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煮有什麼特點?和麻辣燙有什麼區別?

趙曉

“關東煮”的的歷史說起來有點話長,確切的說,它應該是由“おでん”(發音為:藕澱。日語漢字寫作:御田)發展而來的。而“御田”的出現,遠可以追溯至室町時代。據說遠在室町時代日本關東地區的農人們就有了把食材串起來烤食和煮食的習俗,烤食的稱為“燒田樂”,煮食的則稱為“煮田樂”。“田樂”嘛!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在農田邊兒一邊烤食或者煮食”,一邊唱歌謠跳舞。烤著吃不用說了,當時的所謂的“煮食”也不過就是把串成串兒的蘿蔔等放在鍋裡煮熟後蘸著“味噌”(大醬)吃而已。



這種農家吃法傳到江戶時代,江戶人慢慢的就把“燒田樂”簡稱做了“田樂”,而“煮田樂”則簡稱為了“御田”。江戶時期的1837年(天保8年)出版的《守貞謾稿》裡,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上爛御田”的記載。那時候,因在關東的銚子造出了醬油,當時的江戶人就把油豆腐、魚肉丸子、蘿蔔等用竹籤兒穿成串兒,然後與剝皮雞蛋、魔芋、海帶結等一起放入加入醬油的老湯里長時間煮食了,其實那已經可以算是“鍋料理”了。隨著這種吃法的流行開來,江戶街頭也開始出現了“御田”大排檔,“御田燗酒”(燗酒指燙熱的酒)的吆喝聲同時也在江戶的冬夜裡此起彼伏起來......


“御田“風行開來,自然也就傳到了關西,因是關東傳過來的,關西人不稱其為“御田”,而是叫它“關東煮”,這就是“關東煮”這個名詞的由來。


關東煮在關西被關西人按自己的飲食習慣又在湯中使用了清口醬油和海帶汁調味料等,菜品也加入瞭如鯨魚舌串兒、章魚串兒、牛筋串兒等關西人喜愛的煮物。也就是說,御田這種關東風煮串兒料理被關西人改造成了帶有關西風格的關東煮了。而且,籍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關西風的關東煮在震後重建中又殺回了關東,並且與關東的傳統“御田”再結合後,表面上看上去已經頗有點高大上的感覺了。於是,經過努力進階關西關東結合版“御田”就被精明的料理店主看中,堂堂進入正宗料理店,升級成為了“御座敷御田”,也就是正式的和式料理菜品之一了。如此,容易讓人聯想到大排檔的“御田”二字就不大適用於正式的料理店了,自此,“關東煮”開始正式取代“御田”成為了代表關東地方飲食風格的“關東煮”料理,從這兒也可以看出,其實真正正宗的關東煮裡是有著關西風味兒的,據說在東京的一些經營關東煮的老店裡,還能吃到這種略帶關西風味兒的關東煮。


中國麻辣燙起源於長江之濱,據說最初是船工、縴夫們創造了麻辣燙這種獨特的菜式。縴夫們到了飯口,就在江邊支上瓦罐,然後點柴生火燒開江水後,把就地取材的各式野菜放入用花椒、海椒等調理熬製的湯料裡涮而食之,這種吃法即可果腹又能驅寒,因此廣受歡迎。碼頭小販看出商機,便將食材和爐具略加改造,煮成鮮香四溢的湯鍋後置於挑擔兩頭沿江叫賣,而碼頭工、船工們則圍上來買食,為方便食客食用,小販們把蔬菜、肉類用竹籤兒串起來以便食客涮食。據說,這就是麻辣燙的起源。腦補一下,與日本最初的“御田”還真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了。


麻辣燙價廉物美,隨著交通發達,也很快就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到如今兒與日本“御田”相類似,已輻射向全國,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各種風味、特色的地方麻辣燙,也與日本的“御田”一樣,不用竹串串煮而是直接放在鍋裡煮食的方法也已經盛行。而在川境,其本身也經過數度變身,成功晉級為“重慶火鍋”,被譽為重慶火鍋的簡化版。這又與日本“御田”升級為“關東煮”的進階方法有點類似了。 其實,“御田”也罷,“關東煮”也好,和麻辣燙味道迴異,本不具可比性,但因都是本國的傳統食品,最初又都是穿成串兒煮著吃的,表面上貌似又具備了可比性,而且,傳承到今天,結局也類似,雖然原版的吃法兒還都存在,但其中一個升級為了日本關東地方的一道特色燉菜,一個進階為中國重慶地區的名火鍋。



萬景路聊日本

  關東煮是一種來自於曰本關東的風味燒煮,類似麻辣燙。 麻辣燙起源於四川,正宗的麻辣燙是自己沾醬吃的 南昌水煮是關東煮和麻辣燙的結合體。七葷八素的一鍋煮著,沒什麼營養,但品種齊全,算不上美味佳餚,但是幾乎是南昌最廣為接受的小吃。

