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上有沒有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餘世鋮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啊!

我特意翻開了陳放已久的歷史書,的確沒有說英法聯軍的具體原因,只是介紹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經過,並且在小字部分介紹了圓明園。那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是什麼?再加點量,為何圓明園都燒了,而不去搶皇宮呢?

估計是編書的人都不好意思解釋吧!

這就要說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了進一步的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和法國要求清政府繼續增開通商口岸,時間節點正好是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全勝,清軍對天京的軍事包圍被徹底解除,在這個時候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但是一直到1858年也沒有徹底簽訂實質性的條約。

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清政府沒有辦法簽訂了《天津條約》,後來到1860年的時候,英國和法國派遣使團到北京要求換約,其實那些條件對清朝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尤其是當時清政府內外交困,幾乎英法的條件也都接受了。

但是當英法使團抵達北京的時候,因為一些禮節性的問題,雙方達不成共識,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外國使節來華必須下跪,西方列強此時就想扳一扳咸豐的一些臭脾氣,結果,咸豐當時也是年輕氣盛,直接把使團給扣下了,這英法聯軍暴脾氣就上來了,直接打到北京,咸豐賴以為重的僧格林沁率領精銳騎兵前去迎敵,結果一個照面就被打的全軍覆沒。

咸豐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進北京後看到使團成員還被整死好幾個,於是為了震懾清政府,也是為了改變清朝統治者心裡對西方的態度,更是為了懲罰咸豐沒有完全遵守第一次簽訂的《天津條約》,在搶掠了圓明園後為了銷燬證據而放火燒了這萬園之園。


有人在評論中說我為西方列強的侵略洗白,我也是醉了!我終於明白編書的人為什麼不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具體原因了,大概是有些歷史的答案連讀者都接受不了!

腐敗昏庸無能的清政府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我們應該勇敢的去承認這段歷史,只有記住落後捱打的歷史教訓,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如果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請問這又和清朝的統治者的思想有什麼區別?


史論縱橫

十幾年前張鐵林、劉曉慶演了一個電影《火燒圓明園》,電影裡也沒有講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好像圓明園莫名其妙地就被燒了。圓明園被燒的真實原因,好像被我們有意地隱藏了起來,有些不好開口的地方。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燒紫禁城呢?

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十二年後,英國人又跑來找事了,要求修約。英國人希望大清能把全國都開放了,實在不行的話,沿海大城市、長江沿岸城市都開放也可以

。還有,兩國最好能互派公使。這些就是修約的主要內容,按近代史大家蔣廷黻先生的歸納就是:“公使駐京,內地遊行,長江通商,這是雙方爭執的中心。”站在國際角度來看,這是很正常的事,無論是今天還是在一百年的國際,這些早就成了共識。但問題是,當時的滿清,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英法美什麼的都是海外藩屬國,鬧點事也不用當真。這就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根本沒有吸取教訓的原因。

而這幾條裡,大清最抵制的一條是公使駐京、親遞國書,因為英國人堅決不磕頭,你要親遞國書還不磕頭,做夢去吧。正是這一條可以說就是後來導致戰爭的起因。為什麼清政府必須要洋人磕頭呢,因為磕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動作了,它是大清皇恩浩蕩的體現,是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洋人本來就是海外藩國,見到天下共主沒有不跪之理。
所以事情會怎麼發展已經很明顯了。英國人跑來要求修約,清政府要兩廣總督處理,廣東大員又要求到中央處理。就這樣,廣東踢到北京,北京踢到廣東,英國人就在中間轉,轉來轉去轉了幾年,快轉出腦溢血了,英國人忍無可忍,決定出兵了。
用蔣廷黻先生的話說:“總而言之,外人簡直無門可入。他們知道要修改條約,只有戰爭一條路了”。
於是英法聯軍來了,英法佔領天津後,直逼北京,滿清不得不同英法談判,1860年9月18日,英國談判團的團長巴夏禮一行39人被滿清拘押,還定了個可笑的罪名——謀反。
隨後在通州八里橋,3萬9千清朝騎兵出發,衝向2萬5千英法聯軍。天真的大清準備趁著英法聯軍群龍無首,一舉消滅敵人。結果:英法聯軍5死46傷,清方几乎全軍覆沒。

