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不放過幫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藍顏刺骨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是因為他發動了2次宮廷政變。第一次是唐隆元年 ( 710年 )六月 ,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 ,想稱女皇的韋皇后擁立父親睿宗李旦即位。第二次,是天二年 ( 713年 )七月。當時的李隆基已經是皇帝,發動宮廷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同時逼迫當時是太上皇的睿宗交出所有權力。



那麼為什麼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盟者後來變成敵對者呢?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並沒有什麼矛盾。剛開始的時候,睿宗想要立李隆基為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並沒有什麼有異議。但是四個月後,太平公主提出反對李隆基為太子。從此以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開始公開化。

他們之間的矛盾出了表面上權力之爭外,其實還是因為李隆基當上太子之後,他開展了一場政治運動,而這場政治運動就觸犯了太平公主的利益。



一、關於廢除斜封官、整頓吏治問題

武則天掌握掌權,為了收買人心,出現了大量名目的官員。導致官場冗濫 ,出現了大量的試官、員外官 ,檢校、敕攝、判、知等各種名目的官員 。到了中宗復位以後,韋皇后、武三思、安樂公主這些人干政,幹著賣官鬻爵的勾當,不但沒有比之前收斂,反而更加的黑暗腐敗。還增加了一種名目叫做“斜封官”。“斜封官”是朝廷公開出售的一種官,只要出錢三十萬就可以通觀一些皇親國戚買到。當時韋皇后這些人都通過這些中飽私囊。

斜封官的壞處自然很多,1、沒用的官員增多導致財政虧空,增加百姓負擔,2、導致官員選拔不公正;3、降低了整體官員隊伍素質



這些原因讓李隆基早就想要進行改革了,這些從他和群臣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

先天二年十月 ,李隆基召姚元之會於渭濱行所 ,欲拜其為相 ,元之便向李隆基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說”,其中一條曰: “自武氏諸親 ,猥侵清切權要之地 ,繼以韋庶人、安樂、太平用事 ,班序荒雜 ,臣請國親不任臺省官 ,凡有斜封、待闕、員外等官 ,悉請停罷 ,可乎?”李隆基答曰: “朕素志也。

所以,李隆基想要廢除斜封官。

但是太平公主就不樂意了,因為太平公主和其他皇親國戚一樣,也是這場賣官鬻爵。她是當時導致場官場腐敗的主要責任者之一,而且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這樣的改革必然得到太平公主的強烈反對,不過在這場政治運動中,懦弱的睿宗還是偏向了太平公主,導致李隆基的運動失敗。



這就是矛盾之一。

二、關於禁止建造寺觀和抑制佛教道教勢力

武則天時期大力提倡建造佛寺,到了中宗的時候這種趨勢更強,因為韋皇后他們想要復辟武周政治,然後中宗又復辟武周政治,比如胡僧慧範建造聖善寺有功 ,封他為上庸郡公 ,擢授三品御史大夫 ,這樣就讓和尚都可以升官。所以當時很多人紛紛建造寺廟,導致國庫空虛。而且加重了勞動人的負擔。

除了建造寺廟,還濫度僧尼,因為出幾萬錢就可以讓皇親國戚度為僧尼,這樣一些有錢人就請他們度可以逃避稅收,這樣的人居然有十多萬人。這些事情導致佛道教勢力惡行膨脹而且讓國庫白白少了很多稅收,進一步加重的政府的財政危機。



到了睿宗上位之後很多官員都提倡廢除佛教,這種情況下睿宗也是順應呼聲。當時李隆基也是十分贊同這次改革的,但是太平公主又不幹了,睿宗無能所以又向太平公主妥協,睿宗才會不顧眾大臣的強烈反對而堅持下令崇建金仙、玉真兩觀。

