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症患者做了腫瘤切除手術以後大病理顯示並未擴散,為什麼還要進行放化療?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很多人不理解,腫瘤都已經完整切除了,為何還要化療。這就是惡性腫瘤的討厭之處,不是說把腫瘤原發灶切除就根治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是惡性腫瘤了,而是良性腫瘤。惡性腫瘤最大的特點就是復發和轉移。一般早期癌症,手術後是不需要放化療的。中晚期需要化療或放療或放療和化療聯合應用。

每種腫瘤術後是選擇化療還是放療還是放化療是不同的。常見的胃腸道腫瘤舉例。胃癌術後一般是進行化療,而不做放療,因為放療對胃癌不敏感,除非腫瘤是姑息性切除,就是說有癌殘留,通過進一步放療聯合化療來控制。直腸癌術後一般也是隻做化療,放療基本都是在術前做,術後放療一般是在術前沒有放療,術後發現腫瘤局部進展明顯,為降低復發風險,追加放療。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很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做了手術去除了腫瘤後,這個時候醫生又給出要化療的方案。這個時候患者和家屬都會考慮到如果進行化療,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那麼,許多癌症患者做了腫瘤切除手術以後大病理顯示並未擴散,為什麼還要進行放化療?

雖然放化療殺癌細胞時確實有分不清的問題,會有令人畏懼的副作用,但是從長遠來講,這個代價是要付出的,而且隨著放化療技術的提高,現在的副作用在明顯減小,還是利大於弊的。

專長:腫瘤內科化療,主要擅長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腸癌、頭頸腫瘤的化療。


醫聯媒體

不少經過了詳細檢查被確認尚未發生遠處轉移的腫瘤患者,沒有重視術後放化療在手術切除後,一兩年又發生了遠處轉移。這些轉移病灶,大多數由是術前己存在而臨床檢查不能發現的微小轉移發展而來。這些存在但檢查手段無法查出的微小轉移病灶,可以稱為亞臨床轉移灶。正因為這種潛在的轉移灶存在,導致一部分病人術後經過一段時間腫瘤“復發、轉移”。


家庭醫生在線

簡短回答:因為有用。

完整閱讀大約需要5-10分鐘,重點部分已加下劃線。

好到什麼程度呢?


但我估計題主也是聽到過身邊一些危言聳聽例如“本來好好的,做了化療就沒了”之類的例子。

面對這種案例,個人的建議是:

理性判斷一下患者更有可能是“大多”能獲益之一,還是“少數”不能獲益者之一。

說過很多次,放化療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這是所謂精準醫療,但目前還沒實現。

已經有一些通過基因測序等方法初步判斷對某些化療藥物的反應的臨床檢測,但還遠達不到滿足廣大臨床需求。

這裡面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努力。

附送幾個類比,或許能幫助理解:

類比1:癌細胞像是恐怖分子。

它們悄無聲息地產生,靜觀默察地聚集,隱藏著自己的力量。有時候等我們發現,他們聲勢已經很大。

類比2:外科手術就像是一顆導彈。

它能夠把恐怖分子的老巢夷為平地,是目前反恐鬥爭中最重要的利器。但問題還是存在的,對於根基很深的恐怖分子(進展期腫瘤),僅靠它難以徹底剷除腫瘤細胞。

上面說了,腫瘤細胞就像是一個個狡猾的恐怖分子,雖然能把老巢消滅,但難免一些癌細胞已經藏匿在身體的其他地方,手術無法確保徹底清除。

類比3:放化療是反恐新武器。

癌細胞和恐怖分子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時時刻刻在搞分裂:癌之所以是癌,也正是因為它們的細胞分裂不受控制。因此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藥物把分裂分子給消滅掉——化療藥就是起到這個效果。這個新式武器已經成了現代醫生與癌戰鬥時的常規武器。放療更類似於局部的小規模核武器吧,通過輻射,把老巢以及老巢周圍的恐怖分子幹掉。

並且根據不同類型患者的特點,設計出了術前、術中、術後使用等多種戰術,並且根據戰況調整化療的藥物成分和劑量,取得了很好的戰果。

總體來說目前而言針對腫瘤,我們醫生能夠採用的辦法已經挺多了,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損傷大而且清除不徹底。雖然手術如導彈一般能把恐怖分子的老巢夷為平地,雖然化療藥能夠清除分裂分子,但總是有問題,我們總是難免損傷平民。無論手術做的多好,總是需要切除一些腫瘤周邊的組織,而且手術本身對患者而言也是很大的一個創傷;放療除了消滅分裂分子,也難免把正常增殖的細胞一起清除,這些副作用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完全消除。


林竹蕭蕭

不是每個人術後都是需要化療的,分期早、沒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是可以不化療的。

1、腫瘤細胞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概念,當細胞持續增殖達到10億個的時候,實際肉眼所見也就1立方厘米。

2、腫瘤在早期很微小的時候就有可能脫落,進入血液循環,或進入淋巴循環,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原發腫瘤病灶很小,卻出現了多發的轉移,也就是老百姓俗話說的腫瘤“擴散”了。

3、手術只是切掉了可見的腫瘤病灶,微小病灶以及脫落入血或淋巴管的腫瘤細胞是萬難清除的。

4、目前的檢測技術,可以從循環血液中查到腫瘤細胞或腫瘤DNA,也就是ctC和ctDAN技術。但這一技術尚不是十分成熟。

以上可以看出,雖然手術很成功,也做到了根治的目的,但是術後化療還是要做的,目的就是把殘存的微病灶和有可能入血液的腫瘤細胞打掉。


深藍醫生

人們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好不容易捱了一刀切除了腫瘤,似乎還沒緩過來醫生又要求進行化療?每每談到化療,許多人首先就聯想到嘔吐、脫髮、還有精神萎靡,或者抵抗力下降,對化療的副作用均有談虎色變之感。

化療對於術後剛恢復的患者是不是有些難以接受?為什麼醫生要推薦我們在切除腫瘤後不久又接受化療呢?

