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給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歷史真相是怎樣呢?

mtolao

《段子手聊清之乾隆禪位真相》

皇宮,御花園書房,看著鏡子中漸漸老去的臉龐,乾隆皇帝感慨萬千。問身邊隨侍的寵臣和珅說。


小合子;還記得我登位多少年嗎?

和珅答;乾爹你今年八十有五,做皇帝有六十年啦。

乾隆陷入沉思;

康熙末年,秋獵,爺爺問我與日月同輝願意否?我回答,除啦爺爺,敢於日月爭光輝。爺爺做啦61年皇帝,我不能超過他。

於是乾隆又問;小和子,歷史上禪讓之事多嗎?

小和子說;陛下此問何意。

乾隆說;祖父繼位六十有一年,秋獵之時我說過“敢與日月爭光輝,不和祖父比長短。”太久啦,我不能超過祖父違背諾言。

小和子;歷史上禪位之事極多,古之聖賢如堯舜禹都是禪位有德之人,才成就千古賢明。請問乾爹你是要效仿古之聖賢嗎?


乾隆沉思;功成名就,如果因為此事,成就千古第一帝王美名豈不美哉。

於是回答說,我意禪讓與太子永琰,完成對祖父的承諾,還有萬世不朽的美名。

和珅聽聞暗自尋思,乾爹要是禪位放權,我的信命不保,必須想個折中辦法。

於是回答說;陛下慎重,陛下難道沒聽聞過,趙武靈王故事,禪讓王位與太子,自己做太上王最後被大臣還有孩子害死。


乾隆又問;如何可二全其美

和珅答;乾爹以皇帝龍威必定不會如此,我們只要禪位,不要讓權即可。在加上永琰太子為人孝順,必定不會行不義之事

乾隆決定;禪位不讓權。於是,皇太子永琰繼位稱嘉慶皇帝。

所以歷史的真相就是,乾隆為啦不違背對祖父的誓言,為啦給自己留下禪位讓賢的美名決定禪位太子做太上皇,又害怕大權旁落自己出危險,於是讓位不讓權。。

帝王家真是到死都不忘記權謀鬥爭,就是自己最親的孩子也無法信任。


阿斗不傻

乾隆是一個愛極了權力的人。一個愛極了權力的人,是不會心甘情願徹底退居幕後的。此外,乾隆對嘉慶皇帝也不是徹底的放心,他對現任的嘉慶皇帝是抱有一種考察的態度的。嘉慶繼位後,本想提拔重用太傅朱圭,結果被和珅報告給乾隆,乾隆把他申飭了一頓,嘉慶皇帝自此深知,太上皇乾隆帝和和珅才是真正把持政局的人。嘉慶皇帝於是採取了韜光養晦的政策,一個字,就是“裝”。他裝成什麼事情都不聞不問,裝成一個乾隆帝跟前的大孝子。有外國時節覲見太上皇乾隆的時候,就注意到嘉慶皇帝很能表演。乾隆說什麼,嘉慶皇帝就直點頭,從來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乾隆要辦理什麼事情,嘉慶皇帝從來不反對。乾隆笑的時候,嘉慶皇帝立即跟著陪笑。乾隆心情不好的時候,嘉慶皇帝就哭喪著臉大氣也不吭。外國時節就說,這個嘉慶皇帝有意思,城府很深。

乾隆晚年患有耳疾,聽不太清楚聲音,全靠寵臣和珅在一旁協助。嘉慶這一個時期,對和珅極盡恩寵,一會兒賞大宅子,一會兒經常予以嘉許,說今後朝政還要多仰仗和大人您,以此來麻痺和珅對嘉慶皇帝的警惕性。嘉慶初年,白蓮教大起義,八方狼煙,遍地烽火,清廷損兵折將,乾隆急的每天到太廟禱告。而嘉慶必定提前一個時辰就到達那裡,故意讓乾隆看見他也在禱告。乾隆經過一番考察,對嘉慶這個接班人才慢慢的放了心。嘉慶皇帝這才把他的皇位做穩了一點。乾隆去世以後,如履薄冰的嘉慶皇帝,這才緩了一口氣。下一步,該輪到他拿和珅開刀了。


懷疑探索者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二十五歲時從父親雍正手裡接過皇位,當了整整六十年皇帝,爾後讓位於兒子嘉慶,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幾個皇帝之一。

