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地面施工尺寸偏差控制和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彙總

樓面地坪尺寸偏差控制

一、樓地面找平層(地保溫層)

1、放線打耙

1.1樓地面地坪(地保溫層)施工前,先在牆面抹灰層上1000mm位置沿四周彈出水平控制線;

1.2根據室內建築一米控制線,接合整體面層設計厚度,確定好一套戶型樓面從一米控制線向下的統一高度,並檢查保溫層的厚度是否在規範允許範圍內。利用激光水平儀進行厚度控制灰餅的打耙。打耙的同時應全面檢查耙與天棚之間的樓層淨高,若結構標高偏差通過保溫厚度無法補救時,需根據標高控制線對樓面或天棚進行打磨或剔打處理;

1.3鑑於分戶驗收時樓層淨高檢測點佈置在牆角距牆面長、寬兩個方向均約500mm處,故在該位置應增加打耙點,同時檢查耙與天棚之間的樓層淨高值。其它位置的耙點按縱橫間距不大於2000mm,斜向間距不大於2500mm進行設置。

1.4為確保室內有高差室內地坪及室內窗臺板地坪的標高準確,在有高差及窗臺板外邊應在澆築地坪前根據標高控制線設置細石砼翻邊,一方面該翻邊直接做為有高差位置地坪澆築時的擋板,防止澆築地坪時,採用木方等材料臨時將高差位置地坪進行隔斷,造成收邊處位置移位、不準確或收邊過於毛糙等質量瑕疵;另一方面該翻邊的上口是通過控制線確定的,其直接做為地坪澆築過程的衝筋條使用,有效防止此特殊位置尺寸偏差過大。

樓地面施工尺寸偏差控制和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彙總

2、定尺刻紋

地坪澆築完成後確保地坪面層刻紋間距統一、紋路順直,應採用定尺模具進行靠尺刻紋;收面完成後採用刻紋器進行刻紋,兩次刻紋之間保持平行,同時保持有200mm寬的收光面不刻紋。在房間四周牆底根部留出100mm的寬度不進行刻紋。

3、排版切縫

地坪終凝後,當強度不小於1.2MPA時應隨即進行地坪的切縫。縫設置在平面變化容易引起應力集中的位置,在過道與鄰接的門扇位置應設置分格縫,在大開間房間位置的梁、牆支承位置亦應設置。為保溫各戶型切縫的統一美觀,切縫前應根據戶型圖提前確定各戶型分格縫的平面佈置。切縫應先彈線再切割,切割時採用靠尺等有效措施確保切縫順直、美觀。

4、地坪質量實測實量

全輕砼養護完成後應立即進行平整度及樓層淨高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1地坪表面平整度檢測:

指標說明:反映地坪表面平整程度

合格標準:≤5mm

測量工具:2米靠尺、楔形塞尺

測量方法:每一個功能房間地面作為1個實測區;任選同一功能房間地面的兩個對角區域,按與牆面夾角45義平放靠尺測量2次,加上房間中部區域測量一次,共測量3次,客、餐廳或較大的房間中部區域地面的中部區域需加測一次。同一功能房間內的3或4次地面平整度實測值作為判斷該實測指標合格率的3或4個計算點。

4.2地坪水平度極差

指標說明:考慮實際測量的可操作性,選取同一房間找平層地面四個角點和一箇中點與同一水平線距離之間極差的最大值作為實測指標,以綜合反映同一房間找平層地面水平程度。

測量工具:激光掃平儀、具有足夠剛度的5米鋼捲尺(或2米靠尺、激光測距儀)

測量方法和數據記錄:每一個功能房間地面都可以作為1個實測區,累計實測實量6個實測區。使用激光掃平儀,在實測板跨內打出一條水平基準線。同一實測區地面的4個角部區域,距地腳邊線30CM以內各選取1點,在地面幾何中心位選取1點,分別測量找平層地面與水平基準線之間的5個垂直距離。選取5個實測值之間的極差值作為判斷該實測指標合格率的1個計算點。所選2套房中地面水平度極差的不滿足6個實測區時,需增加實測套房數。

樓地面施工尺寸偏差控制和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彙總

4.3地坪澆築完成後淨空尺寸檢測:

指標說明:反映房間淨空尺寸

合格標準:≤20mm(重慶市)