聯軍進了北京,馬上就去解救那39個人。巴夏禮和秘書關在刑部大牢裡,其他37人關在圓明園。聯軍在圓明園把這些人解救出來後,發現只剩下了19人,有20個已經被整死了。而且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砍掉胳膊的,砍掉腿的,慘不忍睹。

看到了這些場景,聯軍怒不可遏,對大清的野蠻忍無可忍。聯軍的總司令額爾金表示,必須要給清朝一個慘痛的教訓。因為這些俘虜是在圓明園內被虐待而死的,所以要燒了這個園子。

於是,圓明園就這麼被燒了。燒之前,額爾金在北京城貼了張告示說:“任何人,無論貴賤,都要為自己的欺詐行為受到懲罰,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對皇帝的懲罰。與此無關人員不受此行動影響,唯清政府為其負責。”


雲臺山閒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不會說了。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列強沒有打開中國的門戶,只是打開一點而已。

所以,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擴大利益。

但火燒圓明園則不一樣。

洋鬼子搞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沒有直接聯繫。

之所以火燒圓明園,是對清政府折騰死巴夏禮使團的報復。

當時滿清高層愚昧無知,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基本國際慣例都不遵守,將巴夏禮39人關押虐待,折磨死了一半。

更關鍵的是,這又是在八里橋慘敗以後抓得,這不是擺明了找打嗎?

這就犯了眾怒,也給了洋鬼子報復的藉口。

英法聯軍多次宣佈,燒掉圓明園是對屠殺使團的報復,是對皇帝個人的羞辱。

為什麼滿清高層愚昧到去抓使團?就是三國演義的七擒孟獲看多了,以為抓住一個洋鬼子的頭頭,敵人就自己垮了。豈不知巴夏禮只是一個高級官員而已,抓不抓無關大局。

結果,洋鬼子燒掉了圓明園。

需要說明的是,燒不燒圓明園和中國老百姓沒半毛錢關係。

圓明園是皇帝的私人花園,等於王健林的一個花園被燒了,管老百姓什麼事情。

又有說洋鬼子是為了搶劫,然後毀滅證據,不否認有這樣的因素,但絕對不是主要。

如果洋鬼子真正是為了搶劫,幹嘛不去搶紫禁城,反正北京都被佔領了。

其實洋鬼子燒圓明園,還有恐嚇皇帝服軟的意思,你如果還不投降,就把紫禁城都給你燒了。

可以說,執政搞成這樣,真TM丟人現眼到極點。


薩沙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燒燬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但紫禁城卻毫髮無損,歷史課本上限於篇幅的原因,沒有寫明前因後果。首先科普下什麼是圓明園,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始建於1709年,面積共350公頃,建築面積20多萬方。青帝每到夏季就來此居住、辦公(荒淫享樂),也稱為夏宮。後同治皇帝欲進行修復,迫於財政壓力終止,後經匪盜打擊、民眾搬走石料作為建房材料,終成今日模樣。


一、鴉片戰爭後,清庭上下仍沒有學會外交方式和思維。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清廷不僅付出鉅額戰爭賠款,還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不過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並沒有吸取教訓和反思,改變和適應現代外交和思維,仍然保持天朝上國的姿態,一切就像沒有發生一樣。第二次鴉片戰爭本來完全可以避免,起因是因為換約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過了十多年,英法兩國要求是增加通商口岸和互派大使,但雙方糾結於跪拜問題。英法代表要往北京遞交國書,而清朝堅持要求代表向咸豐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雙方很多年,西方人只有見耶穌聖像時才會跪拜,清廷的要求有些強人所難。在乾隆、嘉慶時期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矛盾再度激化。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現代外交禮儀爆發的一次戰爭。在清朝迂腐的外交禮儀觀念下,雙方談判破裂,英法兩國認識到,只有戰爭才能迫使清廷讓步。藉助亞羅號事件,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攻陷了廣州以後一路北上,準備進攻天津大沽口。清庭為了保住北京,要求英法聯軍派代表到通州談判。英法聯軍派出了以巴夏禮為首的39人抵達通州,雙方爆發了激烈爭吵,清庭代表僧格林沁不懂得什麼外交禮儀,立即將英法這39人全部拿下,將巴夏禮關進刑部大牢,其餘37人被關進圓明園。隨後僧格林沁率領3萬滿蒙騎兵攻擊英法聯軍,清軍在聯軍陣前傷亡15000以上,英法聯軍損失極其輕微,僧格林沁大敗。咸豐皇帝聞訊帶領大臣和后妃2000多人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以後,發現37人只剩下了17人,其餘那20人已經被活活餓死。剛剛從刑部大牢救出來的巴夏禮勃然大怒,他向英軍主帥額爾金提出了報復的要求。