乾隆之所以在當了六十年皇帝后不再幹下去,而是選擇讓位給兒子,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據說和他的爺爺康熙有關。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六十二年皇帝,享年七十歲。乾隆對他的這個爺爺非常敬仰(其中有一個原因,傳說當年康熙之所以選擇雍正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別喜歡乾隆,是為了能讓乾隆當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處處以爺爺為表率。為了表示對爺爺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當皇帝的時間上,絕不超過爺爺。(幸好他沒決定在壽命上也絕不超過爺爺)。

當然,乾隆雖然讓出了皇位做了太上皇,但他這個太上皇仍然是大清帝國的首屈一指的靈魂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不過是把帝國的日常工作交給了兒子,帝國的大事,必須向他彙報,由他來聖裁拿主意。

舉個例子,像乾隆一直寵信的和珅,嘉慶早就想拿掉他,但由於太上皇的存在和庇護,嘉慶也無有為力,所以等到乾隆一去世,嘉慶就迫不及等地拿下了和珅。


聶作平

縱觀歷史,我們都知道乾隆是清朝歷史上實際掌握權力最長的一位帝皇,可以稱的上是千古一帝,而他本人也開創出了乾隆盛世。

那麼乾隆在位60年,為什麼會突然讓位給嘉慶帝呢?

可以說乾隆爺的讓位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乾隆25歲時,初為帝皇,可謂是義氣風發,豪情萬丈,有一次在康熙爺的靈位前,乾隆爺不知道突然發了哪門子瘋說,爺爺你這麼厲害,在位61年,並且國庫充實,百姓安居樂業,我要是能在位60年就心滿意足了。

結果,誰知道乾隆爺可謂是身體健康,吃嘛嘛香,一直到85歲還是沒有什麼大病,那麼這個時候問題來了,自己說了在位不過60年,現在馬上要超過60年了,怎麼辦呢?君無戲言,結果當然就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讓位給了嘉慶。



乾隆讓位於嘉慶後,曾說過這樣的話“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說白了就是你雖然是皇帝,但是遇到事情還是我來決定,你就在旁邊看著就好了。其實際還是乾隆爺在掌管權力,而嘉慶帝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一直到三年後,乾隆爺去世了,嘉慶帝才真正的為皇帝,有皇帝的名,更有著皇帝的權。


一縷風塵854

文/搞哥讀史

歷史上皇帝的禪讓,絕大多數是出於形勢所迫,並非自願。而乾隆禪讓給嘉慶,主動和被動的成分都有在裡面,這導致了乾隆禪讓後依然由太上皇把持權柄,而嘉慶皇帝形同傀儡的一個情況。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一、乾隆的禪位,是禪讓而不歸政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並讓他在第二年即位,是為嘉慶皇帝。

為了繼續掌握大權,乾隆開創了清朝“訓政”的做法,即禪讓而不歸政。關於這一點,乾隆在禪讓詔書中,跟嘉慶說得很清楚:“(朕)壽躋八旬開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屬國,實皆不願朕即歸政。”

乾隆這句話是給嘉慶打個預防針,我雖然禪位給你,但大家都還是聽我的,所以別以為你當了皇帝就有權力了。

接下來,乾隆還給自己跟兒子之間分了工:

“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至郊壇宗社諸祀,朕年開九袠,於登降拜跪儀節,恐精力稍有未充,不足以將誠敬,自應嗣皇帝親詣行禮。部院衙門、並各省具題章疏、及引見文武官員尋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披閱,奏知朕辦理,為朕分勞。”

總得來說,就像後來乾隆當上太上皇之後跟朝鮮使臣說的:

“大事還是我辦。”至於那些無關緊要的祭天啊,祭祖啊這些活動,就由嗣皇帝代勞了。

所以乾隆當太上皇這幾年是很爽的,既享受了當皇帝的好處,又免掉了當皇帝的許多麻煩。

二、乾隆禪讓的原因

乾隆之所以要在乾隆六十年禪讓給嘉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因為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一共統治了大清61年,乾隆說自己也沒想到真能活那麼長時間,馬上就要打破爺爺的紀錄了。為了對皇祖表示尊敬,所以一到乾隆六十年就匆匆禪讓,讓康熙繼續保持他統治時間最長的歷史記錄。

