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差異有多大?

若不堅持何必開始

做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很喜愛的筆者,說一句客觀的實話:

中日兩國的文化,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不太具有類比性。

有人可能會說:你呀!就是酸葡萄心裡,你傢什麼都好,別人家的就不如你?非也,這裡探討一二,各位小夥伴可以看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首先,歷史厚重感不同。先說日本文化的起源年代,什麼是標誌一個國家文化的開端呢?世界公認的兩點,一是文字的產出現。二是青銅金屬的使用。

文字,日本什麼時候有的呢?各位可以度娘一下,自然知曉,另外,中國的正史《隋書·倭國傳》裡也有這樣的記載,倭國(日本)當時並無文字使用,只有刻木結度繩,用來尊敬佛教。不錯,就是結繩記事。中國,不多說了,甲骨文一個就足以說明問題。

青銅器的使用,是人類脫離石器時代的一個明顯標誌,日本有考證的青金記錄,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大約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咱們老祖宗黃帝時代,可就有了青金農具與武器的使用記錄。



其次,文化底蘊不同。眾所周知,日本的文化的興盛與發展,基本是起於奈良時代的聖德太子改革,以及大化改新,上述兩次比較大的文化改革,都是承襲了當時同時代,我大唐朝盛世的文化內容。

所以,現在你看日本的建築,基本都是延續唐朝的風格。

最後,不得不承認,近幾百年來,日本一直在力圖發展自己的現代文化,比如漫畫、聲優、特有的靈異文化,包括不可描述的島國電影類型。



對於日本彈丸之地,能夠有如此堅持的文化傳播理念,確實需要我們國人學習。畢竟我們躺在祖先的肩膀上,已經許多年了,該做些繼承、發展的事情了。

好啦,各位小夥伴如果有想法,請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首先是政治權力結構的不同。開國前日本的政治結構與中國差別很大。

傳統中國實行的大一統的集權統治,處在嚴密有序的官僚體系的控制之下,“全國一盤棋”,如臂使指。而日本則是諸侯林立,分為二百多個藩國,各藩處於半獨立狀態,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利,在自己的領地中是絕對的主宰,他們雖然要向幕府效忠,但幕府並不干涉各藩內政。因此這種制度實際上類似於西歐的莊園領主制。

明治天皇(網絡圖)

中國最高權力歷來一元,皇帝視天下為自己一人的私產,實行一言堂,一人說了算。而日本最高權力長期二元,天皇和幕府並存。至於幕府之中,雖稱是幕府將軍專政,但實際上是由幕府高官們進行權力共享和集體決策,將軍所起的作用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而日本的天皇,更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首長,實際生活狀態很是可憐,連吃飯都靠別人。某一時代的天皇甚至窮得拿自己的字偷偷拿出去賣錢。

兩國的社會結構也完全不同。中國從秦始皇之後就取消了世襲制,社會流動性極強,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農民的兒子科舉可以做到卿相是常見的事。中國還有一種特殊的社會流動方式,那就是通過造反當皇帝當將相,“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泥腿子造反成功,就成為開國太祖,捧日元勳。因此中國“富不過三代”,社會財富和地位總在不停地流動之中。

日本卻一直實行世襲等級制,社會分為壁壘森嚴的幾個階層,基本不能相互流動。不光是天皇萬世一系,從來沒有易過姓,其他社會階層也經常是沿續幾百年紋絲不動。今天我們提到日本,經常驚訝日本的一些老店經營了幾百年至今,這其實正是日本傳統社會固化的一種遺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