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

在人間觀四海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為了大明江山奮勇抗敵,讓清軍不敢踏入大明國土一步。但為了功名問題上袁崇煥還是有點偏執,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就辭官回家了,有點誰愛幹就幹的味道,有點邪乎。總之,在我看來,袁崇煥絕對是忠臣,是他上大明皇朝離亡國推遲了幾年,也沒有為了金銀珠寶投敵叛國,只是無奈被奸臣按上了投敵叛國的名聲,而導致處以凌遲處死的結果。



袁崇煥生活於明熹宗朱由校統治階級裡,從小就喜歡聽別人講論領兵打仗之事,對這事非常感興趣,這也為後來成為抗清名將提供了基礎。由於自己的努力,在朝廷得到了一份工作,還由於自己的大膽要了一份重要差事,鎮守山海關。別說,還弄的非常好,招兵買馬為自己增加了大量人手。漸漸的在朝廷有了威望,自然有人嫉妒,隨之而來的就是傷害。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由九千歲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明熹宗任由他擺佈,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對於奸臣魏忠賢對立面就是像袁崇煥這樣的忠臣。在外與清軍拼的你死我活的袁崇煥,自然玩不過天天對皇上阿諛奉承的魏忠賢,這讓巨大功勞的袁崇煥,沒有升一官半職,生氣的辭官回鄉。



明熹宗朱由校死後,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還算明智的朱由檢看不慣宦官魏忠賢成天指手畫腳,設計除掉了魏忠賢等一大批奸臣。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袁崇煥不想再一次被奸人所害,讓皇上賜予蟒衣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袁崇煥覺得無後顧之憂之後,又再一次踏上與皇太極的戰鬥之中,皇太極這一次領著精兵十萬,再一次攻打明朝。一路障礙都被皇太極掃除,各個明朝陣地都被瓦解,直逼京城。袁崇煥馬上率領大批人馬與清兵針鋒相對,清兵的耐力慢慢退去,袁崇煥鼓足士兵士氣一舉擊退清兵,保住了大明王朝的領土。滿懷希望的袁崇煥開開心心回倒朝廷,誰知卻被朱由檢治罪,罪名“通敵叛國罪”,為什麼?因為明思宗朱由檢認為袁崇煥為什麼不在第一道防線擊退清兵,偏偏等清兵直逼自己的所在地京城再擊退清兵。你說這樣的理由,你能接受嗎?最後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史之前後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袁崇煥在抗金守邊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寧遠大捷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和勇氣,更是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古今忠餒有誰知?”袁崇煥在被崇禎處死之前,他個人的不少舉動,也確實有通清叛國之嫌疑。這些也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袁崇煥居然私斬大將毛文龍!要知道毛部駐守皮島,能夠干擾滿清的後方,就如同明朝架在滿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時刻牽制著八旗軍。而毛文龍的死,無疑為滿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好處;其次,他利用崇禎對自己的信任,到任後開始排斥異己,獨攬遼東軍政;最後,袁崇煥坐鎮遼東期間,與滿清之間的書信來往次數也有所增多。

而所有這些舉措,事實上與之前他在崇禎面前,口口聲聲承諾的五年平遼計劃,是大相徑庭的。關鍵是到最後,遼事未平,倒是讓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師城下。如此巨大的反差,換作誰當這個皇帝,都難免會對袁崇煥起殺心。

更何況在明朝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袁崇煥當年居然還敢給皇帝開空頭支票,這點所產生的可怕後果,他為官多年應該不會不知道把!其實,等到他所承諾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煥橫豎都是一死。因此,在我個人看來,袁崇煥事實上完全有叛明降清的可能!

而且,從他被處死後,京城百姓分食其肉這點看來,至少當時京中的百姓也是普遍認為,就是他帶清兵進抵京師的。

然而,不管如何猜測都好,袁崇煥死之前都還沒有真的叛敵,這點也是事實!