上面乾隆說的,是明面上的原因。而實際上的原因,是為了蓋住朝堂民間對他不肯立儲的質疑。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雍正發明的,在乾隆登基時實施,當時大家還沒有普遍接受這一制度,甚至有人上書直言:“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

乾隆為了平息關於立儲的質疑,先是以歷史為借鑑,反覆申明秘密立儲制度的好處,然後又下諭旨,向天下宣佈自己到乾隆六十年就會禪位,讓大家不必擔心。

當時乾隆已經68歲,他可能估計自己活到乾隆六十年85歲的概率不大,所以放出了這句話。沒想到乾隆的身體非常硬朗,真的活到了乾隆六十年,還不大有生病衰老的跡象。但說出的話不能反悔,只好走了個形式,把皇帝的位子禪讓給嘉慶,自己繼續當一個把持權柄的太上皇。


搞哥讀史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高宗,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入關以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在位60年,禪讓皇位以後又當了三年半的太上皇,行使皇權長達63年之久,1799年病故,享年89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帝王,可以稱的上是千古一帝,而他本人也開創出了乾隆盛世。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雖然是個非常崇高的名號,但是當太上皇的人大多出於無奈或者是被迫,比如李淵就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出於無奈,還有李隆基和趙構等。而乾隆禪讓給嘉慶,主動和被動的成分都有在裡面,這導致了乾隆禪讓後依然把持權柄,而嘉慶皇帝形同傀儡的。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乾隆之所以要在乾隆六十年禪讓給嘉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踐阼之初,即焚香默禱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60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61載之數。”

康熙八歲登基,做了62年皇帝,享年70歲。乾隆對他的這個爺爺非常敬仰(

傳說當年康熙之所以選擇雍正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別喜歡乾隆,是為了能讓乾隆當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處處以爺爺為表率。為了表示對爺爺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當皇帝的時間上,絕不超過爺爺。讓康熙繼續保持他統治時間最長的歷史記錄。

上面只是明面原因。實際原因是為了蓋住朝堂民間對他不肯立儲的質疑。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雍正發明的,在乾隆登基時實施,當時大家還沒有普遍接受這一制度,甚至有人上書直言:“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

乾隆為了平息關於立儲的質疑,先是以歷史為借鑑,反覆申明秘密立儲制度的好處,然後又下諭旨,向天下宣佈自己到乾隆六十年就會禪位,讓大家不必擔心。

君無戲言,結果當然就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讓位給了嘉慶。

嘉慶登基當天,乾隆牢牢把持著玉璽不願意交出去,嘉慶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形同傀儡,乾隆依舊軍國大事仍獨攬,皇宮內仍然繼續使用乾隆年號,奏摺都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太上皇,一份給皇帝。

為此乾隆發佈詔書內容大意是:以後凡是軍國大事,人事調令都必須要經過他的垂詢,至於那些個小事,如祭祀之類的等等就由嘉慶皇帝出面,不必請教於他。這是人不再其位了,可是朝政大權仍然被緊緊攥在手中,一切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真正變化的也只不過是叫法罷了。

1796年1月19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可見,乾隆雖然名義上歸政於兒子嘉慶帝,實際上大權還是在他手裡,嘉慶只不過是個掛名皇帝。

舉個例子,嘉慶早就想拿掉和珅,但由於乾隆的存在和庇護,嘉慶也無有為力,四年後,乾隆去了清陵,嘉慶才真正當政,第一件事就拿和紳開刀,抄了他的家,資產竟達2億兩銀子再加上古玩、珍寶等(相當於清朝15年的國庫收入),隨充入宮中,才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嘉慶幹了這麼一件大事,朝綱為之一新,懲治了一批貪官,但以後再無大的建樹。在位期間很平庸,並沒有很大的成績,甚至清朝在他手上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多麼大的諷刺,故後人提及他的時候不多。



美麗青春您真痘

歸政後,凡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


乾隆60年,乾隆皇帝為了不超過自己爺爺的在位時間,決定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嘉慶。這是乾隆皇帝傳位給嘉慶時對他說的話。求此時嘉慶皇帝的心理陰影面積。由此話可見,嘉慶即位後並沒有掌握實權,朝政依舊由乾隆把持。


