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行草章法的楊再春,書法到底什麼水平?如果參加比賽能拿獎嗎?

書道唯微

記得我練的第一本字帖,就是楊再春老師寫的。那時我不知道王羲之的字如何,但我知道楊再春寫的非常好。

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對書法的瞭解,逐漸知道,楊老師的字離頂尖書法家還是有距離的。

活動結束,組委會奇怪,怎麼沒收到這位書家的作品,而書家本人說已寄了。後來他的作品在落選作品中找到了。

楊再春先生的字相對傳統,與現行流行的書體不一樣,他的字若是參加書法比賽,我敢說,他百分之百落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看了關心楊再春先生的朋友也不少啊!我是千千千里馬。我來說說自己對楊再春先生書法的看法。

楊再春先生因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央電視臺做《書法病院》的講座,所以很出名。從此以後,楊再春先生基本“隱居”起來了。但是,他對書法的追求學習,沒有停止。到今天為止,他的書法作品的成就,應該屬於中上水平。


你說參加比賽拿獎的問題,這根本不是楊再春的意思,他也不會參加什麼書法比賽的。

他就是不去參加書法比賽,他的書法收入也非常好,名氣也比得獎的那些朋友要大很多的。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藝術,我覺得他的追求不夠明確。這是影響他書法成就的一個很大方面。


書法有碑學和帖學兩個大的風格。碑學追求陽剛之美和筆法如刀的刻畫,帖學追求筆墨的濃淡乾溼枯的效果。

一般來說,帖學的書法表現力更豐富。因為帖學是按照墨跡來學習書法的,墨跡上面的變化很豐富,墨色的濃淡,筆法的乾枯,可以看到清清楚楚。

但是,碑學是按照碑拓的字模學習書法的,字模上面是沒有墨色的濃淡和筆法的乾枯變化的,只有筆畫的力度和輪廓非常突出。


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有碑帖的感覺。優秀的書法家都會巧妙的利用碑帖的特色,把書法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以上三幅書法作品都是楊再春先生給作者的贈品。在此特別感謝楊再春先生的美好情義。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早期學習魏碑,後來又學習帖學。據說《蘭亭序》他臨摹了200多遍。

但是他的書法,碑帖不是很明顯。同時,他的字體的結構也不是很合理,這也是影響他書法成就的一些重要因素。

我收藏了幾幅他九十年代寫的作品,大家看看如何?

我是千千千里馬,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歡迎你的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早前在頭條上也播放過楊老師的書法視頻,閱讀量和播放量都達到了幾十萬,看來楊老師的粉絲不少啊。建議楊再春來頭條發展發展,估計也會很好。

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如果就我個人來說的話,楊老師的書法算是好的,基本上對於市面上那些瞎寫、胡寫的人來說,楊老師書寫還算得法。

況且從楊老師在頭條上的視頻播放量可以看到,楊老師的書法應該是得到了大部分頭條書友的承認和喜愛。

既然已經有這麼多人喜歡楊老師的書法了,那麼我們討論他的書法好還是不好還有什麼意義?

就好像我們說田蘊章、田英章老師的書法到底好還是不好一樣,既然有人喜歡,就一定有他合理的方面、有他獨到的優勢。

你問任何一個人,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水平到底怎麼樣,只要他說他是中上、中下、優秀、神品之類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將它的回答視為扯淡了。

因為,這樣的評價,基本上就是瞎掰。我們當然可以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回答,說他書法很好、很差,但是有什麼意義?你說的真的就代表以後歷史對於他的評價嗎?

可以肯定的是,楊再春老師的書法肯定是有水平的。而且水平還不低這樣也是有很多人能夠關注他的原因。

第二個問題問的就比較搞笑了。你說以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水平和名氣來說,能不獲獎嗎?

