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的硬筆書法怎麼樣?

驚龍軒

啟功先生的硬筆絕對是一流水準,至於你所配的圖,大概都是隨手的手稿書信一類,並不算是代表作品。

啟功先生書寫雖然隨意,但是卻有法度。

這些書稿都是啟功先生隨手而記,並不能算是評論水平的作品。

比如下圖中這個啟功千字文,這張字一拿出來,大多數的硬筆書法家,都得避其一道鋒芒的。

雖然啟功先生沒多少硬筆作品,但是這題字足以證明實力。

就硬筆書壇來說,這字放上,有幾人能言輕?

啟功大師的手稿雖然隨意,但是有一股圓潤厚重之氣,絕對是如人的性格的,但是認真起來,又有其治學之嚴謹。

其實很多大齡書法家,在寫硬筆時都比較放鬆,圓潤,這個可能是晚年心態導致。


梁宇航

啟功先生的軟筆書法當然不用說都知曉,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雅、清、簡、靜”,自成一體。

硬筆書法也是一流的,其中書寫的硬筆書法《千字文》更是一絕。


啟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有很多頭銜,比如: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等但也是實至名歸。


啟功先生有一本書我覺得值得大家一看《啟功給你講書法》。這是啟功先生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從字形、選臨碑帖、文房四寶、用筆、結字、執筆法、參考書等十三個方面,總結了數十年習書經驗,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於書法藝術的體會和主張。



《啟功體硬筆書法技法訓練—行書》本書主要介紹了啟功體硬筆書法的書寫要點和結構規律。



墨韻書香1314

《啟功小楷在中國書法史上數一數二》

在一次聽田先生講書法時,也許一時興起,評價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以小楷功力最為卓越。當時我還不以為然。後來看了啟功先生《論書法絕句100篇》才知道,啟功先生的小楷是很多硬筆書書法練習朋友的範本。

筆者就見過書友把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100首》,當作硬筆的臨摹書法範本!他講到其中的好處說,啟功《論書絕句100首》已不是完完全全的楷書,筆法之間已有了行楷的筆法,有其書法實用性又有其小楷的藝術性!

啟功的小楷很有趙孟頫著名《讀書樂》行楷藏本的藝術風格。筆法之間流露出的流暢與圓潤,在行雲流水的感覺之下又沒少一種錯落有致之感。

啟功小楷也許其實用性不低於館體的實用性。從啟功先生的筆力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館閣體的發起書體趙孟頫趙體楷書的痕跡。

啟功小楷與趙楷的風格比較。

總結:也許啟功先生與趙孟頫一樣,自己交沒有想到自己成為一代宗師,他們的書法都保留了各自的個性,作品的多樣性隨處可見。啟功的書法給人感覺風格差異很多,更多時候是隨心而作,並不那麼正襟危坐。書法水準如他老玩童般的心性,在認真嚴肅的時候,其書法大師功夫就是顯現之時!

......