這是矛盾之二。

三、關於限制公主諸王皇室勢力,鞏固太子地位

中宗第三子李重俊被確立為太子的時候,他的皇儲之位並不穩定,李重俊為了鞏固地位,發動政變殺了武三思父子,不過想要誅殺安樂公主等人的時候,反被下層士卒倒戈被殺。

所以,到了睿宗的時候,有些有識朝臣提出要限制公主諸王的權力保障太子的地位。這樣的建議李隆基當然十分贊成。不過這樣的建議擺明太平公主不願意。



太平公主是當時政變的有功之人,也算是鎮國公主。不過當時,還是在太平公主的極力反對下,這場改革又失敗了。

四、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來,睿宗即位後在要不要革除諸多弊端的問題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有很嚴重的分歧。所以他們之間才會從同盟者到敵對者。從中可以看出李隆基如果不殺太平公主就不能完全掌握最高權力改革就不可能進行下去。

所以殺太平公主是李隆基開創“開元之治”的必要政治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論唐玄宗誅太平公主事》 唐華全


非說不凡

帝王家的榮耀有多高,鬥爭就有多慘烈。何況這個太平公主,可不是盞省油的燈。唐代有了武則天稱帝的先例,讓不少有膽識有野心的後來者都虎視眈眈,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員。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生前最寵愛的女兒,睿宗李旦能再登皇位,太平公主的謀劃也是功不可沒。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合謀,發動了“唐隆政變”,一舉誅滅了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讓其父親李旦再次登上了皇位。

李旦上位後,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另眼相看,凡軍國政事都與他們商量。此時的太平公主,氣焰正盛,並不把李隆基放在眼裡。等她發覺這個侄兒會給自己的政治前途造成威脅時,李隆基已經成了氣候。頗為懊惱的太平公主於是想用計謀扳倒李隆基,一來散佈流言,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當太子;二來派人監視李隆基,經常向李旦打小報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攏朝中反對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個意圖不軌的小集團。幸虧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的表現令朝中重臣們刮目相看,樹立了一定的威望,才能和太平公主抗衡。

李旦不是什麼殺伐決斷的厲害主子,總想著平衡這姑侄二人的關係。於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爭暗鬥一直是此消彼長,始終沒個結果。712年,太平公主心急了,乘著天有異象,想借機除掉李隆基。也許是李旦厭煩了太平公主的弄權行為,也許是審時度勢下覺得還是自己兒子靠譜,這回李旦終於做了個明確的決定——他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退居二線去了。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還是不願意退出這場奪權鬥爭。公元713年7月4日,是她準備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此時已是唐玄宗)的日子。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為強,把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一鍋端了,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羽死者數十人 ” 。至此,李隆基才正式掌控了整個大唐王朝。

從結盟到翻臉,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本來就是殘酷的皇位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為鬥爭失敗的一方,肯定是必死無疑。


生猛歷史

李隆基又名李三郎,史稱唐明皇,是唐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時——開元盛世。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孫,武則天的孫子,唐睿宗李旦的兒子。他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英俊,是歷史上少有的三高----高顏值高智商高情商的正宗嫡系皇四代。

他出生在唐朝宮闈多事之秋,成長於父親李旦的皇位跌跌撞撞之際。

年幼的他飽受時而高高在上時而寓人籬下的生話,先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接著又被武則天命令過繼給李弘為子,繼其香火。後來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

在殘酷的你死我活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李隆基,七歲那年就做出了令武則天高看一眼的舉動。

有一次朝堂舉行祭祀儀式,他看到武懿宗厲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聲色俱厲地訓斤:“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一向驕縱跋扈的武懿宗目瞪口呆。

憑這一舉動,武則天對這個年幼志高的孫子備加喜歡。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有一件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李隆基的為人處世,“唐隆政變”之前,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李旦報告,李隆基振有詞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

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從中可以看出李隆基的老謀深算和全局觀念。

“唐隆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才把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李旦。李隆基很快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萬騎為他以後剷除太平公主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後話。

接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其父李旦重新即位。李旦做皇帝后,馬上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

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可見當時李隆基已是大權在握,威望也極高。但太平公主沒有及時看清形勢,收斂其囂張跋扈的本性,竟然還恃功倨傲,經常干預政事。

有時候她甚至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在這種功高震主的情況下,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所以他也開始尋找機會對付太平公主。當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能耐,所以沒有輕易動手。

當太平公主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時,睿宗李旦感到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白熱火狀態,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害怕惶恐,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更相信自己兒子的能力,於是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