不過,從後來滿清對袁崇煥之忠義大書特書這一點上來看,其實也頗有可疑之處。在個人看來,滿清塑造袁崇煥的崇高形象,很可能是政治宣傳罷了。一來,能突顯自身對漢族英雄的敬佩,做個敬重忠良的樣子給漢人看;二來,又可以藉此來貶低崇禎,突顯他昏庸、自毀長城,進而達到抹黑和醜化明朝的目的;同時,也正好能說明明朝的滅亡,是不值得同情的,給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造勢!


這些歷史要讀

袁崇煥前期三件大事,寧遠之戰,丁卯之役,寧錦之役。

寧遠之戰,天啟六年一月,總共三天,後金一看寧遠防守嚴密就沒硬來,試了一下,第三天屠殺了旁邊的覺華島後勤基地數萬人撤了。

後金損失不大,檔案記載五百人,兩員低級軍官。明軍斬獲兩百七十,是滿桂抗命乘敵軍撤退時追擊獲得的,也就是城市防禦戰時後金損失只有二百多。對一個只有五六萬男丁的部落來說,幾百就是大數字了,所以他們退了。

覺華島的防禦是袁崇煥命令的,就地防守不準撤退,天氣冷海面結冰,袁崇煥沒有料到。

努爾哈赤受傷是胡扯了,之後半年多,東征西討都是親自出馬,沒養過一天傷,畢竟六十七歲了,撐不住,他的子孫除了乾隆都沒超過六十九,還都是當皇帝過好日子的。

總的來說,寧遠之戰的表現還行,他出名了,被提拔遼東巡撫,負責山海關外的所有軍政。

丁卯之役,天啟七年一月至四月。戰前,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派人弔唁努爾哈赤,他稱議和用間。皇太極進攻毛文龍和朝鮮,袁崇煥乘機搶修大小淩河,錦州等前線要塞。他違抗朝庭的命令,既不攻擊後金牽制,也不對毛文龍和朝鮮提供任何支援。他的戰略部署是“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這些堡壘基本構築搶修完成。

丁卯之戰結束緊接就是寧錦之戰,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回過頭,藉口袁崇煥不守信,在越境築堡壘,發動寧錦之戰。關寧軍二十座要塞立刻丟了十七座,只剩下寧遠錦州大幅堡三個。後金搶割了明軍數千傾軍屯糧食,把二萬多關寧軍抓回去做了包衣(大淩河一城就有四千關寧軍不戰而降)。

皇太極圍困錦州,朝庭要袁崇煥派兵救援,袁崇煥東拉西扯拿不出辦法,一會兒說“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衝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一會兒又說“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再一會兒又說派“師東出而抄其後”,或是又要遣蒙古部落“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最後實在沒辦法就要挾朝庭,要領薊州兵與關寧軍一起去赴死,並對朝庭明說,現在只能守,錦州沒救了守不住。沒想到趙率教守住了,這就很尷尬。

在這次戰爭中,負責關內的遼東經略王之臣派滿桂領一萬精銳支援負責關外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出力很多。後金撤退時,滿桂抗命出擊後金的收糧隊得到兩百級就是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全部斬獲,滿桂甚至領兩千兵去支援錦州(留八千給袁崇煥守寧遠),結果功勞都被袁崇煥剝奪了,兩人戰後因這兩百級斬獲徹底翻臉。

寧錦之戰造成袁崇煥的總體戰略破產,他的“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工夫”成了空話,援也援不了,頂也頂不住。加上不救朝鮮,不救東江鎮,不救錦州,於是戰後被免職。

天啟七年八月,天啟皇帝駕崩,崇禎即位。

崇禎元年七月,著名的平臺問對,袁崇煥獲得薊遼督師。他到遼東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獲得東江鎮的糧餉支配權,斷東江鎮後勤餓死無數,同時與皇太極再次議和。

