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戰列艦艦炮威力如何?

晨心花語

簡介與概況

大和級的94式45倍徑40cm炮是有史以來安裝在戰艦上的最大口徑主炮,也是最強大的主炮。(沒錯,在設計早期,為了保密以及迴避條約,大和級的主炮口徑對外一律宣稱為400mm,其實際口徑為460mm)在遠距離射擊時,大和級的460mm炮與衣阿華的406mm炮有著相近的侵徹力。但是在近距離射擊時,460mm炮在穿甲能力上對406mm炮又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現存於日本吳市(也就是當年大和號的駐地吳港)大和博物館的三枚大和級460mm主炮炮彈(圖中最靠右的三枚)。從左往右分別是一枚91式被帽風帽穿甲彈,一枚3式燒夷彈和一枚摘去風帽的91式穿甲彈。再往右分別是長門級的410mm91式穿甲彈和金剛級的356mm91式穿甲彈。很明顯大和級的460mm炮彈是要比本子的其他其他戰列艦炮彈大上一圈的,對比一旁的遊客也不難看出其彈體之大之粗。



↑這是一張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經典的照片,攝於1941年9月的吳港,此時的大和號還沒有完全竣工,三號炮塔高揚的一門主炮應當是在做調試工作。與甲板上的棚屋、人員對比之下,足見大和級三聯裝460mm炮塔之巨。

值得留意的是,圖片右側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艦尾——鳳翔號航空母艦,她是日本自產的第一條航空母艦。

彈藥概況

大和級的460mm炮最常採用的彈藥有以下三種:1460 kg重的91式被帽風帽穿甲彈,1360 kg重的零式高爆彈,以及同為1360 kg重的三式燒夷彈(也就是俗稱的三式彈)。其中穿甲彈內裝炸藥33.85kg,高爆彈內裝炸藥61.7kg。

看到這些數據,可能有的讀者朋友會產生疑問了——近一噸半重的炮彈,怎麼只裝了幾十公斤的炸藥?(零式高爆彈中炸藥重量僅佔總重的4.54%,91式穿甲彈的這一比例更是隻有2.32%)



↑稍懂火器原理的人都知道,炮彈實際上是被髮射藥“炸”出炮膛的。由於要承受火炮發射時巨大的膛壓以及極高的溫度,(以大和級460mm主炮的工作膛壓為例,平均每1cm²面積的彈壁要承受高達3.1噸的壓力)大口徑艦炮炮彈的彈壁一般都做得很厚。如果是穿甲彈,還要安裝厚重的實心穿甲彈頭。換言之,留給炸藥的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如上圖所示的91式穿甲彈結構圖,偌大的炮彈中僅有"13號"區域裡面是真正裝了炸藥的。

零式高爆彈



九一式被帽風帽穿甲彈



↑大和號戰列艦,攝於1943年的特魯克島。

而對於戰列艦裝備的穿甲彈來說,裝藥是否足夠其實並不是重點,能不能夠在足夠的距離上擊穿敵方戰列艦厚重的裝甲才是關鍵。

在發射91式穿甲彈時,大和級460mm炮擁有42030m的理論最大射程。

理論上,在5000m的交戰距離上,大和級的460mm被帽風帽穿甲彈能夠擊穿813mm厚的垂直鋼裝甲。這足以擊穿有史以來任何一款戰艦上任何部位的裝甲。

而在遠距離交戰時,460mm穿甲彈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覷的。在20000m的交戰距離上,九一式穿甲彈能夠以522m/s的速度、16.5°的落角,擊穿566mm厚的舷側垂直裝甲或者是167mm厚的甲板水平裝甲。 在30000m的交戰距離上,九一式穿甲彈也能以475m/s的彈著速度和31.4°的落角,擊穿416mm厚的垂直裝甲和230mm厚的水平裝甲。



↑而美帝手裡防護水平最好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即便是裝甲佈置最為密集的司令塔和主炮塔,最厚處也分別只有445mm(司令塔正面)和422mm(主炮塔正面),二者的頂部裝甲更是都只有184mm。也就是說,如果被91式穿甲彈直接命中,在大多數交戰距離上,連衣阿華級的裝甲都只能算是“勉強夠用”而已。

三式燒夷彈




↑三式彈可以說是大和級上三種常用彈藥中最富爭議的一款了——它的作用竟然是防空!

