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國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後,經濟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新疆賣火柴的小女孩兒

晚清的中國在世界上大約處於二等國家的身份。


在1850年-1900年,也就是19世紀後50年,全世界的地圖大約是這樣的:

列強瓜分世界的全圖。紅色部分全部是英國領土(含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亞、非洲等);深藍色是法國,主要殖民地在非洲;墨綠色的俄羅斯佔領了整個北亞和中亞;後起之秀德國在非洲只有寥寥幾塊殖民地、日本只佔領了朝鮮和臺灣、美國只有菲律賓這一塊殖民地。所以日本、德國、美國這些新興強國很不服氣,這就是一戰起源。


第一等國家是當時世界強國,被稱為列強。總共有八個,也就是1900年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他們其中也分等級,大英帝國和法國是第一等的世界超級強國,地位類似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第二等的是新興強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第三等的是老牌帝國沙俄、奧匈帝國,以及存在感不強的意大利。

這是1860年-1900年的世界主要國家工業產值,別國家的數據找不到了。從上面可以明顯的看出,英法曾經是世界首強,此後美國和德國迅速追了上來。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也就是在這八個第一等的強國之間爆發的。


新興強國德國要擊敗英法以搶奪殖民地,英法與俄國結盟,美國和日本在一邊看熱鬧,最後被英法拉了過去。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盟,意大利先是和德國結盟,後來又加入了英法一邊。這就是一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聯盟。

協約國和同盟國示意圖。一戰的六個發起國,加上不在歐洲的美國和日本,就是當時世界上第一等的強國。



第二等的國家,主要是歐亞大陸的獨立或半獨立的中小國家,歐洲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亞洲大陸有土耳其、中國、泰國(加上作為列強的日本,就是亞洲當時僅有的四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



第三等的就是殖民地國家,比如印度、拉美、非洲大多數國家。


所以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屬於二等國家,比不上八個列強,但是和二等國家國際地位基本持平,比喪失獨立地位的三等殖民地強


象眼觀天下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西方列強在當時中國獲得了很多特權,其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對當時中國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產生了巨大的競爭力,從而加速了當時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西方列強機制棉紡織商品在當時中國的傾銷,導致當時中國城鄉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衰落。同時,西方列強加強對當時中國原材料的掠奪,使當時中國農村商品生產迅速發展。

清末洋務派陸續創辦了一些資本主義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吸收了一些地主、商人的資金,對建立近代工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抵制西方列強的壓迫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些企業核心技術甚至行政管理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甲午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加大了對當時中國的資本和商品輸出,擴大了當時中國的商品和勞動力市場。當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促使了人們的覺醒。為了實現實業救國理想,當時中國出現了興辦民族工業的浪潮,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有一種說法,認為直到1890年被美國超越之前,當時中國的GDP都是世界第一。但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完整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GDP統計數據只能是後來的專家學者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史料研究估算而來。但因為歷史上中國國土面積很大、人口數量很多,中華民族又是很勤勞的民族,1000多年來經濟總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見中國的經濟總量即使在遭到列強侵略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後都不落後於世界。但當時的人均GDP數量很小,經濟結構也很不合理,農業佔比重過大,工業佔比重很小,科技、軍事實力都很差,即使GDP經濟總量很大,也沒有什麼國際地位,只能算是一個弱國。


科壇春秋精選

清末中國貧窮落後,被帝國主義國家打得落花流水。中華民族從世界最悠久先進的文明變成了東亞病夫,國家風雨飄搖,人民愚昧麻木。那麼是不是中國的經濟就和國家一樣落後於列強呢?實際情況讓人大跌眼鏡。



實際上中國直到1890年被美國超越,gdp之前都是世界第一。1870年,中國gdp世界佔比17.3%,美國9%,1900年美國15.8%,中國11%,1913年清朝政府已經窮途末路,國家經歷八國聯軍侵略,庚子賠款,日俄戰爭,中國經濟gdp依然世界第二。1950年中國經濟還處於世界第五,落後於美蘇英德。1970年中國第八,1980中國第七。這是中國一百年來的gdp世界排名。可見中國的經濟總量從來都是龐然大物,從來都不落後於世界。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呢?原因在於我國的經濟結構極其落後,人均收入極其落後,經濟成分主要是農商經濟,手工業經濟。我國經濟質量大大落後於世界工業強國。比如中國造十把冷兵器,美國造一把步槍,誰是會更強大顯而易見。

一部分人以晚清中國gdp世界第一沾沾自喜,完全是知識缺乏的一種表現。gdp並不代表強大。緊記落後就要捱打,永遠不讓我們的後代經歷我們祖先的災難,永遠不忘記振興中華的革命志士。


滄海歷史春秋

清末的中國,是一個不健全的國家,沒有國威,也沒國志,更談不上處於國際經濟地位了。清未的中國歷史,是一段屈辱史,更是一段黴爛史。作為中國人應該記住那段歷史,以史自勉,奮發圖強,創造一個天下最最富強的國家。


呯呯波

公元1902年的清朝,在資本世界上的地位,

等價於世界封建時代公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的歐洲在世界的地位。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是落後於中國的,但是農業經濟已經有起色,人口也增加了不少,特別是農奴制開始解體,商業城市開始復興。

1902年的中國,剛剛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的私有制社會綁架在西方列強的私有制社會之上,私有制的落後性淋漓盡致的得到表現,私有制成為阻礙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罪魁同禍首。這說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中國就已經以反對人類私有制為核心任務了。

公元1147年的歐洲,和當時的中國經濟差距是非常大了,中國南方宋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已經誕生,政府的稅收也主要來自工商業。封建經濟也有解體的趨勢。但是,中國作為最先進的地區,最成熟的地區,就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西方的封建主義體制,不健全,早早就顯示了封建主義的過時性,歐洲客觀上要求過渡到資本主義時代,而且顯得迫不及待。

中國清朝和帝國主義結合後,也早早顯示出私有制的落後性,迫切需要推翻私有制,向人類的新時代過渡,西方,資本體制成熟,還容忍的了私有制再發展一定的幅度,就沒有推翻私有制。

這個意義上說,清朝末年,中國經濟根本制度的發展趨勢走在了人類的最前列。私有制已經出現巨大的危機,這樣的土壤之上,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儘管先行幾年,也在中國無法紮根,一經西方送來科學社會主義,立刻在中國形成,國共合作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全民參與的,後又有紅色根據地的星星之火,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後根據地,進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切都現實了公元1902年時,中國私有制經濟開始腐朽解體的世界領先性。

這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經濟的本質和世界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