創新炎黃

這應該是啟功先生的一個學術草稿紙,一般來說並不能從這樣的草稿紙上看出其書法水平怎麼樣,尤其是涉及到啟功先生得硬筆書法怎麼樣這個問題。

但是確實有資料顯示,啟功先生的硬筆書法也相當不錯。


其實不管怎麼說,一個大書法家,只要把毛筆書法寫好了,硬筆書法再爛再差,也壞不到哪裡去。

因為硬筆書法的好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於他們軟筆書法的基礎。

硬筆和軟筆其實是兩個雙胞胎兄弟,共有一個祖先,在很多東西上都是相通的。

比如,現代硬筆書壇上活躍的田英章和龐中華,有些人詬病龐中華的字俗,難看。雖然這個說法有待商榷,並不能盲目贊同,但是這不能不和其軟筆書法的基礎相聯繫起來。


相反的,田英章楷書基本功很紮實,下的死功夫也很多,軟筆書法很好,所以你看他寫硬筆,自然就有軟筆書法的味道。

當然,看硬筆書法,不能僅僅看一個人軟筆怎麼樣,還要看這個人的學識修養高不高。

就算我們看啟功先生隨手寫的草稿紙,但是一樣可以感受到大家的學者風範。

且不說啟功先生在學術、涵養上的造詣和受人敬仰的高度,單就從這個字跡來看,也是寫的非常瀟灑自如,筆畫簡略得當,而且通篇書寫不拘束,非常自由。

而好的書法,往往是無意於佳乃佳。比如顏真卿的祭侄稿,王羲之的蘭亭序、十七帖等,都是自然而然的產物,都是展現了書法家自然率真的一面。


當然,我在這裡說王羲之和顏真卿,並不是說把他們和啟功先生相提並論,也絕無讓他們一比高下的意思,我想孰強孰弱不用言說,只是闡明這個道理。

所以,啟功先生的硬筆書法,也很好。


松風閣書法日講

啟功先生可稱為當代中國書法第一人。他創建的啟功體,正是家喻戶曉。


如果把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放在一起,我估計能開一個大型的展覽館了。尤其是他給全國各地公共場所書寫的牌匾,更是燦若繁星。

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至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寫軟筆書法的人不一定會寫硬筆書法。會寫硬筆書法,軟筆書法也必須刻苦的臨帖,才能寫得有模有樣。


啟功老先生的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一樣,結構嚴謹,圓潤遒勁。


京東千里行書法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鄧散木和白蕉等書法大家就開始嘗試推廣硬筆書法,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不過,硬筆書法真正形成燎原之勢還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龐中華先生堪稱硬筆書法推廣和教育“第一人”。這時候的啟功先生雖然一直憑藉其超強的影響力引領著書壇,但是啟功先生對於硬筆書法似乎並不熱心。



熟悉啟功先生的朋友都知道,他平時的書稿或日常書信等書寫大多是用毛筆完成。就連這些日常書寫都很少用更為方便的鋼筆,更別說投入精力去研習什麼硬筆書法了。所以,儘管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汗牛充棟,真要找幾張硬筆書法出來並非易事。

一般來說,毛筆書法功底不錯的人,硬筆書法也差不到哪裡去。無非就是對硬筆的性能把握能力差一點,書法的佈局和結構都是相通的。我們熟知的那些真正具備實力的硬筆書法名家,大多具備相當紮實的毛筆書法功底。既然這樣,就憑啟功先生的傳統書法功力,硬筆書法水準應該也不在話下。



可惜的是,啟功先生的硬筆作品非常少,僅有的幾張硬筆字也僅僅是日常書寫,談不上書法作品。不過,從啟功先生的這幾張硬筆字我們也可以看出很多東西。表面看來,啟功先生的硬筆字與他的毛筆字水準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大失水準。既可以看出啟功先生書寫時的隨意,也能看出啟功先生對硬筆的書寫性能的確生疏。看來啟功先生對鋼筆這種書寫工具很不適應,至少是用起來不太順手,也就談不上什麼硬筆書法水準了。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毛筆書法與硬筆書法不過是工具不同罷了,審美思維還是一脈相承的。啟功先生的硬筆字雖然筆畫和結體都談不上精到,但是傳統書法的骨力尚在。既然啟功先生根本就無意於硬筆書法領域,硬要去評價其硬筆書法水準實在有些多餘。


驚龍軒

謝謝秋夢邀請。

硬筆與毛筆,恰如新詩與舊體詩。我不讀新詩好多年。可能有點偏執吧。讀慣了舊體詩,再讀新詩,味同嚼蠟,無話可說。


我對硬筆書法也持同樣意見。拔出蘿蔔帶出泥,硬筆乃毛筆之餘吧,啟老的硬筆,倒有幾分東坡體影子的味道,網友形象稱為風吹草體。特徵為左倚右倒。

小學時,老師常批評某學生字差,稱為雞爪叉、東歪西倒、你還別說,行草書,字不東偏西倒,還真不好看,形容字呆板,有句話叫,狀如珠算、呆若木雞。嘿嘿。

我加入了啟體書法群,群裡高手大拿比比皆是,字或者書法學象真不是難事,卓別林的辦演者比卓別林先生自己更象卓別林。有點繞口了。

跑題了,總之,啟體字好。


惠州老楊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