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在獨特的體驗活動中接受鍛鍊。

這項活動的宗旨既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活動的一切費用均由父母自掏腰包,是名副其實的花錢買罪受。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眾所周知,德國屬於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民眾普遍生活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

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會很難適應社會,與其讓他們長大後面對挫折和無助,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麵人生的能力。

不給孩子現成的財富

在德國,很多富裕家庭早已認識到,坐擁萬貫家財未必就是好事。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鉅額財富,很有可能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基於這種認識,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改變了子承父業的觀念,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機構。而他們的子女對其父母的這種做法也大多表示理解。

現年24歲的蒂姆·海因茨是擁有10億歐元資產的德國某運輸公司董事長的兒子。大學畢業後,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個月只能從父母的財產託管機構得到最低收入。

對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錢我無權擁有,也不想擁有。他們把錢用在了社會需要的地方,也為我們留下了奮鬥的機會。我會擁有自己的財富,獲得如同他們一樣成功的喜悅。這一天總會到來。”

根深蒂固的規則意識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遵守規則,才會使生活變得愉快、和諧、安定。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去德國探親時,有一次我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出來的時候,被一位年輕女士攔住,詢問我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她解釋說,她的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

我忽然想起,剛才確實聽到衛生間裡有敲打聲,於是回頭循聲找去。在衛生間最裡面的位置,我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正在一臉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桿——因為拉桿突然失靈,衝不下水。

男孩兒認為,自己用過的廁位如果不衝乾淨,對不起下一個如廁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嚴。

品德培養不靠教導

在德國人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德國中小學校裡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者“社會化過程”。

其目的不是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捨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核心觀念: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不僅如此,多數德國學校每週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裡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發表看法,共同討論,判斷是非對錯。

同時,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在孩子共同參與的遊戲過程中,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讓孩子獨立思考

十歲的兒子喜歡自己做吃的,常在放學後問可不可以做蛋糕,只要答應他,什麼都不用操心,過一會兒蛋糕就能端到眼前,味道也相當不錯。

有一回,他很自豪地宣稱:“今天我來做飯。”之後翻菜譜,到超市自己選材,回家後就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

從餐前飲品到正餐,再到各自的飯後甜點,我只管享受。正餐是很正宗的德國煮豬肉、土豆麵包糰子和紫包心菜。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其實在國內和國外生活的兒童差別最大的是成長方式的不同。德國家長一般關心孩子在學校裡的心情,而中國父母則更關心考了多少分。

不要以為這樣的教育方法會耽誤孩子。在德國進入中學後,開始分為實科中學、職業預校和文理中學。文理中學的孩子主要以上大學為目的,職業預校的孩子會去上職業學校,實科中學的孩子則會去上專科院校。

這樣可以避免所有孩子都面臨考大學的壓力,各盡所能。文理中學課程多,對有才華的孩子能夠重點培養。而沒有讀書意願的孩子可以選擇某一行業做職業培訓,更早走上社會。

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

在很多方面如汽車工業、化工、醫藥、高科技等方面德國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更是不乏德國人。其實只要瞭解德國的教育,就不難明白箇中原因。

德國管家移民顧問團隊,專注德國投資/移民諮詢服務,幫助企業與家庭在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