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大老闆銀行欠款上千萬,看起來還那麼瀟灑?

懷唸啊我們的青春

大老闆在和銀行借款時是以公司或企業的名義借款,而不是以個人的名義借款。現在的公司和企業大多是有限責任制,老闆只需要負相對應的責任。即使公司破產後,如果銀行不能用詐騙罪來起訴欠款老闆,那麼欠款也只能歸類為不良資產或者壞賬了。銀行在放貸時已經進行了公司的評估和審查,審核不嚴銀行經理也要負責任,也就是說能借到銀行貸款的很大程度是正常經營公司。而且詐騙罪已經排除了金融機構的貸款,貸款詐騙罪也只是屬於財產債務糾紛,正常經營的公司只要通過會計憑證和交稅記錄就能自清,經營不善不屬於詐騙範疇。如果老闆沒傻到以個人的名義為公司做擔保也很難把欠款歸到老闆身上。

即使在公司在經營時運到資金週轉不過來,大老闆也可以向銀行申請信用授信。銀行會根據企業的質量情況而向其發放一定數額的一年內的短期貸款,而且不需要抵押物,可循環使用,審批快捷。萬達即使在前斷時間受負債傳聞影響的情況下,在銀行的授信額度還是沒受影響。因此只要企業經營正常,大老闆是不會擔心負債問題的。

蟻象係數是大老闆在致富過程中慣用的工具。蟻象係數是有效率的放槓桿,省去了資本積累的時間。舉個例子,王老闆在買地皮加房產建設需要一億,他為了能多拿點房地產項目,不全額付款,自己先付一半,然後拿著房地產項目找銀行貸款。銀行在審查項目後,在確定能收回本金和利息後決定給予放貸,補齊那另一半資金。等到商品房售賣後還給銀行的貸款。他實際投入為5000萬,全部成本為1億,那麼蟻象係數就為全部成本/實際投入=2,假設表面利潤率為15%,但是實際利潤率卻為15%*蟻象係數=30%,再扣掉了銀行的利率后王老闆還是比原來沒貸款賺得多,而且他還能用另外的錢去再拿項目,再繼續貸款。銀行也在這筆貸款中賺到了貸款利率,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銀行那麼願意貸款給像房地產那樣的行業,只要你的項目好,銀行都會巴著你。所以說蟻象係數不是傻傻地放槓桿,銀行也不會隨意給你加槓桿。

銀行始終逃脫不了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死循環,銀行為了能多賺錢也只能供著這些大老闆,他們已經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大老闆如果能借更多的錢肯定會更瀟灑。


灞波兒奔WOO

欠銀行很多錢,看起來是不是瀟灑,要看背後的其他因素。

1、首先,能從拿到大額貸款的,其實都不容易,因為除了自己的錢,銀行借貸的錢最便宜,你看民間借貸動不動每年的利息4、50%,你靠這些錢掙到的收入能不能還利息真不好說,相比之下,銀行的借貸成本很便宜,而且條件苛刻,比如要有一定的抵押,或者你的企業信用很好能夠給你足夠的信用。

2、通常我們認為,從銀行貸到款,你就是給自己加了槓桿,自己出1000萬,銀行貸1000萬,你能做兩千萬的生意,尤其在資產價格高漲的時期,拿錢買地買房、投入生產基本都是保賺不賠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會在能加槓桿的時候加槓桿。

3、我們最熟悉的加槓桿的行業,就是房地產,沒有不借貸的房地產公司,大量的房地產公司負債率都保持在4、50%,就是一半的錢是借的,這種還是良心企業,負債率超過80%的公司也為數不少,老闆每天欠銀行好幾千萬。

4、那他們為什麼不著急呢?因為除了負債率,還要看現金流,比如房地產商前幾年沒有著急的,買下來的地,蓋好的房子,都增值了好多倍,每天賣賣房的收入足夠還債,你說還有什麼可著急的呢?所以房地產公司的財務部門越來越重要,很多都升級為財務公司,他們一方面要幫公司四處去找到最便宜的錢,另一方面要做好資金管理,最基礎的,你要知道什麼時間要還多少賬,還賬的錢從哪來,富裕的錢投向哪裡。

