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 關注秦朔朋友圈

1910年,時年32歲的晚清小說家陸士諤在其幻想小說《新中國》中,做出了令後人驚歎不已的預言,“上海的租界早已收回,法庭律師皆為華人,馬路異常寬廣,洋房鱗次櫛比。”

尤為神奇的是,他還夢到上海灘建成了浦江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還有“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因為要方便市民參觀在浦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彼時的浦東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儘管地域面積已達到1000多平方公里,但人口稀少、農業落後,尚不具備立縣的條件。

直到1958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上海市撤銷東昌區、東郊區建立浦東縣後,

浦東才第一次成為行政區劃名稱,但1961年1月撤銷,僅存在2年多時間。尚未起飛,再次沉寂。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浦西床緊,浦東房破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一位學者的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關於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直言上海面臨的困境:

  • 市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萬人,城市人口密度之大,為全國之“最”;

  • 人均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像一張《解放日報》那麼大),建築之密,廠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均為我國大城市之“最”;

  • 上海市區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戶有918000多戶,佔全市戶數60%左右,缺房戶比重之大,為全國之“最”;

  • 上海平均每萬輛車一年死亡人數為42.5人,車輛事故為全國大城市之“最”。

時任市長汪道涵卸任後遺憾地說:“在我當市長的時候,每天早晨看到馬路上有那麼多的煤球爐在生火,到處都是煙燻火烤,那麼多馬桶在馬路上刷洗,臭氣熏天,真是讓人心痛。”

時任黃浦區房地局局長胡煒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上海人的居住環境非常窘迫,那時實行的是福利分房的政策,只有困難戶才可以分到福利房,人均2平方米才符合條件。當時我到一戶家庭走訪,這戶人家是三代七口人,11平方米,他們是怎麼睡覺的呢?他家有張上下鋪的床,四個人睡在上下鋪,一個人打地鋪,一個人睡在桌子上,一個人在箱子上擱塊板睡在上面。如果要在家方便,其他人就要出去,夏天洗澡也只能出門迴避,這也是上海的弄堂總是那麼熱鬧的原因。”

但住房資源再緊張,居住條件再差,上海人還是“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因為當時的浦東“太落鄉了”(上海方言,意為落後的地方)!

改革開放初期,大潮湧珠江,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重鎮一開始並未在開發開放的潮頭。1979年從安徽鳳陽小崗村肇始的承包制改革,席捲全國農村,也未讓工商業立市的上海有多少直接受益。承包、租賃、用工制度等改革由重慶、武漢、瀋陽、廣東等地搶得先機,上海比它們晚了數年之久。

從1978年到1990年,上海的GDP從272.8億元增長到了744.6億元,年均增長7.45%,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長8.72%。上海的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的地位已然下降,GDP、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和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7.60%、8.65%、8.16%和13.0%,分別下降到了1990年的4.21%、5.37%、4.29%和4.85%,近乎腰斬。

而同期的廣東由於特區經濟搞得風生水起,蒸蒸日上,美國蘭德公司的專家說,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出現南移趨勢,廣東將取代上海。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建設一個“新上海”

1988年2月,從國家經委副主任履新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的朱鎔基到任後發現自己手中沒錢、庫房沒物。上海沒有礦產資源,原先生產需要的原材料是由國家統一計劃調撥,但是雙軌制後上海只好拿桑塔納、彩電、冰箱去和兄弟省市換原材料,甚至連豬肉都要換。

1988年4月25日,朱鎔基在上海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為市長候選人發表演講,他坦言:“到上海來了後,這三個月的白頭髮比什麼時候都多”,“目前上海的困難還沒有走到谷底,應該有一種危機感,然後從危機感裡面激發起奮發圖強的精神,哀兵必勝啊!”

擺脫困局的破題之舉,朱鎔基想到了“浦東開發”。他說,目前我們的希望是開發浦東,黃浦江上面多建幾座大橋,把工廠、人口向浦東疏散,這樣舊市區才便於改造。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浦東是上海未來的希望,那邊要建設一個“新上海”,以減輕“老上海”的壓力。

1990年春節期間,上海市領導人向鄧小平彙報了開發開放浦東的設想。鄧小平欣喜地說,這是個好事。

2月13日晚,鄧小平返回北京,在前往火車站的途中同朱鎔基談話。在談到開發浦東時,鄧小平帶著惋惜和鼓勵口氣說:你們搞晚了。但現在搞也快,上海條件比廣東好,你們的起點可以高一點。從上世紀80年代,我就在鼓動改革開放這件事。膽子要大一點,怕什麼。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中國的浦東,世界的浦東

紅旗高高飄揚,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藍圖該如何繪就?