楊老師早年間在央視和其他電視臺錄製的書法講座對於當時書法剛剛復興的中國人來,起到了很及時的啟蒙作用。這也是楊老師能夠擁有這麼多名氣和粉絲的原因。

正如其他人所說的那樣,在春老師的書法走的是一條碑帖結合的道路,書法既有碑學的氣質,又有帖學的精細。


松風閣書法日講

總的說來,中上等水平,得獎沒問題。


京東千里行書法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呢,水平是有很大爭議的。因為楊再春先生參與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建立,那應該算是書協裡面輩分比較高的人了了,並且師從鄭誦先。

按輩分來說,就是啟功的學生輩兒。

鄭誦先和引碑入草李志鎬並稱,包括在楊再春那行朝裡邊也是有引碑入草的筆法的。

楊再春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上世紀在電視講座的時候,其書風大眾的歡迎。

其實他當時講的都是一些什麼呢?在當時的將電視講座來說都是一些初學者的知識,這個也很正常,電視講座主要是為了普及書法,讓書法愛好者找到學習的渠道,離名家更近一點。

楊再春先生也是唐山人,我們大概可以算作是同鄉(為什麼說是大概呢,因為我水平不高,有蹭名之嫌)

其實楊在春先生的楷書功底是非常高的,行草的章法在上世紀非常受追捧,我的老師在當時也是臨過楊在春,周慧珺的章法。



他這種字看似習氣很重,但那其實是個人風格。

如何辨別習氣和個人風格呢?


關鍵在於整體的用筆技巧,結構技巧,和對收放的掌握。

有些人臨帖比如說看了楊再春的字就學習他這種很放的這種結構用筆,如果沒有很深的基礎,一定是會走彎路的。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都罵楊再春先生誤導人,其實並不是他誤導,而是別人沒弄清楚如何學習。

說實話,這種風格在上世紀非常流行,不僅僅在楊在春先生本人身上,當時很多出名的書畫家都有非常濃烈的個人風格。但是到本世紀開始迴歸二王帖學,楊在春先生的風格就明顯不受待見了。

其實作為同鄉來說,本著舉賢不避親的原則。我認為楊在春先生的字,就行草書來說從古代的規律來看,算是全國二流當地一流,但是由於其章法非常漂亮,又可加一分,可入全國一流末等。

其實就楊在春先生現在的書法風格來看,行楷書已經是非常有功力的了,足以撐起如此重名。

一個人的名氣和書法水平沒有關係,楊再春先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對書法教育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包括田英章田蘊章二人他們的楷書也經常讓人詬病,也引起爭議,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名聲。也是因為他們在基礎書法教育上所做的付出,才讓他們的名聲如此之大。

如果現在楊再春先生再去參加展覽參加比賽的話,一定是不會獲獎的,當然要建立在不署名的情況下。

因為現在的評審因素和上世紀不同,上世紀去參加展覽的話,是一定會獲獎的。

希望大家不要質疑楊再春先生的水平,因為他這一生都在致力於傳播書法和基礎書法教育。

如果論水平的話,還是那句話,他在全國可以排一流,但是隻能靠後。

如同文徵明的老師,也就是祝允明岳父,李應禎。

李應禎並不是一個一流的書法家,但是他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書法教育家,李應禎的書法水平大體和楊再春先生是同一個級別的,屬於地方之一流,也就是常說的“鄉賢”。

況且楊再春先生的傳統功力是非常強的,並且教育成果斐然,雖然他的章法已經過時了,但是並不能說明他的水平變低了。

真正的全國一流書法家肯定不是當代最具有爭議,最出名的書法家。

都說二田的水平低,都說啟功字不好,都說楊再春誤人子弟,但是他們的名聲很小嗎?我感覺他們的名聲可能比陳振濂王鏞曾翔張旭光耳熟能詳。

一個愛好者,可能不練字,可能並不知道什麼叫醜書,也不知道什麼叫流行書風,也不知道什麼叫現代派,但是他一定知道有一種楷書叫田體,有一種楷書叫啟功體,有一種章法標準是楊再春。