5、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這些老闆也有辦法,比如接新貸還舊貸,用新貸來的錢還賬,但是這麼做如果銀行一旦抽貸或者停貸,那公司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因為沒錢了。所以很多老闆會鋌而走險去借高利貸,那如果不是運氣特別好,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因為找銀行借錢,最差的結果就是壞賬了,你還不了,抵押物被拿走,名下資產被用來還債,信用下降成為銀行不歡迎的人,但至少你的生命健康不會收到威脅,而碰上高利貸,那就不好說了。


大貓財經

作為一個95後的創業者,雖然沒有像題主描述的老闆那樣欠款上千萬,但卻能體會他們的心情。

我一個做傳統行業的朋友,至今恪守著不欠賬的習慣,積累了上千萬的資產,現在居然也無債一身輕。對欠債嗤之以鼻的意識,做小生意是可以的,但是做大就很難了。

原因何在?

現代企業的發展,最為關鍵的是要有現金流的概念。所謂欠款,是非常常見的情況,不欠款才不正常。早期常見的比如欠銀行的債,後來了,資本市場逐漸有了集資、眾籌,甚至風險投資,其實都是欠債的變種。

想當年馬雲做阿里巴巴,找到了孫正義,慷慨激昂了十五分鐘,孫正義說:你不用說了,我投。於是兩人立馬簽了一筆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當然,這種投資雖然和銀行欠款不完全一樣,銀行的欠款是必須償還的,但是風險投資不一樣,所謂燒錢嘛,很大程度上風投的錢會打水漂,因為他們投資的都是高風險的,不確定的創業者——但是創業者同樣需要對VC負責,不可能無節制的燒錢,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即便是風險投資,也相當於一種欠款。

當年馬雲開始拿到這筆錢的時候,毫無“欠款”的感覺,好大喜功,在海外設置分支機構,把總部從杭州遷到上海,很快錢就快要燒完了,這時候他才發現:雖然這些錢不是欠款,如果沒有“欠款”的意識,不開源節流,很快就會完蛋。於是他請來了有資本運作經驗的關明生,幫助他穩定住了局面,阿里巴巴這才起死回生。

所以說,欠款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給企業帶來生機,同時控制不好就會成為壞賬。

作為創業者,也要始終懷有對欠款的敬畏之心,雖然可以瀟灑,但是絕不可以放縱。


佩子臨

銀行貸款上千萬,上億,買豪車、住別墅的大老闆多了去了。成功者畢竟少數,大部分的都是在“裝”而已。

不是想裝,而是不得不裝,給銀行看,我有實力,莫催款;給供應商看,我有這麼多資產,拖欠點貨款還怕我跑咯;給外人看,壕,羨慕不已!!

普通人借錢叫欠款,大老闆那最多算是企業負債。跟銀行借錢,那是要有抵押、有擔保的。抵押的是資產,擔保的是別人。

資產價值是需要評估的,評估是什麼?曾有個真實的案例,自制“金縷玉衣”,國內頂級古董鑑定專家估價24億,通過銀行騙貸4.56億合理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其實有些所謂的大老闆,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那都只是面子工程而已,圖的就是虛榮,自我安慰!每天一閉一睜之間,又多了幾千、上萬塊欠款(利息)。事業蒸蒸日上,姑且問題不大;一旦資金緊張,抓破的可是自己的頭皮!

做好自己最重要,切勿好高騖遠、想著一日暴富;也不要盡羨慕別人,失去自我。踏踏實實幹活,低頭走路,抬頭看天,做好自己就行了!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一起討論吧!


操盤手信一


思聰問王健林:爸,咱家有多少錢?

王健林說:三輩子你也花不完!

王思聰又問王健林:爸,那咱家欠銀行多少錢?