小平同志說,浦東開發晚了,起點應該高一些。

1990年12月,朱鎔基主持了浦東新區總體規劃審議會,並計劃先從黃浦江邊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始,打造一個集中國與世界、現在與未來相融合的上海新標誌地區。為此,浦東率先向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師徵集規劃設計方案。

今天很常見的國際招標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之舉,很多人在質疑這次國際招標是否是浪費錢浪費時間,是否觸動了“紅線”,世紀大道這條馬路都要招標由外國人來設計,數百萬的設計費是否有必要?

有質疑聲,更有理念衝突。

1992年冬天,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三樓,5個精心製作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心區域的規劃模型擺放在中央,來自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以及中國的頂級規劃設計大師們圍著各自的模型,各抒己見。

英國、法國的兩位專家陳述了自己的設想:“陸家嘴四周是建築群,中間建一塊圓形的綠地,讓人與自然融合,置身於大自然的環抱當中。”

有人問道:“建中心綠地需多少土地?”

專家回答:“要佔地10公頃。”

一時間,會場震動了。按照規劃,陸家嘴將是一塊寸土寸金之地,在這裡發展房地產必將產生黃金收益。而在這裡建一塊綠地,那得損失多麼巨大的收益!不僅賺不到錢,還得浪費錢!

但通過深入交流,浦東的建設者與規劃專家們達成了共識,高樓林立的金融貿易區不能只有“水泥森林”而沒有綠蔭。

1996年,經過10個月的努力,投資近8個億,動遷3500多戶居民、30多家單位,2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被夷為平地,一片開闊蔥綠的大草坪終於鑲嵌進了陸家嘴的高層樓宇間。

如今,這塊世界上最昂貴的中心綠地,儼然一塊綠寶石鑲嵌在陸家嘴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之中,成了上海的最佳城市景觀之一。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這次國際招標的規劃方案,歷時兩年,歷經17輪討論修改,才最終完成了陸家嘴中心區域的規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為一個地區規劃進行國際諮詢,產生了第一個彙集國際智慧的規劃方案。

不僅浦東的城市規劃匯聚了世界智慧,細化到浦東一個個著名的地標性建築物也是如此,被網友調侃為“廚房三件套”的陸家嘴三大高樓無一例外。

  • 樓高420.5米、地上88層的“注射器”金茂大廈由美國最大最著名的SOM設計事務所設計規劃,於1994年5月10日動工,1997年8月28日結構封頂,至1999年3月18日開張營業。

  • 樓高492米、地上101層的“開瓶器”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1995年以日本的森大廈株式會社為中心,聯合日本、美國等40多家企業投資興建的摩天大廈,總投資額超過1050億日元(逾10億美元)。1997年年初首次開工,後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停工,2003年2月工程復工,2008年8月29日竣工。

  • 樓高632米、地上118層的“打蛋器”上海中心大廈是由美國Gensler建築設計事務所規劃設計的,2008年11月29日進行主樓樁基開工,2016年3月12日正式全部完工。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佔地140公頃的世紀公園也是不同文化的結晶,從六國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的英國設計師巧妙地將世紀公園做到了“人與自然結合,中西文化結合”, 將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與西方的大草坪結合,成就了上海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徵的生態城市公園。

2016年6月16日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更是舶來品,是中國內地首座迪士尼主題樂園,是中國第二個、中國內地第一個、亞洲第三個、世界第六個迪士尼主題公園。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浦東一小步,歷史一大步

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6號《國務院關於上海市設立浦東新區的批覆》,同意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1993年1月1日,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在浦東大道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8月9日,上海正式撤銷南匯區行政區劃,原南匯行政區域併入浦東新區,佔地面積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550萬的大浦東正式成立。

浦東是我國第一個新區,新區有別於特區。

  • 特區是“鐵絲網”裡面的開發,也是對沒有基礎或基礎很差地方的開發。特區實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制度,但不觸及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制度。特區一旦失敗,不對全局,也不對其他地方產生影響。

  • 新區,是對有經濟基礎地方(比如上海是中國財政大本營,創造全國經濟總量的六分之一,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的開發。新區開發沒有鐵絲網,如果失敗,會對全局和既有經濟基礎造成衝擊,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新區是改革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一次跨越,標誌著改革開放從點到面、從沿海進入內地,並且直接與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面對面的交鋒,從根本上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這就是浦東的意義和歷史價值。