三式通常彈其實是一種燃燒子母彈,它能在目標上空炸開彈體,釋放內含的470枚小型燃燒彈,可令目標發生嚴重的火災。這種炮彈很適合攻擊機場、建築物、部隊集結地等面狀軟目標。故此在1942年瓜達卡納爾戰役中,“東京快車”炮擊瓜島亨德森機場採用的就是這款炮彈。(雖然是金剛級的356mm三式彈)

而三式對空彈,其攻擊效果也就是上兩幅圖所呈現的樣子。三式對空彈採用延時引信,爆炸後,其內部的小型破片彈和小型燒夷彈就會在空中炸開,用以攻擊敵方密集編隊的戰機。這種燒夷子母彈兼具有燃燒彈和破片彈的特點,其炮彈破片可以使一定範圍內的戰機機身受創。且燒夷彈的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飛散到敵機上,可以使金屬蒙皮變形或融化,即使對自封式油箱的橡膠外殼也具有一定的破壞能力。

但是由於大和級戰列艦主炮的旋轉、俯仰速度實在是令人捉急,對空中目標的射擊精度和反應速度也無從談起。且發射三式對空彈時主炮需要用全裝藥射擊,對炮管的燒蝕非常嚴重,對炮管壽命也是很不友好的消耗。且三式彈內裝的燃燒子彈頭存在火災隱患。可以說三式對空彈在實際使用中,頗為雞肋。


↑這是衣阿華級406mm主炮的全裝藥發射狀態演示,炮彈後面白花花的一大摞都是發射藥包。如此裝藥量,其實是很傷炮管的。

炮塔性能

大和級的一座460mm三聯裝主炮塔重達2774噸。要知道,同時期的一艘秋月級驅逐艦也只有2701噸的標準排水量。

但是如此龐然大物,其反應速度也十分遲緩。 每座炮塔由一臺500馬力的電動機驅動,旋轉速度卻只有約2°/秒。也就是說,當大和級需要將指向正前/後方的一座主炮塔轉到90°位置的舷側時,需要至少長達45秒時間,而且這還是在採用電力驅動的情況下。

大和級的460mm炮採用3°定角裝填,即在射擊後主炮需復位到3°的俯仰角進行裝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炮的射速,不過好在,大和級的主炮俯仰速度達到了10°/秒。

在用3°仰角持續射擊時,大和級的主炮單炮射速能夠達到30秒/發,但是此時主炮的射程僅有6000m左右。在對艦作戰15-20km的通常交戰距離中,大和級一般採用20°左右的仰角發射,持續射速也可以達到35秒/發左右。在遂行對陸打擊時,則往往採用40°左右的仰角(此時的射程在40km左右),這時的持續射速在41秒/發左右。

從射速來看,大和級的460mm艦炮還是相當出色的。

實戰經歷



↑這是一張非常罕見的照片,大和級二號艦武藏號戰列艦在1942年的一次炮術演習中發射其460mm前主炮。事實上,大和級460mm主炮發射時的超高壓和巨響足以對周圍的人員產生致命傷害,因此大和級戰列艦在主炮開火之前要在艦上拉響兩次警報:第一次警報時甲板上的所有無防護人員須遠離炮口並找掩體隱蔽,臥倒並捂住耳朵;第二次警報時,主炮開火。



大和、武藏二艦的實戰經歷不多,主炮在實戰中的可證實的命中實例更是稀有,因此對於其主炮的實際威力,可參考的實例少之又少。

大和號只有一次在實戰中的開火記錄:於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賓東部發生的薩馬島海戰中,大和號向美軍Taffy1、Taffy3護航航母戰鬥群開火,其炮彈疑似擊中了美軍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Gambier Bay, CVE-73),但是該戰果沒有得到確認。