銀行的錢你不花,總有人花。雖然是段子,從表面上看這對父子仍然過的風光無限。

窮人欠錢是負債,富人欠錢是資產,如何用借來的錢創造價值而不是花出去負債,是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近些年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通過銀行儲蓄或者普通理財手段,幾乎跑不過通脹,更不要提出致富了。而能夠成功運用到槓槓的確實造就了一批“負翁”出來,按照某些說法,如果能從銀行借來上千萬,那麼就不再乎繼續欠上千萬。銀行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做任何風險評測就隨意借貸吧!(當然不排除內鬼或者違法事件)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享受著瀟灑生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一旦發生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就需要以資抵債了,甚至會資不抵債,緊接著跑路、老賴等狀況就會出現。
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現國家大環境下的政策,是需要健康穩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去槓桿”是當下的主題思路。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譬如日本的房地產事件),因為體量太大,只能採用慢擠的方式,否則一旦造成金融性風險,那將是得不償失的,甚至會有不穩定的因素髮生。個人認為,高負債終究不是出路,緊跟國家政策,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幹,不要總想做一日暴富的美夢,或者無休止的羨慕嫉妒別人,做好自己就行了。


Y洋蔥頭Y

對於這種級別的企業家來說,只要行業不出問題,個人不瞎搞,完全能扛得住。對於這個問題,還要分類考慮。

你要從幾方面考慮,老闆為什麼去貸款?貸款的錢花在了哪裡?資金的回籠週期有多長?回報率怎麼樣?如果你都瞭解了,你可能也會比較瀟灑。

下面分析幾種情況:

1,其實很多老闆看起來你覺得他負債累累,但是他很可能是因為投資了新的項目,買了新的設備,蓋了新的廠房,現在的這些負債只不過是新上的項目還沒有開始回報或者是沒有產生足夠的利潤而已。等到項目回本了以後,其餘時間的就是盈利。所以這種情況下,只要公司賬面的流動資金充足,能夠正常經營生產,公司就會越來越好,完全不用太擔心銀行的這點負債。(畢竟銀行的利息並不高,正常的項目回報率都是大於銀行利率的)

2,應收賬款很多。比如像恆大,碧桂園這樣的房企,他們的負債就非常高,但是銀行還是敢繼續授信,就是因為他們的應收賬款非常多,完全能覆蓋他們的負債,所以銀行並不擔心,除非行業出了問題,比如樓市暴跌。

但是這種情況要注意的是,應收賬款能不能及時全部收回。我剛剛提到了樓市暴跌的可能。如果樓市暴跌,恆大,萬科等房子都賣不出去的話,應收賬款就會出問題。首先房子不好賣,導致回收的週期變長,而且價格的暴跌,導致樓企很有可能會在項目上虧損,打個比方,本來預計能1年回款50億的,現在用5年,只能回款10億,他們的流動資金就會出問題,企業一下就會崩盤,而銀行肯定會緊接著斷貸甚至要求企業提前還款,因為銀行也會倒閉,樓市暴跌很有可能導致很多投機炒房的人斷供,銀行將出現大量壞賬,銀行流動資金也會吃緊,甚至會有儲戶擠兌的風險。(這個是題外話)

如果不發生這種情況,那麼老闆也還是不用擔心的,他們的流動資金只要夠,就不用擔心企業倒閉,等到款項收回,再把貸款還上就行,所以老闆還是可以瀟灑。

3,也是比較壞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做工程的老闆身上。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甚至可能變成爛賬,前期投資的錢都要不回來,找銀行貸款只是迫不得已為之,不然公司隨時有可能資金流動緊張。我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老闆去借高利貸的,最後家破人亡大多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老闆一般都瀟灑不起來,就算你覺得他瀟灑,那也是他裝的。

4,其他原因。比如說貸款去揮霍等等的,這種情況我們不做討論,自己作死的人會不瀟灑嗎,肯定很瀟灑。


迷途不返隨遇而安

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1、別說大老闆銀行欠款上千萬,萬達欠款上千億,王健林瀟灑不瀟灑?

