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侵略過別的國家嗎?

用戶695591990151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的看法是當然侵略過別的國家,而那些國家現在都已經成為中國的固有領土。

其他的先不說,這裡就說說漢代西域的三十六國吧,可能還不只這些國家,只是那些國家都很小,像我們常聽的有精絕國,樓蘭等等。

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或者說在西域都護府設立之前,這些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新疆這一帶,都不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版圖。

是後來西漢強大之後,滅掉匈奴,才將這些地方納入西漢的勢力範圍之內的,而這些地方,也成為後世各個朝代的勢力範圍,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生存之地。





當然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說,只是作證一下這個論證。朋友們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哦。


蜀北一

自古開疆拓土是每位君王的夢想,讓自己擁有的國土更大點,更富強點,這一點也不奇怪。

要說到古代中國有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那麼其實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版圖的變遷,

夏朝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了,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大家有沒有玩過文明或者瞭解過這個遊戲,剛開始原始部落的時候到處都是荒地,於是隨著部落遷移,整合形成了國家,夏朝就是這個階段,部落之間的戰爭肯定是有,一定是為了糧食。這時候要說侵略其他國家是毫無意義的。
周朝就通到南邊了,雞肚子都是其國土了,顯然這時候的通過大量分封諸侯,將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海河流域從勢力範圍變為自身直轄領土。顯然這時候的侵略也說不上,最多就是和當地部落起了衝突,然後秀一下肌肉,打幾個不聽話的,其餘都收編了,於是版圖就越來越大。

戰國其實版圖沒怎麼變,就是因為內戰也無力外徵,但是也有些諸侯國在做開疆拓土。比如秦國,大力開拓西部,將大量西戎領土納入自身範圍。此外還攻滅巴國與蜀國,將整個四川納入自身領土。楚國不僅深入開發了湖北,還是深入湖南,將湖南變成核心領土。此外還派人探索雲南,並在雲南建立了滇國。趙國將河套地區納入自身領土範疇。另外,偏居一隅的燕國還將遼東半島納入自身領土。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致奠定了中華領土的大概框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進行開疆拓土,匈奴版圖被蠶食不少,之後派大軍越過五嶺,消滅了整個百越,將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全部納入自身領土。還派人開拓西南,貴州,雲南也變成大秦帝國的領土。

漢武帝窮兵黷武我們都很熟悉了,國強自然兵馬強壯,開疆拓土能力繼續加強,在大秦帝國的基礎上,剿滅朝鮮衛滿政權,在朝鮮設立四郡進行管轄。還強化了在百越之地和西南地區的管理,使得百越地區和西南地區真正成為中華核心領土。最大的貢獻就是,開拓西域,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



大漢帝國滅亡後,一直到大隋帝國重新統一。這幾百年時期裡,中國處於分裂混戰中。不要說開疆拓土,連固守已開拓的領土都有一點困難。這個時期,中國邊疆領土淪喪了不少。大隋帝國重新統一後才止住了領土淪喪的趨勢,並重新開始開疆拓土。隋煬帝時期,占城王侵犯大隋帝國南疆,隋煬帝派大軍剿滅占城國,在占城的領土上設立兩個郡縣進行管轄。西部,吐谷渾侵擾大隋帝國,隋煬帝親征,剿滅吐谷渾,收復河湟大片領土,並設立四個郡縣進行管轄。

到了大唐盛世,其版圖更大。大唐帝國擅長縱橫捭闔,借力打力。所以,大唐帝國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東北方向,大唐帝國剿滅高句麗,收復遼東大片領土。正北方向,大唐帝國剿滅草原胡人,將整個草原納入自身勢力範圍。西北方向,大唐帝國重新將西域納入自身領土。

那麼有史料記載的對其他國家的戰爭是哪些呢?

漢朝:漢平南越之戰(秦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漢攻大宛之戰、漢滅朝鮮之戰、漢朝佔領越南(伏波將軍戰績)

唐朝:新羅戰爭(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之後的戰爭)、高句麗戰爭(公元645年-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對西域諸國戰爭(公元640年侯君集征服高昌)、突厥戰爭(公元630年李靖滅突厥)

明朝:明錫蘭國戰爭(鄭和下西洋時發生的戰爭)、明朝侵越戰爭、哈密爭奪戰(公元1404年佔領哈密改為哈密衛)

清朝:中緬戰爭(乾隆十大偉業之一) 對朝鮮戰爭:

大魚吃小魚的自然法則一直存在,因此戰爭在所難免,但是也很明顯,戰爭一起對國力損耗巨大,所以歷代君主也不敢隨意大動干戈。

那麼早期就是利用移民開荒擴大版圖,那時候是沒有什麼侵略國家的說法的,畢竟都是些部落,給點好處,再大棒揮舞幾下就歸順了。

其實大家看歷代君主策略,都會發現有懷柔政策,這也證明漢族對外殖民很成功,不僅把地方佔了,侵略方也從人種上將被侵略方融合了。廣東福建四川這些地方古民族都被融合了。相反例子就是西方殖民美洲,實質統治只延續兩百年左右,就因為當時交通不便等原因,控制不住,讓美洲紛紛獨立了。美洲各國一獨立,當然要大量宣傳歐洲殖民時期的惡行,不然自己怎麼有建國的合法性?然而美洲獨立領袖都是歐洲人後代,以美國人為典型。南美波利瓦爾那些獨立領袖也都有歐洲血統。這說明歐洲人殖民時間短,融合不到位反而分裂出一部分。