崇禎二年三月頂著朝庭賣軍糧給後金屬下喀喇沁諸部落。該部崇禎元年與後金結盟打察哈爾部,崇禎二年初又被後金正式收編,定國制和軍制,後金入關就駐紮喀喇沁喀喇城。那些糧食順道成了後金軍糧,所以資助強盜,指資助後金。特別指出喀喇沁聯合後金和察哈爾作戰,已經被滿桂和張鳳翼獲悉,也就是朝庭知道喀喇沁投靠後金,所以下旨來問。袁崇煥先是說哈刺懼三十六家未與奴通。後又答覆“也給他們打了招呼,不許和奴通”就是一句警告,根本沒用。崇禎許其賑濟,也就是按人數救濟定時定量賣,禁止公開市買。袁崇煥不聽,一直賣到自己倉庫空了。

崇禎二年六月,殺毛文龍。袁崇煥與後金私下議和,為此殺毛文龍。即使是為袁崇煥洗白的滿清明史,也承認這一點。袁崇煥與後金的議和朝庭和皇帝不知道,他私下寫信給兩個大臣探口風,對方不敢答應,沒他的膽子,事後也第一時間把他賣了,洗乾淨自己。毛文龍難民軍隊戰鬥力不強,但仇恨深死纏爛打,但對敵人有很強的牽制作用。努爾哈赤曾曰:“文龍在,吾不得勞師遠征,恐家中婦孺不寧。”滿金大臣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最好的是雙方還有血仇,後金殺光了毛文龍全族,毛文龍挖了努爾哈赤祖墳,雙方絕不可能停戰。

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繞蒙古入關。劉策在薊門堵住了後金,結果被袁崇煥調回密雲,尤世威被從通州調到昌平。關寧軍援軍兩萬多,其中核心騎兵九千,袁崇煥分散關寧軍步兵到各地,只留騎兵在薊州城內。玉田蔡裕及龔彰部關寧軍步兵3千,豐潤參將鄒宗武部關寧軍步兵2千,永平關寧軍步兵參將楊春部3千並遊擊鍾宇部(數量不詳),遷安遊擊滿庫部關寧軍步兵2千,建昌劉鎮華關寧軍步兵2千。其他當地援軍,總督劉策部回密雲,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祿。幾乎處處分散,結果造成關鍵要道薊門和薊州城本身兵力空虛,連出城都不敢,對手大搖大擺過去了。後面的通州也沒軍隊,這條最重要的防線廢了。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袁崇煥躲城裡看著敵人經過,然後沒有追擊,而是繞了個大V字路線,路程翻一倍,避開後金行進路線提前三天到北京。袁崇煥到了北京堅請入城,明朝土木堡之變,救國英雄于謙規定,所有援兵必須背靠城門駐防,即容易內外支援補充,又激發軍隊戰鬥意志。袁崇煥一路上逛來逛去一仗未打,肯定不能進城。同時滿桂一路和後金糾纏打到北京,軍隊基本都打殘了,崇禎破例讓他進翁城紮營過一晚。袁崇煥潛攜用來和後金談判溝通的喇嘛,並且在朝庭上嚇唬皇帝和大臣逼朝庭議和。

崇禎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廣渠門之戰,對手是一千後金白甲加兩千蒙古人,他是關寧軍加京營兩萬人,結果關寧軍左路將領逃跑引起崩潰,被幾路擊穿到城壕,差點完蛋。同一時間,皇太極領主力在德勝門打滿桂,滿桂戰敗向關寧軍靠攏,被誤傷。之後,關寧軍再也沒有打過,移營左安門,避開敵人再也不打了,皇帝幾次催促都沒用。所謂左安門大捷,沒有任何記載。


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煥下獄。審訊八個月。

崇禎二年八月被處死。

他的罪名“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明明白白,沒有什麼虛假的。

袁崇煥的這一系列事情過於離譜,死刑是沒什麼意外的,放到今天也一樣。例如美帝通過朝鮮半島入侵,某將領下軍令狀獲前線軍隊總指揮權,然後卻與美帝私下議和,為此殺自家將領示誠意,還賣軍需給美帝的打手韓國,對方入境後不阻攔不戰鬥,調開防守關鍵要道的軍隊,自己帶軍隊繞路回首都,最後美帝軍隊到首都門口了。一句話死定了,什麼理由都沒用。