武藏號戰列艦唯一的一次實戰開火記錄是在1944年10月24日的錫布延海戰中,向來襲的美軍機群發射三式對空彈。據稱在戰鬥過程中武藏號的一座主炮在發射三式彈時發生了炸膛事故,但由於該艦在隨後的戰鬥中被美軍擊沉,所以可以說這次炸膛事故無證可考。

結語

毫無疑問,大和級的460mm艦炮是有史以來威力最為強大的艦炮之一。但是如此強大拉風的超級艦炮和戰艦,卻成為了邪惡帝國的侵略工具、軍國主義的罪惡幫兇,用來進行非正義的法西斯侵略戰爭。或許,冰冷的海底才是大和、武藏二艦最好的歸宿。


↑而近年來,舊日本海軍的“金剛”、“愛宕”、“出雲”等艦名一一在其新造艦船上覆活。從建造宙斯盾艦到直升機母艦,從挑起領土爭端到引進F35五代機,日本也一再地挑戰與試探著周邊國家的態度和底線。這種現象也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在保持正常經貿合作、積極推動中日國家關係正常化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對這位並不“安分”、“劣跡累累”的東方鄰居,抱有一絲最起碼的警惕和謹慎?


↑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大步邁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多管齊下,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我國軍隊的現代化改革也正有條不紊地進行。055下水、國產航母出爐、驅護艦“下餃子”入役、國產五代機“大象漫步”,或許也讓國人有了這樣的底氣和自信:2018年的中國,絕非是1931年的中國可以比擬的了。


APFSDS1

大和級戰列艦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單艦威力對抗美國海軍數量優勢思想的產物,本文以大和號為例。該艦1937年11月4日開工,1940年8月下水,標準排水量65,000噸,滿載排水量72,808噸。艦體全長263米,裝備3聯裝460毫米主炮3座,3聯裝155毫副炮4座,127毫米高炮24門,25毫米機關高射炮113門。



大和級戰列艦聞名於世的就是其裝備的9門460毫米口徑主炮,這是當時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採用前二後一佈置形式。炮身長21.3米,單一炮塔總重1720噸,炮身重165噸,如果加上彈藥和炮塔裝甲,總重超過2700噸,相當於當時一艘大型驅逐艦的排水量。



大和號炮彈裝填方式為半自動機械化裝填,射速約為1.8發/分鐘,單管火炮壽命200-250發。



主炮炮彈類型4種,分別是91式被帽穿甲彈、1式改進型被帽穿甲彈、3式對空燒霰彈和高爆彈。91式穿甲彈重1460千克,裝藥量750千克,炮口初速780米/秒。1式穿甲彈則改善了氣動外形,減少了飛行過程風阻,提高了遠距離炮擊的穿甲能力。



大和號主炮巨大的口徑和膛壓為91式和1式穿甲彈提供了非常可怕的穿甲能力,雖然其彈重是戰列艦主炮彈中最重的,但780米/秒的初速比同期美英德所有戰列艦主炮彈初速都快。在20000米處對垂直裝甲穿深為494毫米,對水平裝甲穿深為109毫米,更有說法是20000米處的數據為566毫米和167毫米,而且這還是91式的威力,1式改進型傷害更高。如此威力的主炮一旦擊中航母、巡洋艦或者是驅逐艦,對方的命運絕對非死即殘、一炮昇天。由於大重量和高初速而取得的強大動能,大和號主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無愧於世界威力第一的艦炮。


靳長蘇

二戰時期,日海軍聯合艦隊的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所建造最大的戰列艦,艦長263米,型寬38.9米,滿載排水量72808噸,安裝了3座3聯裝共9門460毫米艦炮,也是人類歷史是最大口徑的艦炮。

大和艦的噸位,主炮威力,裝甲厚度都超過了同時代所有美英法德意等海軍強國的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強戰列艦,採用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炮身重165噸,一座炮塔內3門火炮總重為1720噸。

(大和號戰列艦上的3聯裝460毫米艦炮)