測量工具:測距儀

測量方法:自然間全數檢查;室內淨高起居室和臥室測點應不少於5點,其中一個測點應佈置在房間中部,即4角點加1中心點;其餘房間各測不少於4點,即4角點。角部測點宜在牆角(或板角)距牆面(或板角)長、寬兩個方向均約500mm處。

樓地面主要問題彙總

地面空鼓開裂

樓地面起砂

管道、煙道後塞口滲水

帶有地漏的地面倒泛水

樓梯踏步寬度河高度不一,陽角處開裂脫落

樓地面施工尺寸偏差控制和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彙總

樓地面——地面空鼓開裂

原因分析

① 基層處理不認真。

② 未按配合比試配,水灰比過大。

③ 振搗不密實,表面未進行二次趕壓。

④ 施工完成後未進行養護

防治措施

① 應將基層上的浮漿、落地灰等用清灰機、鏨子或鋼絲刷清理掉,然後用掃帚和水清洗乾淨。

② 嚴格按配合比試配,計量機拌,控制水灰比。

③ 找標高,用細石砼打粑出柱,間距雙向不大於2m(有坡度的房間應拉線,抹出坡度墩)。

④ 鋪設前應將基層溼潤,並在基底上刷一道素水泥漿或截面結合劑,隨刷隨鋪,從房間內退著往外鋪。

⑤ 用鐵鍬鋪細石砼,厚度略高於找平柱或墩,隨即用鐵篩子來回碾壓,表面形成漿狀為止,然後用手鐵板趕壓二遍,有坡度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坡度做。

⑥ 應在施工完成後12h左右灑水養護,嚴禁上人,養護(宜採用蓄水方式)期不少7d。

樓地面——樓地面起砂

原因分析

1、水泥砂漿拌和物的水灰比過大,表面強度低,不耐磨,同時稠度過大,在施工中產生較大的泌水,進一步降低地面的表面強度、硬度,影響地面的耐磨性能,完工後一經走動磨損,就會起砂。

2、面層壓光的時間沒有掌握好,使水泥凝膠體的凝結結構遭到損傷和破壞,影響砂漿面層的表面強度和抗磨能力,容易產生起砂。

3、養護不當,使水泥砂漿早期脫水而影響強度和耐磨性能。4、面層施工結束後,在尚未達到一定強度的情況下就過早的行走和使用,或進行工種交叉施工,造成面層的表面損壞。

5、水泥砂漿地面在低溫下施工時,門窗洞口等未進行封閉,使水泥砂漿或地面面層早期受凍,強度降低,使用容易發生起砂現象。6、拌和物的原料不符合要求。水泥砂漿標號低或使用過期、受潮結塊的水泥,這種水泥活性差,影響地面的強度和耐磨性能;砂子的粒度過細,造成骨料沉澱和析水,降低地面的強度和耐磨性能,砂子的含泥量過大,也會影響水泥與砂子的粘結力,容易造成地面起砂。

防治措施:

1、嚴格控制水灰比,水泥砂漿的稠度不應大於3.5MM,並要攪拌均勻。

2、掌握好面層壓光的時間,水泥砂漿地面的抹壓工作應在控制在水泥初凝到終凝之間。面層正常的抹壓工作一般分三次進行:第一層應在面層鋪設後進行;第二次應在水泥初凝後進行,一般以上人時有輕微的腳印又不明顯的塌陷為宜(初凝為拌合後1~3h),主要是清除表面的氣泡、孔隙,將表面壓實、壓平整;第三次應嚴格掌握在水泥終凝之前,一般以上人時不出現腳印,或不明顯的腳印為宜(拌合後6~8h),主要是消除第二次抹壓後留下的抹紋和進一步閉塞毛細孔,使表面密實、光滑。

3、面層抹壓好後,應在常溫溼潤的條件下養護,養護要適時,一般在一晝夜後進行灑水養護或用草袋覆蓋後澆水養護。如果灑水過早易起皮,過晚則易產生裂紋或起砂。養護時間在常溫下一般不下於七晝夜,如採用礦渣水泥時,養護的時間一般不下於十晝夜。

4、水泥砂漿地面應儘量安排在室內粉刷完工後進行施工,以免對面層產生損壞和汙染。如必須安排在其它裝飾工程之前施工時,應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地面的面層強度必須達到5Mpa以上時,才准許在上面行走或其它作業,嚴禁在水泥地面上拌合砂漿或傾倒砂漿。