浦東每走一小步,都是歷史的一大步。浦東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大大小小的無數第一,串成邁向新時代的足跡。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

80年代,深圳速度成為全國樣板,如今深圳是中國最具活力、最具創造力的城市;90年代,浦東成為新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這片曾經的農田上,再造一個“新上海”的目標早已實現。

浦東開發、開放的這28年間,凝聚世界智慧的同時,也在匯聚全球的資金、資源和技術。

截至去年底,共有24137家外資企業在浦東投資,註冊資本達到3174.08億美元,281家跨國公司在浦東設立了地區總部,占上海全市的44.96%。

產業發展上,浦東直接引進現代產業的精華,著力打造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金融中心建設方面:1997年12月9日上午9時30分,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浦東上海證券大廈敲響了上海股市開市銅鑼,宣告上海證券交易所順利從外灘東遷到浦東。2017年,浦東新區金融業增加值超2600億元,是1990年的866倍,佔全市50%,落戶在浦東的各類金融機構總數已經超過1萬家,其中持牌金融機構達1053家,是全球金融機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間,浦東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1992年9月25日,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上海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在浦東註冊開業;1995年9月28日,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富士銀行上海分行在浦東開張營業;1999年9月10日,第一家外商參股中資銀行在上海誕生,總部在美國的國際金融公司參股投資上海銀行1億股(每股2.12元),所佔股比例5%;2001年1月17日,國泰君安證券公司與德國德累斯頓銀行成立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2018年3月26日,我國第一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在浦東的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線交易。

貿易中心建設方面:第一個出口加工區——金橋出口加工區,1990年批准建立;第一個保稅區

——外高橋保稅區,1990年批准建立;第一家保稅區進出口貿易外國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1992年7月26日經國家批准註冊在外高橋保稅區;第一個設立保稅交易市場——1993年11月,外高橋保稅區在全國範圍率先設立了保稅交易市場上海保稅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第一家合資零售企業——1995年12月20日,中國第一家經國務院批准的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開業;第一家合資外貿公司——1996年10月24日,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外貿公司蘭生大宇貿易公司成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浦東掛牌成立;第一家跨境貿易電商平臺——2013年12月28日,全國首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平臺“跨境通”在上海自貿區啟動,標誌著藉助自貿區平臺的跨境電子商務在上海邁出實質性步伐。

航運中心建設方面:2017年12月,全球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洋山開港運行,以外高橋港和洋山港為主的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更是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浦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則突破了7000萬人次。

在發展金融貿易等服務業的同時,浦東也不忘夯實現代化工業的基礎。

2017年,浦東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高達3.7%,外資研發中心累計達到227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1711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55件。總面積達94平方公里的張江科學城有望率先建成世界上水平最先進、規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光子領域大科學設施群。最可喜可賀的是成立於2008年5月11日的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其研製的C919國產大型客機歷經10年後終於破繭化蝶,於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實現了國產客機領域的零突破。

截至2017年底,浦東的GDP是1990年160倍,外貿進出口總額是363倍,財政總收入是394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57倍。

2018年1月11日,天津濱海新區宣佈擠出GDP“水分”,將2016年的GDP從10002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2017年的GDP預計為7000億,至此,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浦東新區成為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2017年9651.4億元的GDP甚至超過了全國地級市GDP第16位的佛山(2017年9500億元)。

經濟總量在增加,經濟結構也在優化。從1990年到2017年,浦東新區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2.13億元猛增到7209.6億元,比重從20.1%躍升到74.7%。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100年前,一位海外來訪者這樣描述了浦東沿江景象:遠眺蘆葦叢生的江灘,但見滿是擱淺的遇難船隻殘骸和漂浮上岸的貨物,還有木樁和水坑。夏日西下,江灘上暑熱難擋;到了冬季,西北風同樣呼嘯肆虐。寄生此地的人們也許能得到些許實惠,但我們很難承認對拖家帶口的居民而言,這是個理想的棲息之地。

僅僅用了28年,28年改革進取,28年開發開放,如今的浦東滄桑鉅變,成就輝煌,曾經的阡陌桑田、冷僻鄉間蝶變為活力四射的金融城、銳意創新的自貿區、繁榮富裕的文明城、生態宜居的衛生城。

讓我們記住,這滄海桑田的鉅變始於1990年4月18日,浦東拉開了開發、開放的歷史大幕。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 作者上海交大畢業, 求釋財經創始人,以真心寫真言。

    秦朔朋友圈區域研究系列:

    溫州:一座充滿了懸念的城市

    海南:三十而立,滄海桑田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28年160倍經濟增長,厲害了我的浦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