品茶、茶器、茶禮儀、茶席佈置等。

從此,“淺山”不再只是喝茶的地方,更是大家研習茶道的小課堂。

除了傳授茶文化,伍寶更希望學生也能在這碗茶湯裡,獲得自我修行的力量。

“待茶湯入口,會跟著熱熱的氣韻,一路凝聚到胃裡,再逐漸散發流動至四肢,讓整個身體都暖和、愉悅起來。”

我們的器官沒有阻擋,而是接納,這便是茶湯蘊含的細水長流的意義。在我們的人生中,同樣需要理解、積澱、包容,如此才能做到細水長流。

在伍寶看來,茶湯雖無言,但卻能教人感悟生活之力,獲得向上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在每個人身上各有不同,這便是令人欣喜之處。

幸運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伍寶老師將和一茶一約攜手開發新的茶道課程,倘若你想找尋修行自我的方式,不妨來看看~

【她π】(wechat:titnzgx),我們在一起,很有可能哦~~~閨蜜醬等你來!!!


一茶一約

愛茶人,總喜歡不停地行走、尋茶、找茶、遇茶;茶,是苦修者的良伴,綠茶沖淡,紅茶纖穠,黃茶、白茶清奇高古。

整個茶中的過程,就是遇見自我的過程,每遇見一款心生歡喜的茶,就是暗合自己的一時一地一身的期許。

品茶亦如品詩,真正的妙處,是說不出來的。一盞好茶、一首好詩,都會讓人沉吟良久。

在愛茶人的眼裡,一花一木,一草一露都有情致,心不再隨景轉,而是景隨心轉。擁有豐富的精神、細膩的情感生活後,更加會感覺到,在自己的身上確實有一個更高的自我。

更多普洱茶專業知識,如沖泡、儲存、品飲購買等,請添加百花吟茶藝師青衫微號:ynbaihua(長按複製)


百花吟茶學院

對於如何愛上喝茶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通過反問的形式得到答案,比如問:你是怎麼喜歡上喝茶呢?那麼我想一百名茶友就會有一百種答案,硬要給愛上喝茶找個理由的話,那我今天就來統計一下,給大家參考參考一下。

一、沒有為什麼就是喜歡它。此類理由是那種自然而然愛上喝茶的人們,他們從接觸茶開始,這一輩子就與茶無法分離了,結緣已深,無理由。因為是由內而外的喜愛喝茶。

二、喝茶是一種養生的方式。此類朋友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能更加健康,其實茶的功效真的有很多,有長期飲茶習慣的朋友,可以降低患癌的概率,以及調理身體的各項指標,提高身體素質等等。

三、愛上的是茶背後的文化沉澱。此類理由屬文人墨客居多,自古以來很多文章不是在酒後就是在飲茶時所創,源遠流長曆史的隗寶,與其說是愛茶不如說是隔空與古人交流。

四、結交更多的朋友。此類茶友主要是以交友為主,通過參加各類的茶會,進行茶花會交流心得體會,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可以一起相約品茶聊人生、談理想,可以生活好不愜意。

五、愛上茶的美。此類茶友確實是被茶自身所帶的魅力折服,從第一次品茶開始,就被茶的香味、茶的湯色、茶的滋味以及茶藝深深的吸引住了,其中的滋味真的很奇妙。

六、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此類人品的不是茶,品的是百味人生。愛的是一種生活的常態,品的是社會的滋味。

以上只是寫其中的六點,就像開文所說的,一百個茶友就有一百種答案,其中的奧秘所在,不可言不可語,需自身去探索其中的奧秘。等你各類茶都品茶一邊,我相信那個時候你就已經愛上喝茶了。

心動行動吧!


吳本山人

愛茶從愛上茶倉開始,愛屋及烏嘛。

世間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相隔數里百轉千回的山水相逢,是何等緣分。

它們的相遇是天地的造化,也是冥冥註定。

自古以來,中國人從骨子裡就不曾與田園山水分離,驚濤拍岸是勇敢,輕舟過重山是平和,轉角處的高山流水是驚喜。都說,看過山水才懂人生,有形無意不過是匠人,形意相融,才是生活。