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先天政變’最終還是發生了,李隆基依靠萬騎的力量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太平公主見自己的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

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但李隆基深知姑姑太平公主的本性,他也知道“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道理,於是斷然拒絕,將太平公主最終賜死家中。

自古帝王之家無親情,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殺兄弒弟穩固了自己的地位,開創了貞觀之治。

看來唐玄宗不犯過姑姑太平公主,既是當時皇權爭奪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揚了先輩的傳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早在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暴歿,韋后集團趁勢攬權,扶李重茂為帝,韋后攝政,改製為唐隆,又欲學武則天稱皇稱制,朝野譁然!


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出彩了,據《資治通鑑》:”相王子臨淄王隆基,先罷潞州別駕,在京師陰聚才勇之士,謀匡扶社稷“。初,太宗侍衛……驍勇者百騎。到武則天時……為千騎羽林……隆基皆厚結其豪傑“。此時李隆基集聚到了相當可以的政治、軍事勢力,匡扶李唐社稷的時機已初步成熟。

為萬全之計,李隆基又會同太平公主勢力集團:太平公主之子薛崇,鍾紹京、王崇華、劉幽求、麻嗣宗等人的政治勢力,舉兵起事。推翻了韋氏集團,奪回了李氐政權。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隆基父李旦繼統為唐睿宗,史稱景雲。隆基為皇太子。(712年)景雲三年,唐睿宗禪皇位給皇太子李隆基。

此時剩下一股大政治勢力就是大平公主,他們幻想伺機爭奪皇位,消滅李隆基。學著母親武則天自稱女皇,君臨朝天下。此時執政的李隆基如果心慈手軟,那麼李唐皇權政治,李家江山的穩固,其太平公主勢力就成了主要障礙,因此李隆基趁著太平公主羽翼未豐,於713年7月發兵,找藉口把太平公主集團消滅殆盡。



這樣一來九九歸一,李隆基皇帝之路一馬千里,毫無坎坷。終於成為了一代明君唐玄宗。開創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政歸李唐……後來有安史之亂……


老蛇正宗

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不放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是個消費者,所以殺了太平公主,不過是三一五打個電話,“維權”而已。

言歸正傳,其實唐玄宗幹掉太平公主,也可以看作國君除掉開國功臣,兩相比較,其間差異,不過是李隆基並不具備開國皇帝對元勳的優勢罷了——實際上,太平公主是有可能逆襲的。

武則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除掉揚州徐敬業的叛亂後,大興冤獄,“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對李唐宗室勢力的監視達到空前的地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以楚王的身份建置官屬,受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等人私見李旦影響,被處廢置官屬,偕同李賢的三個兒子,及其自己的兄弟,“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李隆基少年便受到權勢薰陶,至其弱冠時,又目睹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病入膏肓發動“神龍政變”恢復大唐,更是積累了“經驗”。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長治境內)回到長安,一面結納勇武之士,一方面也在萬騎軍中發展勢力。其時,由於皇帝李顯懦弱,朝政大權逐步落入了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手中——這既為李隆基勢力的抬頭創造了外部條件,也為權欲旺盛的太平公主做出了榜樣。

在韋皇后等人的手中,恢復唐朝的功臣遭到打壓,或死或驅逐,就連太子李重俊也被殺死。韋皇后等人慾效法武則天,覬覦帝位。李隆基料敵於先,遂聯合其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等人策劃了“唐隆政變”,韋后集團,包括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相繼被殺,韋氏一門,凡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被誅除,而李隆基之父李旦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也得封東宮。


太平公主權欲本重,又因擁立睿宗之功,開始參與政事,但李隆基在一帝礙手礙腳,便欲使奇計廢去他的太子之位,兩人由是交惡。李隆基絕非甘於人後之輩,也尋找機會,意圖幹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對二人的爭鬥洞若觀火,但一人是姊妹,一人是親兒子,只好作壁上觀。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爭鬥愈演愈烈,至景雲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擔心這樣下去再次引發江山大亂,遂委帝位於李隆基。