5、在低溫環境條件下施工水泥砂漿地面,應關閉好門窗,防止地面早期受凍。水泥砂漿地面施工環境溫度應在5℃以上。

6、水泥應優選早期強度較高、水化熱高和凝結硬化過程中幹縮值較小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不應低於325號,安定性好。過期、受潮結塊的水泥嚴禁使用。砂子應選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於3﹪。

樓地面施工尺寸偏差控制和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彙總

樓地面——管道、煙道後塞口滲水

原因分析

衛生間、廚房給排水穿過樓板的套管未採用金屬套管,管道、煙道後塞口填充材料不符合規定。

防治措施

① 凡有返水要求的房間(如衛生間)管道套管應加設帶止水環的金屬套管或塑料止水環,安裝在陽臺、廚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50㎜,底部應與板底相平,套管與管道之間的縫隙應用瀝青油麻填實,端面光滑。

② 套管與樓板、煙道與樓板的縫隙應用細石砼內摻微膨脹劑(板底撐模)搗實(分2次澆築),縫隙≥50㎜應附設Φ6環形箍和板筋焊接,細石砼初凝後,蓄水養護不滲漏後再進行防水施工。

③ 套管、煙道後塞口處防水應加強。

樓地面——帶有地漏的地面倒泛水

原因分析

1、陽臺、外走廊、廁所、盥洗室等地面一般比室內地面低20~50MM,但有時設計一樣平,施工中又未按照有關的規定進行施工,造成地面積水。

2、地面標高抄平彈線不準確,施工中對有地漏的地面未按照規定要求的泛水坡度衝筋、刮平。

3、地漏安裝過高,形成其四周積水。

防治措施

1、必須控制陽臺、外走廊、浴室、廁所、盥洗室等地面的標高,應比室內地面低20~50MM。

2、施工中應首先保證地面基層標高、泛水坡度的準確性。做地面前,應以地漏處的標高為基準,順地漏方向做放射性的衝筋,找好坡度,用尺刮平。

3、安裝地漏時與土建密切配合,並應注意調整標高。地漏應相對地面低5~10MM,地漏處做成盤子形。

樓地面——樓梯踏步寬度和高度不一 陽角處開裂脫落

原因分析

1.結構施工階段踏步的高、寬尺寸偏差較大,粉刷面層時又未認真的彈線操作,而是隨高就低的進行抹面。

2.雖然彈了斜坡線,但沒有注意將級高和級寬等分一致。

3.踏步抹面基層比較乾燥,致使粉面砂漿吃水過快,即影響抹面砂漿的強度增長,有降低了與基層的連接,造成日後裂縫、空鼓脫落。

4.基層清理不乾淨,表面有浮灰等雜物起了隔離作用,降低了粘結力。

5.抹面砂漿過稀,砂漿在自重作用下產生向下滑墜的現象,特別是一次粉抹過後時,這種情況更易發生,這種極微小的向下滑力,用肉眼不易觀察到,但卻大大削弱了與基層的粘結效果,成為裂縫空鼓和脫落的潛在隱患。

6.抹面操作順序不當,若先抹平面,再抹立面,則平立面的結合不易緊密牢固,往往存在一條垂直的施工縫隙,經頻繁走動就容易造成陽角裂縫、脫落等質量缺陷。

7.踏步抹面後養護不夠或不養護,或者開放交通過早,造成裂縫掉角脫落。

預防措施:

1.加強樓梯和臺階在結構施工的復尺檢查工作,使踏步的高度和寬度儘可能一致,偏差應控制在±10mm以內;

2.為確保踏步的位置正確和寬高度尺寸一致,抹踏步面層前應根據平臺標高和樓面標高先在側牆上彈一道踏步標準斜坡線,然後根據踏步數將斜線等分。這樣斜線上的等分各點即為踏步的陽角位置 ;

3.踏步抹灰前,應將基層清理乾淨並充分灑水溼潤,最好提前1d進行灑水溼潤;

4.抹灰前應先刷一度素水泥漿結合層,水灰比應控制在0.4-0.5之間,並嚴格做到隨刷隨抹。

5.砂漿稠度應控制在3cm左右,一次粉抹厚度應控制在1cm之內;

6.踏步先抹立面,後抹平面,使平立面的接縫在水平方向並應將接縫搓壓緊密;

7.抹面完成後應加強養護,養護天數一般為7-14d養護期間應禁止行人上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