多民族融合的體現就是通婚,血脈的交融之後,侵略也成了歸順了。想來沒有人還會天真認為當年大唐王霸之氣一震萬國來朝吧,那都是鐵蹄秀肌肉,把不聽話都打趴下了,自然就歸順了。


我心自在無礙

嚴格來講,中國在古代意思是“居天下之中”,並沒有確鑿的定名。到了辛亥革命才簡稱中華民國,現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覺得向黃河、長江流域向外拓展融合是文明延伸的主弦律。

說到底是選進生產力在前行。我們的印象裡似乎正統的傳承順序是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皇及彎弓射大雕這樣才來的。

縱觀歷史,其實就是帝王們開疆拓土的過程。吃飯、睡覺,搶地盤。

這裡舉個例子高麗。 先秦時代就有箕子走朝鮮的記載,後來又被燕衛侵佔為王。 漢武帝時主要和匈奴逐草而戰,只是象徵性的在高麗設了四郡。

真正對打高麗超級感興趣的是隋揚帝,據說有生之年打了四次豆豆。當然,很丟人,前三次遠征沒能成功。第四次勉強勝了,也使得隋國力空虛。 致使十八路英雄來了出隋唐演義。

到了大唐江山定,太宗突然覺得沒仗可打很是蛋痛,翻開地圖又看到高麗二字,就打她。 於是,太宗打完,高宗打。高宗的老婆武則天也對高麗不待見,繼續打。

打的高麗王室改李姓,才罷休。 自此,高麗常年進貢。也不管你是唐、宋、元、明、清。我就認個死理乖乖上貢得了。 高麗最討喜的貢品就是送美姬,島內大臣們以此獲得更大的靠山,此招屢試不爽。

但到了乾隆任上情況有變,這個皇帝給自己封了個“十全老人”的大名頭,就想著給自己湊十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功績傳頌於世。 於是,想起了揍安南和廓爾喀,這回居然沒打高麗,令人意外。

清末的時候,袁世凱駐朝鮮守住了垂垂老矣最後一點顏面。 甲午海戰後,一直被我保護的各鄱屬國紛紛自立。

應了一句弱國無外交,沉睡了百年,痛了百年。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國不讓別人欺負,只能國富民強。

面子都是靠自己往回爭的!!

這回刪除500字,審核能過了吧??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如果從現代的情況看,中國古代那不叫“侵略”,而是類似於“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很多人說中國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當真如此麼?個人看法是古代中國胃口太好,打下來的地方就得變成自己的,所以曾經那麼多的“外國、外族、外人”被打下來之後就都變成了自己人。

夏商周分封諸侯擴大疆域這種就先不討論,看看統一後其他方面

1、秦徵百越不知道算不算,但是意義重大

秦徵南越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民族融合和嶺南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2、大漢與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域眾多國家抗擊匈奴,這個時候匈奴雖然在西域的影響力還是挺強的,所以一些國家故意刁難漢朝使者,甚至縱兵搶劫漢朝使團。於是乎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發兵擊姑師(今新疆吐魯番、鄯善、奇台一帶)、降樓蘭。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遠征大宛取勝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來貢獻"。

為了保護內地與西域的聯繫,漢朝設置使者校尉,率士卒數百人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積穀。再然後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漢之號令班西域矣!"

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打匈奴、打突厥

如果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看的話,匈奴跟突厥都應該屬於外國吧。

秦朝蒙恬率軍趕走匈奴收回河套平原。漢武帝時多次主動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為武人最高榮耀,兵峰一度推進到瀚海。

4、明朝徵安南(越南)

越南中北部以前屬於百越地區,秦朝時期設置三郡,西漢時滅南越國,設置九個郡縣統治。越南人堅持不懈的造反然後又被平叛,跟古代中國適中處於分分合合狀態,直到五代十國時期,越南徹底脫離了古代中國的統治,成為藩屬國。

明朝永樂年間越南內亂,明朝出兵幫助藩屬國平叛,順便把脫離大家庭幾百年的越南給收回了。但是因為此時越南人早就已經習慣獨立狀態,起義不斷,到了明宣宗時期,由於北方壓力巨大,明宣宗聽從大臣建議把軍隊跟行政機關都從越南撤出,放棄了對越南的領土要求。

暫且說這麼些吧。


妖鬼雜談錄

侵略,這個詞首先要準確理解,說中國長這麼大,不打仗,不兼併,人家都是自願加入的呀?別說還真有不少自願加入的,比如滿族,比如五胡亂華的諸多民族,比如匈奴一部,比如蒙古,都是一頭扎進中華大家庭,你不要就開幹,要說是咱主動打別人,這還真沒有。