三、英法統帥在報復的方式發生了分歧,最終選擇了圓明園。法軍主帥孟託班建議直接焚燬紫禁城,這是清朝皇帝權力的象徵。摧毀了它就等於重創了清廷,迫使他們屈服。而英軍主帥額爾金不同意,額爾金認為得罪他們的是清朝皇帝,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燒燬了紫禁城很有可能殃及北京城內的居民,這樣做得不償失。圓明園是清朝皇帝的私人園林,燒燬它是最合適的。就這樣,英法聯軍先是洗劫了圓明園,隨後一把火燒掉了這座萬園之園。現在我們的教科書只講述了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卻沒有講釀成這段屈辱的前因後果。


菸酒閣大學士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北京並縱火燒了大清最豪華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並大肆劫掠的事件。

所謂第二次鴉片戰爭,實際上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法政府認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得到的“優惠”或者說“實惠”不夠,又進一步提出了“補充的要求”,但提出的要求被當時的清政府“部分的拒絕了”,並且做出了一些在英法看來“過分的舉動”,所謂過分就是“你一個病歪歪的國家,還敢跟我們叫板”?於是,便打將上來。

照例,清政府不是對手,所謂國防就是個笑話,曾格林沁豪情萬丈也架不住百十杆火槍。

皇帝到這會兒,也就剩下逃命了,而且從此是開始,皇帝逃命就不是什麼新聞了,到八國聯軍的時候,皇上還是逃命,這就是大清,也是當時封建腐朽政權的真實寫照,在這一點上,怨不得別人,落後就要捱打,特別是“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落後,就是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

有很多人認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而沒有火燒故宮,只是英法聯軍“文明的寬容”——僅僅給不知規矩的清政府一個教訓而已。

我不知道我們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英法聯軍為代表的“西方”就真的比我們更“文明”。為什麼?

誠然,大清,相對於西方列強來講,落後了許多,所謂“強盜的契約規則”也不懂,還在做著“天朝”的春秋大夢。但這一切是不是就一定是西方“強加規矩”的“合法理由呢”?

時至今日,我們還會看到,那些富有的、資源豐厚的在西方人眼裡“不民主”的國家被一個個“火燒圓明園”。為什麼我們對於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外衣下的“貪婪和野蠻”視而不見呢?


步武堂

至少在我上初中和高中時,歷史教科書上雖然講到了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火燒圓明園,但並沒有在書中寫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但我個人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很正常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沒有必要!


在論壇裡有時經常看到有些網友說這樣的話,抗日戰爭時國軍的22次會戰為什麼不寫到教科書裡,鴉片戰爭清朝與英國的各次戰役為什麼不寫到教科書裡。。。。請大家搞明白一點,作為學生尤其是初中高中生,學習歷史,直接記住相應的歷史大綱和主要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即可,考試也只會考這些東西,細節上的歷史,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去了解,那是課外有興趣才需要了解的東西,畢竟在學校,考的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而不是中國抗日史,鴉片戰爭史。。。

或者說得粗俗一點兒,如果火燒圓明園的前因後果非要寫到歷史教科書裡,那八里橋戰役要不要也寫在教科書裡,馮婉貞抗英也要不要寫到教科書裡,前期的亞龍灣事件和馬神浦事件也要不要大書特書全寫到教科書裡,那估計這一個學期的歷史課上,就都得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了,因為內容太多了。。。


所以在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很多細節東西,尤其是一些沒有影響到歷史進程的東西,沒有必要寫到教科書裡,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往裡寫,那12年寒窗就用不著學別的科目了,光是各種歷史就夠你背的了,當然,這說的有點兒越來越遠了。