向山而歸,向水而居。是中國人的山水情懷。

在山水中歷練人生,沉澱智慧。

在山水沉淨世俗的心境,怡然自得。

心扉洞開,必得在清風明月裡,必得在鳥鳴山澗時。

沒有娓娓道來的故事,卻蘊含著一種雋永在裡面。

沒有氣息蓋世的磅礴,卻有著江南水鄉的溫婉。

沒有一字一句的警言,卻看到了人生應有的淡然。

大美無言,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生動。

青綠色的山水和遙遙大雁南飛,穿過層巖疊嶂的山間,是相遇,也是分別。

錦木工坊 | 小葉紫檀錫制大漆茶葉罐 • 山色

如果我說足不出戶便可領略山川之美,你大概會笑我狂妄。

但這一款結合小葉紫檀、錫制、大漆於一體的茶葉罐,無論是小葉紫檀本身紋理的精緻如畫,還是純天然的大漆呈現的自然山水之美,

都是真正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讓人歎為觀止。

再加上讓茶葉長期保鮮的最佳器皿——錫制,可以說是完美了。

茶倉,俗稱茶罐,作為儲存茶葉的器皿,裡面承載著宇宙和自然,蓋子打開那刻,一聞就知了,撲鼻而來的就是茶山上的雨露和草木。

如果保存得當,茶釋放真味又何止在開倉時刻?

每一次開罐、每一次聞香、每一次注水,茶葉一次次釋放,芳香均不相同,盡是驚喜。

用料甄選帝王之木小葉紫檀,透氣性好,用來存放茶葉,能保持茶葉新鮮,並可將茶葉中的異雜味消解揮發,使茶葉變得香醇可口,色澤如新。

而錫製茶葉罐可防潮,保存其香氣,隔開水分和異物。

珍稀的小葉紫檀遇見純天然的大漆,它們融合碰撞出一幅難得的山水畫。

一遍又一遍的髹漆,漆底變得越來越瑩潤,色彩變得越來越亮澤;

一遍又一遍的刻鑿,紋飾變得越來越豐滿,造型變得越來越有厚度。

青與山色交相輝映,漆工得心應手的揮灑與進入禪境的溫潤,賦予了茶倉特有的靈性。


物有腔調

飲茶的唯美句子與你分享。

  1. 開始入門,覺得喝茶舒服有品味愛屋及烏喜歡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韻滑等等,看出品種產地製程等;後來,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進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2. 在千千萬萬的人當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禪者和茶者。在千千萬萬年當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那也沒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吃茶了嗎?

  3. 一片茶葉丟到壺裡就被遺忘了,喝的人在喜歡一壺茶的時候並不會去單獨讚歎一片茶葉。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淨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地奉獻自己的芳香。

  4. 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取,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

  5. 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色味交織之中,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雲淡的人生。

平常茶,非常道。悟茶韻人生,情不知所起而一碗情深,我永遠無法解釋清楚為何愛上茶,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心領神會。

喝茶配書

愛茶,有三境。一境,飲。二境,醉。三境,觀。

飲者,為解一時之渴。忙碌奔波於市井之間,偶閒一杯清茶,為之暢飲,沁人心脾,去乏解困。此茶為生機之水。

醉者,為洗心靈之禮。古有,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今觀,三五知己茶小聚,慢飲清談醉心意。此茶為醉心之水。

觀者,為觸人生之學。木取三芽,金之殺青,火之烘炒,水之舒泡,土之盛煮,醇之於民。觀人生,凡大器者,無不是先苦後甘,歷經磨難,洗盡鉛華,方得真經。品到此茶者,為人生之水。

一茶百味,杯杯不同,小語幾言,悟事不空。


談茶品人生

培養口味


因了茶,我在嗅覺以及味覺上開始變得細膩起來。任何一個新的物事,都會想嘗試一下。不僅僅飲食,也包括書籍、電影、音樂、出行的方式等等。但這種開放性都來自口味的啟蒙,藉由口腔打開的。

周圍也不乏這種朋友。

LSD先生是走遍千山萬水,就吃遍千山萬水的,哪怕再難吃(指不符合長期以來因生長環境而養成的一種口味)也要堅持吃當地本味。

好友潑茶香也是,每到一地就會努力尋找當地特色,大家都說他是以飲食文化學者身份造訪一山一水的,哈哈哈啊哈哈哈。

這是兩個較典型的,還有更多其他朋友也有這種態度。一個新的東西,就在這種大膽的試探裡,激發出口味的開放性,包容起來,能接受的東西也越來越廣泛。

他們的趣味當然不止在口腹,更在於心力上一種開放包容的探索。與潑茶香聊天那就是一種享受,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全面,更在於知識上的融通和能夠給朋友提供一種方法,還有觀念。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帶給你的一種態度。