雖然李旦手上權力仍大,但李隆基做了皇帝,其勢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長,太平公主眼見勝利的希望越來越小,遂一鼓作氣以政變形式奪權。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得悉太平公主的計劃,遂先下手為強,斬太平公主黨羽無數。太公公主大勢已去,逃入佛寺之中,三日方回,但唐玄宗怎會饒過她?便有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太平公主也還是難逃賜死的結局。


古今事

唐玄宗的確發動先天政變而將太平公主給結果了,可是從始至終唐玄宗都是處於弱勢,他是是實實在在的受害者,而其最終的政變行為也只不過是因為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而已,所以並不是唐玄宗揪著不放,根本原因是出自於太平公主嗜權如命,得寸進尺而已。

眾所周知,太平公主是武則天最喜愛的小女兒,其性格和政治謀略和其母親也是頗為相似的,從此她也走了政治的臺前幕後,神龍政變後,太平公主因為誅殺二張兄弟有功,所以備受唐中宗李顯的重用,後來韋后和安樂公主憑藉著唐中宗的寵愛和信任,最終萌生了成為武則天第二第三的想法,因此她們毒殺了自己的丈夫和父親,想要把持朝政,安插親信,可是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政治嗅覺靈敏,她們知道韋后和安樂公主不足以成大事,因此她們親近李唐皇室,後來太平公主還主動和李隆基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一舉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肅清了她們的殘黨,擁護相王李旦繼位,從此太平公主權勢更是如日中天。

太平公主是有志於成為母親武則天一樣的人傑,因此她在朝中結黨營私,剷除異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因為唐睿宗的縱容和袒護,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於一度凌駕於皇權之上,真可謂是呼風喚雨。

正因為享受著帝王般的權勢,所以對於嗜權的太平公主而言,更是難以自拔,因此她想要除去李隆基這個精明的太子,換一個容易被掌控的儲君,來達到她專權的目的,也就有了太平公主對李隆基的處處為難和掣踵。

一會散佈謠言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大統;一會兒又在唐睿宗面前打李隆基的小報告,總之是處處針對,後來還讓懂得天文曆法的人向唐睿宗進言,大意是:皇太子要做皇帝了,你李旦要讓位了。很明顯,這就是在挑撥他們之間的關係,想讓李旦勃然大怒,畢竟自古以來,皇權至上,而今有人可能要取代其帝位,這是天大的事情啊。沒曾想李旦竟然無意於帝位,退位讓賢了,李隆基陰差陽錯的過早的繼承了大統。

先天二年,太平公主憑藉著唐睿宗沒有交出大權的時機,而安插了不少的親信朋黨,其中朝中七個宰相,五個出自於其門下,文臣武將一半以上依附於她,也就是說太平公主權勢通天,門生故吏,朋黨屬下遍佈朝廷內外,唐玄宗李隆基忌憚非常。

更可恨的是太平公主還秘密的組成小團體,想要將李隆基給廢黜,朝廷上不少的大臣都待命,計劃也即將開始,只不過有人向李隆基告密,思慮再三之後,李隆基也決定先下手為強,因此迅雷之勢,除去了太平公主不少的黨羽,而太平最終被賜死於家中,其輝煌而傳奇的一生就此落幕,她一生都在為成為武則天第二而盡心竭力,只不過到頭來黃粱美夢罷了,自己也落得生死的下場,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歷史風雲天下

這還的從唐中宗李顯的老婆韋后想效仿武則天做女皇帝說起。韋后和中宗是患難夫妻,中宗繼位後。任韋氏胡作非為,韋氏把女安樂公主嫁於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又和武三思私通與朝中武氏集團結成黨羽,先後除掉了反對她的朝中五臣(敬暉、張諫之、桓彥範、袁恕己、陳玄,貶而殺)和太子李重俊,武三思父子也被太子李重俊殺死。之後韋氏母女用藥毒死其丈夫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

這樣韋后當女皇的障礙就剩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預謀清除李旦和太平公主的過程中,和韋氏集團宗楚客關係不錯的崔日用派人向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告密,李隆基提前發動政變聯合萬騎營陳玄禮、葛福順等起兵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又親自把小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帝寶座,在和李隆基的勸說下讓相王李旦(唐睿宗)繼皇帝位。