言歸正傳,火燒圓明園,它是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國恥,但是這次事件的出現並沒有影響到歷史進程,也沒有改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局,所以對於這件事沒必要大書特書,至少在歷史教科書上就該如此,所以沒有必要寫的那麼細緻,這是火燒圓明園沒有在歷史教科書中寫明火燒原因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原因,例如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在談判中清政府曾經虐殺了英法代表團的人員,這也成了後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藉口之一,還有,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一些居住在北京的中國老百姓也趁火打劫,也參與了搶劫和焚燒,這些東西談不上理虧,但至少在歷史中是不和諧的,所以也沒有必要記錄在教科書上。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第一點,沒有真正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通常很少出現在教科書裡,有興趣的話大家完全可以在課餘時間去看其他的歷史書籍,反正我國的歷史並沒有迴避這些東西,只是沒有必要一股腦的全寫到教科書裡。


遼寧資深球迷

要正確評價火燒圓明園,必須搞清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中國國情,因此也必須提到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前,中國這樣的封建農業大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自給自足國策。而西方列強迅猛發展,尤其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並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幾乎在全世界武力侵略、殖民擴張。他們早就覬覦東方這個土地面積超大卻極為封建的國家。


為了掠奪中國人的資源,西方向中國販賣鴉片。就是這樣的毒品,嚴重摧殘了中國人的健康和意志,為了吸食傾家蕩產、賣兒賣女、搶劫殺人,中國沿海地區到處可以看到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慘象。而列強換到的是大把大把的白銀。為了改變中國人的思想,西方向中國派遣傳教士

。這些洋和尚在中國遍地開花,表面是宣傳西方哲學精神,實際上確實幹著刺探軍事情報、參與販賣鴉片、搶佔田地、敲詐勒索、挑撥離間等勾當。為了壓制中國人的反抗,西方向中國派駐軍隊。中國政府和老百姓當然不甘心任由列強宰割而奮起鬥爭,甚至向世界宣戰,但一次次被軍工強大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壓倒性打擊,換來的就是一個個賣國求榮的條約,讓中國遭受半封建半殖民的屈辱。回想當年,最令中國人感到被侮辱的,無疑是“東亞病夫”這頂帽子。

由於中國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在不斷的退縮和紛爭中,才發生了圓明園被燒的獨立事件,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人被無辜殺害的何止是被錯殺侵略者人數的千倍萬倍!這就等於家裡闖入強盜,主人反抗卻被指責使用了暴力那般。要知道,西方列強(也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方式就是侵略和掠奪,就是對弱國百姓生命的踐踏,正如八國聯軍在中華大地肆無忌憚的殖民擴張、濫殺無辜那樣,當時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部落也在遭受滅頂之災,英國流氓用傳染病對印第安人恩將仇報後,美國人也對剝取印第安人頭皮樂此不疲。



強盜邏輯就是受害者的反抗應該遭到更瘋狂的報復,任人宰割也不會換回強盜的同情和手軟。清朝時期的中國閉關鎖國,封建愚昧的思想深深紮根於民,以至於當時中國人出現了狹隘排外義和團精神,也出現了有那些麻木不仁的帶路黨,這兩個極端行為直接害慘了中國。

歷史課本不是紀實小說,不可能把當時西方列強的罪行一一羅列,不過基本面說得很清楚,也就是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不幸是戰敗一方,由此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所謂的“賠款”、割讓土地、開放港口、允許殖民等等,造成中華民族100多年屈辱史。

忘記歷史、歪曲歷史無異於背叛,中國任何年代都不缺崇洋媚外的漢奸!在新的時代,漢奸出賣民族背棄國家又出現新的形式,就像如今在網絡上抹黑英雄、分裂民族、為敗類洗白的帖子一度甚囂塵上,跟著西方國家一起精神分裂那樣一會兒鼓吹中國威脅,一會兒又唱衰中國,矇騙了不明真相的網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現在有一種思潮:火燒圓明園是清政府咎由自取,因為當時執政者的封建愚昧,才讓英法聯軍有了藉口。或者說,地球的生存法則就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其實這樣的邏輯是荒唐的,本末倒置的。就拿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16世紀就開始殖民侵略擴張,曾經在“鼎盛”時期侵佔了56個國家,讓這些國家喪失了主權,資源和人力被任意剝削,英國還能恬不知恥的自詡為“日不落”帝國。然而具有粉刺意味的是即便是英法之間,也為了爭奪殖民地也進行了100年自相殘殺。

殖民者他們所到之處就是毫無人性的屠殺,罪惡滔天罄竹難書。攻打一個封建保守的滿清皇朝,目的只會是殖民擴張,只會是瘋狂掠奪。至於藉口,呵呵,恐怕不難吧!歷史有時候回驚人的相同,日本侵略者說是搞“東亞共榮”跑到中國殺人,美國說要幫伊拉克“實現民主”和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跑到中東殺一國之君。