有一個製茶的朋友,每制一款茶都會請我品評,我都給出中肯的意見。久之,他想制我個人偏好的口味,我說:千萬不要那麼幹,你就按你們當地風味做就好,能保持千百年來祖先傳承的老味道尤其好,我就要喝你們原滋原味的東西,我個人偏好的口味標示口味本身出問題了,如果所有制茶師傅都能保持茶的地域特色,那每款茶都是驚豔的藝術品。

飲食,自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的疆界自然地劃分出一種氣味,口味。

北地吃南味或南人吃北菜,剛開始都是大大的考驗。而古來東方文化視西方卻又是蠻子的行為。雖然今日因訊息的發達,交通的便利,文化的交融,世界各地的人已開始學習,欣賞異域風味了,但依然在初始時覺得那是惡趣味。

茶為清雅物,有君子風,應是與中國傳統儒文化有關。夫子曾表揚顏回簞食瓢飲,甘貧樂道,讓後人覺得人窮一點不是問題,只要是人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就行。

而唐代的陸羽又說止有精行儉德之人佩得上吃茶。於是吃清茶成了不貪圖安逸的象徵了。為了標誌清高雅潔,吃粗茶淡飯,吃出天下至味,非大魚大肉可及,翻看史書從此中歸道者甚多,多為高僧隱逸之類的退仕,我是相信他們真得道了。當然這裡有部分凡夫俗子是裹挾其中炫耀的,這類人今天依然活躍。

(說茶與清貧相關是個偽命題,好茶歷來不便宜。哈哈)

還記得2005年普洱進京,馬幫重走茶馬道時,一夜之間“網紅”天下,“湧現”出眾多專家和知名人士,其實多為半仙,且各種資訊應接不暇,市肆充斥諸多爛茶,口味極壞,許多人從減肥上切入喝普洱茶,覺得難喝,卻依然堅持飲用,逐漸適應那氣味丶口味。

今天想來那完全是一種反人性的飲用趣味。但諸多人卻當苦口的良藥喝了下去,這裡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覺得普洱可以幫助減脂利於身體,二是忽然覺得普洱茶的文化深厚,會喝普洱成了品味高卓的標誌,可以傲視朋友圈。這是虛榮心在作怪,另一個我在身體的具體表演。

今天,十多年過去了。普洱茶還是普洱茶,曾經的專家和知名人士似乎少了好多,新的又補充了不少,半仙這個品種倒是很多。普洱茶還是普洱茶,喝茶的口味卻已發生了極大的變遷。

凡是能用嗅覺、味覺細細辨識的,都走上了一條找回口腔美好記憶的路,不再聽憑別人忽悠。

還有一部分人,想喝,卻拙於口腔的敏銳度差一點,始終徘徊於茶之清雅之外。

另有一部分人,完全走上了所謂“茶文化”的道路,修成半仙,以表演繁瑣俗氣的茶藝之路,置茶的芳香,湯水的滋味和質感完全不顧。君不見,高堂、山野、河岸......都可以看見他們作出的身影。

(茶藝的儀式感我還是覺得該有,隆重場合濃一點也無不可,但應該有一條線,知道約束,知止,知敬。儀式是禮,不應廢,過則不宜。知止為禮,知敬近道,過度為作。這種作,我是反對的。)

在飲食的領域,前面我所說的好朋友做了極好的榜樣。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這裡面可能觸碰到人類潛意識許多心理方面的反應。

對於熱帶水果我是不感冒的。最早的時候老遠聞見芒果、榴蓮就覺得臭不可聞,是大糞氣質的,也是很多朋友的共識。後來卻莫名其妙的覺得好吃。

(一個好大哥,為了給最好的朋友表達敬意,到水果店就買了最貴的榴蓮,彼時,榴蓮剛進內陸,買的人、賣的人、接受禮物的人都覺得太難聞了,果肉也怪怪的。)

這個口味的接受來自家屬喜歡吃這“臭東西”。蕭荼荼和家屬不時在家裡給燻一下,又因吃茶養成的習慣,就決定挑戰下這惡趣味。

吃了兩次後,居然品出了熟甜,細細咀嚼下,感覺到那豔黃的果肉如同一坨奶油,一腔圓融,不見一點違和感,一股子清香也就在滿腦袋穿起來,上顎和舌尖就汩汩生津,幾個時辰也不見消散。這種爽泰和茶有的一拼,但又絕對不一樣。

還記得在廣州的街頭巷尾都覺得充斥著一股死魚死蝦的味道,簡直不能接受。當地的阿霞說:就是蝦醬的這股臭味好吃。啊,簡直受不了。但轉念一想,我們的臭豆腐不也一樣,很多人受不了。

據說,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看見漁獵民族吃蝦蟹,大吃一驚,以為在吃蟲。

......