惡性腫瘤的特點

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腫瘤一般在原發灶長大,隨著腫瘤生長時間的延長會發生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包括經過淋巴管轉移,或通過血液循環轉移到肝、肺、腦、骨骼等各處器官,從而失去手術手術切除的機會。

如果腫瘤發現的早,還侷限在器官局部(CT或磁共振檢查沒有發現腫瘤局部或遠處轉移)外科醫生還有機會通過局部切除和清掃把局部發展的腫瘤“一鍋端”。但問題是,不少經過了詳細檢查被確認尚未發生遠處轉移的腫瘤患者,在手術切除後一兩年後,又發生了遠處轉移。既然原發病灶己經切除,轉移從何而來?

其實,這些轉移病灶,大多數由是術前己存在而臨床檢查不能發現的微小轉移發展而來。這些存在但檢查手段無法查出的微小轉移病灶,可以稱為亞臨床轉移灶。正因為這種潛在的轉移灶存在,導致一部分病人術後經過一段時間腫瘤“復發、轉移”。

事實情況大多數腫瘤在發現時,腫瘤已經或多或少地發生了微小的轉移,因為這種潛在的轉移灶存在,如果術後既不復查也不化療,那麼術後腫瘤復發的概率就非常高。腫瘤細胞可怕之處就在於其生命力頑強,只有個別微量的腫瘤細胞也可以發展成一團團轉移灶,可謂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化療的價值

實踐檢驗已經證明,化療對於防止腫瘤術後復發和轉移是有重要價值的。針對腫瘤細胞長得快的這一特點人們從實踐中篩選出了目前最常用的幾種化療藥物,這些化療藥對於生長旺盛的細胞殺傷作用最強,在殺死快速生長的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我們體內原來就長得很快的一些細胞,比如胃腸道細胞、頭髮中的毛囊細胞、和造血細胞等。因此傳統細胞毒化療藥物化療後最常見的就是嘔吐、腹瀉、掉頭髮、貧血、抵抗力低下等。

重新看待化療

總而言之,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手術可以消滅腫瘤的大部隊或老巢,但對於散在的、零星的癌細胞無能為力,而化療藥物的作用是全身性的,術後輔助化療可以殺滅他們,病人能夠更長時間生存,甚至得到治癒。化療對於防止腫瘤術後復發和轉移是有重要價值的,術後能否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我們需要權衡利弊,綜合考慮。


癌度


詩情曼意46538816


飛越攝影

首先我不太認可這個問題的提法,或者說這個問題不嚴謹。手術以後的大病理是沒有辦法證實腫瘤有沒有擴散(這裡的擴散應理解為轉移)的。大病理只能證實手術是R0切除(所有切緣顯微鏡下均未見癌細胞),R1切除(顯微鏡下任意一切緣可見癌細胞)還是R2切除(肉眼切緣可見癌組織)。要明確有沒有擴散,是需要在術前通過各種全身的影像學檢查來判斷的。一般大多數腫瘤出現轉移的話,也就意味著失去手術機會了。既然病人術前沒有擴散,術後為什麼要放化療呢?原因是:第一,手術切緣可能仍然殘留癌細胞,即使術後大病理證實為R0切除(完全切除),也不能排除病理在顯微鏡下出現遺漏,極少數的細胞顯微鏡也很難發現,這就造成日後切緣復發的可能。為此,術後需要給高風險病人手術局部的放療或化療以殺死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減少復發風險。第二,術前未發現擴散,術後大病理證實R0切除(完全切除),但是,很有可能全身已經有潛在的擴散轉移而術前檢查無法發現,術後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生長起來。為了把這種風險降至最低,一般也要進行術後的化療,專業上叫做輔助化療,也就是術後預防性化療。第三,術中切除腫瘤過程中對腫瘤的刺激騷擾,可能造成腫瘤細胞的脫落甚至轉移,為防止術後這些細胞的定植生長,有時也需要進行預防性化療。


李海波博士

我是肝癌患者,去年九月份在上海做了肝切除,手術很成功,也沒需要化療,幾次複查都很好。可是到了第六個月複查卻腎上腺和肺淋巴多髮結結轉移。上海醫生建議做放療,可所處的位置無法放療,化療本來肝臟就不好,受不了化療的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服用靶向藥,結果吃了十幾天血壓升的太高吃降壓藥都不起效果,食慾下降,全身疼痛難忍,醫生只說復點止痛藥,沒什麼其他好辦法,只好停復靶向藥。現在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得了癌症,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的是災難性的。最後人財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