實現了機械化裝彈,揚彈速度每發6秒,2分鐘內能進行3次齊射,每分鐘射速1.8發,每發炮彈重1.5噸,每發炮彈裝藥量330公斤。

火炮配有三種炮彈,分別為91式460毫米穿甲彈,三式對空彈和高爆彈,3座3聯裝共9門460毫米艦炮,倘若指向一舷齊射,其後座力達8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極強。

(大和艦裝備的94式460毫米口徑艦炮的炮彈)

大和艦裝備的94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與美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配備的406毫米口徑50倍徑艦炮相比,在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

總之,大和號戰列艦上460毫米的穿甲爆破彈,炮彈得初速超過900米每秒,比現在反艦導彈的爆炸威力都要大,擊中甲板會使航母喪失戰鬥力,一發炮彈都足以使巡洋艦級別的大型水面艦艇遭到重創失去戰鬥力或沉沒,驅逐艦、護衛艦這類中型水面作戰艦艇,則一發就直接送進海底了,可艦460毫米重達1.5噸炮彈的巨大威力。

(日海軍聯合艦隊大和號戰列艦)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12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大和級戰列艦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就是九門460 毫米九四式艦炮。那是那個時期人類歷史上口徑最大的艦炮,大和號的460 毫米炮在20000 米距離上能打穿560 毫米的裝甲鋼板,威力遠超過衣阿華級的Mk7 型406 毫米炮或者俾斯麥的SKC34 型380毫米炮。衣阿華級的406 毫米炮和俾斯麥級的380毫米炮在20000 米上分別差不多能打穿460 和364毫米裝甲,跟大和級艦炮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在命中率方面,大和級艦炮不僅有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光學測距儀,而且射擊的散佈範圍也很小。在27000 米距離上,大和級進行齊射的話,炮彈能夠準確落在一個300 米的範圍之內。而且大和級艦炮曾經在22000 米距離上命中過一艘美國驅逐艦約翰斯頓號。只不過因為對方裝甲甲板太薄,460 毫米的穿甲彈根本沒被引爆。

不過現在看來,戰列艦的時代早就是昨日黃花了。艦炮在現代海軍發展中也逐漸落到次要位置,不過我國近段時間上艦實驗的電磁炮一旦突破成功,艦炮會迎來跨越式發展,未來我國海疆的防禦上將平添新的強大助力。在此向將為祖國國防事業無私奉獻、辛勤付出的科研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盤旋的鷹127869154

二戰是大炮鉅艦時代的頂峰,但也是大炮鉅艦時代的最後輝煌。大和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建成之後被日本當做救星,想用此戰艦來扭轉戰局。但是事與願違,在沖繩島戰役中,不可一世的大和號被美軍擊沉,也象徵著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

不考慮時代因素,大和號還是威力巨大的。其主炮炮塔就重達一千多噸,相當於現代一艘輕型護衛艦噸位。每發炮彈就重達1.5頓,有效殺傷面積方圓數十米,一座炮塔擁有三門主炮。再就是副炮,其副炮炮塔也是巨無霸,達到了150噸,射程達兩萬米,可以對來襲的軍艦、飛機進行遠距離進攻。從這些硬件來說,足以可見,大和號艦炮威力巨大。在當時戰列艦大家族中,難以找到另一艘與其匹敵。

但是時代在進步,二戰中,航母的作用被充分發揮,也宣告著大炮鉅艦時代的終結。


空談誤己314

單炮重165噸 45倍徑 穿甲彈1460公斤(標準重彈) 初速820米/秒 壽命約200發 垂直穿深比mk8強一些 或許不多 水平穿深中規中矩 畢竟是45倍徑 mk7堪稱完美16寸

精度也要是比較不錯的,只是歷史上運氣忒差,沒啥表現機會。被帽,彈體,引信,都挺好,還有很好的水中彈性能,除了坑爹貨3式煙花彈。

從初速,炮彈,穿深,重量,壽命上來看,94式是一個很合格的18寸炮,小日本造的很不錯。


M-墨冥

大和一生戰績高到無法統計,擊傷多家美軍艦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