唐睿宗繼位後,在立太子一事上左右為難,如果立太子按古訓是立嫡長子宋王李成器為太子,而李隆基雖然不是嫡出,但對除去韋后母女立下了大功,經朝議,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立了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在誅殺張易之兄弟和剷除韋氏集團,屢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就連唐睿宗在朝政大計方針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後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實施。

太平公主開始認為李隆基年輕沒當回事,後經發現李隆基非常睿智英明,害怕李隆基將來做了皇帝威脅到她的權勢,就想另立太子。於是就散佈謠言說李隆基不是嫡出,不能做太子,要暗示睿宗嫡子宋王李成器和高宗嫡孫豳(bin)王李守禮,從中挑撥,製造事端來動搖東宮。李隆基也知道自己不是嫡出非常不安,也主動提出太子之位讓於李成器,睿宗不準,李隆基就非常的低調。在後來太平公主竟把主意打到睿宗的身上,讓懂天文的術士說什麼慧星出現除舊佈新,帝座星出現變化,應在太子要做皇帝,意思想借睿宗之手廢掉李隆基,沒想到人家李旦本來就不想做皇帝,乾脆就禪讓給李隆基,太平公主弄巧成拙趕緊勸阻,勸阻不成就讓睿宗禪讓後還繼續親自執掌朝政大事。

太平公主在趁睿宗沒有放權期間,加快步伐大力安插朝中勢力和羽林軍官。朝中七個丞相有五個就出自太平公主門下。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鬥爭是越來越尖銳,太平公主買通宮女元氏給李隆基下毒,並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事李慈等,謀劃廢除唐玄宗。起事日期被魏知古提前告知李隆基,李隆基利用皇帝身份接見大臣的名義,把太平公主的黨羽是一一剷除,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事發三天後才出現,被李隆基賜死在自己家中,太平公主的兒子及其黨羽被殺死多達數十人,太平公主唯一沒有被殺的兒子薛崇簡因反對太平公主活下一命。


夏有涼風61

史載,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昏庸懦弱,大權操於他老婆韋后、女兒安樂公主之手。張柬之等擁立李唐復位的有功之臣均遭貶逐,太子李崇俊被殺,武三思等武氏殘渣餘孽迅速泛起並復活,韋后縱容其堂兄韋溫等掌握大權,還公開支持女兒安樂公主大肆賣官鬻爵,又大興土木,修築寺院道觀,奴役壓榨人民。她獨持權柄,牝雞司晨,禍亂朝綱,施政能力與水平卻遠不如武則天。

景龍四年(710年),韋后驚恐於唐中宗對她和安樂公主擅權跋扈的義憤,遂狠心用藥餅鴆殺了中宗。藥死中宗後,韋后準備效法她的家婆武則天做史上第二個女皇。

此時,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還有相當勢力,他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暗中悄悄積蓄力量,其身邊已經聚集了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官員 。 李隆基羽翼漸豐,成了韋后專權的障礙,戾狠的韋后準備除掉這個“絆腳石”。

李隆基絕非等閒之輩,還沒等韋后準備完畢,他先發制人,與姑姑太平公主合謀發動兵變,親率羽林軍萬騎衝進皇宮,將猝不及防的韋后極其黨羽一網打盡。之後,由太平公主出面主持,恢復了睿宗李旦的帝位。足智多謀、善於決斷的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唐睿宗李旦也是個昏庸的皇帝,他似乎甘心被個性強勢的太平公主擺佈,太平公主仗恃扶睿宗上位有功,在朝中大樹黨羽,集聚私人勢力,並逐漸開始左右朝政。史載,當時有7位宰相,居然有四人是太平的親信,滿朝文武,大半都爭相趨附她,唯其馬首是瞻。太平公主勢焰熏天,視睿宗李旦如傀儡。

剛開始,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年紀輕輕,有些不以為意,後來見他英明神武,又很善於接納英才,怕他日後尾大不掉,對自己專權不利,於是漸把矛頭對準了隆基。

