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緣何為孩子的教育一擲千金?

中國家長緣何為孩子的教育一擲千金?

最近幾年,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一擲千金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種補習班、提高班,不管效果怎樣,報上名再說。放假了也不能閒著,出國遊學一番總是極好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焦慮。因為中國現在的高考招生是讓所有學生去排同一條隊,即比總分。相比之下,其他國家高校的招生有好幾條隊可以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排哪條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排隊的人分散了,沒那麼多人競爭;二是在優勢中比拼,學生和家長信心更強,沒那麼焦慮。而我們排一條隊,多一分可以甩掉一大波人。於是,擔心孩子被甩下的家長就會想盡辦法從各個方面給孩子增強補弱,大筆的金錢投入在所難免。

在教育發達國家,各高校招生篩選的標準不一樣,自然就形成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和人與生俱來的多樣性形成一種吻合。而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是要把多樣性的人轉換成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標準的實際載體就是考試分數。這就又與就業問題產生連鎖反應。本來就業需求是多樣的,不同單位需要不同的人,但我們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單一的。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假期送孩子出國遊學的原因之一。不排除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讓孩子先出去看看,如果有意留學,就順勢送出國。這種心理的根源在於他們認為高考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有效發展,那麼就只能用腳投票。

現在有兩點有待改革。一個是政府包攬招生和考試。招生主體應該是高校,但事實上,中國其實是政府在招生。政府把某一個分數段的學生派到某一個學校進行教育培養。另一個就是總分錄取模式。看總分表面公平,實質不公平。因為各科有難有易,分數不等值。應該把各科成績分開呈現,各高校根據各科考分,決定招哪些學生。但現在還做不到,只要總分夠,學校就不能拒收。

因此,關鍵在於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實行多元錄取機制,以多個標準評價學生。比如在美國,SAT成績在不同高校的招生中所佔比重是不一樣的,社區學院可能只看這個分數;比較高端的學校會參考分數,佔比通常是25%~40%,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最多隻給予25%的權重。這樣一來,各高校都能騰出空間,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學生上學時就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活動,儘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另外,各高校要建立自己的專業招生團隊。比如哈佛的招生團隊除了看SAT成績、社會活動,非常看重學生的使命感,一般會通過學生遞交的申請短文、面試以及其他材料,進行彙總分析。如果有學生不老實,找中介機構代筆,文章口吻與學生身份不匹配,那麼就可能被發現。這就是一種專業性。

實現高校自主招生,擁有專業招生團隊,形成招生的多樣性,學生自己也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在這種多對多局面下,家長和學生的壓力就會降下來,也就不會花錢如流水,因為統一考試的分數作用降低了,不再是唯一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