我認為這些人給書法帶來的活水,是比水平高的那部分人群更多的。

如果沒有他們進行基礎教育,和引入新人。那水平高的那部分人就沒處找學生教育。

如果想參展,想獲獎,還是要找水平高的那部分人借鑑,這個東西是會更新換代的,現在他們水平高,過十年20年可能也會和楊在春先生一樣過時。

現在他應該是70歲的高齡,還在網絡做自媒體授課。說真的,這個年齡出來教書法,並且他本人也不缺錢的情況下,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我是梁宇航,以上是一些個人的見解,如果對大家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


梁宇航

楊再春老師的書法,獨秀群芳,別具一格,屬於宗法傳統,化古為今的典型代表。其行草頗有獨創性,也是楊老師書風特色修成正果的主要標誌。

在一些人眼裡,覺得他的作品有點兒另類,最大的差別是,與以往常見的,書宗二王那種行草書,格格不入,很是刺眼。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奇怪,只能說他們不懂書道之妙,或者不喜歡這樣風格的字體。其實,楊老師這種寫法很是正統,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融會貫通,熔古鑄今,獨闢蹊徑。是一種建樹個性書風的創意之舉,這無疑給我們當代書法人,尤其是少壯派,如何突破傳統束縛,尋求創新之路,提供了一條難能可貴的重要信息。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熟慮,膜拜學習。


不難看出,楊老師的創作手法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以魏碑為主旋律,大膽地寫成了碑味式行楷,這種作法與唐代李邕、宋朝米芾,有幾分相似之處。猶如條條溪流匯入大海,形成如此奇葩字體,也真可謂水到渠成,順乎自然了。這也證明了,他的書法脈絡十分清晰,絲毫沒有肆意妄為的成分。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已經爐火純青吧。

他的作品,主要取法魏晉立其筋骨,融入漢唐等其它元素,剛柔相濟,雋逸勁健,節奏舒緩,起伏跌宕,像一首首弦律悠揚、婉轉動聽的古箏曲。他巧妙地運用獨居匠心的技藝手法,表現自己的個性化創作意圖,以較高的字外功底蘊,渲染筆墨情調兒,最終達到寫出書為心畫的意境,形成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仔細品讀楊老師的作品,每一件都如同一道道美味佳餚,字裡行間浸透著一股股濃烈的淳樸氣息。從楊老師的作品格調中,足以反映出他不僅是一位弘揚傳統文化的忠實者,更是發展高雅藝術的傳承者。他深厚的書法造詣與高雅藝術修養,已經完全具備引領書法新潮流的能力,是我等望塵莫及的。

可以想像,如此一位書法大師級別的高手,早已經把獲獎、封號等身外之物,置之度外了。也許這就是書法最高境界,上善若水,淡泊名利。



我們必須尊稱一聲楊再春先生,雖然不一定因為其書法造詣高深。

楊再春先生對於中國書法是有著很大貢獻的,並不在於他對書法本身的技法發展有什麼特殊的創見,而在於他和一批人作為書法的深愛者一直以社會活動家的方式在孜孜不倦的對大眾普及書法、教授書法、擴大書法的民間影響力和官方關注度。

這批人1976年底共同創建“北京書學研究會”;1980年至1981年又於“北京書學研究會”基礎上共同草創“中國書法家協會”;同時,組織並參與了在瀋陽的中國第一屆全國書法展。有誰呢?

劉炳森、範曾、蘇士澍……

毫無疑問,這幾位沒有一位不是用書法給自己創造了大量個人財富和個人聲望的,唯一名利來的比較晚的算是蘇主席了,但也值得對吧。但從客觀上說,正是有了這一批人的出現,使得那動盪十年之後的中國的書法藝術得到了恢復發展的民間熱潮和官方重視。所以對於中國書法而言,他們算是時勢造英雄,即使英雄手底其實沒啥功夫,更多是打把勢賣藝賣大力丸的功夫。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本身而言,跟範、蘇二位其實類似,與其說是書法不如說是因為師法路子比較野、也並沒有很深的臨池功夫打底,寫字寫熟了也寫俗了,所以一手字看起來飄飄欲仙但其實沒法細看更不耐看,因為三大弊端:

1、取法太亂、自我創新無力;

書法最怕大雜燴,以一個派別打底,功架有了,書法三觀就有了。初入少林三年五載就頭頂著掃地僧的旗號到處收徒弟,這不一定僅僅是武林的笑話。

楊先生的碑學、帖學底子打的都不夠好,更沒有到融合自我的階段,至今很多作品的字跡還流露出很明顯的某碑某帖的影子但是實在無能為力去處理好。

2、鋒芒畢露、文韻涵養缺如;

書法這個藝術為什麼言必稱魏晉,是因為是藝術不僅僅是技術,氣韻格調才是書法最該著眼的東西。筆能玩的很熟練、某些筆法玩得很high而缺乏雅緻、平穩、恬淡的意韻,往往會離書法很遠。這也是為什麼公眾雖然並不懂怎樣看書法但喜歡一見到某種爆裂風格的作品就吼醜書的原因。

楊再春先生的字,在結構合理性方面真的問題不小,但更大麻煩是張狂而易背離法度。

3、千書一面、程式化套路化。

總之對於普通人和初學者而言,很是鎮得住人,但一旦你真的進了門了,對書法的理論和臨池深度都有了一點積累了,你對這種類型的書法能力的質疑就會隨著自我的提升而增長。在這一點上,楊、劉、範、蘇幾位,真正叫難兄難弟。

順便說一聲,楊再春先生實在已經沒有必要和可能參加任何書法比賽了,如果實在要做個穿越式的比較,任何一個城市的區一級的書法比賽,以書法實力而言,能拿三等獎就算賺到了。今時非同往日,臨池幾十年的中青年書者實在是很普及了,不同於當年他們面對的是做了紅衛兵的年輕人,年紀大的老輩已經不是人亡就是心死,當然由得他們拋頭露面去召喚書法的神龍了。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頓感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

楊再春先生是一位當代行草大家,其書法理論造詣深厚,行草書法功夫了得。要問書法到底什麼水平,個人所見,當在書法教授級水平。我曾看過楊老師書法教學視頻,他對於行草技法講得一清二楚,須注意什麼問題,也說得明明白白,聽後受益匪淺。他比較重視行草方面在書寫時以下幾個問題:

一,圓方筆相間。行草圓使轉,便於遊動,若過多使用,則缺乏沉著,雄強之勢。



二,縈帶和連屬。他認為縈帶牽絲不是點畫,不宜太粗.,連屬形式和方向不可一致,輕重不可雷同。

三,他不贊成滿紙遊絲,點畫不明,狂繚怪繞,矯柔造作。提倡書寫出之自然,恰到好處。如下圖:
因此,楊先生的行草書法瀟灑流落,收放得體,有形有勢,筆筆相生。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飛動古樸,遒勁有骨。所以意趣盎然。


草龍書畫

楊再春先生,是一位受尊敬的書法教師,對推廣普及書法知識,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如果從書法創作的角度看,他作為書家在天賦上,比當今獲獎的年輕人,或者當今主流40-50歲的一代,他的書法水平,無論是天賦,和視野,都沒法比的。

這好比,你考上大學,能說你的啟蒙老師,或者幼兒園老師,水平不如你嗎?這是道德問題,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沒法比,這是學術水平。

中國書法評論,最大的問題,第一道德綁架,為尊者諱,不能評論尊者。天地君親師,在傳統道德中,都不好平價的。道德綁架之二,人品和書品捆綁。比如顏真卿,祭侄文稿,筆墨狼藉,在好多人眼裡,那是不能說的;比如孫過庭,書法中的燥勇之氣,邋遢的文面,在許多人眼裡,也是不能說的,因為他是大神。

道德問題,和學術問題分開,就事論事,尊重尊者,沒有啥不能說的。

楊先生的書法,確實不咋地,但是,這不能抹殺他的貢獻。


感傷的季節談書法

在露臉的書家中算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