太平公主大造輿論說,如今的太子不是皇長子,不應立之,自古廢長立幼都有後顧之憂與不測之禍。想陰謀廢掉隆基的皇儲之位。太平公主在朝中勢力很大,且很有些政治能量與手腕,所以隆基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

史載,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讓位給太子,李隆基幸運地即了帝位,是為唐玄宗。然而,睿宗退而不休,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以及重要的軍政大事仍由他裁定 。在此期間,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間的矛盾日趨激烈,關係極為緊張,雙方劍拔弩張,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殺機,均想置對方於死地。

《舊唐書》載,先天二年(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搶先下手,率廄牧(負責替太子東宮飼養馬匹、掌管車駕的官署)兵馬衝進內廷,誅殺太平公主及死黨數十人,將依附太平的官員盡數廢黜、驅逐。至此,動盪不寧、暗流洶湧的弔詭局勢才逐漸穩定下來,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權。次年,他改元開元。自貞觀後,中國歷史再次邁入一個花團錦簇的繁榮時期。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8月1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唐睿宗和安定思公主的妹妹,一生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曾多次為再婚而處死丈夫。

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
因有母后武則天稱帝的先例,太平公主也野心勃勃,對皇位虎視眈眈。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太平公主暗地參與了政變,唐中宗李顯繼位後,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食實封五千戶,有權力開府。此時太平公主已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

史載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昏庸懦弱,大權操於他老婆韋后、女兒安樂公主之手。韋氏把安樂公主嫁於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又和武三思私通並與朝中武氏集團結成黨羽,先後除掉了反對她的朝中五臣(敬暉、張諫之、桓彥範、袁恕己、陳玄,貶而殺)和太子李重俊。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韋后驚恐於唐中宗對她和安樂公主擅權跋扈的義憤,遂狠心用藥餅鴆殺了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后攝政,改製為唐隆,又欲學武則天稱皇稱制,朝野譁然!

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等人,立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繼位。太平公主不但派遣兒子薛崇簡等勢力參與了政變,還親手將韋后所立的皇帝溫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此時太平公主權勢地位更加顯赫,增加實封到萬戶,三個兒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門下。凡是她

想幹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就連唐睿宗在朝政大計方針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後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實行。


剛開始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年紀輕輕不以為意,後來見他英明神武,怕他日後尾大不掉,對自己專權不利,逐漸把矛頭對準了隆基。一來散佈流言,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當太子;二來派人監視李隆基,經常向李旦打小報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攏朝中反對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個意圖不軌的小集團。


史載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讓位給太子,李隆基幸運地即了帝位,是為唐玄宗。在此期間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間的矛盾日趨激烈,關係極為緊張,雙方劍拔弩張,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殺機,均想置對方於死地。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廟,三天後被迫出來,被李隆基賜死在家。至此動盪不寧、暗流洶湧的弔詭局勢才逐漸穩定下來,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權。

從結盟到翻臉,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本來就是殘酷的皇位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為鬥爭失敗的一方,肯定是必死無疑。


美麗青春您真痘

武則天稱帝,在唐朝來說本是觸目驚心、違揹人倫、難以服眾的事,無奈武則天勢力驚人,宮廷朝外羽翼甚多,大臣也懾於她的勢力不予爭議!

如今雖然太平公王幫著李旦奪回唐室江山帝位,若肯急流勇退,估計李旦和李隆基父子會念及兄妹、姑侄親情和聯手之功不予剷除!

可惜的是太平公主太過自驕、自信、自以為是武則天的“化身”,完全有能力效仿武則天再次稱帝,人聰明本無罪,但有時反被聰明誤!忘乎所以,加上時代也不一樣,如今李旦父子正如日中天,她還不知好歹,仍想逼宮謀事稱帝,自已為是,忘記了自己幾斤幾兩,縱使她稱帝也未必有武則天那樣精明治國。

加上如今大臣也厭倦了那些女人稱帝的天下,所以人和上是處於下風!而李旦肯定會傳位給李隆基,怎麼會傳給女流之輩呢?簡直是烏鴉想吃天鵝肉!

古代帝王哪一個不是剷除異已,誰阻礙了皇位就必死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