  一、關東煮: 關東煮又叫”甜不辣“。

  "關東煮"字意為來自於關東的風味燒煮,帶有典型的關東地方口味,主要原料是深海魚之肉糜、新鮮蔬菜等,加以特殊的製程,形成各種外形和口味,最後串上竹籤而成,因此它集美觀、可口、新鮮、方便等各優點於一體,也因此使之在日本的室町時代就已於民間廣為流傳. 通常材料包括煮雞蛋、白蘿蔔、蒟蒻、竹魚板(也叫獅子狗魚蛋,竹輪、chikuwa)等,這些材料都放在昆布或者鰹魚湯裡煮。可以用來佐飯,也可以當作小吃吃。

  關東煮是一種來自於日本關東的風味燒煮,地道的關東煮主要原料是各種海鮮肉糜、新鮮蔬菜等,加上特殊加工,形成各種各樣的外形和口味,最後串上竹籤而成,燒煮的湯料使用豬大骨、目魚加上特殊的配料熬煮,它集美觀、可口、鮮美、方便等各優點於一體 地道的關東煮,設備、湯、料、醬都很重要。有專門的關東煮爐子,製作精良,有 4格、 6格、 9格不等,還有關東煮臺車、關東煮竹籤、關東煮粉、關東煮醬等,這些東西在廣東佛山、上海等地都能採購得到。而特別造型的關東煮食品除了訂購外,也可以自己模仿。關東煮的關鍵又在湯料,湯料可以做出各種特色,比如花茶湯料,好的湯煮出來的料不用蘸醬也很好吃,如果沾上特調的醬料,顧客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林先生說“臺灣 7-11的關東煮就很有名,湯料極為鮮美,加上嚴格的衛生管理,已經流行很多年了,在東南亞的影響都不小。因為方便、可口,而且價格容易普及:一串一塊錢左右

  二、 ”“麻辣燙”,又名“串串香。

  它實際上是火鍋的另一種形式,所以人們往往又稱它為小火鍋。“串串香”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的成都。那時重慶火鍋剛進入成都餐飲市場不久,一些城鎮待業人員為了生計,就在一些熱鬧的場所如商場、影劇院、錄相廳等附近擺攤經營“串串香”。

  當時的“串串香”非常簡單,經營者只需準備一個小蜂窩煤爐,爐子上放著一口鋁鍋,鍋裡裝著自制的“麻辣燙”滷汁,旁邊還放著一張小桌子或一張小方凳,上面放著一個托盤,盤子裡裝著一些用竹籤穿起來的“串串香”原料,原料旁邊還放著一個裝有鹽、幹辣椒麵、花椒麵和味精的圓盤。

  當有顧客光顧時,經營“串串香”的攤主就拿起已用竹籤穿好的原料,直接放入鍋裡的滷汁中燙熟,隨後再在圓盤裡蘸上辣椒麵、花椒麵等遞給顧客,讓顧客拿著邊走邊吃。這就是最初的“串串香”。當時“串串香”的滷汁調製非常簡單,只需將郫縣豆瓣、生薑在鍋中加菜油炒香,再加入幹辣椒、花椒、八角、三奈、桂皮、小茴、鹽、味精等,摻入鮮湯燒沸即成。那時“串串香”的原料品種還較為單一,一般只有兔腰和豆腐乾兩種;而“串串香”的價格更是絕對便宜,多為一角錢一串。故“串串香”一經面世,便很受群眾喜愛 隨著重慶“毛肚火鍋”大舉進入成都餐飲市場,一些聰明的商家突然發現“串串香”與火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火鍋燙食的品種更為豐富。於是,商家們便著手對“串串香”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造,使之很快就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突破。商家們把各種可以燙食的原料經過加工後都用竹籤穿起來,然後讓顧客燙食。而且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還把“串串香”請進了店堂,使之成為正二八經的小火鍋,而“麻辣燙”滷汁的調製也愈加講究,最後基本上與紅湯火鍋一致,並且在蘸食幹辣椒麵味碟的同時,還增加了蒜泥香油味碟。

  如今,“串串香”燙食的原料選擇面很廣,常見的就有牛肉、雞肉、黃臘丁、鯽魚、魷魚、鵪鶉蛋、毛肚、黃喉、肉丸、火腿腸、肫肝、鴨腸、雞心、蟹柳、豆腐乾、豆腐皮、豆筋、土豆、芋兒、青筍尖、大白菜、藕片、木耳、香菇、豌豆尖等等,而所有的東西仍然是用竹籤穿成串,並且維持了一角錢一串的價格。

  如前所述,“串串香”在許多方面都與紅湯火鍋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燙火鍋是將原料放入鍋中,燙熟後再撈起來蘸油碟食用,而“串串香”則是把原料連竹籤一起放入鍋中,燙熟後再撈起來蘸味碟 多半是幹碟子 食用。吃火鍋時所點的菜一般都是以盤計價 火鍋自助餐除外 ,而“串串香”卻是以竹籤的根數計價。

  另外,“串串香”店鋪一般都是矮桌子、矮板凳,而且桌子板凳多數漆成紅色,頗有點幼童辦“姑姑筵”的味道。應該說,正是這些“講究”增加了吃“串串香”的熱烈氣氛,加上“串串香”每種原料都穿成小串,人們吃“串串香”,比起吃火鍋來自然可以選擇更多的品種。因此,“串串香”這種小火鍋形式一直都很受人們的歡迎,並曾經一度風靡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