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電影《西小河的夏天》由香港著名電影人張家振和臺灣著名剪輯師廖慶松監製,周全導演,張頌文、譚卓、顧寶明、董晴和榮梓杉等人主演,將於5月25日全國公映。5月23日,電影《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攜演員譚卓、董晴、榮梓杉現身上海,與觀眾交流互動。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電影《西小河的夏天》上海路演到場主創與觀眾合影。

成長不僅是孩子的事

《西小河的夏天》講述了1998年紹興臺門三代人的成長故事。10歲的顧曉陽的足球夢想遭到父親的反對,強壓之下他開始和鄰居爺爺偷偷練球。與此同時,顧曉陽意外發現爸爸的秘密,而陪伴了自己很久的爺爺也將要離開臺門。夢想、爭吵、別離,在這個夏天,曉陽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大人世界的不安,也彷彿一夏長大。

整部影片清新淡雅,充滿了童真和懷舊的痕跡。而在電影中,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每個角色也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成長。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西小河的夏天》海報

影片曾榮獲第2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KNN Award觀眾獎,是同年唯一獲獎的華語影片,還曾獲得第13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大獎。此外,影片還受到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青睞,在國內多次展映。

導演周全畢業於美國電影學院(AFI),畢業回國後開始將《西小河的夏天》提上拍攝日程,他的創作初衷,是“想拍一部關於故鄉童年記憶的影片。”周全介紹,影片靈感緣起於身為獨生子女的自己以及周邊這一代人,“作為獨生子女在整個1990年代成長過程當中,有著很深層次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成長的體驗,觸發我想拍攝這個故事。這種孤獨的情感,當然需要投射,投射到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我成長經歷在90年代,而紹興是我的故鄉,我比較自然地把這種情感投射到影片當中。”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導演周全

同時,周全解釋說,電影中所有的情節和人物設定都是虛構的,但情感上的體驗和經歷是真實的。他希望通過這樣一部電影,尋找失落的曾經人與人之間親近溫暖的感情。周全出生在紹興的臺門裡,到十一二歲搬走,“臺門就是一個一個天井,四五戶人家住在一起,是一個群居的生活狀態。不像現在公寓隔壁鄰居都不認識。我很懷念以前人與人相處的那種模式。”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西小河的夏天》劇照

強大幕後團隊助力新導演

電影《西小河的夏天》由張頌文、譚卓、顧寶明、董晴、榮梓杉等共同出演,他們均是電影圈的實力派主演與潛力新星。其中,與婁燁導演四度合作的張頌文再度攜手文藝片常客譚卓,共同演繹江南小鎮裡遭遇中年危機的夫婦。譚卓從零開始學習越劇唱段,讓人眼前一亮。曾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顧寶明,在影片中演繹古怪又溫柔的酷爺爺。

對於演員的選擇,周全表示一切從人物出發。而他作為新人,在拍攝過程中得到資深演員的配合和支持也令他十分感動。“我去廣州找張頌文老師,他在同意和我見面的兩天內問身邊的朋友借來90年代的襯衫、西褲、眼鏡、皮鞋,扮成教務主任的樣子,還即興表演劇本里的幾場戲給我看。”

“一開始我想到譚卓,是希望請她扮演相對年輕的老師角色。但她看了劇本以後,主動提出媽媽這個角色更有挑戰性,我完全沒想到她一點都不介意扮老,對越劇的訓練也躍躍欲試。”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西小河的夏天》劇照

對此譚卓現場回應稱,自己一看到劇本就被媽媽的角色吸引。“這個角色有很多層次,很大的創作空間。一個女性所面對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有很多挑戰,不論90年代還是今天,媽媽的狀態都特別有代表性。尤其是現在一線大城市,女性面臨家庭和事業的兩難平衡,又要求女性具有自我。我生活在當下,對這個角色就更有興趣。”

《西小河的夏天》:成長不只是小孩子的事

《西小河的夏天》劇照

臺灣演員顧寶明2015年來北京演出話劇《接送情》,被周全一眼相中。“他既有自身孤獨、怪癖的一面,又因為跟小朋友在一起而要顯露親熱、搞笑的一面。最後離開的時候,我又希望他能承載某種蒼涼感。顧寶明老師是臺灣戲劇大師,功夫自然不在話下。他演過很多喜劇和反面角色。我正是想把這兩個看似不可兼容的特質放在鄭爺爺身上體現。”

除了實力派的臺前陣容,多位資深電影人亦為本片助力。其中,張家振是圈內著名的製片人,身兼監製、執行監製和出品人多職近40年;廖慶松則拿下香港金像獎、亞洲電影大獎等多個最佳剪輯獎。影片的剪輯指導孔勁蕾亦是圈內名剪,曾獲金馬獎最佳剪輯。聲音設計何威和音樂作曲林強在各自領域都是翹楚。

“他們幾位的作品加起來簡直就是一部當代華語電影史。他們用自己幾十年累積的經驗向我提供最忠實最專業的建議,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拍電影技藝,更是他們謙卑的姿態,對電影的敬畏。”周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