看來這都是觀念上的障礙,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所帶來的侷限,是病,但通過個體勇敢大膽的嘗試,這病也就醫好了。

汪曾祺不吃苦瓜,被朋友用炒苦瓜、涼拌苦瓜、苦瓜湯招待,硬著頭皮一吃,就愛上苦瓜了。

對於茶,我覺得與其他物事還是略有差別的。

茶,來自山野,本身更多攜帶一方山水氣質,但始終脫不開山水清雅的特質,所以異域之人接受它是不會有太多障礙的。

唯一的障礙是因製作工藝帶來的特殊風味,如許多人不接受黑茶中的陳香、菌味,不接受巖茶的炭焙香,不接受安吉白茶那股奶香等等。可多喝,再在了知茶味的人的引導下,也就逐步培養出對各類氣味、滋味的品賞,養成一種細膩的品味方法,品味態度。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嗅覺和味覺的審美不會一成不變,是完全可以培養的,是一種“獲得性品味”。這種獲取的品味是可以放諸生活,生命的細節的,獲得的口味越寬,越雜,相信個體生命也會越加豐富。對飲食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味盦

茶的底蘊很深,愛上茶,看上去就3個字,但是這裡面有多少快樂和疑惑呢?

愛上茶是你內心的想法,是自己生活中不可以少的組成部分。我是怎樣愛上茶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時候(10歲那年)我有次和我父親去江西吉安,那裡父親的朋友拿出當地的狗牯腦茶,接待我父親,我也跟著喝茶,茶到嘴裡,我就覺得奇怪,這個水放了幾顆葉子,怎麼會這麼香,還有自然清新的感覺!在回家的路上,我問父親:“今天的水裡放了葉子,水就很好喝,那是什麼?”父親笑著和我說:“那水裡放了茶葉,那個茶葉叫狗牯腦,是我們江西很有名的茶,知道了不!”我回答說:“哦,知道了,茶葉真好喝。”這是我第一次對茶的感覺。


我真正愛上茶是2011年,我和一位大哥去廣東中山,他的表弟陳剛接待我們。陳總在中山有一個茶廠,做的是正山小種,小赤甘,金駿眉,大紅袍,肉桂,老樅水仙,雀舌等。當天就拿出正山肉桂,第一次喝巖茶,那個香啊!陳總見我們沒有喝過什麼巖茶,就開始給我們上課了,什麼是巖茶,巖茶的特點!在廠裡帶我們看怎樣製作,在那裡的5天,每天都是好茶,回家後,什麼茶到嘴裡都沒有味道,我知道,我喜歡上它了!


愛上茶,還有很多,到現在品茶,就是品心境,心靜,喝茶不過是拿起放下,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不言不語,靜觀天下!


雲門道家養生

一杯茶,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談天說地,可以放寬視野,博古通今,既有生存的風雨奮鬥,又有生命的豁達與智慧。



這是一杯智慧茶,面對現代生存環境而下惑。這是一杯健康茶,在茶裡看到水與自然對我們的生存是多麼重要,們既要賺錢,又要像愛錢那樣善待自然和山水。這是一杯靈水,心靈全茶裡,用愛灌溉善良,就不會再渴。

喝茶而懂茶,就會充實自我。精通茶道,會得到新的加油與補充;愛茶的人,會悟到令自己喜悅的有益力量得到指點的人,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茶,文化與文明的載體。茶出世人世,即生活化又超越了生活,上升心靈與精神。有人用茶的精神鼓舞自己,積極地從茶身上得到更多養分


叢茗春

茶與美的完美結合

茶如女子,內斂,溫情;女子如茶,淡雅,含蓄。喝茶的美女則是將美的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

1、穿著素雅的和服喝茶的美女,散發出淡淡的清純的氣息,與靜雅的茶香融為一體。

2、在庭院綠蔭下襬放一套茶几,在散發著芳草清香的空氣中細細品味一杯香茗,知性的女性魅力盡顯無遺。

3、穿上由旗袍改裝成的青花瓷花紋露肩長裙的喝茶女孩兒,散發東方女性的優雅,與中國茶道的儒雅氣質相映得彰。

4、長髮女孩兒穿著一件寬鬆純淨白襯衫,坐在草地上喝茶,優雅,恬靜,給人清新脫俗的感覺。

5、嫻靜的妝容,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著裝,從容的泡茶手法,圖片中的女子一舉一動都在向人們傳達一種虛靜、空靈的心境,一種茶的詩情。

喝茶,給人心靈以寧靜的享受,喝茶的美女,給人視覺美的享受,你,陶醉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