創建於2018.5.24

中國歷史探索者

袁崇煥在明天啟六年(1626)寧遠之戰中,面對後金軍的強大攻勢,拒絕誘降,刺血為書,激勵士卒,孤軍作戰,在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採用以堅固守的防禦戰術,巧妙地利用紅衣大炮等火器,大量地殺傷了後金兵,炮火所過之處,後金騎兵和步兵被炸得死傷無數,並且還傷及了努爾哈赤的黃龍幕帳,致使其攻打寧遠兵敗。之後,努爾哈赤百思不解,身心俱傷,最後鬱悶患病疽發身亡。

明朝寧遠之戰的勝利,嚴重地挫傷了後金的銳氣,證明了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為代表的主戰派堅決主張——“保遼西,捍京師”策略的正確性,有效地遏制了後金的進攻勢頭。袁崇煥也因寧遠之戰的勝利,被明廷擢升為遼東總兵官。隨後,袁崇煥又以錦州為重點,環繞錦州左右,開始修復大淩河、小淩河、右屯諸邊城,並派駐軍隊把守,使之成為錦州、寧遠兩城的前衛,以控扼住山海關,作為阻擋後金軍入關的屏障。

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畫像

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三月,後金用兵朝鮮的兵馬從朝鮮凱旋,皇太極在瀋陽設宴慶功。來自關內的探馬向皇太極報告說,遼東總兵袁崇煥正在修築大淩河、小淩河等城堡,派兵駐守,屯種自給,選將練兵備戰工作進行得卓有成效。天聰汗皇太極馬上意識到,袁崇煥遼西修城練兵,志在收復遼瀋的軍事失地,這直接構成了對後金的威脅。遼西前哨的軍事要地一旦修復完成,將給後金下一步進軍徵明造成巨大障礙。為了報父汗寧遠前戰失敗之仇,掃清入關障礙,皇太極決定在大軍休整後,立即乘征服朝鮮勝利之勢,搶在明朝城池尚未完工之前,向寧遠城再次發起進攻。天聰汗皇太極決定親自率領八旗大軍出征,嚮明朝寧遠進軍,從而揭開了明清遼西拉鋸戰的序幕。


懶得呼吸34316776

袁崇煥是一個悲劇英雄,但是也算死得其所,對於明朝來說,他是一個不稱職的大功臣,更是最後的希望,袁崇煥死了,明朝的希望也就沒了。

政治人物你很難從政治角度評價對錯,就像東條英機對於中國和來說是戰犯和屠夫,但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他是英雄。袁崇煥也是如此,在當時他是明朝的罪人,崇禎殺他的時候是凌遲處死,老百姓用銀子買他的肉在嘴裡嚼,大罵他是漢奸。對於明朝來說,袁崇煥是那個沒有完成任務和使命的罪人。事實也是如此,做的越多,錯的也就越多,袁崇煥手持督師大權,錯殺毛文龍去敵所忌,又防守失誤導致清兵入關(雖然不是他的防區)襲擾中原百姓,又有人舉報他勾結皇太極議和裡通外國,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袁崇煥當然有罪。謠言總是比真相跑的快!

但是到了後期,經過歷史學家的抽絲剝繭逐漸還原,人們才發現,袁崇煥是明朝的功臣。他不但連戰連捷把滿清鐵騎阻擋在山海關之外,還成功的重傷努爾哈赤令其不治。在當時滿目瘡痍,民變四起,國力凋零,崇禎剛剛即位朝廷上下不穩動盪不安的時候,面對強大的滿清,袁崇煥已經做的簡直不能在好了。小過不毀大功,袁崇煥是明朝的功臣無疑,明朝錯殺了袁崇煥,也就自毀長城在無力迴天。

至於說民族英雄這個觀點,倒是未必,如果是對抗日本鬼子,八國聯軍維護中國民族主權這一類的可以說說。袁崇煥忠於的是明朝皇帝不是中華民族,不過傳統的儒家思想,談不上什麼民族大義。再說今日的滿族已經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民族大同,過去的事不提也罷。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袁崇煥改變不來大局面,只能成為那個被時代車輪碾壓的螻蟻。可悲而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