乾隆畫像

乾隆退位後,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在這三年裡,乾隆帝以自己幫忙指點嘉慶以避免將來親政時犯錯的名義,繼續把持朝政。嘉慶帝上朝只能旁聽,因為乾隆依然堅持上朝。在朝堂上遇到大事都由乾隆決斷,嘉慶只能為一些小事拿自己的主意。凡是朝廷下發文件需要玉璽的時候,得去找乾隆要,別人雖然是太上皇了,可就是不交出玉璽!而且在朝臣當中,依然是以和珅為首的親乾隆派所主導,這更加架空了嘉慶帝的權利。所以外乾隆當皇帝的三年裡,嘉慶就是個傀儡,他自己暗地裡都說,登基不與大寶,這還當什麼皇帝!可見嘉慶心中是極其鬱悶,敢怒不敢言的。


嘉慶畫像

好不容易等到乾隆死了,嘉慶掌權,立馬拿和珅開刀,肅清了乾隆殘留下來的勢力。但是嘉慶並沒有像乾隆想的那樣有能力做好皇帝,在位期間很平庸,並沒有很大的成績,甚至清朝在他手上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有時候執著地堅持還不如放手。


圍爐煮酒話春秋

禪讓是統治者把首領位置傳給別人,這裡兩種情況比較普遍,一種把位置禪讓給異姓,一種是死後禪讓。乾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所以他的禪讓是個例。



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這是上古時代的禪讓,都是自願的,此後的禪讓幾乎都是被迫的,像漢獻帝禪讓給曹丕,周恭帝柴世訓禪讓給趙匡胤等等,乾隆禪讓是個例外,他是自願的,不過他是禪讓給自己的親兒子,自己當太上皇,而且皇權並沒交。他的禪讓只不過是形式而已。說白了就是為了兌現自己做皇帝不超過他爺爺康熙的承諾。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堯舜禪讓,展示了他們無私博大的胸懷。漢獻帝周恭帝的禪讓,展示的是弱者的無奈。乾隆的禪讓既展示不了乾隆的無私,也沒有弱者的無奈,其實質不過就是一場政治秀。


豫有得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雖然是個非常崇高的名號,但是當太上皇的人大多出於無奈或者是被迫,比如李淵就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出於無奈,還有李隆基和趙構等。而主動交出皇位的恐怕只有乾隆皇帝了,但是乾隆也是讓位不讓權。

乾隆為什麼要主動讓位?

主要還是因為康熙在位61年,乾隆曾說過他不會超過康熙的在位時間,所以君無戲言。

但嘉慶登基的當天,乾隆就差點兒反悔了,牢牢把持著玉璽不願意交出去,嘉慶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形同傀儡,乾隆依舊軍國大事仍獨攬,皇宮內仍然繼續使用乾隆年號,奏摺都要一式兩份,一份給太上皇,一份給皇帝。

用乾隆的話說“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這其實就是乾隆的藉口,不願意放權才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他自己常常說:“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所以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是嘉慶皇帝當木偶的三年,也是乾隆發揮

“餘熱”的三年。


一點點歷史

真相就是乾隆有毒,先後立了幾個太子,結果全都夭折了,這使得乾隆不敢再立太子,因為他快沒兒子可用了。而乾隆還有一個忌憚,那就是怕晚節不保,倒不如退位給嘉慶,這樣,權力還是自己掌握,但是背鍋的就成了嘉慶了!

乾隆對外宣佈的退位原因是不想在位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在傳位這個問題上他確實是比不過他的爺爺。乾隆一輩子最佩服的一個人就是他的父親,雍正皇帝。乾隆也是已知唯一知道他父親過世後會傷心的皇帝,雍正把乾隆帶在身邊歷練長達十年之久,乾隆也是帝王家唯一享受過父愛的皇帝。而乾隆自己卻沒法像康熙一樣培養出一個跟雍正一樣的繼承人!嘉慶從資質上確實平庸,所以乾隆想要退位來保嘉慶,由自己來歷練他。

其次,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可是在緬甸平叛的時候,清軍全軍覆沒。雖然對外號稱全勝,可是內情乾隆全知道,這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緬甸軍的進口火器讓乾隆深以為忌憚。萬一再來幾起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就晚節不保,當不了十全老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