再回到火燒圓明園的事情上,根據美國漢學家傳教士衛三畏在《中國總論》裡的記載,對所謂“下跪爭議”和“出於報復而火燒”都提出了疑點,證明了跪與不跪、殺與不殺都掩蓋不了英法聯軍的軍事侵略和訛詐清政府的陰謀計劃。

歷史如果被真實記載,它就是一個明鏡,讓後人牢記在心並以史為鑑。反之,歷史如果被惡意篡改和顛倒,而始終不能正本清源,那麼這樣的貽害不僅僅會讓一代人誤判真相,甚至會成為毒瘤,毀了整個民族的正義和自信。正如日本右翼政府篡改教科書那樣,直接導致日本年輕一代錯覺自己才是二戰的受害者。戰爭永遠沒有贏家,殖民軍隊是為狂妄、自私、冷酷的資本家服務的,受害的只有老百姓,那些有法西斯侵略者挑起的戰爭帶給世人無盡的滄桑。


魔都魅影

當年的“火燒圓明園”,其實遭逢劫難的並非只有圓明園,而是三山五園(香山、萬壽山、玉泉山,頤和園、靜明園、靜怡園、圓明園和暢春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倉皇逃跑,圓明園等京西園林被洋人攻佔,在大規模搶劫與破壞之後,為了掩飾罪行,英國人與法國人等在圓明園放火,將這座萬園之園徹底焚燬。

關於英法聯軍為何要焚燬圓明園,歷史課本上給的原因就是掩蓋罪行,可是,一把火燒了能掩蓋麼?最大的原因還是對清朝皇帝的威脅。

圓明園歷經數代皇帝百餘年的建設,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華美奢侈的園林,因為清朝皇帝對圓明園的喜愛,圓明園夜被稱作“夏宮”。



圓明園中,雕樑畫棟,除了傳統東方建築,當時的西方建築與園林造詣也深刻體現在了圓明園中。

另一方面,園中還珍藏了大量珍貴文物,中華數千年來,大量的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青銅禮器、金銀珠寶數不勝數。也因為數量過於龐大,當年圓明園中究竟有多少珍寶,根本就沒有具體統計。


澹奕

圓明園究竟有多美呢?

自康熙年間始建,在乾隆年間達到巔峰。集結無數能工巧匠,耗費數代人心血,成就了這一座“萬園之園”。

當年清朝皇帝下江南,見到蘇杭獨特的美景,就立刻安排人在圓明園內複製出來。西洋傳教士來到中國,也會請他們講述西洋風情,同樣複製在圓明園內。這一座園裡,凝結整個世界的藝術與想象力,陳列著歷朝歷代的奇珍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園林史上的奇蹟,是所有人夢中的仙境。

法國大文豪維克托雨果,光是靠自己對圓明園的想象,就已經編織出了一個“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請您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法聯軍再次踏上侵略之路,勢如破竹兵臨北京城下,這個獨一無二的夢開始破碎了。

咸豐帝就是在圓明園裡出生的,一輩子也沒出去過幾回,這次卻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進入了圓明園,這些自詡文明人的歐美列強,進了他們眼中野蠻人所建造的園林,也震驚到無以復加。

洋鬼子化身窮兇極惡的盜匪,開始了瘋狂的燒殺劫掠。大部分國寶級的文物也就是在那一時期流落海外,現如今靜靜陳列在他國的博物館裡。

洗劫完圓明園之後,英法聯軍又放了一把火,將這個夢幻般的園林付之一炬。成為了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關於這場大火,來龍去脈還需說明。

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城之前,曾派遣巴夏禮使團與清政府協談合約。作為趾高氣昂的戰勝國使者,巴夏禮的目的自然是攫取列強在中國更多的利益,簽訂不平等條約。

咸豐帝還不願就此認輸,在合約細節上雙方爭論不定,最終咸豐帝一怒之下下旨扣押了巴夏禮使團作為人質。但這一舉動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咸豐帝顯然高估了巴夏禮的影響力,再說了,戰場上打不贏,怎麼談都是空話。

而這次扣押期間,巴夏禮使團內多人喪生,也成了後續事件的直接導火索。英法聯軍一方面出於報復心理,一方面為了徹底震懾清政府,通過了火燒圓明園的決議。

誠然,這件事的處理上清政府存在不妥之處,有些言論稱這個結果是清政府咎由自取,這簡直是荒謬至極。這些侵略者,肆意踐踏我們的家園,屠殺我們的同胞,

難道不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麼?