人家欠款是有資本做保障的,銀行不傻,不會輕易把錢放出去,有句話說的好:窮人借錢消費,富人借錢投資。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就像前些年,身上揹著房貸的人,不也是看起來很瀟灑嗎?因為他們知道,他有資產在,欠錢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欠錢還不起,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2、看起來瀟灑,那是因為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現在中國社會已經在分層,不同的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想著不同的問題,同樣一個問題,大家想法就天差地別,也許你看到的瀟灑只是人家的習慣,因為大家不在同一個階層,古話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以前說騎單車的羨慕開寶馬的,開寶馬的羨慕騎單車的,人沒錢的時候想有錢,有錢的時候想開心無憂無慮,等什麼都知足長樂的時候,基本就快掛到牆上了,現在社會流傳一種心態:“佛繫心態”,最初的本源講到“佛繫心態”,說的是與世無爭的心態,後來被人認為是:不求上進,這就是外人的看法了,佛強大嗎?佛繫心態是一種強大的心態,與世無爭是不爭無用之事,有些事你覺得多麼多麼重要,人家就可能覺得不是多大事,就是這個道理。

3、中國社會的階層越來越明顯,鴻溝越來越大

不求認同,現在就是最大的認同,莫用自己的眼光看別人,議論事情,對事不對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法律,這才是正道,隨著經濟的日益發達,思想必然百花齊放,認同的人多不見得對,認同的人少,不見得錯,國家在轉型,商業在轉型,人文也在轉型,別人瀟灑不瀟灑,跟咱沒關係,咱關心好自己的世界,就是成功。

走出債務泥潭 就上陽光叢生網


老宋聊人生

在中國,大部分富豪其實也是“負豪”。

大家平時看到的富豪活得很瀟灑,住著豪宅,開著豪車,帶著小蜜,但我敢肯定80%以上的富豪,車是貸款的,房也是貸款的,說不定小蜜也是貸款包的。

那為什麼這些富豪揹負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債務卻能活得很瀟灑呢?

第一、借雞生蛋


一般把錢存在銀行的基本以窮人為主,越存越窮;

而借錢的的大多都是富人,越借越富;

我們先來看下幾個大家所熟悉的大富豪的借錢情況。

王健林的萬達2017年負債4205億;

馬雲的阿里巴巴截止2017年第一財季負債26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674億人民幣;

劉強東的京東2016財年負債17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000億以上;

馬化騰的的騰訊2016財年負債2096億人民幣;

。。。。


這些大佬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他們可謂富可敵國,他們最不缺的就是錢,但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上千億的負債呢?

因為目前借錢的成本相對比較低,通過借錢他們可以快速的進行市場擴張,一旦市場佔有率提高,獲得市場定價權,那利潤自然就有,而且只要投資的項目回報率高於借錢的成本,那他們就是賺的。

只要有錢賺,負債再多照樣活得很滋潤。

第二、富豪們不缺身價,缺的是流動資金

雖然這些富豪有很多負債,但是他們跟普通人的負債還有一些區別,他們的負債一般都是建立在資產的基礎上,有資產做保證,但是很多人之所以借錢,因為他們缺的是流動資金。

大家不要看很多富豪很光鮮,有時候你讓他們從身上拿出幾萬塊錢他們真不一定能拿的出來,因為他們的錢都在週轉,所以流動資金不夠的時候只能借錢。

第三、不少富豪的瀟灑是裝的。


正如其中一位答友回答的,不少富豪的瀟灑是裝的,負債幾千萬甚至幾個億,誰都不輕鬆,如果因為借錢一下子被收回去,比如銀行抽貸,那對他們來將會是致命的打擊,所以為了獲得大家的信任,只能裝,只要大家都看到你活得很瀟灑,讓大家都認為你很牛逼,那錢被催討的可能就降低,還可以不斷的去借錢繼續週轉。

第四、裝門面

這一點對做生意的人來說很重要,在中國做生意,面子很重要,一個光鮮亮麗的人去跟別人談合作,肯定比那些酸窮的人獲得更多的機會。這一點我深有感觸,以前接觸過很多老闆,經常來貸款,有一些小老闆自己一年的營業額也就是幾十萬,但卻是開著上百萬的豪車,住著幾百萬的別墅。


貸款教授

要說負債,保險和銀行就是自帶高負債的行業,這是因為從企業和個人得來的錢是計負債的,恰恰就是通過負債,金融行業建造了屬於自己的資金池,可以借給其他機構或企業,或者是進行投資,通常情況賺來的錢都能夠還債從而盈利。