所謂侵略,我理解,侵,侵犯,入侵,就是人家不願意你非要打擾別人,挑戰別人底線,這個角度看,能讓大中國看上的還真不多,都是人家來搶咱。略,攻城略地,忽略,略過,這麼看就是比較輕佻的舉動,我不是愛你,只是想搶你,玩一下,合在一起,侵略,就有點態度輕佻,舉動粗魯,只想佔便宜,不想交朋友,玩過就算,不想負責。照這個意思,大中華的正統文化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不輕起戰端,出手必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你擋我發財,對我不敬,侮辱國格,傷害國民,講究師出有名,這麼算,中國的領土基本都是為了自身安全而不得已為之,且兼併之後,一律一視同仁,很少奴役特定的族群,這就是一個端正的嚴肅的態度了。

其實,中國有沒有侵略,倒不必非得標榜出來,信的就信了,不信的咋說也未必信,我們自己知道理解祖宗的行事風格,理清其中的道理就好。


意從容語輕柔

還真有過,古代帝王不管哪個時期,都是把開疆拓土當成自己的重要功績的,不然哪還有歷史上那一波波名將出場的舞臺呢?如果要算侵略的話,打的必須是當時年代的”別國“,故自先秦起,就有屠睢徵百越,把長江中下游流域納入秦版圖,漢有陳湯滅匈奴的那句蕩氣迴腸的“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還有燕然和金微兩場戰役打得北匈奴西遷去禍害歐洲。隋唐時期,前有隋朝八路大軍出塞白道川(今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一戰打得突厥可汗伏草逃跑,後有唐朝李世民滅突厥成就”天可汗“的威名,更有玄宗時期小勃律一戰,奠定今天新疆的版圖,成功把阿拉伯勢力阻擋在蔥嶺以西,同時成就了郭子儀的神話。至於元朝就不提了,能夠打到歐洲去建立汗國。明朝太祖朱元璋和明太宗朱棣一個把蒙古人打進沙漠裡,一個出塞數次親征蒙古,使蒙古再次統一的的可能變成了不可能;明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其實不能算侵略,因為是為屬國作戰,但是是對外戰爭),明軍和經豐臣秀吉統一後的日本血拼一場後,在露梁海一戰中全殲日軍主力(棒子拍的鳴梁海戰歪曲史實,明明是明水師提督陳璘、鄧子龍打主力,朝水師將領李舜臣為援軍),打出了明朝國威,使得日本內部出現矛盾,德川家康乘勢上位,日本開始江戶幕府時代。


一念燦若煙華

正如題主所說,在商朝或者是更早的夏朝時期,中國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國家,而發展到現在世界第三大國土面積,其中是否侵略不談,但是通過大大小小的戰爭使得版圖變化是必然的。

漢朝:漢平南越之戰、漢攻大宛之戰、漢滅朝鮮之戰、漢朝佔領越南

唐朝:新羅戰爭、高句麗戰爭、對西域諸國戰爭、突厥戰爭

明朝:明錫蘭國戰爭、明朝侵越戰爭、哈密爭奪戰

清朝:中緬戰爭

再看一下對於周邊國家的戰略

對朝鮮戰爭:各個朝代都有過,如明、金、元、漢等

對日本戰爭:元朝初年侵佔日本

當然,如果我們給侵略重新定義一下,某些時候我們只是民族融合,而不能算是侵略,有些地方甚至都不是國家,而只是部落,在融合的過程,與其說是侵略,倒不如說是吞併。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中國的侵略性並不強。


井字頭


null108161361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點不好解釋

商朝或者是更早的夏朝時期,中國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通過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國的版圖變得越來越大,周朝通過分封制開疆擴土,用擴張更好一點。


中原地大物博,更是正統的象徵,歷朝歷代,首要目標都是先抱住中原,如秦漢,一直都是和匈奴爭奪河套地區,連漢武帝也沒有想過佔領漠北那些鳥不拉屎的地方,任由匈奴的馬兒在那些草原上奔馳西域都是小國,漢朝幫助他們防禦夾擊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府。

而且,中國人的前期包括現在的地域歸屬感都是很強的,蜀漢寧可去與比自己強數倍的曹魏打也不願意南下開發那些南蠻地區。桓溫劉寄奴北伐都是這樣 。隋唐和高麗在打,算是侵略吧!元朝早期也入侵過日本。


快樂的小姬野

中國,古時的中國,先有域的概念,隨河流而成,即流域;以泉井為中心,即邑。在此之上,中國人認為“所有的田都是祖宗的遺址”,碰巧的是,遠古的中國人,認為人類始祖在華夏,其餘諸夏都是兄弟,包括現在的所有人種,那既然都是我的,還有侵略嗎?沒有,只是說蠻夷不聽教化,所以征伐以教化萬邦。邦即是邦國,國家的概念出現。在諸夏看來,華夏文明令周邊望塵莫及,就比如你拿著導彈,敵人拿著棍棒,這怎麼比?在夏人離開或夏人消失華夏後,特別是西周的王制以來,科學倒退,人民愚妄,變成他國教化中國人了,西周就有微管子,我們就是胡人的感慨,哪裡談得上侵略別人啊?現在的情況稍有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