我們忘不了大清的腐朽愚昧,恨其不爭,極盡嘲諷之態。但更不能忘的是列強侵略犯下的罪行,銘記國恥,保持憤怒,才是我們變得強大的力量之源。


軲轆島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就和英國簽訂了一個南京條約,允許五口經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事情過去後,清政府就開始裝作什麼也沒發生過,什麼也沒看到,依舊採取過去的統治方式對待中國人民和外國列強。

因為英法要派出官員和商人長住中國,開展經商,但清政府是不願意答應的。除了上海處理的比較好外,其它城市都是在變相的拒絕外國人。上海是在原上海城區外,劃出了一片土地給外國人居住,這就是後來外國租界的雛形。

其它四座城市就不同了,當地政府要求老百姓不要把房子租給外國人,他們又沒有中國土地產權沒辦法建房,所以只能住在城外。英國駐廣州領事在當地民眾的抵制下,兩年進不了城;福州領事則兩年來一直住在城外的破草棚子中,外國的刀叉睡衣鋼琴等貨物在中國也沒有市場,根本賣不出去。

更要命的是清政府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制度,沒有對外交往經驗,從來都認為中國之外全是蠻夷之地,不可能和他們平等交往。清政府沒有外交部,當地政府又沒有外交權力,就沒有失去了和英法正常溝通的渠道。

英法兩國認為上當了,清政府不講誠信,簽訂好的合約卻不執行,沒有契約精神;中國政府認為自己很聰明,成功把外國人擋在了城外。

英法認為到中國做生意沒搞到錢,是因為政府不誠信,開放的城市的太少,要求中國開放更多的城市,並且兩國要建立外交關係,但清政府沒有外事機構。

正在這時,英國的亞羅號事件和法國教士被殺事件瀑發了,英法兩國看到清政府對自己的要求回應不積極,就借這兩個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結果沒有任何意外的,清政府再次戰敗了,於是簽訂了天津條約,同意英法使節進駐北京。

但不久咸豐皇帝就後悔了,他認為外國使節不向他下跪,破壞了中國的禮制,會在中國造成極壞影響,如果中國人都學了,清國就不存在了。於是要求僧格林沁的軍隊在大沽口消滅英法聯軍,並扣壓使節。然而再一次輸的慘極了,英法以5死46傷的輕微代價全殲僧格林沁騎兵主力。

問題來了,僧格林沁軍隊的滅亡,把進京城的門戶完全向英法聯軍開放了,大門洞開,不進就白不進了。

結局大家都知道,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搶劫清政府的國庫和皇宮,最後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一種說法認為,英法使節團受到了清政府的極大傷害,是對英法兩國的蔑視;其中團長巴夏禮和秘書關在刑部大牢裡,其他37人關在圓明園。聯軍在圓明園把這些人解救出來後,發現只剩下了19人,有20個已經被整死了。而且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砍掉胳膊的,砍掉腿的,慘不忍睹。

因此,英法聯國總司令額爾金表示,必須要給清朝一個慘痛的教訓,於是火燒圓明園就上演了。

說這話的人根本不懂英法兩國的歷史和經濟史。

英法兩國都是重商主義國家和工業化強國,兩國的軍隊和商人都擔負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把生意做到全球各個角落去,為英法賺取更多的利潤。如果碰到願意通商的,商人來處理;如果碰到了不願意通商的,軍隊來處理,用槍炮逼你通商。

在那個年代裡,幾乎所有的戰爭都具有商業的性質。戰爭是政治和商業的延伸和體現。歐洲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採用僱傭兵去侵略其它國家,然後搶劫和綁票,得到更多的贖金。佔領這個地方,開始強制經商。

戰爭就有很強的商業性質。

過去很長的世界歷史上,都是叢林時代,叢林法則在發揮作用,叢林法則的最高準則就是弱肉強食,搶劫是目的,藉口隨便找。

因此火燒圓明園只是英法搶劫的藉口和掩蓋搶劫的藉口,而不是其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