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億前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質量有變化麼?

風箏之都濰坊

以45億年的時間長度來衡量地球大小和質量的變化,那變化肯定是有的,而且幅度不算小。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也就是說在46億年前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作為一顆行星已經形成了,不過那個時候的地球並沒有現在的質量大,上面的生態環境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地球表面到處是熔岩,火山灰和閃電在空中肆虐。


由於太陽系剛剛形成不久,就是太陽也才剛剛形成3億年,這時候的太陽系中到處都有小行星遊蕩,很多小行星在經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引力捕獲,不斷的撞擊到地球表面上,幾乎每天都有小行星不斷的撞擊地球,導致地球上的熔岩到處蔓延,不過小行星的撞擊也代表著它們在增加著地球的質量,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3到5億年才漸漸停止,地球的質量也在被撞擊的過程中越來越大,不過由於撞擊次數的逐漸減少,地球的表面也漸漸趨於穩定,熔岩固化成了岩石,表面溫度也漸漸冷卻,逐步降低到和如今差不多的狀態。


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也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而在適宜的溫度下,水可以液態存在於地球表面,大概在30多億年前,最原始的生命體在原始海洋中誕生了。

但是在30多億年的時間中,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也是經常有的,只是相比地球剛形成的時候少了很多很多,所以也可以說地球一直在緩慢的增加質量。

再者,由於太陽光子的照射,地球表面的綠色植物用光合作用將其轉化成物質,也可以少量的增加地球的質量,但這樣的質量增加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地球的質量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因為地球的高層大氣一直處於不斷的散佚和捕獲中,地球高層大氣中以氫和氦元素居多,這些元素很容易被太陽風吹掉,但是在地球的軌道上,地球的引力又能不斷的這種輕核元素,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地球的質量實際上一直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另外,關於月球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如果月球確實起源於一次行星和地球的碰撞的話,那麼這次事件如果發生在地球形成之後幾億年的話,那麼如今的地球的質量與45億年前將會有很大的差別。



宇宙萬能鏡

肯定有變化,宇宙中的一切,都在時刻運動與變化,在動態平衡中維持各自生命。

宇宙總質量是恆定的,而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在生命歷程中必然存在質量的變化,地球更不例外。

就地球的現在而言,每年幾百萬噸的輕核物質逃離地球是主流科學界公認的,百科中可查,不必重複。

但,這些逃逸輕核物質,可能只是地球每年減少質量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無形的,也就是現在正在尋找的暗物質與暗能量。

自然界中,任何元素都存在原子的衰退與衰變,總是由相對質量數高的向相對質量數低的轉變,也就是說,自然界中任何一個原子,由於要保持自身運動的能量,只能消耗部分質量而轉化為能量,所以質量總在逐漸減少。而減少的物質,正是所謂的暗物質與暗能量。

這些微物質大部分逃離了地球,補充了外太空的稀缺。地球表面如此多的原子,減少的質量總和是很多的,遠多於所謂的氫氦離子。

還有,大氣層的電離層中,存在大量原子核,被太陽粒子轟擊,直接發生核裂變(只不過不能產生鏈式裂變而已),最終也變成微物質,部分脫離地球。

甚至,颶風,龍捲風中,也存在大量微物質被直接拋入高空,最終部分逃離地球。

這些,都是地球向外界排出的物質質量,同時,地球也在接收著太陽粒子,隕石等物質的質量,但排出的遠多於接收的,所以,地球的質量是逐漸減少的。這也是地球自轉逐漸減慢的一個小原因。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生命過程中,經歷過可考的五次生命大滅絕,每次大滅絕時,損耗的質量更是多得驚人。所以,現在地球的質量,遠少於四十多億年前。

所有行星,紅巨星,類星體,都在向外太空排放暗物質與暗能量,而太陽,中子星,黑洞等,時刻在吸收著這些微物質,保持著3K的微波背景輻射的基礎物質。宇宙在這種動態平衡中保持生命。


萬物呈像

毫無意義,恐龍這樣大體型動物的生存,證明了那時代的地心引力比現在小的多,現在的地心引力只能讓大象生存,再大的鯨魚只好進入水裡藉助浮力。萬有引力比現在小,要嘛就是半徑比現在大,要嘛就是質量比現在小,我選後者,外來星體的撞擊可能是地球質量增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