1、欠錢有時候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換成是企業,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借來的錢能夠在預期內賺取更多的錢,同時在債務到期之前償還就不需要擔心。嚴格來說,這種欠款的方式專業術語叫做“槓槓”,簡單來講就是“借雞生蛋”,一個不懂用槓槓的老闆,生意很難做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項目需要投資100萬,完成後盈利20萬,不過你還差80萬的項目啟動金,跑去跟銀行借,固定利息3萬,最後你的收益是17萬,資本淨利率高達85%。如果完全用自己的錢,淨利率才20%。當有多個公司和項目的情況下,如何組合利用好債務和資產就顯得尤為重要。

2、老闆不負擔企業所欠下的債務

其實,這個題目包含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都把企業欠的錢算到老闆頭上,這是不正確的。現在,很多企業都是有限責任公司,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借錢都是用公司的名義,並不是老闆或負責人直接欠銀行的錢,換言之,公司僅以自己的資產對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3、銀行們視老闆們為座上賓

對於銀行來說,它寧願企業都欠它錢,因為銀行的主營業務就是放貸,沒人借錢就意味著沒生意。正因如此,老闆們往往不是銀行的債務人,而是被當作顧客上帝。現實中,很多銀行高層都會與企業老闆有密切的聯繫、溝通,這時候老闆們沒必要為債務感到窘迫吧?

不難發現,有些銀行還會搶著給企業貸款,它們相信企業的負債和盈利能力,如那些地方政府支持的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有國有背景的企業和上市公司

,至於企業會接受哪家銀行,就要看各個銀行的利率、平時的合作關係等等。

4、適度舉債都是合理必要的

不過,如果企業過度舉債、超出了自己的償還能力,那麼老闆們可就沒那麼“瀟灑”了,連萬達的老總王健林也未必能做到,去年大量拋售海外項目、變賣文化旅遊資產,以此降低企業的負債率、增加企業的安全性。

現在,很多企業都會通過向銀行借貸的方式籌集資金,以滿足擴大經營,這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不管是欠銀行幾千萬、甚至是上億元,在合理可控的範圍內的舉債都是不為過的,沒必要大驚小怪。

號稱“金飯碗”銀行業為何不斷湧現離職潮?2018年全國企業退休工資究竟能上調幾何?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對於企業來說,負債很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企業運作得好,這並不會影響到老闆們的利潤和收益。

根據2017年國資委發佈的《2017企業績效標準值》,大型國企的資產負債率處於50%就能算優秀了,差的甚至會高達90%以上。什麼意思呢?就是即便是優秀的大型國企,他們負債總額也有資產總額的一半。換句話說,他們每做一塊錢的生意,就有五毛是借來的。


所以說,欠債,對一個企業來說是非常正常的,這並不影響我們判斷一個企業的好壞。

回到題目,為什麼欠債這麼多,老闆們還能這麼瀟灑呢?簡單說幾點原因,但由於個人水平有限,並不能算全面。

  1. 企業欠款跟老闆本人無關。現在的企業大部分都是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即使破產了,老闆本人的錢是不用拿來還的,他虧光了投到企業裡的錢就不需要負責了,所以,對於個人資產比較多的老闆來說,後顧之憂並不大。
  2. 他能很好地控制現金流。相比起資產和負債,現金流才是一家公司的靈魂。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他還能獲取充足的現金流,一樣可以維持企業運轉,賺取利潤。
  3. 他的資產負債率低。簡單說,他欠債多,但是資產也多啊,有樓有地有廠房有技術,根本不慌!
  4. 他利潤率高。現實中確實有不少空手套白狼的人才,欠了一屁股債,資產抵押也不充分,一時間是根本還不起錢的。但是人家有好的項目,利潤率高,有把握在幾年之內賺到錢把欠款都還清。
  5. 臉皮厚。這樣的人也是不少的。到處融資,明知道生意做不下去了還是繼續融資,銀行不行就高利貸,能撐一陣算一陣。這種人就是真的只是“表面風光”而已了!。



    歡迎大家關注我,“銀行二三事”,帶你走進銀行人的世界!

    ——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私信我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